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三、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筑一体化多层次支撑体系
紧扣“城市更新”和新基建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广西新基建“数字底座”整体升级,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演进,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型网络和智能设施,加快形成高速泛在、全域感知、协同计算、智能融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云网智算”协同发展创新区。
(一)推进“双千兆”和新型网络设施建设升级
扩大5G商用网络建设规模。加快高质量5G网络规模化部署,提升城市及大流量热点场景5G网络覆盖水平,实现在城市地区深度覆盖、重要交通路网连续覆盖、公交高铁站等热点区域全覆盖,推动面向智能制造、数字治理、智慧医疗等领域的5G虚拟专网建设。打造资源集约的高质量5G网络,加快5G独立组网(SA)部署建设,推进5G网络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分步骤、分阶段开展5G异网漫游,实现设区市深度覆盖、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全面覆盖、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积极跟踪5G增强演进技术发展和试点应用,适时开展5G毫米波试点示范。
全面推进高水平全光网建设。实施千兆光纤宽带网络部署工程,建设一批一流千兆城市,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分片区、分批次开展千兆光网能力升级,6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千兆网络普遍覆盖。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45Tbps,加快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和运营。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新建住宅全部实现“万兆到楼(小区)、千兆到户”,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万兆进园区、千兆进工厂、千兆到桌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超前布局更高速率宽带接入网络。
发展“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打造面向东盟的北斗时空信息枢纽,建设广西“北斗+广播”精准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广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加密工程,提升广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性能和服务能力。加快海洋感知网络和设施建设,建立覆盖中国(广西)近海和东盟国家的立体化海洋信息服务网络,提高海洋监控、预警、救助和监管能力。加快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运营服务、应用开发,加速“空天地一体化”融合组网应用场景和应用示范落地。
推进“智慧广电”和电信普遍服务。深入实施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持续提升中小城市宽带网络和“智慧广电”村村通户户用基础网络能力。加快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大力推进“百兆乡村”建设,4G网络、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全部自然村。
加快新一代网络技术应用推广。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支持典型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IPv6网络化改造,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宁骨干节点建设,推进自治区级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及接入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探索基于6G网络的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研究,加快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融合、太赫兹通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专栏1: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5G网络建设和应用示范:依托中国电信广西公司、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中国铁塔广西分公司等单位开展5G网络建设,加快全区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重点园区、热点区域5G网络覆盖,形成连续覆盖的5G网络。到2025年,5G基站达到10万座,全区所有县城和重点乡镇(街道)5G网络全覆盖。
千兆光纤宽带网络部署和应用示范:分片区、分批次开展千兆光纤网络能力升级,完成城市及重点乡镇区域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设备大规模部署,加快完善政府办公园区、重点产业园区、商业楼宇以及学校、医疗机构等场所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开展工业、交通、电网、教育、医疗、港口、应急公共服务等典型行业千兆虚拟专网建设部署。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融合套餐等方式,积极引导存量宽带用户向千兆光纤宽带业务迁移,面向民生领域推进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新型内容消费和新型体验式服务发展,聚焦产业领域开展面向不同应用场景和生产流程的“双千兆”协同创新。到2025年,全区14个设区市城区、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实现千兆网络全覆盖,6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千兆网络普遍覆盖,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数达到65万个。
中国—东盟“陆海空天”数字工程:推动国际海缆在广西登陆,积极争取国际互联网关口局、离岸数据中心等落地广西。推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提升中国联通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能力。统筹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转接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国际陆路光缆等一系列面向东盟的国家级信息通信枢纽和外向型设施。鼓励建设扩容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提升通达东盟的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打造广西与东盟以及亚太地区的信息交流“快速通道”,大幅提升广西在区域、全国和全球节点布局的网络地位,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信息交流的时延和成本。到2025年,跨境光缆传输系统容量达到5Tbps,初步形成“海陆交融、天地一体”的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
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建设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边防部队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为边境管控提供网络化平台、智慧化手段和数字化服务,巩固文化边防。有效衔接平安边境、智慧公安等项目,建设、完善8个边境县(市、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加快有线网络向村组延伸,推进无线发射台补点增效,实现边境地区应急广播村组全覆盖。
(二)加快“云边协同”存算基础设施科学布局
优化新型数据中心的统筹布局。加快新型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按照全区“一核多点”大型数据中心一体化空间布局,加快各类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等新型算力资源建设,打造中国—东盟国际新型基础设施算力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工厂”和“东数西算”产业转移高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国家提供专业应用所需的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
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广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推动数据中心集聚发展,力争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统筹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区域性智能计算中心平台,推动算力资源服务化,纳入国家算力统筹智能调度。争取建设E级、10E级超级计算中心以及大数据中心集群,推动国家部委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及区域大数据中心落户广西。加快建设互通协同的“壮美广西·政务云”,推进政务云平台整合。
专栏2:存算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数据中心集群工程:协同自治区鲲鹏等产业生态布局,以南宁为核心,集约化布局建设以大数据产业链为核心的研发生产基地和标杆园区,其余设区市建设与南宁大数据中心相互支撑的地区性大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形成差异发展、能力互补的专业化数据中心集群,吸引大数据相关上下游企业加入,实现数据聚集融合和利用,为各行业提供大数据服务。整合一批存量数据中心,推动规模在100机架以下、年均电能利用效率(PUE)
高于1.8等规模小、能耗高的自用型数据中心向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中国—东盟国际算力服务工程:推动建设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服务提供商、大型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建设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辐射周边的高水平数据中心、创新型数据中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海外云计算中心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合作布局,打造中国—东盟国际新型基础设施算力基地。
区块链应用示范:重点建设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区块链+数字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好嘢”、“桂字号”农业品牌农产品标准化和追溯体系、食药安全监管区块链应用示范平台等。
(三)推动“全域感知”融合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加强全域感知网络和智能终端设施集约部署。搭建以窄带物联网(NB—IoT)为核心的新型传感网络,率先在市政设施管理、环境监测、安全监管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部署。推动物联网在各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快物联网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试点开展远程医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打造行业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融合的传统基础设施和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转型,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高效配置。加快车联网设施部署,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有序推进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智能轨道交通,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一批物联网、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和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融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链,加快创新场景应用落地。立足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4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重点推进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柳州)的推广应用。
专栏3:融合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工业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提升工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10Gbps宽带接入能力,完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广西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节点(区域性和行业性二级节点)创建试点工作,运营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柳州),利用标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广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梦工厂)等公共基础性平台,提升广西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服务能力。
车联网应用基础设施:以广西(柳州)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为依托,争取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落地,开展重点区域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车联网(5G—V2X)示范网络建设,加快构建广西道路运输车辆智能防控体系,建设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平台,加快公路网领域智慧监测一体化进程。推动基于5G的车联网(5G—V2X)示范建设,普及20个以上自动驾驶试点,在港口、景区、园区、校园等区域开展封闭区间无人驾驶示范工程,推进“柳州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车路协同项目试点。构建“智慧交通”大脑,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智慧杆塔:推进“多杆合一”、“一杆多用”智慧灯杆升级改造,促进5G和物联网综合集成载体的协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打造智慧杆塔示范路段,加快各类社会杆塔和通信杆塔的开放共享和资源整合,集成5G基站、照明、WiFi热点、环境信息采集、道路智慧监控、应急、电子屏幕及充电桩等功能,对接“城市大脑”等系统,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四、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完善全区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体系,以数据价值化为导向,深入实施数据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乡村振兴和千行百业,探索推动大数据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省市和东盟国家的跨境跨域流通交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和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样板区。
(一)全面激发数据要素资源新活力
拓展数据资源采集渠道,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鲜活度。推动成立公共数据运营中心,强化统筹管理力度,创新公共数据开发运营模式。打造数据资源质量高、供需匹配能力强、数据融合程度深、数据价值挖掘充分、数据加工产业链完备的数据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开放应用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组织、行业组织加入公共数据开放计划,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等形式,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便利、高效的数据资源服务。构建覆盖全区的自治区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与开放调度渠道和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目录。结合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
专栏4:数据资源重点工程
公共数据运营中心:推动成立公共数据运营中心,强化统筹管理力度,创新公共数据开发运营模式。打造数据资源质量高、供需匹配能力强、数据融合程度深、数据价值挖掘充分、数据加工产业链完备的数据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规则,研究制定公共数据授权使用服务指南,强化授权场景、授权范围和运营安全的监督管理。以公共数据运营中心完善授权链为基础,面向市场主体提供数据要素支撑,有效提升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个人、企业与政府数据融合互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市场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与开放调度渠道和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目录。结合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通过统筹管理、按需汇聚、整合共享、关联应用等,构建形成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区一体化大数据体系。
(二)深化“五个一”数据治理新模式
全面推进政务数据标准化治理,深入推进“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机通办、一体安全”的政务数据治理新模式,提高跨层级、地域、系统、部门、业务的数据融合、开发利用和调度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统一规范、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推动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务、经济社会各领域数据采集、共享、开放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标准。建立完善政府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机制,强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构建完善全区公共数据资源“一张图”,依托资源图谱加快完善基础数据库、丰富经济社会领域主题数据库。建立大数据支撑、可视化展示的政府决策新平台和新机制,全面提升各级各部门数据挖掘能力和应用水平。
专栏5:数据治理新平台重点工程
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规范平台开发、采集获取、传输存储、清洗处理、维护使用等政务数据资源操作规程,为各部门提供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存储等功能服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
数据资源图谱:汇聚各地各部门权责事项、资源目录、信息系统等数据资源信息,建设完善各部门数据资源图谱,汇聚形成体系完善、动态更新的全区数据资源图谱,实现对数据资源可视化管理。为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应用提供规划设计依据,减少数据之间一致性的管理难度,同时为数据变更推动业务联动更新提供触发机制。
(三)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稳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工作。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建立市场定价、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通过具有资质的数据交易中心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建设政务数据应用生态圈开放平台,推动形成一批政务数据与经济社会数据、产业数据创新性融合的示范应用,选取重点行业和典型企业开展数据要素价值激发的试点示范,推进“条数据”与“块数据”综合利用,提供个性化、主动化服务。
开展数据资产交易试点与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依托广西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规范、协同、高效的跨境数据市场化流通和交换机制,推动国际信息流量在广西的集聚和落地。加强对跨境数据流通监管,确保数据调度、流通的全过程可管可控,提高数据跨境的准入门槛,有效防范交易行为对用户利益、市场秩序和应用安全可能构成的风险。
专栏6:数据要素市场重点工程
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深化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产业发展、大众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加快大数据创新创业和技术成果应用转化赋能千行百业,在一百个领域,推进一千个场景的一万个应用,通过开放社会数据集、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部分样例数据。以政务数据授权开放及社会化利用为引导,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数据开放应用生态圈上创新创造,通过创投基金、办赛颁奖的方式大力鼓励数据创新应用发展,孵化出一批优秀应用,形成不断壮大的“数据+生态”开放应用生态圈。
广西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依托中国—东盟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深化与国内知名数据供应方合作,引入数据服务生态各环节核心服务商,进一步新增数据交易品类、创新数据交易模式、扩大数据交易规模,重点针对农产品、建筑、边贸、康养等产业,打造用于宏观监测预警、微观营销风控的数据产品及服务。支持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大数据交易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开展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创新和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推动大数据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周边省市的跨区域交易流通,促进国际数据资源汇聚和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大数据合作和应用示范,力争引进一批我国“走出去”和跨国企业数据资源项目,争取实现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数据在广西存储和流通。
五、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双动力支柱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芯空屏端网”数字制造产业链,加快培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建立基于数字化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动力支柱,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数字技术创新动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围绕新型显示、光通信设备、高新视频、智能终端、人机交互智能设备、小语种软件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一体化协同运作。围绕集成电路、基础通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载体,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及“创新飞地”。建立健全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造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区域性科技信息公开和对接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目录,探索建立“互联网+科技服务”新模式。
专栏7:数字技术创新重点工程
数字技术创新“科技搭桥”行动:围绕集成电路、基础通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搭桥”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定向研发合作”试点,通过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研发、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总结试点经验,推动更多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探索形成数字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二)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打造“芯空屏端网”数字制造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通信芯片、汽车电子芯片、北斗芯片等新兴领域高端集成电路芯片,持续扩大芯片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地理信息、遥感、北斗等空间信息产业,打造地理信息小镇、北斗应用创新基地,推动面向东盟的北斗技术应用示范。重点推进新型显示设备制造业发展,扩大新型有机发光显示器生产规模,加快新型背板、超高清面板、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巩固终端制造优势,提升电脑、智能手机、4K/8K超高清电视、智能穿戴设备、机器视觉等智能终端产能。持续壮大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光通信及微波通信设备,推进高端服务器、核心路由器研发生产。加强5G关键器件和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等重点产品研发制造,壮大5G产业规模。推动汽车电子控制、车载网络、汽车导航、无人驾驶及智能管理控制系统、行驶安全及车联网信息服务等应用电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广西(柳州)车联网先导区,开展重点区域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积极发展车联网、车载智能系统等新业态。
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依托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支持多元化生态创建,引入国际一流软件企业,研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发展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开发面向金融、汽车、机械制造、金属新材料等行业的应用软件。推进工业软件发展,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智能软件产品。依托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发展基于网络实时翻译、语言包开发等技术的各类小语种软件和服务,发展跨境电商、跨境金融软件产业。强化本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发展软件测评产业,积极推进数据采集清洗、专业标注分析、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
加快布局前沿数字技术产业。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量子信息、数字孪生、云通信等新兴前沿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智能视听设备、机器人等产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抢占区块链发展新高地,深度挖掘身份认证、数据存证、追踪溯源、价值交易等通用场景,打造区块链创新应用示范区。大力发展信创计算产业,开展信创产品研发、迁移和适配工作,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创产品,打造新计算产业集群。加快布局量子信息产业,探索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政务、商务等领域开发应用。
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在线经济、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开辟在线经济新空间,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服务新模式。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持续举办“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全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鼓励区内企业开放自身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引导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有序发展。依托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产业载体打造无边界产业园,与东盟各国合作建设多地联合的开放式实验室、虚拟工厂实验平台,构建跨境虚拟孵化体系和国际化创新创业资源生态圈。发展“无人经济”,推广不见面交易、零接触服务,支持企业建设无人工厂,探索无人机、无人车等应用场景。
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企业,支持企业面向全区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重点园区,打造数字经济创业创新高地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阵地,形成一批影响全国、联动东盟的数字经济产业重点园区。科学规划全区数字经济产业布局,鼓励各设区市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合理引导数字经济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推动形成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楼宇数字经济,培育一批楼宇数字经济示范区、楼宇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打造国内楼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面向东盟的楼宇数字经济示范区。
专栏8:壮大数字产业重点工程
“芯空屏端网”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依托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宁国人通信产业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桂林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东盟(钦州)5G智能终端产业园、河池高端智能设备生产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芯空屏端网”数字产业,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5G产业:搭建5G生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5G人才培养和孵化中心,积极促进5G与各行业的创新融合与应用推广,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进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原创性5G技术或应用成果,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打造一批国家级5G产业应用集聚区和融合应用示范区。建设基于5G的商用平台,加速5G商用普及。
区块链产业:全力发展“区块链+”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在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民生服务、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块链应用,培育区块链产业基地,打造区块链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100个区块链典型应用示范,打造5个区块链产业基地,引进培育100家以上高成长性区块链企业。
信创产业: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园区为载体,吸引一批信创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示范应用。发展壮大鲲鹏、飞腾等新计算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形成2—3个本地品牌制造企业。建设信创联合实验室,构建信创适配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创产品,推进信创产品在各行业各领域重点应用,力争打造信创全产业链。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智能视听设备、机器人等产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等产业。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支持交通、康养、医疗、农业等领域发展机器人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拓展数据获取手段,构建和完善时空信息数据库并持续更新和共享,支撑全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升广西国产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能力,打造国家级北斗技术应用试验地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先行区,建设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中国—东盟北斗总部基地和北斗三号短报文东盟运营中心,构建北斗时空产业生态体系,深化“北斗+”应用融合发展,与东盟国家开展联合创新,打造面向东盟的北斗时空信息枢纽。推动北斗应用示范,实施糖业等行业北斗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北斗标配化进程,推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应用。
数字经济示范区:鼓励各设区市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支持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桂林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柳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广西东融大数据中心、粤桂数字经济合作特别试验区、钦州华为数字小镇、巴马基金数字小镇等数字产业园发展。2025年底,争取建设1—2个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1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自治区级数字经济示范区。
(三)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夯实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撑,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组织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提升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能力。培育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针对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工厂(车间)建设需求,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发展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支撑服务。引导广西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与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合作,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鼓励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打造数字化转型创新资源池,促进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加大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行成本。探索“云量贷”服务,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实施园区数字化转型重大工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数字大脑,融通政务—产业—社会大数据,提升园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数字化赋能工业强桂。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落实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广西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和网络化开放式定制平台,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在汽车、机械、铝及煤炭、林产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应用,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加强工业数据汇聚,支撑产业监测分析,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企业上云”行动,鼓励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发展基于行业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供应链协同等服务。推动数字化赋能精准招商,聚焦“三大三新”重点领域,招大引强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充分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集群”,加快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打造特色数字农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围绕糖料蔗生产、茧丝绸产业、特色果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林木生产等重点领域,依托柳州、来宾、横州、都安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提升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生产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现代特色农林业示范区,认定100个广西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完善“广西好嘢”、“桂字号”农业品牌农产品标准化和追溯体系,大力发展数字化产地仓,鼓励其他追溯体系与广西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消费全过程追踪与管理。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延伸,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示范企业,以智能仓储、智慧口岸为重点打造现代化智慧物流体系,着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及互联网支付业务。依托“智能+”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鼓励数字经济企业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网红经济和直播电商产业,建设壮乡网红产业基地。支持南宁建设中国—东盟跨境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结算平台,探索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模式,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交易和跨境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合作。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升级,发展全域智慧旅游,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式智慧商圈,发展数字娱乐和电竞产业,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文创产业中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广西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东盟异域风情的数字创意精品。
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强行业碳排放特性数据获取、共享和流通能力。实现制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企业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监测、统计、对标。探索化工、冶金、建材等广西优势产业的跨产业耦合、跨地区调度、跨领域配给等数据创新应用,开展碳排放、碳交易数据校验、碳补贴、碳监管等数据服务。面向全区工厂、电力、矿山、钢铁、港口等领域,强化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深度覆盖,打造一批5G+绿色发展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行业重点稳态流程模拟、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应用,开展调节温度、压力、流量等碳捕捉流程实时优化,提升行业碳捕捉工艺设计研发水平,加快行业数字化碳捕捉推广整体步伐。
专栏9:产业数字化重点工程
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行动: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农业、制造、能源、建筑、服务等领域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行动,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遴选推广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推进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国有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为标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整合数字经济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建立以自治区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核心,区域子中心、行业子中心、企业子中心为依托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平台,打造数字化转型创新资源池,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数字化转型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和典型经验,加速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智慧园区:支持产业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建设智慧园区应用体系,对园区服务、管理以及安全防范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园区服务数智化、园区管理数治化、园区产业智能化。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布局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产业园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广西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积极对接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鼓励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医药等流程行业及电子、汽车、装备、建筑等离散行业,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推动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积极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桂品出乡”行动,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宣传南宁“欢乐消费季”、柳州“消费购物节”、梧州“宝石节”、玉林“岭南都会”、钦州“蚝情节”等区域性促销活动,推动农产品品牌出村进城,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广西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物流相关信息互联共享,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技术和交易服务,促进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通信、金融等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实现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物流在线跟踪等信息互通共享。
金融监管服务平台: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建设“壮美广西·金融云”,推动建立地方金融组织数据采集、共享、管理机制,形成规范的数据采集通道与数据关联库,利用数据分析比对、关联计算、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地方金融业运行分析统计,以及广西非特定对象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为开展重点监管、联合监管、精准监管及辅助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六、提升数字政府效能,构建数智协同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加速形成“网上办、全区办、跨省办、一次办、不打烊”的政务服务模式,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
(一)增强数字政府基础能力
稳步提升云网支撑能力。提升广西电子政务外网承载能力,适时开展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升级、扩容,持续扩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覆盖面,稳步推进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政务部门实现政务外网全接入。完成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规范和完善各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建设和运维管理。加强“1+N+14”架构的“壮美广西·政务云”建设,推动政务应用全面上云,优化完善全区统一的“多云共治”管理体系。完成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进一步完善云网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和灾备体系。全面推进云、网资源统筹利用。探索运用IPv6+、人工智能、5G等技术,构建云网一体、固移融合、动态防护、智能运管的一体化智慧政务云网体系。推动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网站、政务类移动客户端IPv6升级改造。
加强政务协同办公一体化建设。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推进自治区、市两级政务办公自动化平台对接,推动公共政务平台集约化建设,搭建统一的政务办公、信息公开、视频会商、政务服务热线等公共平台,建设覆盖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的全区统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数字政府大脑,实现重点领域治理“一网通管”、“一屏全览”、“一网触达”。持续完善“一个中心、三层防护”数字政府安全体系,探索建设数字政务安全大脑。构建态势感知体系,强化安全管理保障、安全技术保障以及安全运营保障。推进政务基础设施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提升党政机关信息化水平。加快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应用,建立自治区级数据返还机制。
专栏10:数字政府基础支撑重点工程
电子政务外网整合与扩容升级:建设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传输网络平面(电子政务外网广域网骨干网络第二平面),推动实现“雪亮工程”网络与电子政务外网的双网络平面互备。在现有南宁城域光纤网的基础上,按需建设连接自治区重点部门、重要业务平台的第二条物理光纤线路,实现双路由互备,完成千兆双归属接入,进一步提升政务外网自治区级城域网网络可靠性和保障能力。
统一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加快打造覆盖全区的政府组织管理、公文办理、流程审批、效能管理、督查督办、会议管理等日常办公应用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涵盖财政、税务、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民政等领域。建设统一的移动端办公应用平台,推动更多的非涉密办公业务向移动办公平台延伸,实现政务信息实时提醒、非涉密政务工作便捷处理。
全区统一视频会议系统:依托电子政务外网,部署视频交流过程中共享文档、图片、视频等功能,提高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传下达的工作效率。
数字政府大脑:建立数字政府大脑标准规范,搭建感官系统、知识融合、智能计算等技术功能平台,推进智能赋能和场景应用,打造数字政府大脑开放生态体系。开展大数据决策咨询与应用创新服务,基于多场景应用形成数据治理的政策库,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精细管理与高效服务一体化。
(二)构建数字政务服务体系
优化完善全区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功能,强化业务中台能力,更好实现业务协同,推进“不打烊”网上政府建设。优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和服务流程,推动电子证照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扩大应用和互通互认,开展全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实现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加快推进高频事项“全区通办”和“跨省通办”。探索5G、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桂通”移动生态体系。推动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政务服务智能终端、自助设备等,实现市民就近办理和身边办理,让政务服务延伸到“家门口”。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利民“微改革”,减少办事环节与审批材料,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增强群众获得感。
专栏11:数字政务服务重点工程
政务服务“全区通办”、“跨省通办”:建设和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探索省际基础平台互通,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助力惠企利企,梳理编制“全区通办”、“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打破高频事项办理中的户籍地、居住地或注册登记地限制,对通办事项进行统一和规范。通过广西政务服务APP提供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深化“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服务。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等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全区通办”、“跨省通办”。
全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持续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面向自然人出生、入学、就业、置业、就医、结婚、退休、殡葬等全生命周期事项,打造居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专区;基于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经营、退出事项,推出涉企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优化营商环境,避免企业和群众来回跑。
“智桂通”: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网站集约化平台、广西健康码等现有数字政府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构建“智桂通”项目基础支撑能力底座和移动开放生态圈,形成“智桂通”移动开放生态体系,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智桂通”项目的运营,整合全区各领域各行业的服务应用,建设一系列“智桂通”品牌的移动终端应用。以“智桂通”为核心,打造人与万物互联体系,促进政府办公、企业办事、群众生活、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数字化转型,开启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生活新时代。
(三)提升政府数字监管水平
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融合创新,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种智慧监管模式。依托自治区“互联网+监管”系统,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监管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规范统一、协同联动的“互联网+监管”体系,积极推动政务监管事项纳入自治区“互联网+监管”系统统一管理,提高监管事项覆盖率,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非现场监管系统,加强监管执法智能化系统、装备的应用,提升“互联网+执法”监管水平。依法利用个人和企业“画像”,扩大信用监管信息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深化网络市场和重点领域的监管治理。加强监管数据的融合应用,建立行业风险监测预警模型与数据监管反馈机制,推动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扩大“互联网+监管”市级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效能评估”体系建设,形成督考事项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的“大督查”格局。
专栏12:政府数字化监管重点工程
国家(广西)药品“智慧监管”:整合卫生、医保、药品监管等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医药企业、电商平台等数据资源,构建服务医药产业数字化升级、支持医药创新、保障“三医联动”改革、强化药品安全保障的智慧监管新格局,提升从实验室到终端用户到药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汇集、关联融通、风险研判、信息共享能力。建设面向行政相对人的药品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注册申报电子化、结构化、标准化。建设面向监管人员的药品智慧监管平台,推进各层级、各单位监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监管信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协同监管。
智慧化全媒体监管:推进广西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监测监管云平台的升级改造,加强网络视听监管,针对网络安全预警、网络舆情监管、“黑广播”识别等业务,实现智能化安全态势感知、研判分析、风险预警、处置调度。在完善和升级自治区级监管平台的同时,大力推进市级监测监管平台的建设,并与中央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对广西广电行业部门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管。
“互联网+监管”试点推广:强化贵港等试点城市的示范引领,在全区选取代表性城市扩大“互联网+监管”试点。统筹协调各试点单位推进各项工作,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联通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加强对风险的跟踪预警,形成统筹、规范、便捷、高效的常态化督查新格局,为推广“互联网+监管”系统做出有益探索和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广西行政执法“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广西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整合行政执法数据,实现对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事项等动态化监管。促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向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
七、加快数字社会普惠发展,营造全民畅享数字生活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图景,提升智慧化治理能力,聚焦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养老、社保、交通、文旅、扶幼、就业、助残等领域,全面提升城乡数字化服务水平,形成数字生活便捷普惠示范区。
(一)建设现代化智能治理体系
提升数字化生态治理水平。优化完善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自然资源一体化高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动生态环境数据采集、汇聚和精准监测。加快水利智慧化建设,推进涉水信息监测能力提升和涉水业务智能应用升级。深化广西林业北斗应用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林业、精准林业等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构建公共安全智能防控体系。完善全区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一体化平台,加强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业、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民政、公安、安全生产、消防等部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建设“一平台、多通道、多终端”的广西应急广播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深化社会运行动态立体感知及数据挖掘应用,提升综治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平安广西”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综治视频、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联网整合,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建设联网应用,打造立体化公安防控体系。推进数字化边境管控体系建设,推动边境管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构建“数字化边防”。
提升党政机关数字化协同能力。加快发展“智慧党建”,提升全区党建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大、政协、群团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要督查事项全过程、全要素跟踪管理,拓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网上履职服务功能。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建设,搭建公安、检察、法院专网间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提升公检法一体化协同能力。优化丰富法律服务手段,推进线上线下法律服务,探索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新路径。
专栏13: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工程
数字自然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智慧广西时空大数据平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向智慧广西时空大数据平台转换,通过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丰富和完善基础测绘成果,建立时空信息数据库更新、共享长效机制。建设实景三维广西,完善自动化制图知识库、数据库和一体化快速制图技术系统建设,完善广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与服务,开展面向东盟地区的北斗应用、影像统筹项目建设。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相关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技术,结合遥感无人机、卫星定位及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模式,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开展综合管理。
数字生态监管体系:依托污染源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监察等业务信息平台相关建设成果,结合数字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监测、监察联动,形成海陆空一体的数字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构建广西数字生态监管体系。
水利大数据应用平台:提升涉水信息在线监测能力,推动水利业务数据融合和共享,建设水利数据中台、水利一张图,形成广西水利统一应用支撑体系。整合水灾害、水资源、水工程等业务系统功能,建设多源融合的水利业务应用协同平台。
智慧应急体系: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构建“壮美广西·应急云”,完善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覆盖。汇聚“全灾种、大应急”全领域信息资源,构建广西“应急大脑”,实现威胁智能监测、研判和“一键处置”能力。建设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建设预警决策辅助系统,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建设全灾种信息接报系统,实施各级指挥中心标准化。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云平台建设,提升各级应急救援队伍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配备率。
广西应急广播体系: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规范要求,以广西实际情况为基础,坚持自主研发,基于“云、网、端”打造安全、稳定、高效的广西应急广播体系。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应急广播垂直播发,具备分级、分区、分终端播发等服务功能;横向实现与应急、气象、地震、水利等政府部门信息发布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在疫情防控、风险预警、社会治理、应急处置、国防动员、基础教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应用。
广西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体系:按照公安部统一运行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资源、统一服务平台、统一安全策略、统一标准规范的要求,构建全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总体格局。整合汇聚多源数据,构建全区数据资源一体化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实用的公安通用应用、业务应用及部分专业警种应用,全面提升立体防控、快速处置、精准打击和便捷服务能力。
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智能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建设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和应用支撑平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的融合发展;打造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声纹识别、图文识别等人工智能场景和应用,形成“公共法律服务超脑”。推进自治区法律服务智慧系统建设,在各地配备自助服务终端、“互联网+”智能展示平台、智能机器人、流动公共法律服务车等设施设备,打造全天候24小时服务“无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二)积极拓展智慧服务新领域
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自治区、市、县三级全民综合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落地,推动存量信息系统改造,逐步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居民电子健康卡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拓展便民应用。推进远程医疗建设,推动医联体内部诊疗信息贯通,推进“下级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落地。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网上复诊、药品配送等服务。指导各地各医疗机构开展网上预约、智慧导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建设。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智能防控平台建设,提升应对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中国一东盟跨境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跨境医疗联盟以及跨境医疗培训中心,推动医疗资源和医疗合作拓展至东盟国家。
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教育新基建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全区教育网。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校园环境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区内学校和全区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转变,提升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教与学方式,推动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服务。
推广“互联网+住房”。提升智慧住房保障能力,健全住房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库,构建数据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住房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住房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持续强化住房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档案信息数字化,规范数据信息标准,从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安全、权限范围、信息公开等环节,实现各个环节数据的校验、共享和跨地区的互联互通。
深化智慧康养服务。构建面向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与管理体系和康养数据资源体系,制定老龄大数据规范化、法制化运营标准。加快完善社区休闲康养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改造升级社区康养照护感知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加强适老智能终端设备推广,鼓励微型传感设备融入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产品,提升家庭康养智能化水平,创新居家养老场景应用。鼓励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探索建立政企融合的老龄大数据流转机制,拓展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应用,通过“医养结合”服务理念,打造覆盖医疗、居住、文娱、教学的智慧养老示范中心。
推行数字社保服务。加快优化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就业社保数字化应用,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在全区普及和线上线下融合应用。开展就业社保大数据应用,推动就业登记、居民健康、医保结算、养老金发放、民政救助、财政补贴、人才服务等领域数据共享,探索社保、医保、银行等“多合一”经办服务新模式。探索开发“老兵码”等应用,加强退役军人社会服务保障能力。构筑和完善跨地区业务协同平台,促进异地协作。创新“互联网+救助”模式,整合社会救助信息资源,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提升全区社保全流程智能监管能力。
推动智能交通试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强基础设施间以及基础设施与载运工具、智能设备间的信息互联,扩大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基础设施感知覆盖范围和深度,试点特种车辆“一键护航”。强化智慧交通综合调度能力,依托平台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交通综合指挥调度能力,探索建设重点区域“全息路网”。加快完善“壮美广西·交通运输云”建设,推进各级交通运输数据整合汇聚与开放共享,鼓励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积极发展“空铁通”、“空巴通”等服务。积极开展智能管控、交通信号联动、智能泊车、无人驾驶、智能公交等交通大数据智慧应用。
建设智慧文旅强区。加快升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的物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数字化监测能力。完善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全区旅游数字地图,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广西)。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特性,提升全民文化服务水平。鼓励各类文化场馆、创业园区研发“云展览”、“云赏艺”、“云文创”等具有行业特色、场馆特性的全景在线产品,打造沉浸式文旅服务互动体验,繁荣创新全区数字公共文化资源发展。
推动全民普惠数字服务。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地区,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信息服务普惠程度,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等信息服务支持力度。精准帮扶信息弱势群体,缓解老年人“数字鸿沟”,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共享数字生活。提升全区人民数字素养,建设数字技能教育资源体系,面向公众开展数字教育培训。
专栏14:智慧服务业态拓展重点工程
智慧医院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实体医院基础上建设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在线智能诊疗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利用5G技术开展智慧导诊、移动医护、智慧院区管理、AI辅助诊疗等服务技术示范。
健康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加强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实现养老人群精准识别。推进智能终端设备数据对接,实现康养人群主动监护。基于平台数据,鼓励企业研发具有针对性的应用服务,丰富康养人群日常生活。
智慧旅游监测平台:以桂林漓江、北海银滩、涠洲岛等景区为重点,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扩大智能设施部署规模,推动现有智慧旅游应用项目迭代升级,实现旅游信息采集、设备状态感知、数据挖掘分析、资源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景区智慧管理水平,实现景区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动态监测。
数字生活体验馆: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建设数字生活体验馆,加强数字便民宣传。围绕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政务等方面,展示最新成果,让百姓切实体验数字生活。
信息无障示范城市: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实现信息化设备与城市无障碍设备融合,加速信息无障碍自助设备在公共场所普及,营造线上线下信息无障碍感知环境。
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广西)展示中心:打造数字协同调度指挥和数字政府成果展示空间,突出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数字广西建设成果,建设成为集协同调度、成果展示、科技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展示馆。
(三)持续建设新型智慧城乡
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智能感知系统,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载体和终端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区加快智慧城市差异化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运营数据整合、挖掘分析、资源配置、运行调度、决策支持、融合应用。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体系,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可视化,提高城市科学化决策水平。推动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推动就业、社保、救助、医疗、法律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发展数字家庭,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家庭服务,强化智能产品在新建及既有住宅、社区配套设施中的设置,建设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加快完善数字家庭档案信息,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对象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网格化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发展“智慧+”旅游、教育、医疗、康养、水利、交通、物流等服务,提高信息服务普惠程度。培育发展订单农业、数字田园、线上云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村、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专栏15:智慧城乡建设重点工程
数字孪生城市:探索以新城新区为重点,建设信息管理中枢,探索推动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模拟运行、交互反馈、全域全时监测,发挥辅助决策作用。
数字乡村:完善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互动等数字化平台,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融合,以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式,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推进“壮美广西·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深入实施。
八、构建数字开放发展新格局,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竞争优势
创新数字开放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全面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建设等,围绕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服务和数字设施等领域建设全面数字合作新高地,支撑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一)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推进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提升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和人文交流五大平台服务能级。深化与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全面合作,构建5G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标志性跨境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强面向东盟的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合作,推进与东盟国家科技创新技术和企业项目合作,培育一批跨境数字经济企业和产业基地,打造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引领区。把握RCEP签署机遇,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数字内容、数字商贸、跨境物流、数字金融等领域合作,将南宁建设成中国—东盟数字贸易中心城市,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贸易增长带和数字金融服务创新策源地。发挥“云上东博会”、“南宁渠道”等窗口优势,与东盟国家在智慧城市、网络文化、跨境旅游、智慧教育、远程医疗、数字扶贫等民生领域打造一批合作亮点,形成中国—东盟数字服务深度合作示范区。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成一批面向东盟的智能算力设施,加快推进北部湾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关键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以数据流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关键要素集聚,构建面向东盟的资源要素数字化集聚区。
专栏16:“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工程
跨境数字产业链: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培育跨境电子信息产业链、智能汽车跨境产业链。在南宁、北海、桂林、钦州等地培育一批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展中国—东盟数字技术应用合作示范,建设中国—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中国—东盟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在5G、北斗技术、卫星遥感、物联网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合作项目。
面向东盟的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合作:依托广西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两区两站”项目,培育广西面向东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国—东盟农业大数据中心和中国—东盟动植物疫病疫情联合防控大数据平台。加强中国(广西)—东盟智慧海洋合作,开展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等技术的运用推广,拓展面向东盟的海洋观测、渔业管理、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信息服务。
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南宁和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建设,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中国—东盟丝路电商”特色产业带,探索共建中国—东盟区域特色贸易品牌。持续推动“云上东博会”数字化升级。
中国—东盟数字内容贸易枢纽:依托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推动东盟小语种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动中国—东盟全媒体交互平台建设,依托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基地,推动搭建中国—东盟版权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国家数字文化出口基地。
跨境数字金融服务:依托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开展中国—东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试点。建设中国—东盟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开展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数字化创新行动。
数字服务多边合作:成立中国—东盟智慧城市研究院,开展智慧城市“出海”行动。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东盟区域中心建设,在“一键游广西”基础上推出“一键游东盟”功能,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数字文旅新模式。开展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问诊、健康信息追踪、5G+远程诊疗等跨境健康医疗服务。共建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探索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培养计划。
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枢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联合开展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合作布局,打造中国—东盟“智能计算”国际服务走廊,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算力枢纽。
(二)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数字化发展
充分发挥湘桂经济走廊的连接作用,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将广西打造为长江经济带—东盟国际产能数字化合作的关键节点,形成南向北联、东西互济的数字经济发展带。制定产业技术合作创新推进计划,吸引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广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政务服务“朋友圈”,建立广西与长江经济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联络机制,采用“线下窗口收件+线上视频会商”相辅助的方式,实现“异地可办、就近能办、一次办理”,提高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感。与长江经济带合作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流域智慧治理、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三)推动数字经济“两湾联动”
积极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谋共建国际信息大通道。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广西园等合作平台为载体,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合作,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数字经济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全力打造“大湾区研发、广西核心零部件生产、东盟终端组装”的数字制造跨境产业链支撑带,构建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建设连接东盟与大湾区的桥梁和枢纽。探索在东兴、凭祥、龙邦等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港深加工贸易区”,打造港澳“转口贸易”飞地。建立海洋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北部湾“智慧海洋”试点,共建“泛北部湾区域全息海洋大数据平台”,培育智慧海洋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海洋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合作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科技交流平台,联合粤港澳构建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地技术合作,支持大湾区城市在广西建设“科创飞地”,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向广西转移转化。
(四)全面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协调构建和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商贸网络,发挥广西与东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建设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跨省市、跨部门、跨国别物流数据共享,打造西部陆海智慧新通道。加快推进南宁国际智慧铁路港、北部湾国际智慧门户港等一批智慧港口建设。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口岸数据联通共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凭祥、东兴等边境口岸通关效率,推动通关物流作业各环节无纸化电子化,加快建成连通西部、面向东盟的高效便捷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跨境能源合作和区域电网升级,依托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现有基础,联合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物联网节能降耗、虚拟电厂(VPP)、智能电网示范建设,打造陆海新通道智慧能源合作走廊。
专栏17:西部陆海智慧新通道建设工程
北部湾国际智慧门户港: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港口,加快推进港航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打造“北港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广西国际贸易“智慧湾”等系统。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与东盟港航数据的共通共享,健全完善涵盖港口、航道、航运、海事、船检等5大职能的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畅通高效的国际航运物流智慧枢纽。
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运营主体,整合铁路、水运、海关等部门信息资源,建设统一开放的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区、联通全国、对接东盟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九、推动数字生态健康发展,保障数字政府一体安全
坚持放管并重,统筹网络安全与经济发展,构建数字规则体系,提高数字监管水平,推动行业共治。完善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覆盖数字政府一体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转,护航数字广西高质量发展。
(一)营造规范有序政策环境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制定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配套文件。制定广西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数据安全实施办法、个人信息安全评估办法和敏感信息保护规则、数据分级分类标准规范等。建立高效统一的数据安全风险报告和研判处置制度。健全数据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监管和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机制。加强对“三新”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兴业态科学有效监管,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治理机制,研究制定平台交易规则、直播电子商务标准等,深化数字市场监管治理。
(二)提升数字安全防护能力
构建全覆盖安全防范体系。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从云、网、系统、数据等多维度,构建物理空间与数据信息安全协同的孪生安全体系。与新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增强数据中心、智算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和防御能力。提升汽车、冶金、机械、食品、医药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使用符合规范的国产密码基础设施,推动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等方面国产化替代进程。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提升数据采集、生产、加工、共享、服务、销毁等全链路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构建全区数字政府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提升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建设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溯源能力。建立实战化、常态化的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机制。健全高效统一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网络安全专家组和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对接国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网络安全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响应处置。
强化网络安全产业支撑。推动广西高校开展网络和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网络安全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增强网络安全人才实践能力。建设一批自治区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基地),引入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加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兴融合领域和各类数字金融平台的安全技术及产品研发。推动基础网络、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网络安全产品部署应用。依托中国—东盟网络安全交流培训中心,畅通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进入东盟市场渠道,拓展面向东盟的网络信息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评估、认证、审计、应急、运维全体系安全服务。
加强跨境数据安全交流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跨境传输数据规则等,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数字治理体系,探索区内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机制,推动跨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支持国内大数据相关领域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等,共建中国—东盟数据安全港,推动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进入东盟市场。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专栏18:数字安全重点工程
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建设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连通各级党政机关和重点企业,集信息汇聚、态势感知、预警通报、协同处置及协调指挥功能为一体,构建全区横向协调、纵向指挥的网络安全协调指挥体系。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名录,优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平台,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管理能力。
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统分结合、协同防御,全面合规、管控风险,确保底线、提升能力”的基本原则,运用人工智能、零信任、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技术,通过重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大体系,建设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平台,为广西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安全底座支撑能力。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落实,引导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跨市、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共同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流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模式与新业态等领域跟踪研究,提升数字化认知水平和素养,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强化责任落实。
(二)加大资金保障
统筹各类信息化建设资金,支持数字广西建设,盘活现有资源,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数字化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的支持。进一步探索公共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丰富拓展多层次投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参与数字广西建设的企业支持力度,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对数字广西重大项目、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在行政审批、政策支持、标准规范、资源开放等方面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创建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能效,优化重大项目相关投资的审批程序,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推行“一网通办”。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地、用气、用水、物流等成本,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创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氛围,推动新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据要素等领域的创新改革,探索适应数字广西发展的制度体系。
(四)强化智力支撑
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加快引进一批数字化领域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参与数字广西建设。加强全区数字化管理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业务技术复合型人才。健全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瞄准市场需求,构建“政产学研用资孵”协同创新生态,推进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本土数字化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强化数字广西各领域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依托平台精准引入人才团队。健全数字广西建设智库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储备,指导实践发展,总结最佳案例、最佳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注重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数字广西建设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将数字广西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区和各市相关部门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监督。强化规划目标、规划任务的落实,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后续建设方案、资金投入与发展目标,形成“评估体系促进建设进程,建设效果修正评估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2月6日,国网冀北智能配网中心与秦皇岛市发展改革委就企业级碳排放核算研发及验证情况进行深入交流,持续深化秦皇岛市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中心建设。据悉,冀北智能配网中心联合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积极落实国家《完善碳排放统计计算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规划,以提升“电—碳计
10月13日,国网天津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完成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在电-碳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传统统计学方法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天津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居民、园区等不同主体,搭建了“助力政府治碳”、“量化能源降碳”、“服务企业减碳”和
6月20日,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成都海关共同组织召开全省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生态环境部等15部委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研究探讨四川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安排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邓超主持会
在6月20日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电碳追踪溯源系统”展位前,来自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专责员江洋讲解的利用“电力碳追踪溯源系统”进行碳流轨迹跟踪,为碳排放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的讲解,吸引了不少观众纷纷驻足倾听。这个系统是国网天津电力“发展新质生
日前,河北首个县级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中心获得批复正式成立。该中心将由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与深泽县发展和改革局共同建设。据了解,深泽县形成了以化工、医药和日用化工品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此次成立的深泽县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中心采取“以电测碳”的建设思路,通过建立用电量与煤、油、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局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工作的通知,按照自愿参与、通力协同、有序管理的原则,全省22家大型统调火力发电企业建成碳计量子站并实现与总站的联通,300MW级以上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装置覆盖率不低于70%。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推进绿色化转型。结合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助推生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
4月2日,国网天津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支撑数字化部完成“基于能源电力大数据的天津碳排放监测及运营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的编制。该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首批新型电力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示范工程,将充分释放电力大数据价值,在多源能源数据汇聚融合、碳监测标准建设、碳核算体系构建、新兴业务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就《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要求(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中的主要监测项目、系统组成、系统技术要求、系统安装要求、检测方法、质量保证以及附录。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连续监测。采用化石燃料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报送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和2024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的通知,将按规定将开展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编制报送及2024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填报工作。详情如下: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报送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和2024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40号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碳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纳入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作为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等工作的依据,并要求各纳入配额管理单位按照《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规范开展自身碳排放监测、报告和履约清缴等工作。本次共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378家企业纳入名单管理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到2035年底前,全国碳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为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方案》明确,扩大碳金融服务的行业覆盖面。配合全国碳市场扩容,推动碳金融服务在钢铁、建材、有色
湖北省人民政府12月13日发布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鄂政办发〔2024〕50号),围绕建设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三个中心”目标,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力争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以碳金融为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
12月11日,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电碳协同优化技术2025年-2026年研究服务采购项目招标,预计采购金额760万元。为做好电碳协同优化领域的技术支撑工作,拟对相关研究及项目建设服务进行采购,内容包含:(1)电碳数据诊断及改进技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电力大数据异常识别及修正技术研究、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公开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意见的通知为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范
近日,龙源电力碳资产公司研发的“碳资产交易操作平台系统”顺利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定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该系统创新性地采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实现全国碳市场账户一站式自动登录,引入UKey存储柜与智能锁,实现无须取用实物Uke
近日,从湖北省国资委获悉,湖北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09亿吨、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7个试点碳市场中交易总额首个突破百亿的市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的碳交易,是全球公认能有效推动企业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减排企业出售多余的二氧化碳配额,超标排放的企业则需购买碳配额。
12月3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更新了已登记项目信息,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为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审定。该项目年减排量约为50万吨,假设签发计入期截止时间为2024年8月31日,
11月28日,中交集团携手北京绿色交易所在青岛成功举办公司首单内部试点碳交易活动,这是中国基建行业碳交易领域的首次成功实践。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北京绿色交易所副总经理王辉军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在本次交易中,公司依托中交路建承建的广西全州至容县高速公路平乐至昭平段项目,成
11月26日,南方能源大数据中心通信通道建设项目两条独立路由光缆通过验收。目前,该数据中心建设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玻璃幕墙安装、园林绿化和室内保洁等工作。“11月27日实现室内通电。按照计划,将在12月初完成综合验收,并移交业主方。12月30日实现初步运营。据了解,作为南方五省能源数据汇聚中心
一、培训项目背景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市场配额总量约40亿吨,市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作出部署。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指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的过程,简单理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12月13日公布2024年度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其中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试点项目5项、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试点项目6项、碳管理体系及绿色低碳发展规划试点项目2项、供应链碳管理试点项目4项、碳标准建设及应用试点项目3项、碳金融产品创新试点项目1项、低碳技术产品示范应用项目4
12月4日,为服务钢铁行业碳交易,提升企业碳管理能力,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出席2024年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总经理褚英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为碳管理体系(钢铁行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月4日发布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24〕51号),通过突出碳规划引领,强化地方碳考核,探索行业碳管控,完善企业碳管理,开展项目碳评价,加快产品碳核算,加强碳双控协调等措施,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
10月8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黄浦区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的通知。内容指出,鼓励和支持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通过采取节能降碳改造、加强运营管理、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绿电绿证交易等方式,确保完成能耗(排放)双控目标。鼓励和支持相关节能环保公司、第三方专业机构
电力数据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个人用电习惯、电网运行状况、能源分配等关键信息,而且对保障个人隐私和经济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电力数据的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国网浙江电力推动的《电力数据共享系统框架和要求》在国际电
9月10日,河南省公布第三批循环再生工业园(豫工信节〔2024〕204号),分别是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铝基新材料循环再生工业园、新密市绿色纸业循环再生工业园、长垣市资源循环再生工业园、南召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资源循环再生工业园。政策提出,有关地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循环再生工业园建
当前,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钢铁、水泥等行业纳入已然是大势所趋。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碳管理能力,积极主动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月2日,沙钢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启动碳管理体系建设。沙钢集团公司领导陈少慧、施一新、马毅、黄永林,以及各总(分)厂、相关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回应社会
工业服务业是面向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部署,更好发挥工业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市经济和
7月12日,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碳管理重点任务(2024~2026年)发布。年初以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陆续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若干举措、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为贯彻落实有关要求,进一步提升电碳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国网安徽电力在已印发的该公司碳达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