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浙江金华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煤炭总量控制,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022-11-11 10:05来源:金华市发改委关键词:煤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天然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11月9日,浙江金华市发布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与常规电力同等竞争。将清洁能源发电列入优先发电计划,推进清洁能源消纳。谋划推进一批陆上“源网荷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建成一批县级、园区级智慧能源服务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集中式复合光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和沼气发电,改造提升生物质分布式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兰溪制氢项目,落实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谷电制氢、天然气制氢协同组合的制氢供氢厂。开展气电增发行动,推动浙江中西部天然气发电厂项目及分布式天然气机组建设。强化煤炭总量控制,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使用洁净煤以及高热值煤。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19.0万千瓦左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4.6万千瓦左右,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38.8万千瓦左右。

加快新型供能系统建设。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区域电网补强,加快改造配网和农网,解决清洁能源发电送出受限问题;开展现有火电机组调节性能改造,谋划浙能兰溪发电厂CCUS改造,加快磐安、浦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健全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健全可中断、可调节负荷,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统筹高容量高能级电力设施布局,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推进天然气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和保障民生用气,落实地方政府储气责任,加快金华LNG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工程;加快天然气互联互通工程义乌萧山支线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建立高效氢储运体系。加快建设质量监督氢能储运装备检验站,开展氢气长管拖车提升压力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应用;在“金华氢谷”涉氢专区实施输氢管道规划建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加氢站建设,构建加氢站管理运行平台。建立健全煤电油气运协调机制和能源监测预警机制,打造智能化、数字化能源监控平台,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供给安全。

详情如下:

金华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划实施“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攻坚期,也是金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期。为指导金华绿色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依据《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金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总要求,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持续推进美丽金华建设,深入实施第三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绿色经济培育行动,积极打造浙中大花园,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培育行动,加快培育绿色新动能,以绿色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深入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建成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康经济开发区、浦江经济开发区和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家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取得实效,推动全市11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形成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企业循环型产业链,以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为纽带的园区循环型产业链,以废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的社会循环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五年内提高21.8个百分点。武义、磐安实现“摘帽快跑、绿色发展”。推进快递物流绿色发展,设置包装物回收装置,主要快递品牌快递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100%。

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深入实施《金华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争创各类绿色循环试点,推动全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金华市顺利通过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验收。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武义县相继入选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试点,其中金华市、浦江县同时成功创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试点。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3.5%,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大力推进;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6.6%;万元GDP耗地量达到29平方米左右,较2015年下降6.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处置率分别达到90%以上。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96%以上,永康工业固废处置经验在全省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拓展生物质、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利用。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广。以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为引领,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域推行“两定四分”和“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模式,制定实施推进绿色包装工作、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等政策,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金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浦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比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5%左右,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金华成为全国新能汽车应用最多的地级市。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除磐安县外全市其他各县(市、区)实现贯通管道天然气。开展全省二批次7个未来社区试点(首批试点:金华开发区山嘴头社区、永康田川社区、义乌下车门社区;第二批试点:金义新区东湄社区和石泄社区、兰溪桃花坞社区、东阳槐堂社区),试点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1.7%,突出低碳场景打造。新建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20%。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细,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多规合一等一批创新制度。编制实施《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5)》,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区创建工作,金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义乌、浦江、磐安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东阳、武义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在全省率先制定《金华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工作方案》,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努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永康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立“六个一”的创建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层面的资源产出率核算。

浙中大花园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以浙中生态廊道为重大平台的浙中大花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底色。加快循环利用基地工程、十大名山公园、骑行绿道、5A级景区创建、“百河综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浦江县成为全省首批十大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县。“十三五”期间,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覆盖,开展全国首个地级市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试点,荣获2019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2020年,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创建省级美丽河湖12条,连续七年夺取“大禹鼎”,“五水共治”成果全面巩固;市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8微克每立方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2.1%,比2015年同期分别降低48.15%和提高18.8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5%。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污染物排放指标较2015年大幅下降,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绿水青山价值不断提升。

同时,金华绿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绿色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推进绿色发展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认识有待提升,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二是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产业和能源转型压力较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三是绿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绿色经济发展保障机制以及绿色标准、绿色金融等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费投入仍待加强。四是绿色技术支撑仍显不足。先进设备推广力度不足,促进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区域创新能力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及引进高端人才难度较大,自主研发能力弱,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五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不足。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融合不够,“991”行动计划的范畴需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延伸。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金华面临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全球绿色治理变革为推动绿色发展带来了新需求。绿色治理能力是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变革和重构加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华“十四五”时期加快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主要目标,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金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绿色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其要点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绿色发展看,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增加绿色循环型产品供给,为金华加快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拓展了新空间。

打造“重要窗口”为推动绿色发展锚定了新定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殷切期望,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的决定,提出加快形成“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推动金华绿色发展锚定了新定位。

浙中花园城市建设为推动绿色发展明确了新目标。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打造浙中花园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全市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领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金华“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浙中花园城市目标,到203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高质量建成浙中大花园。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浙中大花园,交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分答卷,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浙江的标杆区,为加快金义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约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和消费者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主体地位。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引擎。强化产业支撑,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坚持节约集约,高质高效。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循环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数字赋能,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整体智治”理念,推进循环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全域美丽,共同富裕。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积极推动生态富民、生态惠民,高质量建成浙中大花园。

(三)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能源清洁低碳安全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全面绿色升级,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高水平的新时代浙中大花园,努力夯实碳排放率先达峰的基础,打造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绿色经济体系全面建立。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不断深化,绿色制造和高效现代农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8%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

——循环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显著增强,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GDP耗地量下降均完成省下达目标。

——能源体系实现低碳转型。全市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初步形成,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64.1%,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19.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4.6万千瓦。

——基础设施全面绿色升级。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99%。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实施,全民绿色生活理念牢固树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持续提高。

——浙中大花园基本建成。大花园建设深入实施,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走在前列,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打造耀眼明珠6颗,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市区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

2022-11-10_095221.jpg

注:[ ]为五年累计值。

三、重点任务

根据绿色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推进绿色发展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健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构建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全面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全力夯实绿色发展底色,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一)健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保障粮油、蔬菜、生猪等重要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发精品水果、道地药材、优质茶、食用菌、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特种淡水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县创建,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提升“金农好好”农产品公共品牌影响力,建设“兰溪杨梅”“义乌南枣”“武义宣莲”“磐安云峰”等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农业生产绿色安全深化工程,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和“饲药”两化,大力发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有机替代。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区优势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美丽田园、美丽生态牧场、美丽林场、美丽渔场,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电商等产业互融互促。到2025年,金华婺南国家级农业园区得到大幅提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以上;创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以上、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个左右。

着力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培育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提升发展现代纺织服装、智能家居、绿色食品、时尚休闲产品、绿色建材五大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转型。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有色等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聚焦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四大高碳行业,鼓励低碳能源替代,加强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重点支持数字赋能低碳化技术改造。以水泥、印染、造纸等领域为重点,严控新建产能,逐步、分类压减现有存量产能。推进重点领域企业逐步实现碳账户全覆盖,完善碳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开展制造企业出口产品碳标签试点。推进绿色工厂、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基地(园区)试点。到2025年,创建50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

积极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做强生态休闲养生旅游,打造健康幸福产业,推进武义温泉康养名城、磐安康养旅居大花园建设,支持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武义牛头山等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金义新区(金东区)渔歌小镇、义乌森山健康小镇、磐安云上尖山·乌石小镇等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办好2022绿色亚运金华分赛区比赛,打响“山水四项”品牌,着力建设一批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流通,推动流通企业绿色发展,创建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绿色饭店等一批提供绿色服务的载体;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构建完善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发展绿色金融,重点开展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绿色金融服务。

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按照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支持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重点培养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整合全市绿色产业有关企业资源,促进企业间业务交流与合作,打造绿色产业链条。在绿色产业领域力争培育1家百亿级、10家十亿级、100家亿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内知名企业,推动绿色产业新动能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专栏1金华市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改造、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园区绿色升级、无毒无害原料替代使用与危险废物治理、生产过程废气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过程节水和废水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过程废渣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制造、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系统高效运行。

生态环境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种业及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绿色有机农业、林下种植和养殖业、森林碳汇、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自然保护地保护性运营、生态系统修复。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重点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海绵城市建设运营。

绿色服务: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咨询服务、绿色项目运营管理、绿色项目评估审计核查、绿色发展监测检测、绿色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

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围绕建设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高标杆文旅融合地目标,打造大健康、大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温泉养生、森林游憩等康养生态旅游产业,鼓励康养生态旅游消费。

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聚焦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氢能、可降解塑料、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金华开发区省级美丽园区示范园区、金华市和浦江县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示范区、金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永康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综合竞争力,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特色小镇2.0工程,加快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兰溪电驱装备小镇、义乌绿色动力小镇、义乌光源科技小镇、磐安江南药镇等一批集聚、创新发展的省级绿色产业特色小镇迭代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形成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等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集群。

(二)构建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提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智能温室、微灌工程、立体栽培等节能降耗、节本增效的设施农业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果蔬等。推广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饲料精准投喂、质量智能监测、废弃物循环处理等智能设施技术,培育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推广稻鱼综合种养、莲沼畜结合种养等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以粮食主产区、种植业聚集地和农业发达乡镇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推广永康秸秆换肥模式。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环境准入与退出制度,推动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林下废弃物高效利用。实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建立完善废旧农膜、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高质量发展循环型制造业。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构建完善产业共生体系,促进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进一步拓宽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有序推进水泥窑、冶炼炉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推广燃煤电厂耦合污泥处置。实施低碳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培育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达到省下达目标。深入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统筹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到2025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0家,完成“低散乱”整治10000家。

专栏2重点行业碳达峰专项行动

坚决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对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项目,按照“减量替代”原则,落实压减产能。对电力行业实行总量和单位产品碳排放控制约束,控制行业碳增量指标。对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平均先进碳排放对标机制,发布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主要产品年度平均排放强度,引导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对标排放。严格高耗能项目准入,对已有项目要按照先进的能效标准改造提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

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按照“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要求推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推广浦江环卫一体化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区域环境托管服务新模式。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产业协同创新,在污水高效处理与再生利用、固废资源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一批集成示范项目,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提高能源审计、评估检测、技术咨询、节能诊断等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加强电商垃圾治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专栏3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鼓励包装生产、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支持建立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加大循环中转袋(箱)、绿色循环共用标准化周转箱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专业化回收设施建设。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500万个以上。

(三)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立完善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保障合理路权。大力推广“互联网+”回收利用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鼓励采用预约上门、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等方式回收废旧物资。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秩序,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

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体,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规范发展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轮胎、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大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铅蓄电池等拆解利用企业的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提高再生资源利用价值。到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再制造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五金、芯光电、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机床、文办设备、工量刃具、专用器具等再制造水平,积极发展专用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强化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培育,支持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再制造产品的评定和推广,鼓励在售后市场应用再制造产品。推动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再制造与装备数字化转型相结合,鼓励面向大型机电装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再制造服务。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探索开展航空、数控机床、通信设备等保税维修和再制造复出口业务。

(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分行业、分区域落实到各县(市、区),加强项目审批和节能审查协调联动,建立健全用能审查闭环机制。坚决遏制新上石化、化纤等高耗能行业项目,严控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统筹布局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项目。对新上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项目,原则上要实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和差别化电价政策。积极推动电能替代,推进城乡用能电气化建设和改造,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继续引导企业实施煤改气。严格涉煤项目准入,鼓励使用洁净煤和高热值煤,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传统能源改造,加快高耗能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加快非禁燃区分散燃煤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消减散煤利用,基本杜绝燃煤无处理排放。积极参与能效创新引领国家试点。推动建材、化工、纺织等企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加快推进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到2025年,能源消费增速稳中有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走低。

高标准实施节水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制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用水全过程管理。抓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安排财政节水专项资金,用于节水宣传、水平衡测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推广节水型产品、更换节水器具、实施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等。引导企业和园区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深化兰溪、义乌、永康等优质水源紧缺区域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和工业园区分质供水工程,鼓励在义乌市推行全域分质供水。

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多规合一”,从规划上管控土地节的集约利用。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预审管理,引导建设项目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坚持开源、节流和挖潜并举,加大存量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城市、乡村、园区有机更新。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开展工业全域治理试点,加快低效和闲置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整合归宗零星土地,推进工业空间形态有机更新。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质量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制定亩均投入、亩均产出、带动效益等一系列控制性指标,有效开展“标准地”土地流转工作。推动工业“标准地”改革扩面提升,新批建设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地,鼓励对已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改扩建项目执行“标准地”制度。

(五)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与常规电力同等竞争。将清洁能源发电列入优先发电计划,推进清洁能源消纳。谋划推进一批陆上“源网荷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建成一批县级、园区级智慧能源服务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集中式复合光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和沼气发电,改造提升生物质分布式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兰溪制氢项目,落实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谷电制氢、天然气制氢协同组合的制氢供氢厂。开展气电增发行动,推动浙江中西部天然气发电厂项目及分布式天然气机组建设。强化煤炭总量控制,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使用洁净煤以及高热值煤。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19.0万千瓦左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4.6万千瓦左右,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38.8万千瓦左右。

加快新型供能系统建设。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区域电网补强,加快改造配网和农网,解决清洁能源发电送出受限问题;开展现有火电机组调节性能改造,谋划浙能兰溪发电厂CCUS改造,加快磐安、浦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健全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健全可中断、可调节负荷,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统筹高容量高能级电力设施布局,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推进天然气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和保障民生用气,落实地方政府储气责任,加快金华LNG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工程;加快天然气互联互通工程义乌萧山支线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建立高效氢储运体系。加快建设质量监督氢能储运装备检验站,开展氢气长管拖车提升压力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应用;在“金华氢谷”涉氢专区实施输氢管道规划建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加氢站建设,构建加氢站管理运行平台。建立健全煤电油气运协调机制和能源监测预警机制,打造智能化、数字化能源监控平台,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供给安全。

(六)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升级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固废危废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处置短板,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全域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范围内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实现污水管网的全覆盖。加快金东第二污水处理厂、积极谋划推进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金华标准”。加强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以及提升泵站整合,大力推进污水处理“一盘棋”,构建“厂—网(站)”一体化运营新格局。提升改造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大力推广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行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积极创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控制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开展绿色建筑创建。推动绿色建筑新标准实施,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金华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增绿色建筑比例稳步提升,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加强第三方机构绿色建材认证管理。实施绿色建材推广计划,在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绿化改造中全面推广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效节能门窗及保温材料、生物质建材等绿色建材和可循环、可再生建材。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35%以上,推进建筑全装修和装配化装修。大力发展建筑光伏应用,提高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工商业厂房、民房等屋顶安装光伏应用比例,争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建筑能源比例达到8%以上。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城区建设,推广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全过程监督。加快完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管机制、绿色建筑使用者监督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等。健全市场化激励机制,探索结合保险增信、信贷、债券等手段建立绿色建筑长效发展机制。

健全绿色交通体系。加速综合交通廊道建设,创新“美丽交通+”模式,串联“山水林田湖草,城镇乡村景”美丽元素。加快美丽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实施国省道改扩建工程,谋划金华市区南山大道休闲观光道,持续推进“四边三化”,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骑行绿道网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城乡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继续推进纯电动BRT快速公交站场体系建设。加大推广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在党政机关、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以及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机场等公共领域应用,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推进车船油改气。加快综合供能服务站、公共领域充换电站、加氢站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居民区按需配建充电设施。大力推进“公转水”“公转铁”,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多式联运衔接水平,推进多式联运一体化运输组织全过程作业标准化、规范化。

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加强城市河流和湖泊整治,促进居住建筑和小区调蓄,改善城市道路和广场排水,优化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海绵体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海绵型镇村。加快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步伐,通过向地面集中要密度和向立体空间要高度、深度,加快新建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结合综合管廊、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建设立体化发展。重点推进100个美丽城镇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全市50个以上小城镇达到省级美丽城镇样板创建要求,其中市区达到15个以上。

建设未来社区、绿色社区。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行动,积极推进首批金华开发区山嘴头、义乌市下车门以及永康市田川等3个未来社区项目建设,加快金东区东湄社区和石泄社区、兰溪市桃花坞社区、东阳市槐堂社区等4个第二批省级未来社区的规划方案设计、征迁以及各项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启动1个以上省级未来社区建设。结合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和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积极谋划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绿色社区创建率达到60%以上。

(七)全面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工继续教育等教育体系, 纳入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创建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广泛推进主题宣传,不断拓展“绿色细胞”创建形式和方式,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全媒体绿色价值观宣教功能,把绿色生活理念纳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知识和行为规范,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生态文化。

持续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推动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立完善节能家电、节水器具、再生纤维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探索构建绿色产品诚信服务体系,鼓励消费者购置绿色标志产品。拓宽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平台促进绿色消费。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结合实施产品品目清单管理,加大绿色产品相关标准在政府采购中的运用。鼓励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推动国有企业率先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管理制度。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健全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到2025年,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占同类产品的比例达到80%。

大力推广绿色行为方式。大力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强化公众分类意识,规范垃圾投放行为,形成由被动强制转为主动自觉的生活习惯。开展反食品浪费专项整治,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着力解决电商快递、餐饮外卖等重点领域的塑料污染问题,切实推动塑料污染治理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加快完善全社会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推广绿色居住,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倡导推广移动支付、线上支付等绿色支付方式。推进有条件的办公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

专栏4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

聚焦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落实国家发改委塑料制品禁限目录规定,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动“绿色快递”转型升级,循环一批新型包装和物流载具,推动替代产品推广普及,建立健全高效回收体系,规范废塑料材料化利用,有力有序有效抓实塑料污染治理,为建设高质量美丽金华和浙中大花园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1年底,塑料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全程管控,基本完成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环节的制度建立,相关塑料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有明显提升。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全面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3年底,全面巩固提升塑料污染治理常态长效机制,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打造塑料污染综合治理金华样本。

(八)全力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美丽城市,塑造富有活力的美丽城镇,提升诗意栖居的和美乡村,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浙中大花园,形成“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 加快浙中生态廊道建设,搭建起浙中大花园的主体架构,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构筑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加快打造浙中诗路文化带,打造诗学一体的文化传承带、开拓创新的文化产业带、浙中意韵的诗画旅游带、自然和谐的美丽生态带、互联互通的开放合作带。认真执行《浙江省大花园建设标准》,积极创建省级大花园示范县。推进全市大花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与省级系统做好衔接,提升大花园数字化治理水平。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 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大花园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制定并执行不同区域生态保护、环境准入、污染治理、绩效评价等差异化政策。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全领域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和分区管控。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重点流域、中小河道、湖库和湿地实施生态修复。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复垦。加强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以“森林金华”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国家级森林城市群试点,强化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推行林长制,实施“一村万树”行动,提高森林质量,持续增加森林碳汇。实施平原绿化美化行动,推进平原绿化提质。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湿地,逐步实现退化湿地的全面修复,续建提升一批湿地公园。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

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市区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

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进一步扩大生态比较优势、全面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精品农业,培育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发展壮大生态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推动生态富民、生态惠民,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实施农民致富增收行动,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乡村屋顶光伏工程。深入实施“百县万品”协作共富项目,支持浦江、武义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引导武义、磐安县在全省大湾区新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高质量产业“飞地”,高水平优化赋能升级山海协作产业园,深入推进文旅类产业园建设,打造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的示范基地。

(九)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核心绿色技术攻关,推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绿色技术,积极推广废旧铅蓄电池高效回收利用绿色制造集成、洗涤剂全生命高效节水等国家认定的绿色技术。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信息共享、协同创新、互惠互利的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强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应用,破解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引进高校、中科院等高水平科研单位来金设立研究机构,推动重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落户。打造一批绿色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双创”平台等创新载体,重点建设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长三角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加强与基金公司的联动协作,完善绿色科技企业孵化链条。遵守交易管理办法,依法合规推进绿色技术交易工作,营造健康活跃的技术交易氛围。

(十)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探索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加快核算成果多元应用,支持磐安在全省率先建立评价体系和财政奖补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统筹推进绿色发展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打造碳达峰、园区循环发展等应用场景,提升整体智治水平。优化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机制,以及污水、垃圾等排放和处理的差别化收费机制。以快递包装、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物、轮胎等为重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探索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土地、用能权、排污权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严格执行环境审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健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

专栏5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研究制定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建立涵盖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企业、保险公司、回收拆解企业等的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强化汽车生产、进口、销售、登记、维修、保险、二手车交易、报废、关键零部件流向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建立认证配件、再制造件、回用外观件的标识制度和信息查询系统。探索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参与完善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绿色制造标准。构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金华制造”标准体系。参与推动绿色设计、消费品能耗、污染物排放、绿色包装、可降解塑料、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出行等标准制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标准联盟,研究制定绿色发展领域的团体标准。鼓励绿色制造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

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支持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投资补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发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积极发展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推进碳账户金融试点,积极运用央行碳减排专项政策工具,为低碳减碳领域企业及项目提供低成本金融支持。加大对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经验总结和复制推广力度,加快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

四、重大工程

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大任务,重点实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升级、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示范、污水资源循环利用示范、绿色生活载体创建示范、浙中大花园建设深化行动、循环经济技术与装备创新等九大工程。

(一)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选择一批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动绿色产业集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运营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全市争创1个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产业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升级工程

按照“功能布局合理、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的要求,优化园区空间格局。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两链”提升,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深化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园区各类废弃物内部循环。推动园区低碳建设和产业低碳转型,探索开展“零碳”园区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园区第三方治理,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建立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先行开展试点,到2025年,推动全市制造业类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升级。

(三)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工程

合理规划建设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废品交易市场,支持打造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平台,鼓励在住宅小区、商场、超市等场所设置废旧物资便民回收点,推广智能终端回收设备。依托金华市、浦江县等国家级和永康市、武义县等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试点,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报废机动车、退役光伏组件、废旧家电、废旧电池、废旧轮胎、废旧木制品、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餐厨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集聚发展,构建完善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废旧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灌溉器材、农机具、渔网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推动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建设。以永康市、武义县两家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为重点,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聚焦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尾矿、共伴生矿、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重点品种,推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到2025年,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五)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示范工程

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分质利用,完善收集、清运、分拣、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处置体系。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明确适用场景、应用领域等,提高再生产品质量,提升再生产品的市场使用规模。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展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再生骨料系列建材生产关键技术、再生细粉料活化技术、专用添加剂制备工艺技术等研发。到2025年,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成1个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固定式处置工厂,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六)污水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七)绿色生活载体创建示范工程

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到2022年,全市80%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70%以上的城乡家庭达到绿色家庭创建要求,8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6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50%以上的大型商场达到绿色商场创建要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99%。到2025年,绿色生活创建持续深化,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

专栏6绿色生活创建

1.节约型机关创建。以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为创建对象,强化节约能源资源目标管理,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在全社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2.绿色家庭创建。以广大城乡家庭为创建对象,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主题实践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生态文明意识。

3.绿色学校创建。以大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基础建设,建设节能环保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4.绿色社区创建。以广大城市社区为创建对象,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社区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空间,推广“未来社区”建设。

5.绿色出行创建。以主要地级市为创建对象,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城市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优化交通信息引导,规范交通新业态融合发展。

6.绿色商场创建。以大中型商场、商业综合体为创建对象,建立绿色管理制度,提升商场设施设备绿色化水平,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开展绿色回收,实施放心消费政策。

7.绿色建筑创建。以城镇建筑为创建对象,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建筑中绿色建筑比重,逐步推广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

(八)浙中大花园建设深化行动工程

深入实施浙中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建成“无废城市”,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达到100%,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浙中生态廊道全域贯通,高质量建成浙中大花园。

专栏7浙中大花园建设标志性工程

1.浙中生态廊道。按照大景区、大花园的建设要求,建成“一条生态主廊、三大生态功能节点、十大生态功能板块”,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构筑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

2.浙江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带。依托金华秀丽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整体打造以“传统戏剧养眼、山水景观养肺、非遗美食养胃、传统中药养身、婺州理学养脑、廉政家风养心”为主题的“浙江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带”。

3.5A级景区创建工程。加快双龙风景名胜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

4.十大名山公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金华山、婺城九峰山、金义新区(金东区)赤松山、兰溪六洞山、东阳东白山、义乌德胜岩、永康方岩山、浦江仙华山、武义牛头山、磐安大盘山等十大名山公园建设。

5.十大名游品牌工程。打造金义商购天堂游、金华古婺文化名人名士游、兰溪古韵风情游、横店影视文化游、东阳木雕竹编工艺展示游、永康五金博览游、武义温泉康养游、浦江全域生态游、磐安药膳保健休闲游、传统村落研学游等十大名游品牌。

6.浙中大花园耀眼明珠工程。以古城名镇名村、高能级景区、名山公园、遗址公园、产业平台等为重点,全面建成生态优良、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以人文水脉、森林古道为重点,串联重要旅游节点,打造一批重拾记忆、品味乡愁、邂逅美景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

7.骑行绿道工程。推进骑行绿道网建设,形成市区生态绿道闭合圈和都市区绿道闭合圈。

8.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和美乡村连线成片,建设幸福家园。

9.幸福产业工程。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时尚、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重点培育东阳文化影视产业,兰溪、武义、磐安等地的医养产业。

10.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工程。建设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新增一批珍贵彩色森林。

11.环保工程。重点推进婺江、兰江、东阳江、武义江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城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城镇垃圾设施提升等项目。

(九)循环经济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

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聚力突破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装备,重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低碳转型等技术装备。开发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型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污染物末端治理相融合的综合利用装备。在废旧新能源电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金属等再生资源领域开发智能化拆解、精细分选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加快开发废塑料、废橡胶的改性改质技术,以及废脱销催化剂、废动力电池、废太阳能板的无害化、资源化、成套化处理利用技术装备。着力突破零碳电力、零碳非电能源、零碳工业流程重塑、CCUS碳汇与负排放技术、零碳优化集成体系等绿色低碳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改委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市级绿色发展协调机制作用,会同有关市级部门统筹推进规划实施。有关市级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县(市、区)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完善监督评估

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碳达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监测评估制度。探索优化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围。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三)强化行业监管

加强对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拆解处理等行为,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和我省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

(四)深化开放合作

按照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强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在绿色发展上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研用互通、支撑引领的研发推广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华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绿色供应链区域合作,推进绿色贸易发展和贸易融资绿色化。

(五)推动全民参与

加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及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报道绿色发展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阶段性建设成果,增加有关政策解读,报道项目先进典型,增强民众的参与感,强化绿色发展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提高反面案例曝光力度,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从消费环节倒逼生产方式改变,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畅通投诉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有机互动的绿色发展机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查看更多>天然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