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评论正文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之路

2022-03-14 10:40来源:宏春观察作者:周宏春关键词:碳减排碳排放碳中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得N年前的春晚上有一个小品,大意如下:

那时候的情况是:小汽车还没有进入家庭,中国还是“自行车王国”。

先是丈夫骑车带老婆。

旁边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有的说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么漂亮的媳妇要坐丈夫的自行车。

丈夫只好下车,让老婆骑。

旁边还是说东道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男子汉还要媳妇骑车带。

老婆只好下车,两个人推车走。

这时候,旁边的人还是说这说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有自行车不骑还推着走。

最后,丈夫生气地说:

“还是我骑车带你,让他们说去吧”

这句话具有普遍意义: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怎么说。

一、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减少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吗?

是的,这句话毋庸置疑,也是西方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好措施。

回顾一下,英国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希望将未来的能源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能源结构升级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到油气再回归到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

一是中东战争导致第一次能源危机:1973-1974年,由于中东战争引发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据美国经济学家后来的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我在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循环经济学》一书对此做了专栏介绍。

二是美国学者提出了石油峰值论。1946年(我在一个英文资源上看到的),在美国石油学会年会上,哈伯特作为受邀专家在年会上发表了《石油峰值》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一个石油峰值论的观点,石油储量有限,1970年美国石油达到峰值,世界能源即将枯竭。这个观点影响人们几十年对石油的判断。哈伯特晚年承认当时的预测跟科学没有一毛的关系。现实也证明,当时提出的枯竭论也太悲观了,人们现在还能发现并开发利用油气资源。但是,煤炭枯竭已经被国内外的资源枯竭城市所证实。

1.jpg

三是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而且具有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这两者都是西方国家推动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后原因。

换句话说,西方国家提出气候变化,最初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东西方中心研究人员担心“无事可做”想出的一个“世界级课题”。尽管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成为国际共识,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依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气候事件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会增加。因此,一些国家将气候变化适应作为重点。相对而言,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二、中国应该有怎样的能源转型

从国际经验看,国外的能源转型模式众多。

一种是美国模式。美国从1973年总统尼克松提出要实现能源独立开始,到2020年大概实现了能源独立,基本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这次俄乌冲突使我们了解到,美国尽管实现了能源独立,却是由“资本导向”的:某个公司倡议稳定产量,即使供不应求也不允许增产以获得利润最大化。这也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资本的消极作用”。

欧洲的能源转型模式众多,德国和法国就属于不同的模式。

——德国。德国的鲁尔煤矿很有名,鲁尔矿区的经济转型也很成功。德国在节能、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近年来非化石能源增长达到4%以上,与德国的技术创新和超强的制造能力密不可分。

——法国。法国推动核电的发展,现在核电的比例仍占将近80%。最近看到有记者说很多国家要淘汰核电,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导。众所周知,国际上有防止核扩散条约,五个有核国家签订了这个条约。所以,才有指责美国与澳大利亚联合开发核潜艇的事情发生。

关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个人也是非常赞成的。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可再生能源不是“资源依赖型”的,而是“技术依赖型”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

没有光照,建再多的光伏发电板也是“花瓶”;

没有风,建再多的风机也是“展品”,发不了电;

没有水流,建再多水电站也发不了电。

我希望提出可再生能源是“资源依赖性”的专家对我的说法予以指正!

那么,我国未来的能源转型,路在何方?

一是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重视淘汰的化石能源能量和新增的非化石能源增量之间的平衡。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里说的是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而不是装机容量,因为装机容量不代表非化石能源实际产生的电能。

二是要重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电力体系的安全性。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和消纳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要围绕新能源产业部署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把产业上下游配套关系做好。要以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

三是要关注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使用。比如,利用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能生产油气了,已经中试成功了。中科院物理化学研究所,还用二氧化碳生产出了淀粉。所以,应该给颠覆性技术留有能源转型的空间。

三、用模型能预测准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吗?

中央提出“3060”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国内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碳冲锋”,想赶在碳达峰之前冲一下,以免碳减排指标影响乃至约束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种是认为“越早达峰越好”,甚至有学者认为我国现在已经达峰。这两者倾向都是需要避免的。

中央提出“力争”和“争取”,是考虑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考虑了我国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考虑了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的潜力,以及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话语权等因素。换句话说,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的一些学者,总以为自己水平高,总要为西方激进的观点代言,这是非常危险的,国内的有识之士应该大声疾呼并加以抵制。

我国的一些学者喜欢用模型,特别是西方学者设计或建立的模型对我国发展速度、能源生产和消费等进行预测。有能源大咖研究发现,没有一个能源预测结果与我国实际生产或消费量接近过。

原因何在?

我们只要下一点研究功夫就会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众多不同:中国人口规模大,市场规模大,有后发优势,特别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处于中后期。脱离这些大的背景,无论是做模型还是做情景分析,最后的结果都会与我国的现实相去甚远。

因此,做模型研究,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构建准确的概念模型,而不是照搬国外建成的各种模型加以修修补补,修改参数。

人们对“碳中和”的认识偏差,会带来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无论是太超前还是推迟。要认清技术进步的作用,特别是未来还有很多颠覆性技术对现行产业的冲击。

要注意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因为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的还有“元宇宙”,这些技术应用到新能源领域后,会产生革命性突破。需要对这些投资给予格外的重视,因为可再生能源的生命期与传统能源相比已经大为缩短,需要我们进行投资风险的评估。因为投资总归是要回报的。

我曾经到一个地方调研,看到一个做太阳能的项目,上了几个亿投资,但生产线刚建起来,其中的技术已经落后了,所上的生产线就不能运营了,因为运营就要亏本。

总之,新能源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给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应该说,中国的工业化在技术上有后发优势,和西方国家比不在同一代技术层面,西方工业化是蒸汽机,现在各种新一代技术都研发出来了。

中国有可能走一条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碳中和”发展道路。这条路应当是:从以煤为主的国情出发,寻求“用炭不排碳”的化石能源利用新途径;在重视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同时必须在蓄能、智慧化调节方面“补短板”,形成源-网-储-用一体化体系;发挥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并给颠覆性技术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因为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我国现代化分阶段目标的实现,不能影响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新征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减排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