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29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印发《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持续降低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电力使用比例。大力争取省内新增电力、三峡水电配额和西南水电、西北光伏、西北风能等清洁电力补给,全力推进陕北-湖北±800千伏、荆门-武汉1000千伏两个特高压工程(武汉段)及其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江北、江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超高压进城),完成木兰、江夏、凤凰山、道观河4个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提高“直达负荷中心”承接能力,推动我市电源自主供给力和完备的电网体系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工作;推行工业供气价格优惠政策。供电部门会同发改、经信等部门加快实施“电气化+”工程,每年替代电量不少于14亿千瓦时,为中长期“绿电”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形态奠定基础。
加强产业集群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周边城市能源以补充我市能源需求,改善市内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电厂、东西湖区与汉川电厂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建设。以热负荷为中心,启动汉口西部燃机热电联产、长江新城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电(热)源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布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氢能、地热等,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清洁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建成投产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备库扩建项目,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沿江LNG接收中心。全力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原文如下:
武环委〔2023〕4号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印发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2023年1月20日
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
近年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秋冬季输入性重污染天气仍然存在,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凸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为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空气质量工作,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十三五”期间编制并实施《武汉市“十三五”拥抱蓝天专项规划》(武政办〔2017〕20号),系统推进“一升级、二优化、三提升、四压减、五强化”的工作任务,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标。
(一)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2016—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总体逐年下降,从5.28下降至4.16,下降26.9%;优良天数由237天增至309天,优良率由70.2%上升至84.4%,继标准修订后首次超过80%,提高了14.2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天数由6天减至2天。二氧化硫(SO2)整体平稳维持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氮(NO2)呈波动下降态势,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总体逐年下降。2020年,NO2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明显低于国家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已接近国家二级标准。“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显著。
(二)全面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约束目标及力争目标。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9天,与2015年相比增加87天;优良率为84.4%,与2015年相比增加23.1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下降40.8%;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下降44.8%,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
表1 “十三五”拥抱蓝天专项规划中空气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三)大气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认真落实“拥抱蓝天”年度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2020年,SO2、NOx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33%、28%,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大幅下降。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全面完成17座燃煤火电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半数以上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脱硝提标改造;深入推进钢铁、焦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治理;完成覆盖全市1/3面积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燃煤锅炉、炉窑和散煤加工销售点整治;完成重点炉窑综合整治、大型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油品储运销、干洗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
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颁布实施《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建立实施“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的联动执法机制;将全市域划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促进老旧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累计淘汰黄标车12.5万辆、老旧车5万余辆,推广新能源汽车近9万辆。
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出台《武汉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开展工地文明施工整治和第三方抽查考评,建立实施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行为联合惩戒、“十优”“十差”工地通报曝光制度;建设秸秆焚烧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覆盖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
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生态环境部、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预警条件、启动程序、响应措施及部门责任。建立工业企业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并实施“一企一策”管理。建立预测预报系统,与气象部门建立紧密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实现污染“削峰降速”。
(四)圆满完成武汉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
2019年,制发《关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筹备、举办期间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临时性措施的决定》《武汉市2019年秋冬季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组织大气污染排放企业制订“一企一策”。建立赛时空气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成投用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指挥调度中心。集成全市181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省内其他8个超级站监测数据,升级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平台。军运会赛时期间,在本地持续静稳、高湿、高温天气条件和可能存在区域性污染传输的不利条件考验下,每日会商研判、全时段指挥调度,通过强化减排、严格执法、区域协作,实现保障期间全市空气质量连续21天保持优良,PM2.5、PM10、NO2、SO2平均浓度较2018年同期均下降20%以上,PM2.5、PM10达到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圆满完成军运会赛时全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目标。
二、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的成绩一方面是大气污染防控工作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受疫情和有利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而疫情及有利气象条件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可持续。当前我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污染物排放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变,秋冬季输入性重污染天气仍然存在,二氧化氮浓度较高,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凸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排放量超环境容量问题未改变,空气质量改善边际效应降低。
“十三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延续了过去6年的改善势头,但幅度明显减小(2020年除外),改善成效还不稳定。2016年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9.4%,但2019年仅同比下降2.2%;随着臭氧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2019年空气质量已出现反弹的现象,优良率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改善有其内在规律,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定波动,低浓度水平下要进一步改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地形条件与气象条件不佳,输入型重污染天气易发。
武汉三面环山、一面毗邻平原,北有缺口,向南敞开,地势剖面呈盆状,容易形成气流停滞区。全年静风频率高,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而东北方向正是我国重污染多发区域。静稳天气的频繁出现,来自东北方向的传输污染和自身的污染相叠加,导致我市较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三)结构、布局存在诸多短板,短期难以根本改变。
近年来,尽管加快了三大结构调整步伐,取得积极成效,但上风向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消费总量较大、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工业围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电力、钢铁、焦化、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产业体量大,且集中布局于主导上风向区域,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占全市工业排放80%以上。煤炭消费总量仍然较高,煤炭消耗也集中于以上重点行业。运输结构和车辆结构总体不优,2016—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年增长率约10%,但公路运输占比基本保持在61%左右,铁路、水路等低排放的运输方式分担率还不足,区域内公路货运多以高污染的重型柴油车为主,但市内轻型物流配送、环卫车辆等新能源化水平较低。玻璃、水泥、整车制造、食品生产等运输量大的企业均分布于各区域中心,公转铁、公转水等措施难以实施,导致交通运输结构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二氧化氮浓度高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特征。
(四)复合型污染问题突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难度较大。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PM2.5浓度总体降低,但超标情况仍十分突出,在疫情期间大面积停工停产的背景下,2020年PM2.5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微克/立方米,秋冬季输入性的大气重污染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至今尚没有明确的臭氧污染控制的有效路径,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缺乏现成可用的最佳路径和可复制的经验模板。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需要统筹多个领域,协同多项污染物减排,同时,随着治理工作纵深推进,各领域减排的难度不断增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巨大挑战。
(五)污染治理精细化程度不高,能力建设不足。
我市涉VOCs行业多,排放总量大,治理基础相对薄弱。相当数量中小企业有效治理水平不高,废气收集和处理效率低。VOCs监管体系不够健全,VOCs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空气VOCs组分监测刚刚起步,企业自行监测质量普遍不高。基层便携式VOCs快速检测设备不足,熟练掌握VOCs污染防治技术、现场检查经验丰富人员缺口大,执法监管面临溯源取样难、固定证据难、技术手段薄弱等难点,违法案件查处难度较大。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缺乏保障。同时,空气环境决策科技支撑不够,特别是亟需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路径研究。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核心,突出“三个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与“五个精准”(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精准),坚持分级、分区、分时差异化管控,实施“三大结构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落实“三项协同”(PM2.5与臭氧污染治理、长效减排与应急减排、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应对),推进“两个现代化”(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助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把握污染物排放季节性规律,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和靶向治理。实施“一企一策”、“一园一策”、“一群一策”管理,对标先进城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治理和强化减排相结合。逐步建立分行业管理模式,借助智能化监管手段,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坚持长效减排与应急减排并重。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实行差异化管控,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切实降低污染程度、保护公众健康。
(三)目标指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有效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具体指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空气质量改善指标(6项),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重污染天数;二是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2项),包括NOx和VOCs减排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7%;PM2.5、PM10、NO2和臭氧年均浓度分别达到36、58、41和161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下降至1天。NOx和VOCs减排量分别达到15100吨和7840吨。
表2 目标指标体系
注:*指标“O3日8小时最大浓度第90百分位数值”高于《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提出的“160微克/立方米”目标值,原因是2015年之前我市的主要污染物以颗粒物(PM2.5和PM10)为主,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举措的实施,近几年我市PM2.5及PM10浓度显著下降,大气透明度得到提升,太阳辐射增强,为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反应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加剧了地表臭氧污染。目前,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春夏季节的首要污染物,由于近地面臭氧的生成机理非常复杂,当前臭氧的防治仍处于探索阶段,臭氧达标的难度非常之大。
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
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新建涉工业炉窑的建设项目,原则上要进入园区或工业聚集区,配套建设高效环保治理设施。新、改、扩建煤电、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相关要求;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采用清洁运输方式。严控新增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粘胶剂等项目。
2.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定期开展全面清查,分类处理各类违规在建项目,严控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全市新增排放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烟粉尘按国家、省要求实施总量指标替代。新改扩建大气污染物项目按绩效引领性或B级及以上绩效企业标准建设,其中,涉VOCs排放项目,无国家、省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排放标准或绩效排放限值的,项目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气筒非甲烷总烃按照电子工业不超过50毫克/立方米,其他行业不超过60毫克/立方米进行控制。
开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综合整治。结合各区产业特征,针对特色企业集群,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建设清洁化企业集群。落实省下达的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年度任务。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实施治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
3.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提级改造
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工艺、燃料类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无组织排放管控水平及大宗物料运输方式等,实施差异化管理,树立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对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编制技术指南》,推动不少于3家企业创建A级绩效企业,大力推进B级及以上和绩效引领性企业创建工作。所有完成B级及以上绩效提级企业可全部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生态环境执法检查、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对标杆企业予以支持。对热效率低下、敞开未封闭,装备简易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无组织排放突出,以及无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工艺落后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以涉VOCs企业为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4.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
大力推进源头替代。加快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低VOCs含量源头替代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到2025年底前,汽车整车制造底漆、中涂、色漆全部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推进建筑行业源头替代,室外构筑物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市政工程、房屋建设、维修和装修工程全部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新、改、扩建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含VOCs产品使用项目,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应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对生产、销售领域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建立常态化产品质量抽检机制,每年至少开展2轮次抽检,对生产、销售不符合VOCs含量限值标准产品的,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5.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持续推动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加快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策划推动一批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项目。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领域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扩规增容、提质增效、集聚发展。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
(二)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
1.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持续降低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电力使用比例。大力争取省内新增电力、三峡水电配额和西南水电、西北光伏、西北风能等清洁电力补给,全力推进陕北-湖北±800千伏、荆门-武汉1000千伏两个特高压工程(武汉段)及其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江北、江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超高压进城),完成木兰、江夏、凤凰山、道观河4个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提高“直达负荷中心”承接能力,推动我市电源自主供给力和完备的电网体系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工作;推行工业供气价格优惠政策。供电部门会同发改、经信等部门加快实施“电气化+”工程,每年替代电量不少于14亿千瓦时,为中长期“绿电”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形态奠定基础。
加强产业集群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周边城市能源以补充我市能源需求,改善市内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电厂、东西湖区与汉川电厂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建设。以热负荷为中心,启动汉口西部燃机热电联产、长江新城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电(热)源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布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氢能、地热等,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清洁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建成投产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备库扩建项目,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沿江LNG接收中心。全力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2.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项目,推动钢铁、石化等企业布局优化调整。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重点用煤企业要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禁止新建燃煤设施,严格控制重点用煤企业产能。依托宝武清洁能源公司,在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严格控制发电用煤,逐年增加“外电入汉”比例,统筹有序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探索将武汉晨鸣乾能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台燃煤机组作调峰备用机组处置。加快升级现役煤电机组,推进煤电供热改造和节能降耗改造,煤电平均供电煤耗下降到297克。鼓励企业掺烧焦炉煤气、城市固废、生物质燃料、污泥,推进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展乙烯装置急冷水烟气余热利用、碳四凝液余热利用、苯塔丁烯塔热联合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到2025年,除钢铁、电力、石化行业及水泥熟料企业以外,其他行业燃用煤炭单位全部清零。
3.积极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
完成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武汉中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鑫运伦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东西湖旭东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淘汰或改燃。
4.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
督促不能稳定达标的炉窑进行整改,推动治理难度大的炉窑改用电炉窑。推动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化石燃料加热、烘干炉(窑)改燃或淘汰工作。
5.严格煤炭质量监督管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公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输配电方面相关的装备共有14个,其中包括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成套装备、基于国产聚丙烯粒料的柔直换流阀用自主可控干式电容器、35kV三相统包超导电缆系统、±500kV直流输电可控换相换流阀统等装备。输配电相关装备如下:原文如下:国家
11月14日,1000千伏特高压泰州站备用高压并联电抗器整装移位工作圆满完成,标志着江苏省首次实现了1000千伏高抗整装移位运输。高抗本体高约6米,整装移位时,高压套管安装后总高可达18.6米,在移动过程中需与带电设备始终保持安全距离。以往高抗移位更换,受自身重量大、附加结构复杂等因素影响,其体
近日,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承担建设的蒙西至京津冀直流送端500千伏配套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为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送端网架支撑。该工程的筹备和建设积极响应了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的文件要
11月21日8时42分,±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庆阳换流站交流系统首次成功带电。这标志着庆阳换流站交流系统正式进入启动调试阶段。受国家电网公司委托,国网西北分部负责组织庆阳换流站交流系统调试工作。工作分3个阶段,拟开展7大项128小项调试项目,预计15天完成。±800千伏陇东—山东特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的省级子公司,肩负着保障首都重要输电通道安全,服务河北省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廊坊五市经济社会用电,促进区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职责使命。近年来,公司积极贯彻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河北省建设新型能源强省部署,以争创“两个标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
11月19日,山西省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忻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建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依托与保定等地共建绿色能源经济廊道,积极谋划“忻州—京津冀”特高压输电通道;进一步延伸能源发展产业链,孵化带动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落地。王建峰补充道,今
2024年4月—10月,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丰富监管手段,推动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项目落实落地,华中能源监管局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部署要求,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重大电力项目实施情况过程监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明显实效。探索新机制,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对湖北、江西、重庆、西藏四省(区
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11月19日晚,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运,每年可接受超7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满足300万城镇居民日常用电。这也意味着雄安新区实现100%绿电供应更进一步。雄安变电站是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终点变电站,地处京津冀负荷中心,是“西电东送、南北互
11月8日,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利用直升机绞车吊椅法顺利完成±1100千伏吉泉线地线接头补强工作,系全国首次使用该工法开展电压等级高、地线截面大且防护材料长的补强作业,有力保障了“西电东送”大动脉安全运行。±1100千伏吉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
11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天津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24〕37号)。其中指出,持续加强电网建设,推动构建本市“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持续扩大外电入津规模,稳步提升净外受电比例。同时提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持续提升新能源占比,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
11月18日,国网天津电科院技术人员完成2024年特高压在线色谱现场校验专项工作,保障天津电网关键设备可控在控。据了解,在线油色谱装置是变压器等油浸式电力设备最灵敏和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通过实时检测油中溶解的各种气体含量,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原因,并在最短时间内告知运维人员。特高压
11月18日,广东梅州梅县110千伏水车输变电工程核前公示。申报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梅州供电局建设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梅州供电局建设地点: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建设年限:16个月总投资:7390.0万元资金来源:企业自筹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新建变电站一座,本期新增2台20兆伏安变压器,新增
11月21日,安徽池州洋湖110kV输变电工程核前公示。项目名称:安徽池州洋湖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代码:2410-341700-04-01-679872。项目单位:国网池州供电公司。建设地点:东至县。建设内容:本工程共分为4个子项。1.池州洋湖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洋湖110kV变电站工程站址位于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境内,
11月20日,安徽亳州阳港110kV输变电工程核前公示。项目名称:安徽亳州阳港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代码:2409-341600-04-01-626910。建设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亳州供电公司。建设地点:亳州市涡阳县。建设规模及内容:1.亳州阳港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本期新建2台50MVA主变,110kV出线本期2回,35k
11月20日,宁夏烽燧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展灌注桩施工首例试点作业,标志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烽燧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宁夏重点工程,总投资14.39亿元,计划于2026年3月30日投运。
11月19日1时29分,330千伏银湾变电站全站设备、330千伏横银Ⅰ线和横银Ⅱ线完成启动工作并加入系统试运行,标志着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750千伏榆横变电站间隔2个;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1座,安装360兆伏安变压器2台;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至750千伏榆横变电站330
11月19日,广东广州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核准获批。一、为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建设发展的用电需求,优化周边区域110kV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项目(项目代码为:2019-440112-44-02-041767)
11月19日,山西省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忻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建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依托与保定等地共建绿色能源经济廊道,积极谋划“忻州—京津冀”特高压输电通道;进一步延伸能源发展产业链,孵化带动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落地。王建峰补充道,今
11月19日,陕西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据了解,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750千伏榆横变电站间隔2个;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1座,安装360兆伏安变压器2台;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至750千伏榆横变电站330千伏输电线路2回。工程投运后,可全面提升榆林市区330千伏电网供电能力,满足周边工业企
11月4日18时许,华灯初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办公楼12层的走廊里,发展规划部副主任李春山一路小跑,从刚刚结束的会议“转场”到另一个即将召开的会议。眼下这场会议的主题是“新型电力系统设计与‘十五五’网架重大问题研究”。为开好这次会议,李春山特地邀请了国网辽宁、吉林、黑龙江、蒙东
11月15日,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的乳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该工程计划2026年3月投运,投运后将有效满足威海地区海上光伏和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电力送出需求,进一步完善胶东电网网架结构。该工程位于威海市乳山市,由3个单体工程组成,分别是乳山5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莱阳—国核示范π入乳
11月18日,贵州铜仁市人民政府印发铜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2024〕9号),其中提到,2025年底前完成铜仁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指出,构建高质量充电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
11月21日,安徽池州洋湖110kV输变电工程核前公示。项目名称:安徽池州洋湖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代码:2410-341700-04-01-679872。项目单位:国网池州供电公司。建设地点:东至县。建设内容:本工程共分为4个子项。1.池州洋湖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洋湖110kV变电站工程站址位于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境内,
11月20日,安徽亳州阳港110kV输变电工程核前公示。项目名称:安徽亳州阳港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代码:2409-341600-04-01-626910。建设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亳州供电公司。建设地点:亳州市涡阳县。建设规模及内容:1.亳州阳港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本期新建2台50MVA主变,110kV出线本期2回,35k
编者按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是中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系统运行状态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一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和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相继投运,形成了交直流互联的大电网格局。因此,亟需分析新
11月15日,随着包头市达茂旗查干哈达苏木那仁宝力格嘎查14户牧民家的10.32千米10千伏线路以及8台变压器的安装完成,内蒙古电力集团包头供电公司高效完成了达茂旗巴音敖包苏木、达尔罕苏木等7个苏木的175户牧民新能源转网电工程,让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享受到了安全可靠、源源不断的充沛电能。“以前用
11月21日,浙江乐清市2025年度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核准获批。一、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增强网架结构,依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乐清市2025年度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项目代码:2410-330382-04-0
近日,国网福建宁德寿宁县供电公司与国网浙江温州泰顺县供电公司举行浙闽边界电力一体化座谈会暨合作签约仪式。国网寿宁、泰顺县供电公司有关分管领导、部分负责人参加签约活动。会上,寿宁公司表示,寿宁泰顺两县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企业跨县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加强寿宁、泰顺跨省两县供电
11月20日,广东广州110千伏珠吉站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核准获批。一、为解决珠吉站不满足主变N-1的问题,匹配周边新增用电需求,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110千伏珠吉站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项目(项目代码为:2311-440112-04-01-185032)。项目单位为广东电网有限
11月19日,广东广州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核准获批。一、为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建设发展的用电需求,优化周边区域110kV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项目(项目代码为:2019-440112-44-02-041767)
2024年4月—10月,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丰富监管手段,推动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项目落实落地,华中能源监管局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部署要求,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重大电力项目实施情况过程监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明显实效。探索新机制,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对湖北、江西、重庆、西藏四省(区
11月19日,陕西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据了解,榆林南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750千伏榆横变电站间隔2个;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1座,安装360兆伏安变压器2台;新建330千伏银湾变电站至750千伏榆横变电站330千伏输电线路2回。工程投运后,可全面提升榆林市区330千伏电网供电能力,满足周边工业企
11月8日,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利用直升机绞车吊椅法顺利完成±1100千伏吉泉线地线接头补强工作,系全国首次使用该工法开展电压等级高、地线截面大且防护材料长的补强作业,有力保障了“西电东送”大动脉安全运行。±1100千伏吉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