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目前,金属材料的高温服役性能仍是限制先进能源转化系统发展的首要问题。受限于奥氏体钢的高温腐蚀问题,再次提升蒸汽温度就必须采用镍基合金材料,机组成本急剧增加。同时,相对于一次再热机组,二次再热机组的汽水流程明显增加,机组耦合控制技术更为复杂,在保证机组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二次再热机组的深度灵活调峰能力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1.1.2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
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具有煤种适应性广、环保效益好、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等优势,能够充分利用低热值煤资源、高硫无烟煤、煤矸石等劣质燃料,是理想的先进低碳发电技术之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循环流化床锅炉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2013年,四川白马电厂超临界600 MW循环流化床机组投产,蒸汽参数为25.4 MPa/571 ℃/ 569 ℃。数据显示,该机组主要运行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为提高机组热效率,减少机组污染排放,国内已开展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科技攻关,参数设置分别为26.25 MPa/605 ℃/603 ℃和29.4 MPa/605 ℃/623 ℃。相对于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主蒸汽流量、温度和压力均升高,由此引发的热力系统布置优化问题、水动力安全性问题、高温受热面壁温安全性问题以及低负荷再热蒸汽温度问题仍在探索之中。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将作为先进低碳发电技术之一,在中国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贵州威赫和陕西彬长2台超超临界660 MW循环流化床机组正式开建,将成为先进低碳发电技术示范项目之一。未来,大型化、高参数、燃料适应性广的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是发展方向,但仍须解决燃料掺烧灵活性、机组深度灵活调峰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问题。
1.2 先进IGCC与IGFC技术
IGCC和IGFC是洁净煤发电技术中被认为最具有前途的发电方式之一。它们可实现煤的完全清洁利用,且联合循环效率高于传统燃煤机组,但目前,尤其是当前“双碳”目标下,要求配套CO2捕集系统时,其投资费用和发电成本仍然较高。
IGCC由煤气化、净化系统和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联合组成,通常煤粉经气化系统气化后,经过净化系统除去主要污染物如硫化物、氮化物、粉尘等,变成清洁的气体燃料,然后进入燃气轮机燃烧推动燃气透平做功,排汽经过余热锅炉加热给水,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透平做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冷水电站是世界上最早成功运行的IGCC电站。目前,全球投运IGCC电站已超过35座。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IGCC电站为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其煤气化系统采用“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2 000 t/d级全热回收的废锅式气化装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部分选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GT2000E型燃气轮机,蒸汽轮机为三压再热方式。2016年,国内首套燃烧前CO2捕集装置在该电站试验成功,煤清洁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IGCC电站投资费用较高,国内外研究机构针对大型煤气化技术、净化技术、空气分离技术、燃气轮机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已展开联合攻关研究。
IGFC是将IGCC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替换成为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目前主要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系统。相比较IGCC系统,IGFC将煤气化后的H2、CO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实现了热力循环发电和电化学发电系统的耦合。一方面,燃料电池理论高温余热可通过余热系统回收利用,综合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燃料电池系统终端排放物为纯水和高浓度CO2,在布置碳捕捉收集系统后,完全实现清洁、低碳、高效循环,CO2近零排放。2019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投资73.3亿日元开展IGFC示范工程研究,预计CO2捕集率超过90%,单位CO2排放量减少到590 g/(kW•h),同时净热效率达到55%以上。中国于2017年7月启动IGFC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资助。2020年10月,国内首套20 kW级联合煤气化燃料电池在宁夏煤业实验基地试车成功。目前,IGFC处于起步阶段,煤气净化提纯技术、高温燃料电池技术、系统耦合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研究正逐步开展。
1.3 CCUS技术
CCU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进行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CCUS技术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升级,可实现CO2的循环再利用,主要包括先进的CO2捕集技术,地质、化工、生物和矿化等CO2利用前沿技术以及CO2地质封存关键技术等。其中CO2捕集技术分为燃烧前捕集技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收法等)、燃烧中控制(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集技术(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CO2利用包括提高石油采收率或者工业应用(CO2衍生燃料、CO2衍生化学品、CO2衍生建筑材料以及利用CO2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CO2封存主要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其封存在储油层、盐层和不可开采的煤层等地下层,达到减排目的。
近年来,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研究计划,开展CCUS技术的理论、试验、示范和应用研究。仅2020年,就有17个商业CCUS项目开始启动。如英国Drax BECCS项目,将4台生物质机组中的1台发电机组用来捕集CO2,预计每年可捕集400万t CO2;美国Enchant能源公司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项目,通过燃烧后捕集技术每年捕集量高达600万t CO2,用于提高二叠纪盆地的石油采收率;新西兰塔拉纳基地区Rivers Capital的波瓦凯项目,是一个集合制氢、生产化肥和发电的工业综合体,该项目将使用天然气为原料,并将部署CCS(CO2捕集量约为100万t/a),实现近零排放。中国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应该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强调重点开发CO2的捕获与封存技术。2015年克拉玛依敦化石油CCUS提高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EOR)项目开始投运,最大捕集能力为10万t/a,采用工业分离技术,CO2用于强化采油;2018年,中石油吉林油田CO2EOR项目,最大捕集能力达到10万t/a。此外,中石化胜利发电厂CCS项目和中石化齐鲁石化CCS项目已进入早期开发阶段,预计CO2捕集能力分别为100万t/a和40万t/a。
目前,CCUS已进入技术更新迭代阶段。随着CO2捕集机制(先进溶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CO2利用新技术(CCS制氢技术、结合CCS的生物能利用技术)和CO2封存新技术(咸水层、枯竭油田封存)的不断进步,CCUS被广泛认为 是助力中国2030年前实现CO2达峰的可规模化 解决方案。
1.4 其他代表性技术
1.4.1 燃煤发电与太阳能、生物质等复合发电技术
燃煤发电与太阳能复合发电技术路线是把太阳能作为燃煤机组回热系统的热源,全部或部分替代汽轮机抽汽;或把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引入厂用电系统,降低机组自身的厂用电率,实现燃煤机组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共同发展,以燃煤电站庞大热力系统的汽水特性来吸纳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资源。201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Xcel电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集热与燃煤集成互补电站,设置了8列150 m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与1台 49 MW燃煤机组进行集成。2012年10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配置了9.3 MW的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的Liddel火电站Noval光热-燃煤混合发电项目正式投运。国内尚无示范电站运行,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和试验研究阶段。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从互补发电系统的能量迁移和能耗规律、系统集成优化设计以及性能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理论结果显示,600 MW燃煤机组吸纳最大容量太阳能热量时,耦合系统的最大节煤量为8~14 g/(kW•h)。
此外,燃煤与生物质、固废耦合发电技术是未来经济高效、易于实施的燃煤电厂减碳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方面通过燃料部分替换可降低煤电机组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可综合利用生物质、固废等资源,提高耦合机组发电灵活性。英国Drax电厂4台660 MW燃煤机组经过近15年的掺烧试验改进,已改造成为100%燃烧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机组。中国2018年批准84个燃煤电厂生物质耦合发电试点项目,其中大唐长山热电厂超临界660 MW燃煤机组耦合20 MW生物质发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行,燃煤机组度电CO2排放约减少6%。未来在燃用生物质的基础上再采用CO2捕集和埋存,可实现负碳排放,是先进发电技术的可选择方式之一。
1.4.2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采用高温高压超临界CO2(304.13 K/7.377 MPa)作为循环工质,利用其能量密度高、压比小的特点,建立高参数、结构紧凑的发电系统。相较于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循环发电效率可提升4百分点~8百分点。2013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法国电力公司先后提出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塔式太阳能电站和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燃煤发电机组的概念,并开展大量理论试验研究。2020年,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建成5 MW燃气超临界CO2试验平台,并成功开展试运行,极大促进了超临界CO2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 示范。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300 kW燃煤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是世界上首台燃煤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原理样机,为超高参数高效CO2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也相继开展了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材料腐蚀特性和系统性能优化研究等工作。
虽然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的高效灵活性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高温关键部件在超临界CO2环境下高温腐蚀问题、系统设计优化问题、关键设备开发研制以及系统灵活性问题仍是限制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
2 先进发电技术研究展望
2.1 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提质增效
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发展趋势是提高蒸汽初参数,即提高朗肯循环的热端平均温度,进而提高机组热效率。但目前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奥氏体不锈钢的使用温度已达上限,开发630 ℃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技术需要加紧研发更高等级的耐热钢,如集箱和大口径管道试验可选材料有镍基合金617B、C-HRA-3等材料,锅炉受热面可选奥氏体钢Sanicro25、Haynes282等材料。2011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启动700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计划,初步确定以600 MW机组为示范电站,蒸汽参数为35 MPa/700 ℃/720 ℃。受限于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研制进度影响及镍基合金高昂的材料成本,“700 ℃计划”进展较为缓慢,仍未进入示范验证阶段,但更高参数的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未来煤炭清洁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
采用综合系统节能提效技术是提高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科学方法之一:
1)开展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热质传输及与燃烧过程的耦合研究,如保证受热面壁温均匀可采用新型燃烧器抑或等离子点火或微油点火技术、组织良好的炉内燃烧动力场,合理设计联箱及各级受热面连接方式、精细设计节流孔和纠偏喷水减温器等,通过分烟道设置挡板开度调节再热汽温等;
2)开展热力循环系统优化、余热梯级利用研 究,如采用“二级省煤器+空预器旁路”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方案,采用双机回热热力系统或直接空冷机组全高位布置技术等;
3)开展超超临界机组全工况能耗、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如选择性催化还原联合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技术、活性焦脱硫脱硝脱汞技术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综合环保性指标较好,可实现低成本的超低排放和超低能耗,同时炉膛内温度(850~900 ℃)、热流密度相对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都低很多,技术实现度相对容易,但仍需开展炉内燃烧特性和传热规律研究。主要包括:
1)开展再热器布局和结构优化、合理控制受热面焓增,保证受热面材料在许用温度范围内;
2)开展配套辅机选型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
3)开展污染物协同控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如电除尘器、电袋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的耦合优化布置技术等。
2.2 颠覆性技术联合科技攻关
2.2.1 IGCC技术
IGCC是先进发电技术中比较成熟、而又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种发电方式,提高其运行可用率、降低投资费用和发电成本是IGCC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
1)开展大容量、煤种适应性广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如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流化床气化技术以及气化床气化技术(水煤浆水冷壁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催化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气化、加氢气化)等;
2)适应于IGCC的先进F级、H级燃气轮机开发研究,如GE公司9HA/7HA燃气轮机、西门子SGT5-8000H燃气轮机以及三菱公司M501J/M701J燃气轮机技术等,另外重点在燃气轮机燃烧性能、结构材料和涂层、增材制造工艺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
3)热力系统余热回收、梯级利用技术研究,如针对单循环和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开发非常规热力循环以提高热效率,将燃气轮机与其他技术(如燃料电池)有效集成耦合混合燃气轮机系统。
针对IGFC,可重点关注燃料电池技术的大容量电池堆组装技术、电池隔离膜板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2.2.2 CCUS技术
CCUS技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为CCUS技术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随着第一代捕集技术(胺基吸收剂、常压富氧燃烧等)的示范运行,第二代捕集技术(新型膜分离技术、新型吸收技术、新型吸附技术、增压富氧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等)也正式开始试验验证,碳捕集的效率更高、能耗更低。电力行业迅速脱碳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所在。Allam-Fetvedt循环为实现低排放低成本CCS燃煤燃气发电提供一条参考途径。该循环以合成气为燃料,比传统化石燃料发电成本更低,具有高灵活性、碳捕集能力,以及近零排放和水耗。此外,结合CCS的生物能技术和结合碳封存的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美国伊利诺伊州Decatur乙醇工厂和瑞典的Climeworks公司已开始示范研究。
2.2.3 耦合发电技术
将波动性、间歇性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稳定性、系统性好的燃煤系统进行耦合可以进一步减少化石燃料污染物排放,提升系统综合利用效率。燃煤发电与太阳能等复合发电技术涉及光电转换、化学燃烧、能量流耦合等复杂过程,目前研究集中在燃煤发电系统侧、对集成方案和运行模式的对比分析,对于复合系统工况特性、能量迁移机理和模型研究较少。未来,研究低品位的太阳能资源与燃煤电站高参数高品位工质的集成机理,多种能源系统的能量传输机理和集成原理是重点方向之一。
生物质、固废与燃煤耦合混烧是未来降低煤电机组的碳排放量,加强燃煤发电的可持续性,以及煤电走向低碳化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探索优化耦合燃烧技术,完善生物质、固废燃料储运技术,加强污染物协同治理研究是当前工程实际运行中仍需关注的问题。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国家法规政策对燃煤电厂混烧生物质、固废等燃料进行激励和支持,促使更多的示范工程建成落地运行。
2.2.4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
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系统的驱动热源可为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等。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和西班牙Comillas Pontifical University集中研究了核能驱动超临界CO2循环系统,韩国原子能研究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对超临界CO2的变工况特性、传热过程、压力机械及透平开展了系列研究,但目前仍未有示范系统。未来,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的材料腐蚀特性、系统循环特性、关键设备开发研制以及控制系统研发是研究重点。此外,煤粉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后的复合工质循环系统也是超临界CO2动力循环的实现路径之一。
3 总结与展望
1)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当前起基础性托底作用的燃煤机组脱碳、零碳以及负碳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应进一步探索大容量、高参数先进发电机组,如630、700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优化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系统,确保高参数机组高效低碳运行。针对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应进一步提高机组可靠性和燃烧效率,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发展更高蒸汽参数的循环流化床系统,持续提升发电效率,逐步实现近零排放。
2)先进IGCC和IGFC技术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洁净煤技术,是煤炭从主体能源向基础能源转变情境下除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外实现燃煤发电近零排放技术的有力补充。在各个系统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600~1 000 MW级IGCC电站以及兆瓦级IGFC电站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全产业链的产业化升级。
3)CCUS技术一方面可应用于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方面,另一方面可实现生物质能源的负碳排放,甚至在氢能等未来能源生产方面,它也将发挥重要的减排作用。目前仍需积极推进CCUS商业化应用,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研发第二代捕集技术及CO2规模化输送、先进发电技术与CCUS的深度耦合协同优化技术等。
4)燃煤发电与太阳能、生物质等复合发电技术、超临界CO2动力循环以及其他先进清洁低碳发电技术仍需加大联合攻关力度,重点研究系统设计优化、高温材料研发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现先进发电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引用本文格式
王哮江, 刘鹏, 李荣春, 等. “双碳”目标下先进发电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热力发电, 2022, 51(1): 52-59.
WANG Xiaojiang, LIU Peng, LI Rongchu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advanc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emissi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J].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2022, 51(1): 52-59.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位于宁波石化开发区的浙能镇电燃机搬迁改造项目稳定运行后,3月31日23时58分,随着浙江省调度指挥中心下达9F11号机组关停指令,浙能镇海发电公司(原镇海发电厂)在虹桥村厂区的最后一套发电机组退役。该厂区从1978年首台机组投产至今累计发电2188.06亿千瓦时,曾为助力浙江省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
近日,河南能源监管办组织专家赴三门峡华阳发电公司和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公司,对设计寿命即将期满的煤电机组延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大唐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相关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组深入生产现场,仔细查看机组运行情况,与发电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机组设备安全状况和延
4月2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到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调研,看望慰问广大干部职工,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走在前、挑大梁”作用,推动集团公司在鲁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大唐力
一季度,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鸭溪电厂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精神状态,强化燃煤管理,优化设备运行,不断筑牢安全防线,1至3月实现发电量17.62亿千瓦时,同比超发6500万千瓦时,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奠定坚实基础。燃煤管理强基固本。鸭溪电厂坚持“买合适的煤,发正确的电;用同样的煤,发更
芬兰政府4月1日宣布,随着该国两家能源公司逐步关停所有燃煤电厂,今年春季芬兰将全面停止在能源生产中使用煤炭。芬兰政府发布公报说,此举是芬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比法定期限提前了4年。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今后将被低碳、清洁、可再生的方案替代,芬兰将迎来更加稳定、可持续和气候友好的能源
云南能源监管办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过程监管部署要求,持续健全完善重大能源工程项目清单,聚焦能源电力保障关键着力点,紧盯云南“十四五”新建煤电项目建设,从项目纳规、核准、开工、建设等多环节全流程开展监管,全面跟踪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时督导协调制约因素化解,全力护航云南“十
4月1日,百色2×660MW清洁高效煤电项目第一批辅机低低温静电除尘器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标总价:人民币壹亿壹仟贰佰玖拾捌万元整(112980000.00);第二中标候选人:浙江天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标总价:人民币壹亿壹仟贰佰陆拾叁万元整(112630
为推动煤电行业向清洁高效、灵活调节方向转型,近期,华东能源监管局组织召开上海市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专题会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及各发电企业代表参会。与会各发电企业汇报了机组灵活性改造进展、技术路径及面临的困难,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结合电网运行需求,提出改造时序和闭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河南发改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工作。申报类型包括实施煤电机组宽负荷高效改造、快速爬坡能力提升改造等,主要包括煤电机组锅炉升参数改造,汽轮机通流改造,发电机改造,控制监测系统改造,换热器、水泵、风机
三峡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6×66万千瓦煤电项目一次、送、引风机设备采购重新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1名:中国电建集团透平科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84,968,000.00元,质量:符合要求/合格,工期/交货期/服务期:满足招标文件要求;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陕西能源3月3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选举公司副董事长的议案》。董事会同意选举董事王琛先生担任公司副董事长,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二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审议通过《关于聘任副总经理的议案》。经公司总经理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核同意,董事会同意聘任
近日,河南能源监管办组织专家赴三门峡华阳发电公司和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公司,对设计寿命即将期满的煤电机组延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大唐中南电力试验研究院相关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组深入生产现场,仔细查看机组运行情况,与发电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机组设备安全状况和延
为推动煤电行业向清洁高效、灵活调节方向转型,近期,华东能源监管局组织召开上海市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专题会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及各发电企业代表参会。与会各发电企业汇报了机组灵活性改造进展、技术路径及面临的困难,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结合电网运行需求,提出改造时序和闭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河南发改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工作。申报类型包括实施煤电机组宽负荷高效改造、快速爬坡能力提升改造等,主要包括煤电机组锅炉升参数改造,汽轮机通流改造,发电机改造,控制监测系统改造,换热器、水泵、风机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2024年度江苏省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公告,2024年全省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合计15.5万千瓦,详情如下:2024年度江苏省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公告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22—2025年煤电行业先立后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第一批)的通知》等要求,我省有序开展电力行业淘汰煤电落
为推动煤电项目规划建设和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工作,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建设投产和改造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近日,山东能源监管办开展了现场督导工作。督导组赴菏泽、泰安、德州地区,针对部分发电企业滞后、缓建煤电项目,通过现场查看、调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掌握煤电项目规划
近日,河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河南省2024年淘汰机组及应急备用电源认定名单的公示,共8台机组,详情如下:关于河南省2024年淘汰机组及应急备用电源认定名单的公示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稳妥有序做好“十四五”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1〕6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
近日,新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自治区2024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效果验收结果的公示,共33台机组完成验收,详情如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自治区2024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效果验收结果的公示2024年全区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机组24台,装机规模877.5万千瓦,目前完成验收23台,装机规模847.5万千瓦。
3月24日,河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4年河北省火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公告,详情如下: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国家批复我省2024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共66.5万千瓦(4台),其中43万千瓦(2台)应关停并转为应急备用电源,23.5万千瓦(2台)应关停拆除。截止2024年底,列入年度
为进一步做好辖区持证企业许可服务工作,我局依托国家能源局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进行筛查,截至2025年12月31日,上海市、安徽省将有10家发电企业34台发电机组许可到期,现予提醒通告。请各相关发电企业按照《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电力业务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
3月17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江毅在京与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罗曼·斯卡利亚尔举行会谈。哈萨克斯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努雷舍夫、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巴卡耶夫、哈萨克斯坦工业和建设部副部长萨帕尔别科夫、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副部长阿甘热诺夫,中国华电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李旭红参
近期,西北能源监管局赴国能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就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参与碳排放交易等开展工作调研。调研组了解了国能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十四五”以来煤电机组能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有关情况,听取了参与碳排放交易有关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汇报,对于调整空冷机组碳配额计算方法带来的影响等进
新型电力系统形态量化推演方法的总体框架与功能设计来源:中国电力作者:李健,张钧,韩新阳,靳晓凌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92引用本文Cited李健,张钧,韩新阳,等.新型电力系统形态量化推演方法的总体框架与功能设计[J].中国电力,2025,58(3):1-7,97.LIJian,ZHANGJun,HANXinyang,etal.Overallfram
在河西走廊的新能源核心区,一座占地60亩的巨型“电力银行”拔地而起——临泽天海1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配备110千伏升压站及2公里输出线路,通过32个储能单元昼夜校准新能源与电网的共振频率,破解风光电波动性难题,成为甘肃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标杆工程。与此同时,天合智慧云平台实时追踪
日前,《环球时报》聚焦上海电气在积极推进“双碳”战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位于吉林洮南的全球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等国际领先技术,将农林废弃物与绿电高效转化为绿色甲醇,填补国内规模化生产空白。项目创新“绿电制氢+生物质气化”耦
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发明的EEAC理论攻克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的世界难题,迄今仍是国际上唯一得到理论证明并实现工程应用的量化分析方法。研发了大电网停电防御体系(WARMAP),应用于我国90%的省级以上电网。提出了CPSSE框架
2025年3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期“双碳大讲堂”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由怀柔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作专题授课,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同志主持。汤广福主任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支撑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为主题,从我国能源发展总体情况、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型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时代征程中,核心技术"卡脖子"之痛如何破解?能源转型的硬核支撑从何而来?作为电力装备领域"国家队",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开电气”)以几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交出了一份震撼答卷。破局:直击"卡脖子"痛点的硬核突围,核心技术攻坚战全面告捷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
两会聚焦:绿色转型成关键词,环保产业迎政策东风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强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报告释放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这一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环办气候〔2025〕7号,详情如下: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
在2025年湖北省两会召开之际,湖北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陈楠带来了《关于湖北高校践行双碳战略,助推绿色发展的建议》提案。她指出,湖北高校在双碳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及湖北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湖北高校在双碳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
近日,“永商荟”第六期永州市锂电产业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现场,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与新至双碳签署虚拟电厂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注重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引入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相关企业,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各地方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已经陆续发布,其中披露了2025年能源电力方面的重点规划,梳理如下:1、北京市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