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

2022-09-01 16:01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天然气发电煤电十四五能源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推动特高压直流落点,增加天然气、热源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电力、油气、热力的输配体系,切实增强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1.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推进特高压枢纽建设。加快区域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建设,确保长三角地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合肥段工程。加快推动国家重大电力枢纽项目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落地,扩大电力供应来源。通过拉高标杆、升级电网,接入国家特高压网,实现全市电网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和安徽省层面的一体化建设,提升供电能力。

提高500千伏电网支撑能力。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铭传变(原紫蓬变)、金牛变、中心变、包公变、五十头变等5座500千伏变电站,扩建龙门变、众兴变2座500千伏变电站。“十四五”期间,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

优化220千伏主干电网结构。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枢纽,构建220千伏供电分区,形成“分区运行、区内成环”的220千伏电网供电格局。结合重点改造和新建片区建设,合理布局220千伏变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建成“结构清晰、局部坚韧、快速恢复”的坚强局部电网,重要负荷中心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0座,扩容220千伏变电站8座,新增容量总计1497万千伏安。

完善110千伏变电站布局。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内补外增,合理布局110千伏变电站,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电需求。到2025年,全市新建110千伏变电站83座,扩容110千伏变电站12座,新增容量总计887.9万千伏安。

专栏三电网重点建设项目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新建±800千伏换流站一座,输送能力800万千瓦。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铭传、金牛、包公、中心、五十头等输变电工程;扩建众兴变、龙门变;新建直流500千伏配套工程。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十四五”期间,共新建屏显、槽坊、塘稍、侯店、岱河、庄墓、邹家、义兴、窦郢、派河、龙泉、长乐、骆岗、襄水、高刘、集贤、孵坊、综保区、下塘、庐北、周谷堆、襄水、华南城、艾亭路、花塘、新庄、孵望、卧云、魏武、梅冲等30个输变电工程;扩容板桥、游乐、富邦、黄屯、莲花、巢湖、庐江、岱河等8座变电站。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十四五”期间,共新建卫塘变、汲桥变、徽华变、庐城变、文曲路变等83个输变电工程;扩容河东路、柘皋等12座变电站。

2.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供气保障能力。加强长输气源管线建设,加快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建设,推进庐北至池州高压管线和巢湖至江北产业集中区干线建设,推动蚌埠至合肥干线建设,构建具备跨区域跨气源调度能力的多元化供应体系。持续完善LNG应急储备设施,积极与大型LNG供应商合作,鼓励参股、控股等多种合作方式,争取长期采购协议,合理扩充新的LNG采购来源,多方位保障LNG供应量。

完善城燃基础设施。加快绕城高压环线建设,推进城燃管网互联互通,提升城区燃气调度能力。持续推进清洁能源“镇村通”工程,扩大市域内燃气管网覆盖面,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燃气下乡,按照“宜管则管,宜站则站”原则,因地制宜推进长输管道、乡村燃气管网、供气站、气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燃管线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利用生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气源搭建安全可靠的微管网供气系统,定向服务工商业用户。

鼓励发展生物天然气。结合清洁能源“镇村通”工程,鼓励发展生物天然气,提高生物天然气并网率,增加气源多样性,提高全市天然气保供能力。

专栏四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长输天然气管线:国家管网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工程(合肥段)、合肥庐北至池州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合肥段)、巢湖至芜湖LNG接收站天然气干线工程、宿州—黄山天然气干线工程(蚌埠禹会—长丰段)、庐江至六安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合肥段)、环巢湖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店埠-华山-盛桥-庐北)、合肥北外环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机场—罗集—店埠)等。

城燃高压管线:绕城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锦绣大道-繁华大道)、北城LNG应急调峰气源联络线工程(下塘调压站—北城门站)、昆仑燃气滨湖联络线(昆仑滨湖门站—绕城高压环线)。

乡村燃气管网:清洁能源“镇村通”工程。

3.加强热力供应保障

增加热源供给渠道。通过改造大型燃煤机组、发掘现有生物质电厂供热潜力、鼓励自备热电联产机组转变为公用热电联产机组等方式扩大热力供应范围,“因地制宜、适度超前”规划热源点布局,满足城市工业外迁后的产业用热需要。在关停的小热电原址布局天然气锅炉,作为过渡季和调峰热源,提高集中供热经济性和可靠性。在集中供热范围外建设生物质、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建立集中供热与清洁能源分散供热相结合的多种供热体系,保障热力供应。

推动热网互联互通。多措并举保障管网安全,鼓励通过管网互联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供热。鼓励中心城区多个热源点在管网路由允许的情况下“联网运行、并网供热”,形成蒸汽供热管道小环网。近期将以规划整合的安能分公司和众诚分公司作为过渡热源点,并新建燃气锅炉作为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同时积极推进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和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供热改造。远期通过大型供热机组对小机组的替代,逐步实施联片集中供热,实现高效率供汽,保障热力供应安全。

专栏五热力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热源:改造合肥联合发电公司2×35万千瓦燃煤机组、皖能合肥发电公司2×63万千瓦燃煤机组、龙桥工业园神皖庐江发电有限公司2×66万千瓦燃煤机组;扩建合肥东方热电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金源热电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新能热电2×1.5万千瓦背压机组项目;新建新桥科创示范区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庐江高新区2×0.5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热项目、庐江台创园(合庐产业新城)2×10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热项目、寿蜀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新建骆岗生态公园区域能源站、滨湖新区#1区域能源站、运河新城区域能源站、合肥北城龙湖区域能源站、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1区域能源站;新建安能热电3×35吨/时燃气锅炉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众诚热电3×35吨/时燃气锅炉过渡季及调峰备用热源项目、燃气制气厂6×95吨/时燃气锅炉调峰备用热源、庐江高新区2×10吨/时燃气锅炉备用热源;扩建合巢产业新城鑫皖生物质1×1.5万千瓦背压机组项目。

热网:金源热电东向至龙幡路供热管网工程;新能热电南向至繁华大道沿线供热管网工程;皖能合肥发电公司至大科学装置配套供热管网工程;骆岗生态公园区域能源站配套管网工程。

4.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

加强天然气应急储气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庐江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和下塘LNG应急调峰储备站建设,积极对接池州LNG接收站项目,推进项目落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合资合作,通过自建、参股建设、购买租赁集中储气设施和LNG接收站,增加企业储气能力,保障全市天然气供应安全。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实施煤炭企业储备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合肥热电集团煤炭应急储备库,沿新能热电、东方热电及铁路运输通道建设。

专栏六能源储备重点建设项目

天然气调峰储备设施:庐江LNG应急调峰储备站、下塘LNG应急调峰储备站、积极对接池州LNG接收站项目。

煤炭储备设施:开工建设合肥热电集团煤炭应急储备库等项目。

(二)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氢能技术研究,加快储能电站建设进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1.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不断提高光伏发电能源效率和提升消费终端就地消纳水平。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开发并举,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开展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农光互补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引导工商业单位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模式推广。鼓励开展光伏+5G基站、光储充、光伏制氢等新的技术和模式应用推广。“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千瓦以上,集中式光伏主要分布在肥东、长丰、庐江、巢湖等地,分布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工业园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专栏七光伏发电重点建设项目

肥东县八斗镇晶斗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响导乡晶导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肥东县响导乡晶导二期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肥东县八斗镇付光水库等2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张集乡一期袁河西水库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张集乡二期袁河西水库2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东县古城镇西庄等水库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明城水库26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双河水库2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丰县陶老坝水库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肥西县花岗镇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庐江县环圩河1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努力提高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和传统火电生物质燃煤耦合发电项目,加快已开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进度。鼓励利用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污发展沼气,开展沼气发电并网和提纯生产生物天然气,支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鼓励发展生物质气碳多联产技术等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支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推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

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6万千瓦。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2万千瓦。

专栏八生物质重点建设项目

完成皖能长丰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肥东龙泉山8万千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庐江县0.9万千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巢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肥东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安徽日昱生物天然气二期项目、肥西生物质气炭联产二期项目。

积极推广综合能源应用项目。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鼓励和扶持发展以太阳能热、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以及冰蓄冷蓄热等多能互补形式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率先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供暖制冷。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引导社会投资的1万平方米以上的酒店、商场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鼓励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在条件适宜地区,鼓励建设浅层地热能分布式能源站,实现区域内建筑群生活热水、供暖、制冷集中供给。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研究。利用风电技术的进步,加强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积极开展风电项目建设政策和技术研究,适时调整政策导向,有序组织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探索风光储基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

结合电网调峰需要,依托江苏滨海LNG配套输气管线工程安徽段和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工程一线环城天然气高压管道,布局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2座,每座容量90万千瓦。结合城市冷、热、电多种用能需要,布局建设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容量80万千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专栏九天然气调峰发电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长丰2×45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兼供热项目、庐江2×45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开展肥东2×40万千瓦级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建设研究。

3.加快煤电向支撑和调节性电源转变

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积极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支持煤电企业选择成熟适用、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开展灵活性改造,增强电力供给侧调节能力。加快大容量、高参数、低煤耗先进燃煤机组替代到期服役煤电机组步伐,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在满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前提下,稳妥推进神皖庐江电厂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合肥联合发电公司2×66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落地。

4.鼓励和引导储能电站建设

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发展。探索电化学储能项目试点示范,有序推动发电侧储能联合运行项目,支持建设运营共享式储能设施,鼓励光伏、风电项目租赁共享储能设施。在负荷中心区域,适当布局负荷侧储能,缓解局部地区供电压力。稳步推进电网侧储能建设,支持用户侧储能建设,提高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发展。

鼓励电动汽车参与储能发展。推动充电汽车换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换电试点城市方案,全市计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换电站100座左右,其中50个光、储、换一体化项目,总储能容量30万千瓦左右。

专栏十储能重点建设项目

肥东县4万千瓦/4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肥东县马钢(合肥)板材2万千瓦/8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安巢经开区5万千瓦时集中式储能项目,经开区烟墩变2.5万千瓦/5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

5.鼓励和支持开展氢能技术研究

加强氢能发展政策研究。从氢能“制、运、储、用、管”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氢能生产和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启动城市加氢站布局规划与建设,推行加氢站与加油、加气、充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终端设施,开展城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促进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氢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协调发展。

推动氢能+电能示范应用。开展光伏+制氢/氢能发电等氢储能项目示范应用,研究氢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盈利商业模式可行性,探索氢储能电站规模化、产业化应用途径。

(三)持续实施节能降碳战略

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理念,把节能降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深入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加强重点行业用能管理,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1.构建节能降耗制度体系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格执行能耗强度和煤炭总量控制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科学制定节能减碳综合性工作方案,完善碳排放总量设定、配额分配和核查清缴,与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有效对接。

强化节能减排预警监测和目标责任机制。完善预警监控体系,强化能耗强度和煤炭消费预警监测和督察考评。及时掌握并定期通报重点县区和重点耗能、耗煤企业情况,对重点用能企业定期发布分级预警提示,采取分类调控措施。

2.严格控制煤炭消费

“十四五”期间,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采取节能管理、技术改造、调停检修、运行优化调整等手段,控制供电煤耗,建立煤炭消费减量化硬目标。待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完成改造且热源供应可靠稳定,并落实相关长输管网路由且联通后,分批分期、有序推进安能分公司、众城分公司燃煤机组关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煤炭消费。

3.推进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

强化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组织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积极开展日常节能监察,引导企业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重点关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高耗能行业,严控高耗能新上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工业领域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促进绿色用能,鼓励产业园区和企业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地块建设光伏电站,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建设发电项目,提升绿色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应用。锚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和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低碳片区),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模化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探索“光储直柔”建筑示范。全面落实绿色建筑建造要求,鼓励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

积极开展交通领域节能降碳。积极引导油气两用出租车、网约车加快升级为纯电动汽车,逐步降低车用CNG用量,到2025年车用CNG用量较2020年下降50%以上,电动车辆推广产生的车用CNG减量指标全部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燃料清洁标准,推动氢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燃料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深入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清洁化,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及电锅炉等清洁用能设备进行替代。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项目在公共机构的应用。开展公共机构合理用能改造,推行能耗限额管理,鼓励公共机构采用能源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