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关于《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
《计划》提到,实施传感器示范应用工程,推动多传感器集成与传感器多功能集成,推动传感器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加大智能手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智能视觉和智慧水务、电力、热力、燃气、环保、交通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场景下的传感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鼓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内部温度、压力、位置、姿态、导航等传感器系统和外部测距、声音、图像、红外等功能性传感器系统、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等研发制造。
原文如下: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智能传感器作为信息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的关键核心和先导基础。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是手机、电脑、智能穿戴、无人机、机器人等各类智能产品必备的核心零部件。
(一)发展现状。2021年,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在MEMS麦克风领域有技术积累深厚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激光雷达、红外热电堆等细分领域拥有具备较强研发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小而精”科技创新型企业。
(二)发展机遇。深圳在智能硬件、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广阔的智能传感器应用市场,特别是随着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的深入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三)存在问题。一是核心制造产能缺失,无法满足企业多种智能传感器产品制造、封装、测试需求。二是核心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三是智能传感器专业园区亟需布局,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四是产业人才短缺,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二、工作目标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紧紧抓住智能传感器市场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一批智能传感器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到2025年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实现翻番,新增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突破一批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布局若干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配套建设3个以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三)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以行业重点企业为主导,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先进传感器工艺中试平台。到2025年,建设一条兼具量产能力的MEMS中试线,为高端MEMS传感器企业提供定制化、规模化加工服务,构建涵盖研发、中试及规模生产的完整MEMS产品技术创新链。
(四)生态体系基本完善。通过培育、引进一批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和配套企业,全链条、全要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到2025年,创建以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集约集聚、特色发展”的布局原则,立足现有企业分布情况及工业集聚区的资源禀赋,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聚集,着力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以市场化方式为主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通过创新产业招商模式,完善园区服务,鼓励传感器产业企业入驻聚集发展。加强对园区内企业政策宣讲等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育引、应用示范等各类支持政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能力。提高智能传感器设计能力,鼓励重点企业围绕图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激光雷达、智能触控等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MEMS传感器、配套ASIC芯片、应用算法和驱动程序等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智能传感器制造能力,以企业产品线制造需求为核心,打造具有深圳特色MEMS中试线,引进具备技术实力的传感器制造企业。完善封装测试产业链配套,支持先进封装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传感器装备材料配套,通过产线建设,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材料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传感器核心装备材料企业。提升智能传感器创新产品研发能力,重点聚焦消费电子、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气等智能传感器产品。(市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研发力度,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组建传感器专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能传感器MEMS工艺制造中试平台、量产测试服务平台、工程检测验证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制造、封装与系统集成、检验服务能力。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中试、量产应用的商业化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科技服务、专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企业服务体系。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智能传感器设计企业与制造、封测企业等探索、完善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缩短产品商业化周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产业引培力度。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融资环境,设立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智能传感器企业,支持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支持智能传感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及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选择一批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分类培育智能传感器细分领域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成长。积极开展重点项目招商,针对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节点,着重强链补链,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智能传感器企业,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突破式发展。(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产业生态合作水平。举办智能传感器产业展会、论坛等专业活动,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技沙龙,专题探讨行业发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企业技术路径提供专业指导。以重点高校、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传感器行业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材料攻关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传感器材料制备头部企业,鼓励重点企业联合新型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新型敏感材料及元件在新型传感器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变革性敏感原理、材料、工艺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规模量产步伐。(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高端设计跃迁工程。强化企业传感器总体结构、敏感元件、加工工艺、外围电路等全流程设计能力,推进与下游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的交流合作。支持充分利用市内相关科研院所资源,开展新型传感器原创性设计。推动开发传感器器件结构设计与验证、MEMS及ASIC协同设计、产品性能仿真等工具软件。鼓励传感器系统集成厂商、仪器仪表厂商及集成电路设计厂商围绕“应用牵引”兼并重组国内外传感器产品设计开发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特色制造补链工程。加强MEMS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性研究,布局CMOS-MEMS集成技术,面向市内外有关企业提供研发中试和部分量产服务,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芯片制造企业升级改造现有晶圆加工生产线,形成MEMS工艺量产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先进封测强链工程。支持传感器企业加快晶圆测试、芯片封装、封装后测试等半导体封装过程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自主掌握主流封装技术应用能力。支持重点企业不断提升传感器研发、试产和量产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能力,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原理的传感器测试需求。鼓励引进国内外专业封测设备厂商,提升本地设备配套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终端应用创新工程。实施传感器示范应用工程,推动多传感器集成与传感器多功能集成,推动传感器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加大智能手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智能视觉和智慧水务、电力、热力、燃气、环保、交通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场景下的传感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鼓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内部温度、压力、位置、姿态、导航等传感器系统和外部测距、声音、图像、红外等功能性传感器系统、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等研发制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精准招商引资工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招商,通过举办会展、会议、推介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各项招商政策,完善各项配套体系,针对国际和国内重点智能传感器相关厂商进行招商,逐步实现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工程。以智能传感器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研究为主体,以技术共享为纽带,通过共建企业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产业内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达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集群促进机构、科研院所、联盟协会等在应用落地和场景示范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示范应用落地和推广,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集群网络化共生生态。(市科技创新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工程。发挥南山区智能传感器企业汇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以龙头带动、应用牵引、产学研用协同为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核心承载区。发挥龙华区3C电子领域制造基础优势,积极培育一批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重点企业,打造智能传感器研发和应用的特色示范区。围绕智能传感器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需要,在光明区布局建设兼具量产能力的研发中试线,打造智能传感器中试熟化与产业化示范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山区政府、龙华区政府、光明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领导。全面统筹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布局、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组建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术专家,对产业发展方向选择、重大项目引进建设评估、国内外产业政策资源对接等提供咨询意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专项资金向智能传感器产业倾斜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技改投入,支持骨干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对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按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或联动资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智能传感器产业领域,通过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合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深圳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专业产业园建设。结合目前企业产线进行统一布局,积极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生产所需的标准厂房、基本动力、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鼓励产业园错位发展,在项目引进上加强互动和协作。加强园区内企业联动协作和统一管理,在科研资源、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建设智能传感器相关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孵化创业中心,鼓励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向智能传感器方向倾斜,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跨学科的智能传感器综合人才培养基地。(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客户面临的挑战--某风力发电项目4MW风电机组叶根螺栓频繁断裂问题亟待解决(螺栓疲劳断裂情况见图1)。机组长期受困于叶根高应力区螺栓的异常疲劳失效,虽已尝试多种监测手段并更换为TTG圆螺母(取得部分改善效果),但始终未能根治疲劳断裂顽疾。频发的螺栓疲劳失效不仅显著推高维护成本,更严重威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我国的“3060”目标,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内涵、基本路径和重点任务,“双碳”工作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碳排放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尤为重要。碳排放核算是碳管理、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夯实支撑基础行动等4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工作任务。《实施方案》提出,加速绿色化转型。推动纺织全产业链生产装备、用能单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完成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桩基础探伤检测和可见光巡查。此前,传统人工潜水检测存在高压环境作业风险高、水下视野受限、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此次应用的水下机器人,集成声呐成像、4K高清摄影、钢管厚度精密测量等智能传
全球新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但政策不确定性、技术迭代加速、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法律风险频发。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行业高速发展背后暗藏多重法律风险。(作者:莫泰京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新能源行业法律风险白皮书——合规挑战与应对策略目录一、行业趋势
当前,四川省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期,全省930多万亩冬小麦陆续成熟。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加强省、市、县供电公司三级联动,预测用电负荷,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全力做好供电服务。该公司为粮食生产企业开通夏收办电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为农业合作社配备专属客户经理,建立“一企一档”用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5日,江苏苏州市政府印发《苏州市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将针对企业增资扩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实验室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等给予奖励!原文如下: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苏府规字〔2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关于《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显示,支持企业攻关混合动力发动机、氢动力发动机、电推进发动机、高能量密度航空电池、攻关中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涡轴发动机等关键产品,按项目投入的30%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管道科学研究院召开《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阶段讨论会,深入研究钢管及环焊缝氢相容性试验课题。该课题基于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输氢管道——康保-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开展,用以支撑该项目建设,助力管道局在
近日,湖南多个高速收费站光伏项目即将并网发电。截至目前,湖南高速已成功建成98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兆瓦。怀化片区收费站光伏项目,为湖南高速首个成片区开发光伏项目,充分利用了收费站闲置空间,为区域能源供应增添了绿色选择。资阳服务区光伏项目首次实现高速公路互通光伏“就近消纳”,服
南方电网公司携50余项数字化成果亮相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示数字化转型成果。2023.5月“慧眼”无人机V2.0●使用场景:用于大规模电网精细化巡检及应急响应巡检需求●功能:“慧眼”无人机V2.0是国内首款面向电力巡检的行业级微型无人机,具有雷视融合感知、导线级自动任务绕障、同机
2025中国(成都)仪器创新发展大会(CIIDC成都仪创会)将于2025年11月6日-8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同期举办:CWBAE2025第21届中国国际(西部)分析.生化.诊断及实验室博览会与WCTE2025第27届中国国际(西部)智能传感.工控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博览会,本届CIIDC及CWBAE、WCTE三会并举,品牌凸显、
近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期开展2025年度全省能源领域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5年度全省能源领域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能源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全省职称评审工作总体安排,现就开展2025年度全省能源领域工程系列中、高级职
企查查显示,6月25日,杭州蓝晶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良璋。经营范围包含: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水资源专用机械设备制造;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环境应急检测仪器仪表制
CWBAE2025第21届中国国际(西部)分析.生化.诊断及实验室博览会WCTE2025第27届中国国际(西部)智能传感.工控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博览会主题:仪器向新向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展览规模30000㎡参观人数:38000人+时间:2025年11月6日-8日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CIIDC2025中国(成都)仪器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主
1—5月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全社会用电量66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其中,在大部分地区气温同比偏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背景下,5月份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用电需求增长恢复较快水平,全社会用电量14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5月份,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二、三产业和城
2025年5月,全国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37.5,全行业用电量比2020年基期(以2020年基期为100)增长了37.5%,年均增长6.6%,同比增长3.7%。5月,农林牧渔业用电指数为177.0,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77.0%,年均增长12.1%,同比增长8.4%。5月,制造业用电指数为130.9,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30.9%,年均增长5.5%,同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025深圳国际水务科技博览会(IWTE2025)英文名称:ShenzhenInternationalWaterTechnologyExpo2025展会时间:2025年11月24-26日展会地点: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展会规模:展览面积50000平米,展商1000余家,展位2000个,专业观众35000人次组织机构组织单位《给水排水》杂志社亚太建设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6日,亿纬锂能发布关于注销北京分公司的公告,同意注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分公司(简称“原北京分公司”),并授权公司管理层负责办理注销原北京分公司相关事宜。据了解,原北京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6月10日,内蒙古中望水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梁华,经营范围包含:一般项目: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市政设施管理;生态资源监测;环境保护监测;专用设备修理;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仪器仪表销售;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将制造业计量与工业绿色低碳安全同步推进,全面推广低能耗、低排放的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广泛推行电子证书,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仪器仪表企业建设绿色生产线,开展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
注:板块及分会场持续更新中,请以正式通知为准。组织机构01主办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02支持单位世界水理事会(WWC)国际水协会(IWA)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河海大学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03承办单位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商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一周火电项目,涉及项目的核准、开工、投运等。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6月20日,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项目建设2台460兆瓦级(9F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6月20日,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项目建设2台460兆瓦级(9F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氢璞创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鲲华科技、协氢新能源、未势能源、玉柴集团、重塑能源、国鸿氢能、明天氢能、锋源氢能、氢沄(河南)新能源等13家燃料电池企业收获“捷报”如下:来源:高工氢电1、雄韬股份1月5日,雄韬山南氢能应用示范产业园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开工建设;4月,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攀升,电力系统固有的“刚性”调节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王睿佳)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5中国(成都)仪器创新发展大会(CIIDC成都仪创会)将于2025年11月6日-8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同期举办:CWBAE2025第21届中国国际(西部)分析.生化.诊断及实验室博览会与WCTE2025第27届中国国际(西部)智能传感.工控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博览会,本届CIIDC及CWBAE、WCTE三会并举,品牌凸显、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今年以来,储能行业政策利好不断,企业上市融资动作明显加快,市场越来越热闹。近期有包括高特电子、麦田能源、亿纬锂能等多家储能企业申请IPO,又掀起了一波上市小高潮。欣旺达7月1日晚间,欣旺达公告,为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综合
7月1日,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莅临光大环境深圳总部,与光大环境董事会主席王思联举行战略合作座谈,围绕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展开务实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徐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卫东,副市长曹智,光大环境副总裁李昌富出席会谈。王思联对宋乐伟
2025年7月3日,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创维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创维光伏公司董事长范瑞武,携手创维数字总裁兼创维储能董事长赫旋等,双方核心管理团队共同出席签约仪式。该战略合作的签署,标志着双方以强强联手之姿,正式开启光伏与储能深度融合的新纪元。深度合作!创维
6月26日,中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龙华能源生态园一期垃圾电站项目浇筑首罐混凝土,标志着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是中能建建筑集团与深圳能源在大湾区合作的又一标杆工程,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明浪路简坑岭,公司承建焚烧厂区建筑、安装及单体(机)调试工程,总占地面积30.7万平方米,配置4×
热浪来袭,电力迎峰度夏大幕开启。截至目前,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2.4亿千瓦,同比增长6.1%,比历史最高负荷仅差1000万千瓦。据南方电网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将达到2.7亿千瓦。6月30日,南方电网公司2025年22个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建设线路总长度达1.1万千米,输电
6月30日,历时5天的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圆满落幕。博览会上,中国华电“矩阵式”集中发布了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暨社会责任报告、6家上市公司2024年度ESG报告、16家直属单位和1家基层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受到众多中外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与青睐。为此,中国华电微信公众号推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