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成套设备政策正文

湖南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强化工程机械、电力装备、无人机等领域整机和零部件质量水平

2022-11-24 11:06来源:涟源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电力装备无人机电线电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1月24日,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台阶提升工程。运用质量工程技术,缩短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周期,提升制造质量水平。重大技术装备、零部件及元器件。强化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电力装备、汽车制造、无人机、室内加热器等领域整机和零部件质量水平。开展轴承、齿轮及传动装置、液压件、密封件等通用型基础零部件质量攻关。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先进电子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品质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质量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设计、制造、质量管理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升装备制造质量可靠性、性能稳定性。重点消费品。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撑民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室内加热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改善产品功能和消费体验。引导企业进一步规范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着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

原文如下: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涟政办发〔2022〕9号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娄底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各直属机构:

《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8日

涟源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2020-2025年)

为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涟源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主要实现如下质量发展目标:

(一)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推进。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理念牢固树立,涟源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先进质量文化普遍弘扬,质量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更富成效,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普遍提升。产品质量方面,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主体入户率达50%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时有效处置率稳定在100%,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以上,进出口商品合格率达99%以上;工程质量方面,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9.3%以上;服务质量方面,服务业标准化覆盖率达85%以上,生活型服务业客户满意度达80%以上;环境质量方面,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达到国家统一分解目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3%以上,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三)产业和品牌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和品牌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推动工程机械、矿山设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桥头河蔬菜、油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取得突破发展,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基地、标志性领军企业、标志性品牌产品等4大标志性工程。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和核心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树立一批在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专精特新、制造+互联网+服务、高端装备等方面具有高质量水平的标杆企业。

(四)质量治理体系更成熟。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广大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政策引导、质量考核、技术法规、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科学高效,质量安全风险整体可控,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观,进出口商品质量稳步提升,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杜绝发生。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到2035年,质量强市建设基础更加稳固,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重点产业质量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三、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一)筑牢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线。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有效规范农业生产者行为,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完善以市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为依托,纵向到乡镇、横向到企业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现全地域和全过程覆盖。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建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严把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实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完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制度,形成科学完备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药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筑牢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二)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开展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消费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加强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开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冶金、有色、石化、食品加工等行业的质量状况研究,制定促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针对性措施。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严格落实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安全、节能、环保水平。

专栏1重点产品质量台阶提升工程

关键基础材料。推进特种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医用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高纯材料等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和质量精确控制技术攻关。加强石墨烯、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液态金属等前沿新材料的质量性能研发。运用质量工程技术,缩短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周期,提升制造质量水平。重大技术装备、零部件及元器件。强化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电力装备、汽车制造、无人机、室内加热器等领域整机和零部件质量水平。开展轴承、齿轮及传动装置、液压件、密封件等通用型基础零部件质量攻关。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先进电子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品质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质量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设计、制造、质量管理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升装备制造质量可靠性、性能稳定性。重点消费品。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撑民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室内加热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改善产品功能和消费体验。引导企业进一步规范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着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

四、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一)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建立“事前预控、事中监控、事后验控”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依法依规依标准强化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强化设备监理工作,切实提高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设备质量。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实行不定期、不告知的工程质量监督巡查,加大对违法违规以及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增强工程质量监管的威慑力。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大型公共建筑、经营性自建房等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推动建筑材料质量升级。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全面实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提升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规范监理和工程检测行业行为,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强化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检测和对比检测力度,认真落实材料见证取样复验制度,强化对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主要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等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

(三)推广先进建造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市政等重要工程领城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优化工程技术方案。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和集成应用。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鼓励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对外承包工程,强化工程质量、履约等方面管理。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芙蓉奖”等国家、省级优质工程,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专栏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提升工程


严格质量追溯。加强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管理,推行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存档,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体系,督好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狠抓质量行为标准化,认真履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实施等质量责任和义务,落实企业管理责任。推进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依据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从材料进场到工序控制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落实项目管控责任,以现场示范操作、视频影像、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与工序的技术、施工要求,引导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具体工艺。强化监督管理工作标准化,明确质量监督内容,统一监督工作程序,规范质量监管行为,建立全市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查问题、排隐患、找原因、提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五、推进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一)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统筹推进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商务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质量水平。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立完善餐饮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货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健全投诉机制,畅通服务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查处扰乱服务业发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服务。

(三)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促进公共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服务提质升级。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

专栏3服务品质升级工程

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完善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体系,重点推进文化创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服务、医疗卫生、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的宣贯执行。 加快服务品质升级。在商贸物流、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标杆企业创建行动。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满意度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标准认证、检验检测服务业,加快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文化创意协同发展,打造高端设计服务企业和品牌。 实施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加强服务质量监测评价能力建设,健全动态监测、持续改进和认证评价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评价结果,改善群众服务消费体验。采用实地查看、现场询问、现场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加强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逐步扩大服务质量监测覆盖面。建立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工程,提升服务业质量安全水平。

六、构建绿色低碳生态环境

(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减排。提升节能减排能力,积极推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工程,组织推广实施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城市绿色示范项目,开展大型项目节能改造示范,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示范。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保护标准,提升城乡环境整体水平,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处置,切实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加快建设美丽涟源。

(二)加强环境监测力度。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水气声、辐射等常规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总量排放监测,实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指标的全覆盖。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施能源和煤炭总量双控,推进各项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加强工业大气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河长制”,持续推进江河保护与治理,加强涟水、孙水、温江、湄江等河流综合治理,保障水生态安全,维护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大力推进城市绿心、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立体绿化和林荫道、绿道建设。加强污染源现场的监察,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的评价审批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专栏4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工程

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整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各类关联性、衍生性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治理修复,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建立涉重金属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和治理制度,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精准开展污染耕地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污染地块准入,加强受污染地块监督管理,合理确定地块用途。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加强废弃矿山污染防治。 严格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推进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扬尘污染治理精细化管控。实施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全覆盖。

七、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管理能力

(一)全面推动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支持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重大质量事故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关键岗位质量责任,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应用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导大中型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领跑者”行动,带动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积极推行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质量成本控制等活动。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广泛开展质量服务、质量诊断行动。

(二)争创湘品湘造知名品牌。制定品牌管理、评价、培育、认定系列标准体系,开展品牌培育认定、品牌能力提升和品牌价值评价,培育认定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高附加值的精品,打造湘品湘造优质形象。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以质量奖、鲁班奖、芙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广厦奖、大禹奖、老字号、质量标杆、地理标志等企业为主体,以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围绕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国内外一流高价值品牌。借助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平台和“中国品牌日”、全国“质量月”“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涟源品牌,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工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名优、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全力保护企业品牌形象、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切实维护涟源品牌形象。

专栏5涟源品牌建设工程

实施品牌标准引领行动。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品牌建设通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造就一批优质品牌。聚焦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做好涟源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介五个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认定十个“湖南名品”,培训百名首席质量官,解决百个质量管理难题。建立实施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支持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及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 聚焦打造“湄江”风景区、龙山森林公园旅游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博盛生态体验园、飞水涯景区、南芙山庄提质升级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开展“建筑强企”命名活动,打造涟源建筑品牌,做好重大水利工程质量创优工作。做好湖南老字号认定,争创中华老字号。 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建设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机构,引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加强品牌发展与传播理论研究,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相关课程,加大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支撑品牌创建、运营及管理。

八、构建高水平质量技术基础

(一)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着力构建与国家标准协调配套、具有涟源特色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深入开展“达标、对标、提标、创标”活动,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创新能力,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标准技术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以先进标准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二)强化计量服务支撑。推进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应用,提升食品安全、生物医药、能源资源、互联网等重点领域计量测试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加大计量检测仪标设备的研发力度,提升计量检测能力。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强化对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计量监管,落实使用单位的计量主体责任。加大计量器具制造、使用环节监管,严厉查处制造、使用带做弊功能计量器具违法行为。

(三)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支撑。结合涟源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针对性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知识产权、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物业服务、旅游服务、售后服务等认证力度,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和消费提质升级。持续加大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规范化发展

专栏6质量基础设施提质赋能工程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推进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投入,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计量监管信息化系统,实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补齐更新与改造升级工程,提升计量检定和计量监管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 提升质量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围绕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提升一批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咨询培训功能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抓好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立标准创新孵化基地,提升产业技术标准研制及参与标准竞争能力。

九、系统提升质量治理能力

(一)强化质量法治建设。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质量矛盾和问题。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危害生态环境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落实消费品“三包”规定,建立完善和解、调解、仲裁、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质量违法行为,积极营造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质量政策制度。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加大对品牌培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查、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的资金、技术、设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信息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卓越、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引导企业加大对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夯实产品质量基础。支持职业院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和完善促进全市各行业质量发展相关的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将规划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有效街接、同步推进,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三)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严格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以及重点服务领域实施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业品、消费品和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推动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开展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

(四)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促进质量共管共治、共建共享。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乡镇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经验,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支持标准服务、质量检测、计量检定、技术诊断等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品牌建设、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损害赔偿制度,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专栏7质量安全监管筑堤工程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加大消费投诉集中产品、质量问题多发产品、电子商务产品的抽查力度,聚焦网络交易平台、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消费市场,强化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推行“即抽、即检、即报告、即处置”工作模式,及时发现、精准处理质量安全问题。推动实施快速检验机制,大力发展快检技术和装备。实行产品质量责任生产流通双向追查,严查不合格产品流向。 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和风险源巡查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 完善质量统计监测体系。建立质量指标体系,开展质量指数研究,定期分析评估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并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监管大数据信息平台和监测预警网络,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执法打假、消费投诉、产品事故、进出口商品召回等质量信息资源。

十、加强组织保障

(一)坚持党管质量。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质量强市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城质量建设工作,强化部门协作,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实施。

(二)实施督查评估。加强质量督查工作,深入开展质量工作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请示报告。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1月23日印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装备查看更多>无人机查看更多>电线电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