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行业洞察 | 算好全球合作降碳的责任与机遇账

2021-12-30 08:4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鲁刚 闫晓卿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通胀压力持续上涨,产业链断裂和重构前景不明。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26)通过多方协调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再次重申了《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同时中美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由此可见,围绕碳减排的竞合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塑中的重要性正全面提升。

着眼于此,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要坚持发展权公平与安全降碳,走符合国情、能情的碳减排道路,也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各方共同释放碳中和的巨大合作潜力。

推动厘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账

“南北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厘清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公平和发展权公平等问题,保障本国合理的发展权。

目前我国人均碳排放与欧盟、日本接近,但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十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碳排放增长不可避免,年均增速约1.9%。同时,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碳排放总量均进入下降区间,过去十年年均降幅为0.7-3.4%。相关测算表明,2019年,中、美、欧盟、日本人均化石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7吨、15吨、6.4吨、8.8吨,我国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和日本、欧盟基本相当。但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来看,从1965年算起,我国人均累积化石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7吨,仅为美国的1/6、欧盟和日本的1/3左右,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公平问题突出。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始终处于关键位置,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导致超大规模隐含能源净出口,碳排放随国际贸易进行了“隐形转移”,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问题。相关测算显示,上述隐含能源净出口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30%,若扣除此部分,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由96.6亿吨下降到67.6-77.3亿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由7吨下降到4.9-5.6吨。

我国碳减排难度大、等量碳排放承载发展空间小

统筹发展、减排和安全,要求我国必须立足发展实际,坚持先立后破,合理调控化石能源退出和新能源替代进程,这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能源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促使国际社会客观认识到等量降碳中国的压力更大、等量碳排放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小的现实,要提供积极支持。

与主要发达国家自然碳达峰相比,我国主动实现碳达峰面临的降碳挑战更大。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高,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不可避免。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走过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化阶段,现处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70-80%左右,比我国高20-30个百分点,即使同为新兴国家的墨西哥、俄罗斯、巴西、南非,其第三产业也普遍高于我国10个百分点以上。

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降碳挑战更大,承载的发展空间更小。各国均面临化石能源大强度替代带来的电力供应安全风险与成本上升等挑战,但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降碳难度更大。从燃烧综合热效率与单位热值碳排放来看,与石油85%、天然气90%相比,煤炭综合热效率约60%;作为碳氢化合物,石油单位热值碳排放是煤炭的70%,天然气单位热值碳排放是煤炭的50%。这意味着满足同等规模的能源需求,消耗的煤炭与排放的二氧化碳远高于石油、天然气,增加了碳中和的挑战。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同样的碳预算分配空间下,我国环境所能承载的经济发展空间小于油气资源丰富国家。

碳中和全球化合作潜力大

总体来看,全球碳中和路径的共性特征明显,未来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合作凸显了碳中和是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

积极推动我国与发达、发展、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的低碳技术合作。各国碳减排发展阶段、技术路线和成熟度存在一定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有广泛的“路线交集”,存在较强的合作潜力,同时能以绿色“一带一路”合作为契机,加强技术领域“南南合作”,满足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低碳技术需求。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储能、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技术领域具有先发优势,而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煤电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统一市场的优势,在低碳产业培育、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合作等方面积极为全球搭建合作平台。科技、产业和超大规模统一市场的有效结合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之一,可为低碳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和产业培育加速成型创造条件。同时,各国重视低碳经济和数字化赋能,着眼于“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跨界融合、应用场景挖掘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而我国拥有海量的能源生产、消费数据,数字化优势突出。应以此为契机,培育壮大绿色金融全球合作,发挥好乘数效应。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应着力推动内需市场和产能等向话语权优势延伸,坚持保障合理的发展权,促进碳中和多边合作,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要抓住与各方的利益契合点,积极融入主要国际组织,提升议题设置和应对能力。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提升,通过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平台,主动参与构建以我国为主导的地区和全球多边协调组织,更加重视能源电力技术标准、碳交易规则、纠纷解决机制等碳中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