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有机胺吸收具有吸收动力学快速和化学反应强烈的优点,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捕集燃煤烟气中的CO2,一般脱除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是,有机胺吸收存在易降解、腐蚀性强和再生效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了抑制有机胺的腐蚀性和降解,增强其吸收CO2效果及再生能力,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部分研究者在有机胺溶液中加入其它有机物,例如醇和离子液体等,改善有机胺吸收性能,如式(3)所示,抑制其降解和腐蚀性。Fan等[20]在有机胺溶液中加入乙醇,制备出乙醇-三乙胺-水吸收剂,在75℃温度下,CO2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较纯三乙胺分别增加了6.8倍和236倍,同时,乙醇有效抑制了胺的分解。Yu等[21]在三乙胺溶液中加入离子液体,CO2的吸收效率达到了90%以上,离子液体还能够有效抑制SO2和O2氧化三乙胺导致的胺损失。
部分研究者直接向有机胺溶液中加入催化剂,例如金属离子和酸性固体催化剂等,降低解吸能耗,如式4~10所示。Li等[22]在三乙胺吸收剂中加入铜离子,其在三乙胺溶液中能够与CO2发生化学反应,一方面CO2的吸附容量提升了19.6%,另一方面CO2的再生解吸能耗降低了24.8%。Liang和Idem等[23-24]将酸性催化剂加入三乙胺吸收剂中使其与CO2发生反应,有效促进CO2吸收和吸收剂再生,CO2吸附容量提升最高可达22.0%,再生热负荷高达34.2%。还有一些研究者将MOFs[26]、Ag2O-Ag2CO3[27]等加入三乙胺溶液中,以促进吸收剂的再生。
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外加电作用来促进三乙胺对CO2的吸收以及吸收剂的再生[28]。部分催化剂对有机胺吸收效果和解吸能耗的影响如表1所列。
1.1.2 无机碱吸收
无机碱溶液CO2常压捕集技术是常用的CO2捕集技术之一,无机碱溶液主要包括饱和碳酸钠溶液[7]、饱和碳酸钾溶液[30]和碳酸钙浆液[13],其中,最为常用的无机碱溶液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其通过与CO2和H2O的反应达到吸收的目的,并通过加热达到解吸的目的,如式(11)和式(12)所示。该吸收剂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但是,其CO2吸收速率较慢,且受热力学平衡限制,吸收容量十分有限。此外,该吸收剂中碳酸氢钠较为稳定,再生反应温度高,能耗大。
为了提高饱和碳酸钾溶液CO2吸收速率,降低CO2解吸温度,申淑锋等[31]在饱和碳酸钾溶液中加入醇胺液体催化剂提高CO2吸收速率,降低CO2解吸能耗。碳酸钾溶液呈现碱性,醇胺中的羟基在碱性溶液中易去质子化,能够快速与CO2和H2O反应生成碳酸氢根,如式(13)和式(14)所示。碳酸钾吸附CO2饱和后形成接近中性的碳酸氢钾溶液,醇胺中的羟基在中性以及解吸升温的条件下快速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CO2和H2O(如式(15)所示),达到解吸的目的[32]。然而,醇胺液体催化剂易挥发且对设备腐蚀较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为了降低催化剂挥发性和腐蚀性,怀俄明大学Maohong Fan教授率先提出了采用固体催化剂表面的羟基促进CO2的吸收速率,降低CO2的解吸能耗[33]。制备了表面富含羟基的羟基氧化钛[33]、羟基氧化铁[34]、羟基氧化锆[35]等系列羟基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加入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开展了CO2吸附和解吸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羟基确实能够有效的促进CO2的吸附和解吸,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密歇根理工大学Valluri教授等利用煤泥起泡剂提升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CO2的性能[7]。煤泥起泡剂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后会生成大量气泡,使气液传质界面增加,CO2的吸收效率得到一定提升。此外,还有研究者直接使用熔融的金属碳酸盐进行CO2的捕集,以增加CO2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降低吸收剂的腐蚀性[36]。部分催化剂对无机碱吸收效果和解吸能耗的影响如表2所列。
1.1.3 离子液体吸收
由于离子液体具有CO2亲和力强和几乎无蒸汽压等特点,近年来在CO2捕集应用上受到了广泛关注[38-39]。然而,离子液体黏度较大,不利于CO2的吸收,限制了其在CO2捕集上的推广应用[40]。为此,有研究者开展了离子液体的改性研究,以期降低其黏度,促进CO2的吸收。Krupiczka等[41]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黏度可以通过阳离子和阴离子的适当组合来调整,阳离子对离子液体性质的影响通常比阴离子小。随着阳离子烷基链的增加,离子液体的粘度增加。阴离子对咪唑基离子液体粘度的影响已被广泛报道[42],其顺序为:[bmim][NTf2]<[bmim][CF3SO3]<[bmim][BF4]<[bmim][PF6]。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入助溶剂改变离子液体的黏度[43],助溶剂的降粘效果取决于溶剂的极性和离子液体离解成离子的程度。例如,极性溶剂如水比非极性溶剂对离子液体具有更好的降黏作用。
除了降低离子液体的黏度,还可以通过增加气体/离子液体的界面面积以及增加工作压力来提升离子液体对CO2的捕集效率。Chen等研究了九种不同气体在[bmim][PF6]IL中的溶解度,发现在离子液体中水和CO2有很强的相互作用[44]。研究还表明,与乙烯、乙烷、甲烷、一氧化碳、氢气和氮气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相比,CO2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更高[44-45]。氩和氧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也很低[63-64]。气体在离子液体的溶解度不同是由于分子间的极化率、偶极矩和四极矩不同所导致的[46]。此外,混合焓和熵也可以用来表示CO2和离子液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Yokozeki和Zhang等[47-48]通过使用Redlich-Kwong状态方程,成功地将CO2在18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流体性质和操作条件关联起来。此外,他们还根据过剩函数(过剩吉布斯自由能;过剩焓;过剩熵)的大小推断CO2在离子液体中的吸收可能是一个化学或物理过程。部分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容量和解析效率影响如表3所列。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意味着燃煤烟气排放量巨大,一般燃煤烟气中CO2的占比高达15%左右。因此,选用成本较低的吸收剂是第一要素。有机胺和无机碱均具有较低的成本,是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吸收剂。然而,与无机碱相比,有机胺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且近年来随着吸收剂的不断优化,其运行过程中的损失率逐年下降,使得有机胺吸收更具有工业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有机胺吸收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并且在脱硫技术中已有有机胺吸收的先例。
针对燃煤电厂,目前吸附法捕集CO2主要指固体吸附剂吸附[52]。图2给出了典型的固体吸附剂吸附捕集CO2的装置示意图[53]。从图可知,CO2经干燥、压缩等预处理后进入吸附室,其内部装有固体吸附剂。一般情况下,一套CO2吸附装置中会安装2~3台CO2吸附室,当吸附装置工作时,其中1台吸附室吸附CO2,另1台吸附室脱附CO2,剩下的1台一般备用,从而保证吸附装置持续工作。大多数CO2吸附/脱附技术均为干法,使得该过程较为简单,限制其性能的因素也较少。
吸附法捕集CO2的关键是吸附剂的研发。目前较为常用的吸附剂有硅基吸附剂[54]、碳基吸附剂[55]、分子筛[56]、有机骨架材料[57]以及氧化钙[58]、氧化镁[59]等碱性固体。硅基吸附剂和分子筛吸附剂主要包括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MCM-41和扩孔的MCM-41等。这些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和窄孔径分布的特点,使其成为表面功能化的对CO2具有强吸附作用的介质。碳基吸附剂主要包括活性炭纤维(ACFs)、石墨烯、碳分子筛、有序多孔碳、碳纳米管(CNTs)和有机骨架材料如UIO-66、MIL-12等。研究表明,窄孔径分布的碳基材料具有较高的吸附亲和力,使其能够较好吸附CO2,其在CO2吸附过程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60]。本课题组也对CO2吸附的碳基材料做过系统研究,例如,Zhao等[61]提出采用石墨烯插层的方式增加MOF-5材料的孔隙结构,提升吸附剂催CO2的吸附容量;Song等[62]利用氨基修饰的方法改性MOF材料,在增加MOF基吸附剂表面的碱性位点,促进CO2的吸附。与硅基吸附剂相比,碳基吸附剂的吸附等温效果较差,在低CO2压力下碳基吸附剂的CO2吸收量较低[63]。然而,在更高的压力下,由于碳基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更大,其对CO2的吸附通常会超过硅基吸附剂。但是,与硅基吸附剂类似,碳基吸附剂对CO2的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少,由于其对CO2的吸附热小,碳基吸附剂与CO2的相互作用通常比与硅基吸附剂与CO2的相互作用弱。除与CO2相互作用较弱的硅基吸附剂和碳基吸附剂外,有研究者以强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镁和氧化钙等吸附CO2,其与CO2的作用较强,能够较好吸附CO2[64]。但是,该类吸附剂解吸能耗大。
吸附容量是解决燃煤烟气中CO2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燃煤烟气中除了含有大量的CO2外,还含有较多的杂质,例如飞灰、炭黑以及极少量的NOx和SO2等。飞灰和炭黑等会对吸附剂的孔结构等产生阻塞作用,而极少量的NOx和SO2会对吸附剂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使得吸附剂失活。此外,燃煤烟气中还含有O2、N2等,吸附剂对于CO2的高效选择性吸附也至关重要。众多研究者针对吸附剂选择性吸附、抗毒性能等开展了研究,部分结果如表4所列。本课题组也对CO2的选择性吸附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氨基修饰的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CO2选择性吸附特性,但是,在抗毒特性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燃煤烟气CO2排放量大也是解决CO2吸附技术工业应用的关键。因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和良好抗毒性能的CO2吸附剂是实现CO2吸附技术工业应用的瓶颈之一。
2 CO2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研究
CO2催化加氢可以在温度300~400℃和压力1.0~5.0MPa的条件下,催化活化C=O键并实现加氢,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国际公司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已在300℃和5.0MPa下,实现了CO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工业化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71]。与制甲醇相比,CO2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的关键是研制高效催化剂实现碳碳键的偶联[72]。Ma和Ronda-LIoret等[73-74]采用铁基催化剂,通过费托合成催化反应方法,实现了CO2的催化活化和碳碳键的偶联。但是,其加氢产物受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规律的限制,即烃的生成量随碳原子数增加呈指数降低,导致甲烷的生成量较高(式(16)~(20)),短链烯烃的选择性较低[74]。钟秦教授研究团队也对铁基催化剂进行过尝试,结果表明在380℃和2.0MPa下,CO2转化率达到了21.03%,甲烷的选择性超过50%,但短链烯烃选择性仅为14.10%[75]。因此,要实现CO2高效催化加氢制备短链烯烃,必须开发新的催化方法,突破铁基催化剂CO2催化加氢产物的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规律。
Sun和Li等[76]提出了制备乙烯的中间体甲醇催化方法,将生成甲醇的铜基催化剂与甲醇脱水偶联的低硅铝摩尔比SAPO-34分子筛物理混合,构建了铜基复合物/SAPO-34催化剂。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O2和H2首先在铜基复合物上催化转化为中间体甲醇,随后中间体甲醇扩散迁移至SAPO-34上脱水形成吸附态亚甲基(*CH2),进而相互偶联形成碳原子数为2~4个的烯烃,如式(21)~(25)所示,从而突破CO2催化加氢产物的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规律,促进短链烯烃的生成。但是,CO2加氢获中间体甲醇及其脱水偶联制短链烯烃的适宜反应温度分别为250~300℃和350~400℃,为保证CO2高选择性制短链烯烃,催化反应温度通常选择350~400℃,然而,在该反应温度下,CO2催化加氢制甲醇过程中的反水煤气变换副反应较为严重,导致CO的生成量大幅度升高,短链烯烃的选择性提升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在铜基复合物催化剂上CO2转化为中间体甲醇过程中[76-77],生成的不稳定吸附态羧酸根(*COOH)易直接分解为CO,是致使CO生成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如式(7)所示,抑制了短链烯烃选择性的提升,采用有效手段促进稳定的吸附态甲酸根(HCOO*)生成,有助于其转化为中间体甲醇,如式(8)所示。
Rodriguez等[78]制备出Cu/ZnO催化剂,在CO2催化加氢反应过程中,Cu能催化活化H2为活化氢(H*),而Cu与ZnO界面处的Zn(II)路易斯酸位点能吸附CO2上的两个O,使得Cu上的H*只能与CO2碳端结合,从而促进HCOO*的生成,该过程可概括为图3所示路径。为了使锌基催化剂表面的酸性增强、酸性位点增多,Li和Wang等[14,79]对锌及催化剂改性,制备出ZnO-ZrO2/SAPO-34和Zn-Ga2O4/SAPO-34催化剂,催化剂经改性后,活性明显提升。Cao等[80]在ZnO中引入强酸性Mn基氧化物,制备出MN2O3-ZnO/SAPO-34催化剂,在380℃、3MPa和3600mL/(gcat·h-1)条件下,CO2的转化率达到了30%以上,短链烯烃的选择性高达80.2%。有研究者提出利用氧化铟表面丰富的氧空位活化CO2促进甲酸根的生成[81],进而提升短链烯烃的选择性。但是,氧化铟表面氧较为活泼,在高温下易与H2作用生成金属铟。Sun等[1,82]将氧化铟和氧化锆复合,抑制催化剂表面过度还原,使其生成大量氧空位,在与SAPO-34混合后,促进了CO2还原为短链烯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的生成。Wang等[83]认为反水煤气变换和CO2催化加氢制甲醇均为可逆反应,他们在CO2原料气中加入适量的CO,以抑制反水煤气变换,从而发现CO的加入不仅抑制反水煤气变化,而且CO加剧了H2的传递,加速了碳氢烃类和短链烯烃的生成。
虽然CO2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其仍然存在短链烯烃收率低的问题,开发高效CO2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的催化剂是实现其工业应用的关键。此外,燃煤烟气中组分复杂,尤其是其中含有少量的NOx和SO2,其对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使其失活。对该方面研究的文献报道仍然较少。本课题组对铁基催化剂进行了初步尝试[26],发现铁基催化剂具有较强抗NOx的能力,但是,其抗SO2的能力较弱,向铁基催化剂中通入少量SO2,其迅速失活。Li等[23]对双功能催化剂ZnZrOX/SAPO-34催化剂开展了抗毒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SO2和NOx毒害的特性。
(1)在CO2捕集技术中,有机胺吸收应用最为广泛。但是,胺降解和腐蚀的问题不容忽视,寻求合适的添加剂或催化剂促进CO2的吸收,同时减少胺降解、胺逃逸是关键。无机吸收剂虽可以避免吸收剂损失问题,但是,其吸收动力学缓慢,因而开发合适的催化剂促进其吸收/解吸CO2是使其走向工业应用的关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离子液体吸收剂表面积和黏度的调控,大幅度促进CO2的吸收是实现离子液体捕集烟气中CO2的关键。固体吸附剂吸附/解吸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吸附量有限且抗硫和抗NO的性能仍是其走向工业应用的主要困难。
(2)在CO2催化转化制短链烯烃中,铁基催化剂一方面受到ASF分布的限制,其活性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其抗硫效果不佳,少量的SO2即可使其失去活性。与铁基催化剂相比,双功能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CO2的转化率较低、短链烯烃选择性低、CO选择性高仍是其走向应用的瓶颈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初创公司HeirloomCarbon宣布,微软已经同意资助一项碳捕集技术,该技术利用石灰石的天然特性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清除。具体来说,微软将在10年内从HeirloomCarbon购买价值约2亿美元的碳信用额度(相当于31.5万吨二氧化碳),用于资助HeirloomCarbon在路易斯安那州和美国其他地方的碳捕集业务。HeirloomC
初创公司HeirloomCarbon宣布,微软已经同意资助一项碳捕集技术,该技术利用石灰石的天然特性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清除。具体来说,微软将在10年内从HeirloomCarbon购买价值约2亿美元的碳信用额度(相当于31.5万吨二氧化碳),用于资助HeirloomCarbon在路易斯安那州和美国其他地方的碳捕集业务。HeirloomC
近日,《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认为,尽管国内大部分CCUS技术已达到工业示范水平,但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减排需求和欧美等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中国CCUS发展还面临市场机制缺失和政策激励不足等挑战,未来仍需加强研发、降低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1021号《支持CO2捕集利用封存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提案租出答复如下:孙喜新委员: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支持CO2捕集利用封存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收悉,经与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省财
10月17日华光环能公告,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了《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委托其研究开发“离子液CO2捕集中试示范工程开发”项目,研究开发经费报酬900万元。CO2捕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商业化应用,符合国家“碳中和”概念,是公司在“双碳”背景下的重要战略发展探索方向,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2年东营市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绿色稀土系列脱硝催化剂、燃气加热炉NOx达标排放技术、锅炉烟气CO2捕集及制氮技术等在内的18项技术入选。详情如下:关于发布《2022年东营市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的通知各县区(功能区)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分局、
近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湖南省2022年环保科研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共有36个环保项目入选,包括湖南省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湖南省“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实践研究与探索、一种新型CO2捕集与资源化方法及应用于重金属吸附研究等多个项目。关于湖南省2022年环保科研项目
6月30日,延长石油集团在所属榆林煤化公司举行30万吨/年CO2捕集项目投产启动仪式。这一项目是集团公司在“双碳”背景下实施CCUS(CO2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规划的重要支撑项目,也是国内能耗和成本最低的煤化工CO2捕集项目,捕集成本仅为105元/吨,每年可减排CO230万吨,相当于植树1668万棵。省国资委
化学吸收法作为目前最有效的CO2捕集技术,吸收剂常用有机胺,但过高的再生能耗和成本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基于传统有机胺溶剂开发出来的相变吸收剂被认为可以大幅减少解吸能耗,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相变吸收剂的常见类型、分相机理,并根据其具体组成进行了种类划分,对比分析了常用相变吸收剂和传统MEA吸收液的再生能耗,并指出温度、CO2负荷以及相分离等因素对相变吸收剂的工艺流程长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在制备相变吸收剂的过程中,可加入活化剂来降低CO2富液粘度,加入助溶剂来提高传质特性。阐述了现有相变吸收剂的挥发、降解和腐蚀等特性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如何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CCUS)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改善碳排放问题。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有不同规模的CCUS项目,对CCUS技术和项目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结果表明,CCUS项目在解决碳排放问题上有着较好的工业前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如何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CCUS)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改善碳排放问题。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有不同规模的CCUS项目,对CCUS技术和项目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结果表明,CCUS项目在解决碳排放问题上有着较好的工业前景。
能源与环保这两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则率先设立了环保计划并于今年完成目标。提前四年完成80万吨碳减排量是如何做到的?该举不仅给世界能源行业做出了典范,更在注重环保的同时相对缓解了低油价的压力。自2008年以来,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就设立了一项环保计划,计划到2020年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CO2浓度为27010-6,2013年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40010-6,并且仍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2013年我国排放CO2大约30亿吨,居世界第二,预计2025年我国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CO2的分子量为44g/mol、熔点为-78.46℃、沸点为-56.56℃、气态密度为1.977g/L、液态密度为1.816kg/L
5家中小企业、5项低碳技术,年二氧化碳减排量有望超过1.18亿吨。日前,201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气候创行者颁奖典礼在京举行,5家拥有最具潜力低碳技术的中小企业荣获“气候创行者”称号。在考核了企业减排潜力、技术创新度、市场潜力等指标后,竖式高温连续石墨化炉设备、新型气膜建筑、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金属复合再制造技术和低功耗智能电能表五项技术脱颖而出,如果在2024年达到预期市场份额,有望实现每年超过1.18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这个数字超过目前三峡电站每年完成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我们认为低碳技术的
能够24小时不间断稳定提供能源,能大量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能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的新能源,只有生物能源。9月27日,在2011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2011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颁奖典礼上,作为领奖代表企业武汉凯迪表示,中国是个化石能源资源贫乏且需求刚性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也是古老的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开发利用这些长期废弃或闲置的资源,不仅可以为我国8亿农民创造出数千万的低碳绿色就业岗位,使农民每年增收超过3000亿元,而且每年可实现减排CO2超过10亿吨。生物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城乡结合型和工农一
6月12日,中广核集团所属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与法国电力贸易公司在京签署360万吨CO2减排容量购买协议。根据协议,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法国电力贸易公司向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购买360万吨CO2减排容量。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副总经理张善明、法国电力公司亚太区总裁马识路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遂与法国电力贸易公司全球CDM经理蒋伯特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作为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