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能源扩张与低碳转型的博弈

2025-07-04 15:18来源:能源新媒作者:王海滨关键词:能源市场新能源能源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巴黎峰会上,各国达成里程碑式的气候协定,提出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最好是1.5℃之内的目标。并且提出为了实现该目标,各国应致力于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峰值,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气候中和。虽然最近10年来非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是全球化石能源消费量仍明显增加。而迄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拐点并没有出现,而且也没有即将出现的迹象。未来会否出现转机呢?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王海滨)

一、能源增加为主,能源转型为辅

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后,世界碳排放量不减反增,2015年至2023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54亿吨增长至378亿吨,增幅为6.8%。其间,尽管低碳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但是世界能源的主旋律是能源消费的增加,而不是能源替代。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也在增长,这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巴黎气候峰会后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能源消费会持续增加呢?原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源增加获得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支持,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能源增加方面,各国有共识。之所以有此共识,是因为能源增加符合各国的现实利益。在各国看来,能源增加就是财富增加。对能源出口国来说,假定价格不变,能源开发和出口量的增加会直接带来收入增长。对能源进口国来说,同样假定能源价格不变,进口和消耗更多的能源会带来支出的增加,但通过把能源直接和间接地投入生产活动,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相比之下,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缺少动力。表面上,世界各国已经就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达成共识,而且100多个国家已经宣布了本国的碳中和时间表。然而,诸多迹象表明,各国在碳减排和能源低碳转型方面的实际立场其实并不一致,国际社会前行的合力尚未形成。西欧国家等世界低碳转型标兵奋力前行的动能,被其他国家施加的阻力部分抵消。比如,部分化石能源出口国的出口收入、财政预算甚至GDP严重依赖能源出口。当全球能源转型基本上局限于低碳能源的发展,不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根基时,它们尚能表态支持能源转型。而当国际社会要求逐渐淘汰(phase out)或逐渐减少(phase down)化石能源消费时,这就触碰了它们的利益红线,它们就转而站到了能源转型的对立面。又如,一些能源进口大国把发展经济视为第一要务。虽然它们表态支持能源转型,但是实际上它们支持的是能源高碳转型,而不是低碳转型。世界一部分国家真正支持,另一部分国家表面支持、实际反对能源低碳转型,世界低碳转型前行的势头不免被部分抵消,进程难免会放缓。

在各国内部,反对能源低碳转型的力量也不少,对转型进程形成掣肘。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经济严重依赖于石油石化等化石能源产业。近年来,一些投资银行从能源转型的考虑出发,减少了对该州化石能源产业的投资。作为回应,得克萨斯州政府限制那些投资银行在该州开展业务。

在能源增加方面,各国共识多、内耗少;而在能源转型方面,各国共识少、内耗多。结果,能源增加成为世界能源的主旋律。

二、能源增加的历史惯性

历史惯性基本决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能源消费还会继续增加。不过,随着世界越来越国家和地区步入老龄化社会,惯性会减弱,能源增加的趋势将发生改变。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世界经济、人口数量、平均寿命等社会发展指标总体较快增长,同时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比如,从公元元年到1750年,世界人均收入年均增长0.018%;而从1750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0.9%,增速是前一阶段的52倍。同期,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并造成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从931万吨快速增加至315亿吨,增长了3,387倍。

现代社会的人们从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中尝到了甜头,普遍不愿意放弃现有的生活方式,能源增加的逻辑犹存。

在国家层面,当人们回顾世界近现代史时,很容易得出能源消费越多、国家越强大的判断。如今,虽然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总体接近饱和,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积极增加能源消费,而在其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

然而,能源消费的趋势早晚会发生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借助于大量挖掘并燃烧埋藏在地底下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煤炭,英国在世界各国中率先进入物质供应较充裕的时期。其后,越来越多社会借助于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陆续成为物质财富涌流的社会。物质丰富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大量妇女获得解放,她们摆脱了捡拾柴火、洗衣等繁杂的家务劳动,从而有更多时间接受教育。而在接受良好教育并找到工作后,妇女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独立生存能力增强,结婚生子的意愿总体下降。而即便不拒绝生育,她们在接受多年教育后,其生育年龄也会相对较晚。妇女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现象增加,导致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这是富裕国家老龄化现象逐渐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进入老年后,消耗能源的意愿和能力总体上会下降。而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会减弱。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每增长1%,能源消费量会下降0.348%。而这走到了工业革命勃兴和能源消费旺盛的反面。

这种情况与人们对糖、油、盐的消耗类似。人要生存,必须摄入糖、油、盐。在人类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些食品总体供应不足,而人体久而久之,适应了低糖、低油、低盐的环境。“哥伦布大交换”后,情况发生重要变化。在当今绝大多数国家里,糖、油、盐的供应不是不足,而是严重过剩,并导致人们的摄入明显超标,心脑血管等各类疾病的患者人数大增。按道理,当摄入过剩后,大多数人会从照顾自身身体的本能出发,自觉减少摄入,并导致世界食用糖、油和盐产量和消费量逐渐下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4年世界食糖消费量为1.76亿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35%。食用油和食盐的消费情况类似。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现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总体营养不足,而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近年来其食糖、食用油和食盐的消费量明显增加,并推动全球总消费量增长。

然而,人体机制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人类对糖、油、盐的摄入毕竟有上限,随着赤贫国家日益稀少,世界食用糖、油、盐的消费拐点会较快到来。未来全球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将出现相似轨迹。

三、多种力量纠缠,寻找破局之道

关于能源低碳转型,一方面要重视能源增加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有所作为。

首先,致力于低碳转型的国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存在积极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全球共识,也不会出现“劲往一处使”的理想图景。这不免会掣肘世界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各国需要高度重视历史惯性和现实利益对能源低碳转型的纠缠,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久久为功、循序渐进。

其次,各国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持推进气候治理和能源低碳转型。各国需要提升能源气候战略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在资金、技术、舆论等各方面发力,加快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加强节能。即便遭遇复杂困难和挫折,各国也要矢志不渝地努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最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加强气候适应。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化石能源消费量大概率会继续增加,气候变化会加剧,极端灾害天气将增多。鉴于此,各国需要努力加强气候适应,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气候适应的国际合作亟待加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市场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