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金融绿色信贷评论正文

从绿色价值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2022-03-14 11:40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作者:王佳林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贷款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突显,绿色金融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从长期来看,绿色金融需要加快进入精细化、集约化的发展阶段,提升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才能更好发挥其驱动作用。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提升其服务绿色转型发展的效率,更有质量的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一、绿色金融发展不断提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自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成效显著,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16万亿元,债券发行数量不断增加;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只,规模合计约8000亿元,较去年底规模增长36%。同期,保险资金投向“双碳”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约1万亿元,在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绿色产业风险保障、绿色金融风险保障等类型产品不断创新推出。

二、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仍十分严峻

同时也要清晰的看到,面对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和严峻挑战,我国绿色金融要真正发挥高质量高标准的支撑作用和驱动作用,还有诸多重要环节需要完善。

从资金缺口来看,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至2060年,我国的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为3.84万亿元,中金公司测算发现,根据碳中和的标准,以稳定状态平滑整个投资周期的话,年均投资投资缺口将达2万亿元。虽然不同机构测算数据有一定差距,但在长期投资视角下,绿色投资仍有较大资金缺口是不争的事实。

从标准体系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纷纷制定了绿色金融工具应用的场景和范围,由于政策出发点不同,相应的标准体系和分类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近年来政策标准趋于一致,但仍会在金融机构展业时带来一定的政策困惑。

从发展导向来看,投资端是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全口径绿色投资规模增长突出,截至2021年末,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18.56%。固然,绿色发展的较大资金缺口对资金投入规模有巨大需求,但满足资金缺口不止是扩大资金投入规模一个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可持续、集约式、效率提升都是绿色理念的应有之义。过多强调扩大资金投入规模的作用,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容易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也背离了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工具运用来看,投资型工具的应用是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主流。根据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投资与风险并行,投资性工具需要依靠风险保障性工具以实现风险对冲和风险分散,才能实现平滑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型工具的驱动作用。但从目前来看,绿色保险所涉及的各类风险管理型产品和服务,仍处于相对初期的试点阶段,更多是起到声誉效应,还难以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实际作用。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保险业累计支付绿色保险赔偿约为534亿元,与投资端万亿元量级的差距越发突出。此外,围绕绿色发展的风险对冲型工具也应用较少,相应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从创新应用来看,绿色金融并非是一个概念层面的分类维度,将绿色金融狭义的理解为以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用于绿色转型发展,与绿色金融本质有着根本性差别。不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都有着自身独特性,对于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差异明显,因此,能够切实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真正符合绿色金融的本义。要想实现这样的发展要求,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但目前在市场层面,能够大范围应用的绿色金融创新还较少,金融本身绿色转型同样需要加快推进。

三、绿色资产的定价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体来看,当前绿色金融对绿色发展服务支撑力还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的根本诉求,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迟迟无法打通,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进入瓶颈阶段的特点。究其原因,是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理念创新的新模式新工具,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价值支撑,无法形成由价值到价格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这也是当前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那么绿色金融发展的价值支撑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价值支撑体系又需要如何构建呢?……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研究和思考。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金融脱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底层支撑,实体经济的资产价值和资产定价机制,决定了金融资产的价值及价值形成机制。绿色金融同样如此。绿色金融要想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前提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确定对绿色资产的合理定价。

从本源来看,绿色资产来源于绿色转型发展,因此,绿色资产应包含传统产业转型形成的资产升值部分和创新生成的部分,以及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氢能等不断创新出现的绿色产业新形成的资产部分。从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化,绿色资产占比将不断提升,最终演变为全社会资产的主体部分。

从生成路径来看,绿色资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环保意识和相关法规体系缺失的阶段,企业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会对环境和气候带来不同程度的负外部性作用,并且将这种类型企业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由于成本转移后的收益,是无成本收益且规模巨大,企业经营会持续以破坏环境和气候为代价,获取超额收益。但在绿色转型发展阶段,环保政策的导向趋于严格,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对于企业来说,过去外溢出的成本将不断内部化。在行业对这类成本控制的平均水平和监管政策的标准下,对成本控制更好的企业,将从成本控制的优势地位中获得差额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就生成了全新的资产类型,也就是绿色资产,即企业通过对环境和气候外部性影响进行内部改造过程中的能够持续产生收益的部分。

从资产价值来看,资产收益能力是决定资产价值的基础。对于绿色资产来说,一方面行业平均标准决定了资产收益水平的下限,一方面监管政策标准决定了资产收益的上限,两者共同决定了绿色资产的定价机制。从两者关系来看,根据公共政策的经验,行业平均水平和监管政策标准高度相关,因此,监管政策标准成为决定绿色资产定价的关键要素。

以电厂碳排放为例,对于电厂来说,假设一年碳排放总量达40万吨,碳排放配额为30万吨,碳排放交易价格为60元/吨。电厂可以有以下选择:

(1)在现有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购买碳配额10万吨,避免因超排的处罚成本,碳交易成本为600万元,总成本为600万元,收益为0。

(2)当超排的处罚成本远低于600万元时,选择超排,总成本为处罚成本(但低于600万元),收益为0。

(3)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等方式,将年碳排放量控制在20万吨,则处罚成本为0,碳交易收益为600万元,当年总成本仅为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等成本的摊销部分,收益为600万元扣除摊销成本的部分,仍将十分可观。

在上述简单模型分析中,具有绿色收益的资产部分在环保处罚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特别是在较为严格的环保处罚机制下,资产的收益能力将会不断上升,资产价值也会不断提高。当资产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后,围绕这部分绿色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自然就会蓬勃发展。

从这个例子归纳来看,绿色金融的作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于产业绿色化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满足产业绿色化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定制化的需求,助力绿色资产的加快形成。二是服务于绿色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风险分散和对冲机制,平滑因市场价格和供需失衡导致的资产价值波动,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预期。

综合来看,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通过环境和气候监管政策的作用,形成对绿色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也只有在绿色资产具备成为主流资产的预期,并具备产生因价格波动产生的价值形成机制和路径后,金融市场才会自发创新适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动向金融绿色化转型,也才能真正迎来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制定满足绿色转型发展目标的环境和气候监管政策体系,推动为绿色资产的形成提供制度支撑。一方面该政策体系要能够体现较强的激励机制。在碳配额分配时,对于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行业、企业,要适度提高其碳配额占比,对于转型不利或者逆政策导向的行业、企业,要不断压降其碳配额总量。在监管政策执行时,要坚持严监管、强监管,不断提高处罚力度,不设上线,并建立追究对公司股东、高管、相关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可行机制。一方面该政策体系也要能够体现渐进性改革的政策观。绿色转型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行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和升级,也需要必要的转换的时间。保持政策的渐进性而不是“一刀切”,将有助于行业、企业的平稳转型,降低政策演变的摩擦成本和附加成本。另一方面该政策体系还要能够体现整体思维。政策的外溢性同样需要认真研判,要防止多重政策叠加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冲击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造成对经济发展的意外扰动,阻碍环境和气候相关政策体系实施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加快建立涵盖全部行业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为绿色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流动性的提升,提供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纳入电力行业的全国性碳资产交易市场,但是一方面行业类型还较为单一,市场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动性明显不足,亟待将更多的行业不断纳入其中,逐步扩大市场总量和交易规模。另一方面,碳资产只是绿色资产的一种类型,随着环保和气候监管政策标准的不断升级,绿色资产的种类将会不断丰富、多元。政府、行业、企业应积极创新绿色资产类型,不断扩大绿色资产的范围,推动建立一个资产种类丰富、交易主体多元、纳入全部行业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并探索建立跨境交易机制。

三是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围绕绿色资产建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要积极助推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金融机构给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技术研发型企业的轻资产、无抵押的特点,创新开发投融资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比如绿色技术投资基金、绿色科技贷款、绿色首台套设备保险等,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从源头上为绿色资产的形成提供支持。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产业绿色化的支持。可探索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在宽口径下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的考核机制,放宽现有绿色金融服务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只要具备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质性作用,即可将其纳入到绿色金融范畴,以市场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转型。政策驱动具有引致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仍需要建立良性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漂绿企业和项目的识别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产业绿色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绿色资产一旦形成,不同市场主体对绿色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将不断多元化且持续增长。金融机构要对标不同绿色资产的特征,创新设计具有差异化、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加快开发满足绿色资产风险管理和投资的工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金融查看更多>绿色贷款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