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风电、光伏分别新增10GW!河南“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发布

2022-02-24 09:28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关键词:风电产业十四五河南风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通知,多次提到风电:

1、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2、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3、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在电力负荷集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已并网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新建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4、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谋划新一批抽水蓄能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布局调峰燃气发电机组,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通知

豫政〔2021〕5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前 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能源保障供应和转型发展任务,全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升级优化,着力构建统筹内外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实施能源领域改革创新,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以较低的能源消耗保障了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青电入豫工程建成送电,形成保障我省电力供应的青电、疆电“双引擎”,省级500千伏“鼎”字形网架基本成型,城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实现倍增,电网发展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996座、公共充电桩4.1万个,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初步形成。洛阳石化扩能提质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鄂安沧输气管道濮阳支线投产送气,全省“两纵三横”天然气长输管网更加完善,管道天然气覆盖全部省辖市及90%以上县(市)。濮阳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南阳等6座区域LNG(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鹤壁等3个煤炭储备基地、百兆瓦电网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建成投产,南阳天池等3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能源结构升级优化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600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郑州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力2.5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548万户,实现我省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清零”。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755万千瓦,年均增速超过45%,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30%。提前完成汽柴油国六标准提质升级。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6820万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降到67.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

能源助力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充分发挥光伏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67.6万千瓦,覆盖全省110个县(市、区),惠及40.4万户贫困群众,扶贫电站规模和带贫人口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面完成53个贫困县、6492个贫困村、8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电网改造任务。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扎实推进,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机井全部通电、全省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高于国家目标要求。

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速释放活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省辖市全覆盖,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市场主体数量、交易电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率先提出“租地下库容、引海气入豫、建区域中心”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模式,探索实行“两部制”气价运营模式。组建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统筹省级干线管道建设。兰考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农村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落地见效,绿色电力调度、规划监测预警、充电桩信息互联平台等投入使用。

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全国首个轮毂高度超过140米风机在我省率先并网发电,推动平原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部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达到65%,全省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克。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超过9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超过92%。平煤神马集团“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煤机集团高端大采高及薄煤层采煤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png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阶段。

从国际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欧盟、日本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产业绿色转型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推进,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谋划率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和供需版图深度调整,正在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全新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国内看,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比西方国家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力度更大,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当前,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空间受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需能源系统加快适应和调整,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亟待形成,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亟待加速突破。

从我省看,在工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服务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能源行业碳排放占50%以上,是我省碳减排的关键领域。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能源发展面临优化结构、保障供应、强化治理等多重目标统筹平衡的考验。一是能源低碳转型压力较大。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10个百分点。国家要求我省煤炭消费减量10%左右,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共同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风险持续增大。我省能源资源以煤为主,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赋存相对偏少,预计“十四五”期间60%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供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需强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等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模式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四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仍需强化。以绿色能源为导向的价格和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能源领域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迫切需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能源体系。

当前,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能源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蓄积的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也为促进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统筹抓好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能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把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根本要求,先立后破,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变革。

坚持以保障安全为基础。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风险作为防范的首要风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结果导向,统筹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能源保障途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维护能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碳达峰进程中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构筑能源安全屏障。

坚持以智慧高效为标杆。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驱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横向纵向一体化,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能源系统向更高形态演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培育优势的关键一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要素配置、价格机制、排放标准等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破解能源发展瓶颈约束,增强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三、总体布局

按照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求,综合考虑全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建设“一廊道、两张网、三基地”,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能源发展格局。

沿黄绿色能源廊道。依托我省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豫北黄河北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山丘陵区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一批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强智能输电网络。加快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强化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中心的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推进电网智能改造和调度运行,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

内外联通油气管网。积极拓展四大外气入豫通道,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等国家主干输气管道和“两纵四横”省内天然气干线建设,完善县域支线网络,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内管网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日照—濮阳—洛阳等油品入豫通道尽快投运,谋划实施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工程,研究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油品供应保障能力。

中原能源储备基地。依托我省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完善以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中心为主体的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和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保障我省能源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省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村能源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再推进一批试点示范,打造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坚实能源基础。

智慧能源创新基地。以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目标,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布局建设一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示范项目,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全省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亿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以上,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297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5%。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行业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五”期间,经过继续努力,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展望2035年,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安全可靠供给水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2.png

第三章 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

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结合采煤沉陷区、石漠化、油井矿山废弃地治理等,建设高质量“光伏+”基地。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推进太阳能烘干等工业化应用和热利用技术,以乡镇、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供暖、供热水兼发电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在电力负荷集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已并网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新建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按照合理开发、有序推动、取能不取水的原则,大力发展中深层地热供暖,实施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点及已勘查出的地热资源有利区域地热供暖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发展水源热泵。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研究应用地热能发电技术,加强地下水源回灌监测管理。打造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示范区,到2025年,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万平方米以上。

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以热定电设计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推动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逐步完善清洁分布式供热体系。推动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励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或改扩建原有焚烧设施,支持相邻县(市、区)共建共享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多功能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草本植物,利用荒山荒地、沙化土地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合理开发木质生物质能源材料。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建设一批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新增生物质天然气产能3000万立方米/年以上。

着力推进氢能发展。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支持集中区域、清洁外电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示范,支持发展微电网和共建制氢工厂。不断优化传统氢源,鼓励氯碱、合成氨、炼钢等企业利用剩余产能制氢。着力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优化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回收利用率。构建氢能储运网络,在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基础上,逐步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适时推进天然气输运管道掺氢和区域性氢气输运管网建设运营。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优先支持在氢能产业发展较快地方布局建设加氢站,鼓励建设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试点在现有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电)站中增设加氢装置。推进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与郑汴洛濮氢走廊融合发展,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园区、城市建设、垃圾转运、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厂区等示范应用。

积极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电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水电。着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老旧水电站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和保护农村水电生产积极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增加水电发电量。规范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水电安全水平。

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按照国家部署安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切实加强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研究。探索核能清洁供暖,重点聚焦核能小堆先进技术,在条件适宜地方适时启动核能供热小堆示范项目研究。

3.png

二、促进化石能源绿色转型

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对30万吨/年以下矿井进行分类处置,确保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左右。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煤炭入选率。促进骨干煤炭企业传统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煤基产业链,将燃料变成材料,建设一批碳基半导体、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基地。

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布局,原则上不再建设除民生热电外的煤电机组,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的前提下,在豫南、豫东等电力缺口较大地区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清洁支撑电源。持续优化调整存量煤电,淘汰退出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有序关停整合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按照等容量置换原则,在保障电力、热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城区煤电机组“退城进郊(园)”。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深化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余热发电。

充分挖掘油气生产潜力。稳定省内常规油气资源产量,加大中原油田、河南油田区块精细勘查力度,实施“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工程,保障持续稳产。积极推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持续推进炼能优化。对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谋划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洛阳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引导洛阳石化按照“少油增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炼化一体化发展;调整洛阳石化现有油品产品结构,提高航空煤油产量。支持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结合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研究谋划石化接续项目。支持南阳特种石蜡生产基地建设,充分释放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产品产能,提高石蜡高端产品产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河南油田可持续发展。

4.png

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谋划新一批抽水蓄能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布局调峰燃气发电机组,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

推动电力系统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运行。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系统有功调节和调相机等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整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理配置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产业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河南风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