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扩大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突破工业用户作为单一主体参与模式,加强负荷聚合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性调节资源,进一步释放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加快电力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研究建立用户侧参与市场化辅助服务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推动需求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建设省级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实施响应全流程管理和线上办理,深化需求响应大数据分析。
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推动建立多种能源联合调度体制,发展柔性直流输电,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统配置,全面提升电网灵活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支持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消纳。
第四章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一、推动能源生产绿色化
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加强化石能源生产过程碳排放监控,加快应用绿色开采和智能化技术,加大余能、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油气开采过程中碳排放。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化石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
推进能源加工储运提效降碳。加快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延伸炼化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煤炭分质分梯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产品发展。优化煤炭物流网络,提升铁路、水路、铁水联运等运输比例,发展多式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支持企业推广智慧低碳仓储和物流。
大力发展能源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避免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利用采煤沉陷区、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或农林生物质产业。探索开发已枯竭或无开采价值油气田、煤炭采空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能力。探索开展废弃岩盐钻井、闭坑的金属矿山地下巷道、采空区对二氧化碳的地质收纳封存研究。
二、促进用能方式低碳化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排机制,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识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和园区高效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加强建筑能耗计量、监测、统计,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重卡、船舶使用LNG或氢能替代燃油。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高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融合,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水平。
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省辖市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气化水平。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持续开展散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到2025年,力争我省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电能替代,培育和发展电气化农机服务站点,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气化改造,加大农用散煤替代力度,推广电气化育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优化电网企业办电流程,大力推广高能效用电技术。加快迭代升级农业电气化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倡导使用节能高效空调、电冰箱、电厨炊等家用电器,提升电能在农村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引领乡村绿色用能新风尚。
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强度,以化石能源为重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区域能评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区域能评+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节能管理模式。以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加快制度突破、机制创新、模式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建立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实施能源消费集成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
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替代。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加快推进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大力削减民用散煤及农业用煤。
第五章 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加快引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
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能源外引格局
扩大外电入豫规模。积极挖掘现有外电入豫通道送电能力,加快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逐步消除特高压“强直弱交”安全隐患,全面释放青电、疆电入豫工程送电能力。加快推进陕电入豫工程建设,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50%。加强与内蒙古、山西、吉林等省(区)衔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合理性,积极研究论证第四条外电入豫通道。
拓展外气入豫通道。对接国家“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川气东送、海气登陆”战略布局,积极拓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外气入豫通道,多元引入西气、俄气、川气、海气、晋气、陕气等资源,构建多方向气源、多途径引入的通道格局。进一步扩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榆林—济南输气管道等现有资源外引通道输气能力。全省天然气外引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年。
完善油品外引通道。打通海上原油入豫通道,降低省内炼化企业原油运输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骨干网络,强化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和外引能力,保障全省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
提升优质煤炭外引能力。鼓励省内企业与晋陕蒙等高品质煤源地建立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形成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保障格局。优化调整煤炭运输结构,充分利用大能力铁路通道,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减少公路运输量特别是中长距离运输量,推动运煤专线与矿区、用户、储备基地等无缝衔接。
二、完善能源输运网络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省内骨干网架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强化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提升豫西外送断面、豫东受电断面、豫中—豫南大通道输电能力,消除末端电网供电安全隐患。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加快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及末端地区变电站建设,强化220千伏环网结构。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开展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改造,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巩固提升农网改造升级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电网架构,缩小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逐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油气输送网络。按照省级统筹、多主体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纵四横”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强化气源统筹调配能力。持续推动国家天然气干线配套支线、县域支线管道以及储气设施就近接入管网,补齐跨区域、跨市县调配短板,提升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实施天然气管道入镇进村工程,形成区域成网、广泛接入、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畅通洛阳炼化基地成品油外送通道,推进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持续完善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成品油输送网络。
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产业园区、景区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布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与省新能源汽车平台互联互通,形成“车桩互联”的智能充电网络,为无人驾驶、无感支付奠定基础,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三、增强能源风险管控能力
提高电力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强化电网分区运行能力,推进220千伏分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互通互济能力、上下级电网协调水平。积极推进郑州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实施供电“生命线”工程,优化电网项目选址布局和设备选型,全链条强化防灾能力,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坚强局部电网恢复重要用户供电时间不超过2小时。加强电网黑启动电源建设,加快推进南阳天池、信阳五岳、洛阳洛宁等水电调峰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小型燃气发电机组。推进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落实《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重要用户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排查,督促重要用户配足柴油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自备应急电源,确保应急发电设备“应配尽配、配而能用”。加强应急发电车、应急照明装置等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装备配备,适当配置卫星电话或远距离应急对讲机,采购涉水能力较强车辆或为车辆加装涉水配件。提升电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购置国产自主化的电子信息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逐步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降低安全风险。
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保护。完成各地调度主站、配电自动化主站、调控云、数据中心等防护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方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健全7×24小时网络安全在线监测机制,完善全场景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关键节点监控,提升网络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台、隔离装置等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常态监督和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健全全域网络安全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储能电站建设单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全过程安全管控与监督。
提升油气储备调节能力。加快构建“大型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储气中心”三级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储气库群,打造百亿方级储气基地,加快推进江苏滨海大型LNG储罐等项目建设,适时增加省内6座区域性LNG应急储备中心储气能力,形成与全省天然气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储备能力。完善储气调峰运行机制,培育储气调峰市场。打造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新增原油储备能力80万立方米。
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鼓励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企业新建、改扩建储煤设施,提高储备能力。利用输煤通道在煤炭生产地、消费地、铁路水路交通枢纽等地,因地制宜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补齐煤炭绿色运输、应急储备短板,完善煤炭储备体系。
第六章 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一、推动能源智慧化升级
推进电网数字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高度智慧化电网运行体系。推动新型计量设备改造升级,提升数据采集、检测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新型计量体系建设,全面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探索电力行业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保护体系。到2025年,基本实现电网状态全息感知、信息全向传递、业务全景协调、安全全域防护、数字全效赋能。
加快智能煤矿建设。对具备条件的生产煤矿加快智能化改造,在采掘(剥)、供电、供排水、通风、主辅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智能优化提升,推进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作业。推行新建煤矿智能化设计,建设智能化生产、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多系统、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煤矿要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促进油气设施智能化发展。建设全省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采集管理管网基础信息,监控管道运行动态,统筹调配全省油气资源,提升全省油气管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
优化综合智慧能源服务。聚焦产业发展、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能源—经济—环境—民生”关联关系,拓展能源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调度、负荷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示范,推进能源资源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促进与多能互补示范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发展。围绕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智慧能源平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化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强化能源科技创新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加大CCUS技术开发与示范力度。超前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发展与能源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推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整合新建一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加快低碳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推进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围绕煤层气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核能清洁供暖。
打造一批重点能源研发平台。鼓励重点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在能源与生态协同等领域联合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基地作为联合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建设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能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交流。重点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院地合作”,加强与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我省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12日,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风电)联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湘安(蒙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东方风电蒙城基地),举行“一期产品下线暨二期企业入园签约仪式”。亳州市人大副主任、蒙城县委书记孔祥永对本次活动表示热烈祝贺,
近日,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党委书记、董事长乔银平与国家电投东北公司(以下简称“东北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主持东北公司工作,法定代表人)王明策在沈阳进行会晤。双方就持续强化海上资源获取、加速新能源产业布局,落实陆上大基地项目合作等方面充分
近日,随着首批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的调试完成,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1.31兆瓦风光互补项目分散式风力发电机组模块顺利发电。为将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打造成为零碳示范园区,大唐海南海上风电事业部依托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同步建设“风光氢储充”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探索形成适合智能制造园区的新
11月5日,2024年新民市秋季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暨金风科技新民风电产业制造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辽宁省新民市成功举办。沈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吕志成,沈阳市委常委、新民市委书记马原,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段继阳,新民市委副书记、市长魏鹏,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等政府、企业领导嘉宾
本文节选自中国传媒大学科研课题、“‘十四五’时期绿色能源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传播策略研究”成果(HW23137)——《“中国新能源绿色发展”系列·御风者》。本文受访人为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2000年,德国正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在该法律的鼓励下,德国风电一飞冲天,
本文节选自中国传媒大学科研课题、“‘十四五’时期绿色能源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传播策略研究”成果(HW23137)——《“中国新能源绿色发展”系列·御风者》。本文受访人为原国家经贸委农业局农村能源处副处长、国家计委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处长朱俊生。囿于农村能源电力短缺,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能源发
本文节选自中国传媒大学科研课题、“‘十四五’时期绿色能源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传播策略研究”成果(HW23137)——《“中国新能源绿色发展”系列·御风者》。本文受访人为原中国风能技术开发中心对外联络部主任、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施鹏飞。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风电初体验”,是施鹏飞
10月24日,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主办的“海上风电工程第二届安质环‘一体化’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大会聚焦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海上风电工程质量管理、海上风电产业链高质量等话题,向全行业推广具有核安全文化基因的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赋能海上风电工程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当前,海
在风机价格持续低迷,内卷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12家风电整机企业达成共识,联合签署《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呼吁企业自律,抵制低价恶性竞争。新起点,向新生截至今年10月,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成为我国风电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风电技术也从“跟跑”走向“
10月16—18日,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4)将再次汇聚全球目光。10月16日,在开幕式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综合处副处长崔广胜进行了致辞。以下是他的致辞内容: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参加2024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大家相聚在金秋1
10月13日,在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的金风科技秦皇岛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预计2025年5月底投产,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据了解,金风科技秦皇岛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紧邻山海关码头,一期项
今天小石头了解到中国石化位于天津的两个项目建成投产了!小石头带大家去看看1中国石化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建成投产11月11日,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投产后每年可为下游提供400万吨高端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原料,带动千亿级下游产业,助力我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5日,河南省获嘉县人民政府印发《获嘉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壮大新型储能产业体系:1.积极布局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依托新乡市电池研究院等技术研发优势,着力推动我县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
10月26日,中煤新集能源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纲要。纲要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企业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资产规模达550亿元,年营收达150亿元,年利润超40亿元。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0月26日,中煤新集能源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纲要。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企业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资产规模达550亿元,年营收达150亿元,年利润超40亿元。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率控制
10月22日,绍兴市柯桥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第290号提案的答复,现阶段区行政审批局对光伏项目备案收取资料包括:1、项目实施方案;2、项目用地或屋顶场址使用证明;3、项目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需提供与电力用户签订的能源管理合同等材料;4、地方电网企业出具的项目并网初步
2024年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47.8,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47.8%,同比增长11.1%;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21.1,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21.1%,同比增长31.6%。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快速增长。其中: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指数为181.4,“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
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并于9月23日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将有序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水泥、焦化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推进玻璃、石灰、矿棉、有色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强生物质锅炉监管
10月11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答复关于支持光伏制造民企发展、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提案”——青海省能源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57号提案的函,文件指出,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电力装机规模达5718万千瓦,其中光伏规模达2685万千瓦,占总规模的47%,集中式光伏2663万千瓦,居全国
10月10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答复关于支持黄南州融入全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议的函,文件指出,关于清洁能源布局,1.海南戈壁基地。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大基地牵头单位按照新能源场址不占用沙化封禁保护区的原则(光伏均布局在沙地,风电可使用部分牧草地),优化调整了电源实施方案,特别是将560万千瓦
为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有关安排部署,云南能源监管办立足监管实际,发挥驻在优势,持续开展“十四五”能源规划年度专项监管工作。云南能源监管办全面梳理国家规划涉及云南重大工程项目,增补形成6类24项重点监管项目清单,编制印发云南实施方案,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持续督促企业逐项对照
9月23日,甘肃嘉峪关人民政府发布《嘉峪关市“十四五”第三批100MW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预入选企业公示》,嘉峪关和利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山西电力有限公司(联合体)预入选。原文见下:嘉峪关市“十四五”第三批100MW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预入选企业公示按照《甘肃省风电光伏发电
9月24日,河南省发改委发布《2023年首批市场化并网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本次印发项目共计340.1万千瓦,其中风电共计310万千瓦、光伏共计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共计7.14万千瓦。列入本批次开发方案的项目,风电项目自方案印发之日6个月内完成核准,自核准之日起24个月内建
2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沿黄浅山丘陵(含黄河故道)和中东部平原地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到2025年,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700万千瓦以上。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鼓励利用大
1月9日,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洛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以上,占全市总装机比例达到40%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1050万吨/年,油气长输
8月8日,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方案中提出,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工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鼓励工业园区实施综合能源改造,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开展园
近日,河南豫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已与河南商丘宁陵县签订风电项目开发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在宁陵县8个乡镇开发风能资源;同时,与商丘夏邑县、三门峡渑池县基本达成风电开发合作意向。据悉,豫能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是新能源发电及其他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与运营的企业。在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
河南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有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预计吸纳区外电力规模首次突破700亿千瓦时,全省电力消费增量中87%左右由新能源供给,新能源和外来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1/3。
近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抽蓄、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研究谋划抽水蓄能电站,加快中广核登电登封马岭山、大金店镇风电项目建设。
2021年4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269.5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91%;累计用电量1154.7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5.37%。全省发电量221.7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4.86%,累计发电量961.6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5.27%。
近日,河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征求对《关于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近日,河南省印发《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2020年河南省各市场主体,将承担总量消纳责任权重17.5%,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为12.5%。并提出鼓励超出保障性收购电量的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