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陈进行:聚焦绿色低碳 深化能源革命 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2022-03-09 09:45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陈进行关键词:能源转型煤电新型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建设能源强国”重要指示。这是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强国后,党中央站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稳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高度,聚焦加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强国目标体系的重要一环,为能源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深刻理解能源强国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能源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能源行业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任务更为迫切,需要加快实现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飞跃。

建设能源强国时不我待。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为关键。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蓄势演进,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下,能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全球能源版图、经济结构将深刻重构。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新能源、新业态、新模式等诸多领域已居世界前列,成为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引领者,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能源革命契机,充分发挥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公共性、引领性、带动性作用,从当前做起,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现能源强国目标指日可待。

建设能源强国蓝图绘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高度,围绕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擘画了能源强国愿景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强大现代能源体系:自主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时刻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拥有强大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先进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必要战略储备技术,引领能源各领域发展方向,争得能源国际话语权;形成运转高效、共享平等的现代能源运行体系,能源政策、市场、监管、保障等各项机制完善。同时,能源强国还具有鲜明的绿色低碳特征:能源工业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国家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提升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占比,促进绿色能源消费;淘汰落后产能,新型能源设施兼具节能、环保、低碳多重功能,实现“零排放”,做到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建设能源强国任重道远。建设能源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供给有效性持续改善,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能源市场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建成了完善可靠的能源体系,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及进口国,总体能源自给率达到80%,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能源大国。但距离能源强国标准,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8%的世界经济总量消耗了全世界一半的煤炭消费量;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分别达到72%、44%;碳排放量居于高位,占世界总量的1/3;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但存在总量规模大、利用效率和核心技术持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未能高效替代传统能源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国能源行业做好统筹谋划,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全方位实施能源强国战略。

二、贯彻落实能源强国要求,积极践行能源安全战略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这既是对建国以来能源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更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能源工作提出了总方略总要求,指明了建设能源强国的根本路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能源行业将赓续能源报国使命职责,踔厉奋发落实能源安全战略部署,不断把党的能源事业向前推进。

坚持多方向发力,加速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随着低碳发展成为共识、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不断提速,以电能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消费体系将逐步形成,能源发展电力化特征初步形成。预计“十四五”末,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达到8000亿千瓦时以上,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60年将提高至60%以上。未来,能源行业将紧盯全社会减碳目标,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实施建筑、钢铁、工业、交通重点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助力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大力推广电制热、电灌溉、建筑光伏一体化、电力交通工具、智能家居、电炊等生产生活设备,引导能源消费绿色升级。加快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大源网荷储协调力度,提升电能用户的服务体验,增强实施电能替代的主动性。坚定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完善市场引导机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抑制不合理用电需求,强化公共领域和居民节约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社会。

坚持多元化支撑,全面优化能源供给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深化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构建现代能源供给体系。夯实新能源主体地位,持续在西北、华北、东北等风、光资源富集、建设条件较好区域,开发建设大型新能源外送基地。加快布局远海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探索发展海上漂浮式风电、光伏和海洋能源岛。在消费侧精准布局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加快县域能源就近开发消纳,加快先进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落地,推动农村能源革命,赋能乡村振兴,开展老旧新能源设备更新换代。加快推动“近零碳园区”建设,引导高载能产业向西部绿电资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促进绿电就地消纳,缓解“西电东送”压力,提升西部地区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统筹推进新能源配套储能电站和独立储能电站开发建设。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继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测开发力度,广泛应用绿色环保技术,严格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依托煤电开展综合环保平台建设,实施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先进煤电机组替代,推动煤电“三改”联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紧盯创新型能源技术发展,稳步推进新一代核电、氢能、可燃冰等方向产业布局。

坚持多点位攻坚,以创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聚焦能源关键领域、重点方向、重大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由产业头部企业牵头,在新型电力系统、绿氢产业、储能产业等领域,加快组建一批创新联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推动低碳、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领域产生引领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颠覆性原创成果,加速推动重大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实施步伐。开展以“零碳”为目标的微能源系统试点,超前部署二代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术的研发,加强传统能源项目二氧化碳就地收集、就地转化。探索新能源综合提效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油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加速实施存量项目技术升级,发力安全高效核能技术、高海拔大型水电开发技术,促进大型项目开发。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特高压远距离输送重要载体作用,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化配电和智能微网技术、消费测弹性响应技术,探索各类储能、燃料电池先进技术。推动数字化赋能创新,加快大数据、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进虚拟电厂建设,更好发挥智慧能源对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作用。

坚持多领域并举,持续深化能源体制变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立健全各层次市场协同运行、融合发展、规范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公平竞争。加强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统筹衔接,推动完善价格传导机制,有效平衡能源供需、质量和成本。积极稳妥推进碳市场建设,持续拓展适用范围,增加纳入行业,细化分配标准,丰富交易产品与交易方式,更好发挥碳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速新能源全面竞争性配置,完善新能源运行消纳机制,实现新能源全面竞价上网,通过市场机制充分挖掘供需两侧的灵活调节能力。推进能源法治建设,出台能源法,修订完善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推进制定石油储备条例。

坚持多渠道推动,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主动应对全球能源安全多重不确定性,谋篇布局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能源合作,继续坚持能源领域自主对外务实合作。紧紧围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持续强化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能源强国的合作共建,推动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基地,深化能源设施互联互通,防范能源供应与运输中的政治、安全等风险。依托能源投资,加快能源装备“走出去”。谋划大国能源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各层次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能源标准和规则制定,增强在全球能源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持续锚定能源强国愿景,激发能源高质量发展动能

我国已建成小康社会,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能源行业在实现自身做优做强基础上,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加速高质量发展。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能源科技创新,促进基础科学、材料科学、数字技术等研发。发挥能源产业链优势,向产业科技创新、工程设计、智能制造领域传导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同向发力,实现发展成果融会贯通,助力航天、军工、化工、制造、基建、信息等相关领域形成新优势。以能源领域为基础,培养精通生态环保、设计研发、产业协同的多领域综合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推动“双碳”任务提速。先行先试各类工业化减碳技术路线,彻底解决严重制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发展的高成本、高能耗问题,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第二代碳捕集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和新型利用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加快推动能源与高耗能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绿电、绿氢在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的共享共用,促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协同资源综合利用。利用已有的能源设备和场地,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能源行业协同农林牧副渔各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能源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协同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好工业和城乡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燃烧利用,利用耦合燃烧产品助力土壤改良。扩大“光伏治沙”等“新能源+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统筹。满足多层次能源需求。通过完善电力市场和多品种能源供给,根据各领域、各区域工商业主体的不同用能需求,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能源服务,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和能源消费成本,建设节约型、低碳型社会。提升社会生活品质。通过建设智慧能源城市、社区、家庭,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提升居民用户用能体验。探索碳足迹管理机制,引导全面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推动交通和市政服务电气化等技术应用,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服务,建设清洁、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伟大征程,肩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神圣使命,能源行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眼长远,奋力拼搏,以矢志不渝的创新发展行动,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践行能源报国使命,建设新时代能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报”编辑:高慧君 校对:王安琪)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转型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