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国务院印发关于《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其中纲要提到,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健全相关制度政策,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
原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发〔202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22年4月28日
(本文有删减)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二、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国家气象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气象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和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强化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展暴雨、强对流天气、季风、台风、青藏高原和海洋等大气科学试验。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国际气象科技深度合作,探索牵头组织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青藏高原、沙漠等区域气象研究能力建设,做强做优灾害性天气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统筹重大气象装备、气象卫星、暴雨、台风等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和能力建设。推进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在关键区域建设一批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强化气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气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实施气象科技力量倍增计划。
(五)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数值预报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气象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揭榜挂帅”制度。深化气象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气象科研诚信体系。
三、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六)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国家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和空间气象观测网,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持续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强化遥感综合应用,做好频率使用需求分析和相关论证。加强全球气象监测,提升全球气象资料获取及共享能力。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装备,推进国产化和迭代更新,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科学加密建设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
(七)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加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能力建设,发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完善台风、海洋、环境等专业气象预报模式,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高全球重要城市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重要气候事件预测水平。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
(八)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发展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
(九)打造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在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研制高质量气象数据集,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适度超前升级迭代气象超级计算机系统。研究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数字孪生大气,提升大气仿真模拟和分析能力。制定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
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发展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能力建设。
(十一)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小区广播等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十二)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编制和实施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区域、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国家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高性能增雨飞机等新型作业装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
(十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五、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十四)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建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十五)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力保障海洋生态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强化全球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运输重要航路和重要支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十六)实施交通强国气象保障行动。探索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铁路线路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和部分重点水域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建立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全球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
(十七)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健全相关制度政策,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
(十八)实施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气象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中西部地区气象加快发展,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十九)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农村、山区、海岛、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二十)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
(二十一)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按照有关规划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数据大脑,探索推广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二十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等气候承载力脆弱区影响的监测。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强化气候承载力评估,建立气候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在重点区域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和智能决策能力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动态跟踪研究。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发布制度。加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增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科技支撑能力。
(二十三)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研究加快相关监测网建设。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对全国可利用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进行全面勘查评价。研究建设气候资源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探索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
(二十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实施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气象服务。建立“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及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服务机制。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
八、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二十五)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国家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气象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深化气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对气象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集聚。
(二十六)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加强大气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鼓励和引导高校设置气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气象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气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高水平气象人才培养体系。将气象人才纳入国家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
(二十七)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有关规定。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人才发展,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气象工作,优化基层岗位设置,在基层台站专业技术人才中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九、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中国气象局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示范。
(二十九)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三十)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健全气象标准体系。
(三十一)推进开放合作。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全球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在世界气象组织等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气象事务规则、标准制修订。
(三十二)加强投入保障。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支持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支持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按规定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最近,盐城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和省送、省超等公司一起,对公司涉及500千伏电流互感器2组、500千伏电压互感器2组、500千伏线路保护2套、220千伏和35千伏电流互感器5组等等设备更新工作,提前谋划并安排好施工方案和安全管控措施,大大提升了盐城超高压电网安全水平。推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0月31日,国网蚌埠供电公司与国网山南供电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柔性班组,成功在海拔4450米的220千伏康麦线,实现了西藏首次、世界海拔最高的主干电网带电作业。随着主干电网等电位带电作业任务命令下达,一架无人机携带着绝缘牵引绳迅速升空,随后两根牵引绳牢牢挂在220千伏的两根
10月24日,贵州电科院开展110千伏电力变压器短路重合闸失稳机理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将有效指导老旧变压器差异化短路重合闸策略制订。经中电装备沈阳变压器研究院鉴定,该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据悉,该院设计了一台110千伏双绕组40兆伏安电力变压器,绕组内部布置了漏磁、应变、轴向压紧力、辐向应力和轴
10月31日,浙江省企业安全生产用电监测分析系统正式上线,实现全省1574家高危行业企业100%生产行为监测。通过打通电力大数据与应急管理数据壁垒,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监测、灾害影响范围等在线化、自动化分析。高危行业通常指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对从业人员生命安全
11月1日国网天津经研院技经中心质监室完成丰台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首次质量监督检查。丰台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线路全长24.1km,是宁河北部区域新能源项目打捆集中送出的唯一通道,主要承担国家电投、江西电建、宁投能源等各新能源项目并网投产任务,是宁河区建设新能源强区、打造智能电网的有效补充。
10月28日获悉,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联合泉州供电公司于日前在泉州开展了基于双目视觉的边缘计算终端试点应用,验证了该终端的作业场景元素识别、近电安全告警等功能,提升了电力作业安全管控智能化水平。据介绍,本次试点应用的基于双目视觉的边缘计算终端,由福建电科院数字中心牵头,依托国网福建省电
10月30日,国网会理市供电公司组织开展防山火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对10千伏船小线的设备进行巡视、清理树障及杆下易燃物,拉紧秋冬防山火“警戒线”。会理公司结合往年防山火工作经验及时修改完善方案,全面开展森林防火区输电线路和用电设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与属地政府、消防、村委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吉林省配电网安全管理,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保障和综合承载能力,东北能源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齐抓共管,突出现场调研,深入开展了吉林省配电网安全风险管控调研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制定方案。东北能源监管局高度重视吉林省配电网安
10月21日,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应急抢险技术研讨沙龙上,40多名来自一线的骨干技术员分享了在今年抗冰保网、防汛保电、迎峰度夏等重点工作中关于应急抢险有关推进项目化抢修模式、强化政警企协同保障、开展机械化攻坚抢修能力的成果和经验。年初以来,湖南省相继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冰冻、暴雨和台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稳定工作会议暨2024年第四季度工作会议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电网稳定工作划出了重点、明晰了举措。当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困难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有序推进大型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科学界定涉网安全管理范围。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应当会同地方电力管理部门,综合考虑系统安全需要、技术经济性及并网主体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根据新能源和新型主体并网的类型、容量规
能源法草案11月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为适应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能源标准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能源法草案二审稿于今年9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
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前三季度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解读《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介绍新型储能发展和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有关情况。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主持发布会,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能源节约和科技装
10月28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2024年第八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主持,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文峰,外部董事徐平、吴伟章、邹正平、刘跃珍、王义栋出席会议。王益华、王利民、李向良、郝金玉、司为国等公司领导列席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
10月24日,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在集团总部会见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双方就深化企地合作进行座谈交流。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汤保国参加会见。双方围绕煤炭供需、项目推进等情况以及下一步合作思路深入交换意见,表示将聚焦保障上海能源安全,开展能源领域全方位合作,加大煤炭供应力度,
据《约旦时报》报道,上周五,古巴全岛范围内因电网崩溃而陷入黑暗,背景是长期忽视的电力基础设施和经济停滞的相互关联的危机。(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这次大规模停电之前,古巴一些省份已经经历了长达数周的停电,每天停电时间长达20小时。古巴经济本已陷入困境,所有非必要的公共
大力推进交能融合共驱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
10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在集团总部会见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宏伟,双方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企校合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座谈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卞正富,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参加会谈。刘国跃欢迎赵宏伟一行的到访,介绍了集团改革发展、
10月21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率队拜访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中国大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建伟、王海腾参加座谈。邹磊首先感谢国家能源局长期以来对中国大唐的关心和支持,简要介绍了中国
全年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逾2500亿元——国家能源集团扩大能源有效投资,助力国家经济增长金秋十月,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能源集团”)有效投资成果丰硕。“截至三季度,国家能源集团2024年度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3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971亿元,设备更新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能源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摘编》一书,分8个专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17段。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为什么说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
2024年10月4日,二十国集团能源转型部长会议在巴西举行,重点围绕能源转型融资、转型社会影响、可持续燃料等议题开展讨论。经过密集磋商,会议最终达成了部长声明。译文如下。二十国集团能源转型部长会议公正和包容性能源转型原则(巴西福斯杜伊瓜苏,2024年10月4日)本着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宗旨,二十国
公司四季度工作会要求加快构建新型调度体系,优化各级调度职责,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完善调度运行体系。近日,电网头条记者就相关内容专访了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董昱。电网头条:调度运行控制是系统稳定的中枢。中国电网是20多年来世界上唯一没发生过大停电的特大型电网。从以往的经验看,我国的调
10月30日,国网天津经研院设计中心(勘测设计公司)牵头修编的《电力调度控制大厅设计导则第2部分:设计原则》电力行业标准顺利通过内部审查会。国网天津公司调控中心、城南公司、河北工业大学及天津电力设计院等相关专业专家参加了审查会。电力调度控制大厅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指挥调度场所,是调度、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装机占比快速提升,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广泛涌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管理相关规范标准较为分散,个别新型并网主体尚未纳入统一调度,导致涉网安全管理出现部分真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
为深入贯彻兵团、师市重要决策部署,落实集团公司党委重点工作安排,全力服务兵团南疆中心城市建设,提前谋划一师阿拉尔市电网提质升级生产准备工作,南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能集团”)特选派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调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赴中新建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电力自动化专业的最新发展,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技能,10月19日至10月30日,南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能集团”)调控中心自动化班组一行5人前往山东济南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积成电子”),进行一次体验式学习。积成电子副总经理、项目管理部部长、系统
10月15日,由国网天津电科院申报的IEEE国际标准《电力调度元宇宙培训仿真系统设计导则》正式获批立项,这是国际首个电力调度元宇宙IEEE国际标准,标志着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际标准建设工作成功开拓了电力调度元宇宙国际标准新领域。元宇宙是一种整合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虚拟现
办法中的第十一条,规定了对市场运营机构的监管情况。一是监管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实施电力调度的情况。电力调度作为电力市场的核心环节,其公开、公平、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健康发展。监管机构需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等手段,确保电力调度指令的发布、执行及调整过程透明可追溯,防止任何形式的操纵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监管等有关要求,南方能源监管局坚持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主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创新监管方式,针对电力调度机构开展穿透式监管,探索建立了一套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电力调度机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量化评估调度机构实施电力调
10月8日,笔者从国网光山县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了解到,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该公司圆满完成国庆节期间供电保障任务。节日期间,光山电网运行平稳,最高负荷达到15.5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达到263.84万千瓦时。为了保障国庆节期间各项庆祝活动安全可靠供电,让全县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亮亮
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自古是历史文化名城、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广州电网作为南方电网交直流混联运行、西电东送的受端负荷中心,负荷从解放前的2.669万千瓦腾飞至今2455.2万千瓦,成为全国负荷水平最高、电网规模最大、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会城市,南方电网规模最大的城市电网。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监管等有关要求,南方能源监管局坚持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主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创新监管方式,针对电力调度机构开展穿透式监管,探索建立了一套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电力调度机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量化评估调度机构实施电力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