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氢能产业人才紧缺短板正补齐

2022-03-09 09:09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仲蕊关键词:氢能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学、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华北电力大学已增设了该专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氢能产业迎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及规模不断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氢能产业面临人才紧缺问题。受访人士认为,“氢能科学与工程”正式成为本科专业是重大利好,下一步应注重提升产业人才质量及产学研融合建设。

复合型人才稀缺

记者了解到,此前仅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课题会针对氢能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加上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导致氢能产业整体人才紧缺。

2019年,“氢能技术应用”专业曾入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成为专科专业。记者梳理发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佛山氢能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已设立氢能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氢能系统运行、检测维护、检验分析、电池装配与维护、安全监管等工作。

“专科院校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氢能产业对于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但氢能产品的升级与技术迭代,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对记者表示,目前,高质量的氢能人才较为稀缺,氢能专业成为本科院校专业之一对产业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骥翀氢能董事长付宇认为,现阶段的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正在经历从功能样机到高可靠性、可量产商业化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更多产品工程师。对于一个氢能产品工程师而言,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成体系的产品开发思维,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从本科开始培养,并争取让氢能加入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目录。

培养模式可持续

氢能相关本科专业的增设也将进一步保障产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付宇坦言,一般而言,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周期通常需要3年到5年,“十三五”以后,随着氢能行业的兴起,人员流动性变得更大,很多人员还没有参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就到了另一个公司,持续系统地进行人才培养尤为困难。

“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国内的存量人才只有几十人,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大化所进行理论学习,并在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做产业化开发。‘氢能科学与工程’将为产业持续带来更多高质量工程师,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付宇表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称:“为保障氢能人才培养质量,氢能专业设置要立足氢能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在知识体系上需强化制氢、储氢、加氢等产业链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培养路径上需要与产业发展做好衔接,立足技术导向,重点推进氢能技术研发的实践设计和活动教学,增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招生规模上应考虑氢能技术领域门槛较高的现实,循序渐进,梯次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模。”

加强校企合作

受访人士指出,目前,氢能行业用人需求量较大,行业亟需专业化、多元化且具备前瞻性思维的人才,推行校企联合,实现产学研顺利对接尤为关键。

孙传旺建议,可以考虑通过校企项目签约、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让学生在接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企业技术产品开发或应用。

“由于整个行业的存量工程人才较少,如果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可能就更少了。”对此,付宇建议,高校可以考虑将一些产业界的资源引进学科专业,包括邀请有经验的产业界人士在高校兼职,或者高校在设计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孙传旺对此表示赞同:“学科发展上应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应积极推进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为氢能人才教育和培训搭建良好载体与培育基地。”

付宇表示,高质量的氢能人才,一方面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企业可提供很多实习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纯学术思维转向工程师思维,也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培养“订单式人才”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