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他们发现了气象以及其他复杂系统中隐藏的奥秘
三位获奖者因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而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为我们了解地球气候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地球气候奠定了基础。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 因其对无序和随机现象理论的革命性贡献而获奖。
所有复杂系统都由许多不同的相互作用部分组成。几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它们,这些很难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们可能被大量的因素影响或者受随机因素的支配。它们也可能是混沌的,比如天气,初始值的微小偏差将会导致随后的巨大差异。今年的获奖者为我们研究这类系统以及它们的长远应用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球的气候是复杂系统的众多例子之一。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因其在开发气候模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帕里西则是因其对复杂系统理论中大量问题提出了理论解决方案而获奖。
真锅淑郎研究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在 1960 年代,他领导开发了地球气候相关的物理模型,并且是第一个探索辐射平衡与气团垂直输送之间相互作用的人。他的工作为气候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约十年后,克劳斯·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与气候联系起来的模型,从而回答了"在天气是多变与混沌的情况下,气候模型为什么仍旧可靠?"的问题。他还发展了用于识别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特异性信号、指纹的方法。他的方法被用来证明大气中温度的升高是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
1980年左右,乔治·帕里西在无序的复杂材料中发现了隐藏的模式。他的发现是复杂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使得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表面上完全随机的复杂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不仅在物理学领域,而且在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等其他非常不同的领域也是如此。
温室效应对生命至关重要
两百年前,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 (Joseph Fourier)研究了太阳对地面的辐射和从地面发出的辐射之间的能量平衡。他解释了大气在这种平衡中的作用:在地球表面,传入的太阳辐射被转化为外向辐射——"暗热"——被大气吸收,从而加热它。大气的保护作用现在被称为温室效应。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与温室中的玻璃窗格十分相似,这些玻璃窗格允许太阳加热光线的通过,但将热量保存在里面。相比之下,大气中的辐射过程要复杂得多。
这项任务与傅里叶承担的任务相同——调查向地球辐射的短波太阳辐射与地球向外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之间的平衡。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许多气候科学家增添了相关细节。当代气候模型是极其强大的工具,不仅是为了理解气候,也是为了理解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这些模型基于物理定律,并且是从用于天气预测的模型上发展而来的。天气由温度、降水、风或云等气象量描述,并且受到海洋和陆地上发生情况的影响。气候模型通常是基于天气的计算统计属性,比如一些参量的平均值、标准偏差、最高值和最低测量值等。他们不能告诉我们明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的天气,但我们可以了解12月斯德哥尔摩的平均气温或降雨量。
确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温室效应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温室效应控制了地球的温度,因为那些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首先吸收红外辐射,然后通过释放这些能量来加热大气与地面。
温室气体实际上仅仅占据干燥空气的很少一部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与氧气,它们加起来占据了99%的体积。而二氧化碳仅仅占据0.04%。温室效应最强的气体是水蒸气,但是我们并不能控制大气中的水蒸气的浓度,然而我们可以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度依赖于温度,这就产生了一种正反馈机制。更多的二氧化碳会使得大气温度变得更高,这会引起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进而会强化温室效应,使得大气温度更高。相反地,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一些水蒸气会凝结,大气温度也会降低。
关于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的第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来自瑞典研究员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万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另外,在1901年他的同事气象学家尼尔斯·古斯塔夫·埃科赫姆(Nils Ekholm)第一次使用温室效应这个词来描述大气吸热与逆辐射过程。
在19世纪末阿伦尼乌斯了解了造成温室效应的物理原理——绝对黑体在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与黑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辐射源的温度越高,热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6000°C,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地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15°C,逆辐射发出的红外辐射我们是看不到的。如果大气层不吸收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几乎不会超过–18°C。
事实上,阿伦尼乌斯在尝试寻找是什么导致了最近发现的冰河世纪现象。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半,则将足以使地球进入下一个冰河世纪。且反之亦然——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则将导致温度上升5-6℃,巧合的是,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同当前的预测惊人的相似。
关于二氧化碳影响的开创性模型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年轻有为的科学家离开了被战争破坏的东京,飘洋过海到美国继续他们的学术生涯,大气物理学家真锅淑郎便是其中之一。像阿伦尼乌斯在大概七十年前一样,真锅淑郎的研究目标之一便是理解二氧化碳浓度的提升如何导致温度的上升。然而,当阿伦尼乌斯将重点聚焦于辐射平衡时,在上世纪60年代,真锅淑郎主导的工作着重在发展大气物理模型,模型包括对流导致的气团垂直输运,以及水蒸汽的潜热。
为了使这些计算可处理,他选择将上述模型化简至一维——一个深入大气层40km的垂直列。即便如此,通过改变大气中气体含量进行的模型测试仍然花费数百小时的宝贵的计算时间。氧气与氮气对表面温度的影响忽略不计,二氧化碳则影响显著:当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全球温度将上升至少2℃。
真锅淑郎的气候模型
该模型证实,二氧化碳的增加确实会导致温度增加,模型预测:随着靠近地面,温度会升高,而远离地面,即在高层的大气层温度则会将降低。如果是由于太阳辐射导致的温度升高,那么整个大气层都应该同时被加热。
在六十年前,电脑的计算速度仅为现在的几十万分之一,因此该模型相对较为简单,但真锅淑郎正确地掌握了问题的关键。“化简是必然的”,他说。自然的复杂性无从抗争——每滴落下的雨中都包含了太多的物理问题,计算出所有东西是不可能的。对一维模型的理解促使了三维气候模型的产生,该项工作真锅淑郎发表于1975年;在这一年,揭开气候秘密的道路上出现了另一个里程碑。
天气是混沌的
在真锅淑郎研究的十年后,哈塞尔曼延续了他的工作,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会对计算造成很大问题的快速而混沌的天气变化。地球有着剧烈的天气变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和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分布都非常地不均匀。地球是圆的,所以高纬度区域相比于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区域会受到更少的太阳辐射。不仅如此,因为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所以入射辐射的分布会产生季节性的变化。在不同的纬度间、陆地与海洋间、不同高度的空气层间,因为受辐射量不同产生的温度不同的空气的密度差便导致了规模庞大的热传递形式,而这种热传递会驱使地球上的天气形成。
我们知道,可靠地预测比未来十天更久的天气是很有挑战的。大约两百年之前,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认为如果我们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那么以此计算我们的世界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未来会发生什么就是存在可能的。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没错的,因为牛顿流传了三个世纪的运动定律是可以描述大气层中的空气运动的,而牛顿定律是完全的决定论——它们不受可能性影响。
但是当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天气时,他们真是不能更糟了。这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足够精确地测量这些物理量——大气中每一处的空气温度、压强、湿度以及风力分布。并且,这些方程是非线性的,意味着初始数值的微小变化也能使一个天气系统进行完全不同的演化。根据著名的在巴西扇动翅膀的蝴蝶能否导致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这一问题,这类现象被命名为蝴蝶效应。实际上,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测——因为天气是混沌的。美国的气象学家洛伦茨(Edward Norton Lorenz)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现了这一现象。洛伦茨也建立了如今的混沌理论。
读懂噪声数据
天气是一个经典的混沌系统,即便如此,我们该如何建立能够可靠预测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天气的模型呢?在1980年左右,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展示了如何可以用快速变化的噪声来描述混沌变化的天气现象,并给长期的天气预测提供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发展了一套从观测全球天气来判断人类对其影响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作为德国汉堡的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生,哈塞尔曼主要的工作集中于流体力学,然后开始发展海浪和洋流的观测和理论模型。之后他搬到加利福尼亚,继续从事海洋学研究,在加利福尼亚他遇见了查尔斯·大卫·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等同事。哈塞尔曼一家还与他一起创办了一个宗教合唱团。在此之前,也就是1958年,基林在夏威夷茂纳罗亚太阳天文台开始了目前最长的一系列大气二氧化碳测量工作,他也因此而闻名。然而此时,哈塞尔曼并不知道,在他后来的工作中,他会经常使用显示二氧化碳变化水平的基林曲线。
我们可以通过遛狗这一日常行为来描述如何从嘈杂的天气数据中获取气候模型:狗前后左右的绕着主人的腿跑。那么如何利用狗的足迹来判断主人是在走路还是站着不动?或者主人走得快还是慢?狗的足迹相当于天气的变化,而人的行走轨迹就相当于是经过计算的气候。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混沌和嘈杂的天气数据得出气候长期趋势的结论吗?
另一个困难之处是,影响气候扰动能随时间变化极大——它们可能很急促,如风力或气温,也可能很慢,如冰盖融化和海洋变暖。例如,海洋均匀地加热一度需要一千年,而大气层只需几周。决定性的诀窍是将天气的快速变化作为噪声纳入计算中,并展示这种噪声如何影响气候。
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随机气候模型,这意味着模型中包含了随机性。他的灵感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理论,也称为随机行走。利用这一理论,哈塞尔曼证明了快速变化的大气实际上可以导致海洋的缓慢变化。
辨别人类影响的痕迹
在建立了气候变化模型之后,哈塞尔曼就发展了识别人类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方法。他发现,这些模型,连同观测和理论上的考虑,包含了有关噪声和信号特性的充分信息。例如,太阳辐射、火山颗粒或温室气体水平的变化会留下独特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分离出来,就像指纹。这种识别指纹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研究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哈塞尔曼因此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扫清了道路,即利用大量独立观测结果找到了了人类对气候影响的痕迹。
通过卫星测量和天气观测以及其他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绘制天气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这使我们的天气模型变得更加精细。这些新的天气模型很明显地展示出了一个加速的温室效应:从19世纪中叶至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0%。地球大气在几十万年里都没有过如此多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的,温度的测量体现了在过去的150年里地球的温度上升了1°C。
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以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精神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我们不能再说我们不知道——因为气候模型是明确的。地球正在升温吗?是的。升温的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吗?是的。这能仅仅用自然因素来解释吗?不能。人类的排放是气温升高的原因吗?是的。
识别气候中的指纹特性
无序系统的方法
1980年左右,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呈现了他关于随机现象是如何显然地受隐藏规则支配的发现。他的工作现在被认为是对复杂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复杂系统的现代研究植根于下19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统计力学。詹姆斯·C·麦克斯韦、路德维希·波尔兹曼和J·威拉德·吉布斯于1884年为这片领域命名。统计力学是从这样一种洞察演变而来的:对于描述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如气体或液体),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该方法必须考虑粒子的随机运动,因此基本思想是计算粒子的平均效应,而不是单独研究每个粒子。例如,气体中的温度是气体粒子能量平均值的度量。统计力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它为气体和液体的宏观性质提供了微观解释,如温度和压力。
气体中的粒子可以被视为小球,其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下降或压力升高时,小球首先凝结成液体,然后凝结成固体。这种固体通常是一种晶体,球在晶体中以规则的模式排列。然而,如果这种变化发生得很快,球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图案,即使液体进一步冷却或挤压在一起图案也不会改变。如果重复实验,球将呈现新的图案,尽管变化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生。那么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复杂无序系统的数学
复杂性的理解
这些小球可以看做一般的玻璃和颗粒材料(如沙子或者砾石)的简化模型。然而,帕里西最初研究的是一种不同的系统——自旋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合金,例如,在铜原子中随机混合铁原子,虽然只有少量的铁原子,但是它们以一种极端而又令人费解的方式改变了材料的磁性。铁原子就像一个小磁针或者自旋,被其附近的铁原子影响。一般的磁体中,所有的自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但在自旋玻璃中这些是阻挫的。一些自旋配对偏向于指向于同一方向,而另一些自旋偏向于指向相反的方向,所以如何找到它们最优的排列呢?
在帕里西关于自旋玻璃的书的介绍中,他写道:研究自旋玻璃就像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如果你想跟两个人同时做朋友,但是这两个朋友之间互相敌视,这会让人沮丧。这类的场景在古典悲剧中更是突出,如果感情最要好的朋友和敌人在同一个舞台上相遇,怎样才能把房间的紧张氛围降到最低?
阻挫:当一个自旋向上,另一个向下时,由于相邻的自旋趋向于指向不同的方向,所以第三个自旋不能同时满足它们。自旋是如何找到一个最佳方向的?乔治·帕里西擅长分析在不同材料和现象中的这个问题。
自旋玻璃及其奇特的性质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模型。20世纪70年代,包括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很多物理学家,都在寻找一种方法来描述这类神秘而令人沮丧的自旋玻璃。他们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副本方法(replica trick),这是一种同时处理系统的多个副本的数学技术。然而,在物理学方面,最初的计算结果是不可信的。
1979年,帕里西在演示如何使用副本方法解决自旋玻璃问题时,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他发现这些副本背后有隐藏的结构,同时找到了用数学描述该结构的方法。为了从数学上证明该方法是对的,帕里西花了很多年。自此,帕里西的方法便被用于无序系统,成为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石。
自旋玻璃
百花齐放的阻挫行为
自旋玻璃和颗粒材料都是阻挫系统的典例。在阻挫系统中,各部分均处于相互抗拒、相互阻挠的排列方式。阻挫系统的困难在于,系统的表现的行为和结果将会如何?帕里西便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大师,无论对于什么材料或现象。他对自旋玻璃本质的发现如此深入,以至于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物理学界,同时影响了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甚至机器学习,这是由于这些领域研究的问题均与阻挫行为有关。
帕里西还研究了许多其他现象,在这些现象中,随机的过程在结构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解决了以下问题:冰河时代为什么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是否有更一般的关于混沌和湍流系统的数学描述?以及,成千上万只椋鸟的喃喃声中究竟有怎样的规律?这些问题似乎与自旋玻璃相去甚远, 然而,帕里西说过,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简单的行为如何产生复杂的集体行为,这对于自旋玻璃和椋鸟而言同样适用。
翻译:诺奖小分队
原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1日,外三发电“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万吨级中试示范项目”(以下称“CCUS项目”)经过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标志着这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运行期间,系统运行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捕集
1月11日,外三发电“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万吨级中试示范项目”(以下称“CCUS项目”)经过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标志着这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运行期间,系统运行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捕集率高于95%,最高捕
1月10日,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在阜宁电厂正式启动,标志着气电集团碳捕集核心技术正式进入落地阶段。该项目不仅是气电集团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在“双碳”产业前沿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天然气产业链的C
2025年1月8日,中能新合(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总经理胡洋一行来安徽宿州,就多能互补CO2储能系统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洽谈。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斌主持召开座谈,相关业务科室人员参加。会上,中能新合的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多能互补CO2储能在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
1月8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基于液冷数据中心的CO2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发-CO2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重新招标招标公告,项目采购1套百千瓦级CO2储能系统及其辅助设备,并完成整套系统装备及辅助设备的制造与组装。储能系统的放电容量不低于100kWx0.5h,储能系统的储电时长不超过1h。要求2
2024年12月30日,国能浙江宁海电厂吸附法碳捕集示范装置一次投料试运成功,经捕集后,产出浓度95%以上的合格二氧化碳产品气,为项目后续优化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图为碳捕集示范项目现场该项目是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吸附法碳捕集关键技术开发及万吨级示范”的示范验证部分,依托公司6号1055兆瓦超超临界机
1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详情如下:关于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组织计算了2022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以及全国化石能源电
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组织计算了2022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以及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供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上述因子与《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
近日,吉利创新中心与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优势,在二氧化碳捕集、捕集二氧化碳耦合绿氢制取电子甲醇、电子甲醇制取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技术合作以及其他服务于高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等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用绿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吉利创新中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12月13日印发《上海市纳入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共有403家企业纳入名单管理,其中新增企业纳入门槛,工业企业、交通1(航空运输企业)和危险废物治理企业为年能耗量1万吨标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万吨以上;交通2(水上运输企业)为年能耗量5万吨标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
把握时代大势共促世界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2024年11月15日,秘鲁利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各位工商界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到访利马这座美丽的城市。时隔8年,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倍感亲切。中国和拉美虽远隔万里,但浩瀚的太平洋没有阻
近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的项目“强温室效应电工绝缘气体六氟化硫环保替代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及应用”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该项目采用低温室效应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全氟异丁腈替代六氟化硫,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此前,国际上六氟化硫与氮气混合气体应用于电工装备的技术
编者按: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发现,市政污水处理厂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CH4量比以前认为的多出近1倍。该大学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在美国的6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CH4排放量检测;另一项是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来自全球污水收集和处理过程中CH4监测研究中的公开文献数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和意见》发布,其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是五个主要目标之一。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作者:张英(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六氟化硫(SF6)气体作为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中,全
5月20日,在《oneeath》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调查人员报告说,温室效应对全球的人类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据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表明,到2099年,不理想的温度可能会使每人每年减少50至58小时的睡眠时间。此外,他们发现,温度对睡眠损失的影响对于低收入国家的居民以及老年人和女性来说要大得多。研
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无需外部能源消耗……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裴刚、研究员邹崇文等人研制出一种分别以太阳、太空为热源、冷源的“冷热双吸”材料,可24小时捕获利用能量,有望在改善地球温室效应、供应太空基地能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人类利用阳光已开发
通常认为,氢气替代化石燃料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生成问题,从而实现零碳排放,最终实现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期英国咨询机构弗雷泽-纳什发布了报告《atmosphericimplicationsofincreasedhydrogenuse》(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在100年的时间段内,一吨氢的温室效应是一吨二氧化碳的11倍
一场近30年来罕见的海底火山大喷发,把汤加这个小小的南太平洋岛国送上了全球热搜。如果说随之而来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的沉降、成千上万次的雷击、数英尺高的海啸等现象是即时而直观的影响,那么自此地球平均气温降低,从而导致的粮食歉收等现象将长达几个月甚至数年。这是因为细密的火山灰气溶胶进入平流
2021年7月29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主办的“3060双碳”水电科普论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作了题为“双碳目标——水利的担当与贡献”的精彩报告。为便于广大水利行业工作者更深入地学习报告内容、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本刊编辑部策划了该篇特邀论文。
日前,科学家们对法新社表示,新的气候模型显示,作为一种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比我们以前了解的要强大得多,这一发现可能会使巴黎协议中限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这些模型由6个国家的独立团队共同开发,模型表明,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低估了二氧化碳使地球变暖的潜力。明年,这些模型将
根据国外科学家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社会中使用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急剧增加,加之地表森林植被不断遭受破坏,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问题迫在眉睫!全球碳排放量再创新高,当很多人对此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的通知。《要点》指出,推进碳计量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试点开展碳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组织开展碳计量研讨交流,切实提升碳计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6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30年,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完成,省市(州)两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转,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更加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排
1月25日,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山东绿色转型实现突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加快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招远核电一期获得国家批复,核准和在建核电机组1003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伏装机居全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5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辽宁省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稳增长惠民生政策举措(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提出,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对新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碳计量中心的单位,给予不超过80
拥有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20项技术,年可发电100万度,能够有效降低园区30%的碳排放……江岛智立方项目近日完成优化升级,该项目是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荣获《2024全球零碳城市实践先锋奖》“铂金级”奖项。“零碳”是否意味着不产生碳排放?生态科技岛相关负责人介绍,“‘零碳’是指采取
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CETS—AG—03.01—V01—2024)》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CETS—VG—03.01—V01—2024)》2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技术规范。详情如下:关于印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CETS—AG—03.01—V01
1月20日,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5年四川将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速实施孟底沟水电站、理塘索绒光伏发电、盐源抽水蓄能电站等电源电网项目;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此外,四川还将持续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推进能耗双控转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名单包括,基于数智融合的绿色低碳一体化管控平台创新应用、数字化碳管理与核查系统等。原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25〕29号各省、自治
深化改革创新奋力笃行实干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5年1月14日)同志们: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4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4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25年主要工作计划。文件明确,2025年工作安排。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能效对标、能效“领跑者”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稳步推进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2024年度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382家、绿色工业园区1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6家。按照《管理办法》动态管理要求,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我部将已发布的47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