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循环利用评论正文

塑料、纺织、农业与食品——碳中和的另一个“战场”

2023-01-30 09:35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作者:王玮关键词:碳中和能源转型循环经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能源转型,我们还能做什么?

前不久,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支持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循环经济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潜力——以塑料、纺织及农业-食品领域为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份报告旨在揭示循环经济在塑料、纺织、农业及食品等领域的减排机理与作用路径,探索与评估循环经济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和潜力,为中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助推减排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与引领者,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双碳”目标并发布了相关配套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申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

不过,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多重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必须统筹兼顾技术、经济、社会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约束。研究报告指出,这意味着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等进行全面而深化的改革,因此必将面临4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第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低碳化转型面临结构、技术等一系列挑战;第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高、碳中和目标实现周期短,减排难度较大;第三,中国在碳中和领域技术储备不足;第四,中国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对此,研究报告提出,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加速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着力提升能效水平、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还需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能源系统转型,只可以解决全球约55%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另外的45%则需要对于我们日常物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进行系统性的转变。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循环经济在中国塑料、纺织、农业及食品等领域助推减排的前景十分广阔。

事实上,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也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并将其作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绿色复苏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报告提到,近年来,欧洲在循环经济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欧盟提出循环经济行动计划,2018年又出台循环经济一揽子行动计划,并在此后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新政》,分别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食物、生态和环境七个重点领域规划了长期碳减排行动政策路径;2020年其又颁布新一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该计划是欧洲实施绿色新政的重大举措之一。在欧盟的循环经济战略中,塑料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再有,美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并率先提出了“可持续材料管理”这一思想,以系统化的手段处理能源、经济、环境等子系统之间的矛盾。美国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为能源活动,能源系统是美国中长期减排目标的关键。因此,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燃料替代将是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之一。

塑料行业应优先通过绿色设计

促进源头减量

中国是塑料消费大国,2020年中国塑料消费量约8000万吨,废弃物产生量约6000万吨,约有2000万吨塑料制品的净差值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使用阶段停留在社会中。研究报告评估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停留在社会中的尚未走完全生命周期流程的部分塑料制品,即存量塑料不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2020年中国塑料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3.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由于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其生产制造会使石化制品输入经济社会系统,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通过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塑料原料石油的消耗,可以显著减少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温室气体排放活动。

研究报告阐述了各环节中塑料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在生产环节,是可回收设计;在使用环节,是绿色消费和零废弃运动;在回收环节,重点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再生环节,包括物理再生和化学再生;在环境泄漏环节,主要是常态化塑料捕集、打捞、再利用。

不过,塑料循环经济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尚有待评估。研究报告在核算中国塑料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以2020~2060年为时间跨度,分析了不同循环经济情景下塑料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研究报告结果表明,2020~2060年,相较于基准情景、温和情景、中性情景和激进情景可分别实现温室气体累计减排为13.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幅度6%)、33.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幅度15%)、46.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幅度21%)。

鉴于此,研究报告提出,为降低塑料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除大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之外,塑料行业在使用环节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应优先通过绿色设计促进源头减量,减少过度包装等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使用、推广可重复模式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周期和鼓励商业模式和技术材料的创新。

1.jpg

表①②③数据来源:《循环经济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潜力——以塑料、纺织及农业-食品领域为例》研究报告 制图:孙剑鑫

在塑料回收环节应努力建立精细化、智能化和包容性的塑料回收体系。通过提高回收产业的水平,在精细化分类的基础上扩大塑料可回收利用的范围。例如,针对快递包装、一次性外卖餐饮具、奶茶杯、废弃牛奶盒饮料盒、泡沫等难以有效回收的塑料废弃物,根据其循环利用价值,利用规模化与自动化的回收分选处置技术,与其他垃圾做到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循环使用价值。

在塑料再生环节,应以科学化评估和经济可行为原则,推进以物理回收再生为主、化学回收再生为辅的循环经济模式。分析可知,在激进情景下,仍有约30%左右的塑料量物理回收再生难以处理,需要化学回收再生实现处理,否则只能进行焚烧处理。这要求在塑料制品生产端从设计上应减少使用难以回收的薄膜类软质塑料,尽量使用适合物理回收的偏硬纸塑料(如PET、PP等)。

应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推动

纺织行业循环生产

纺织行业既是典型的资源密集行业,资源消耗大,同时又与人们的消费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报告提出,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推动纺织行业循环生产,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对中国这个世界纺织大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意义有多大?研究报告首先分析了纺织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2020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从全球服装行业物质流来看,纺织行业的循环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每年仅有不到1%的材料重新生产制成新的服装,另外约有12%的服装以其他利用方式循环,剩余的绝大部分均被填埋或焚烧。

表二

2.png

总体来看,纺织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十三五”之前持续增长,之后随着煤炭消费减少,直接排放量逐渐下降。但电力消费带来的间接排放仍呈现增长趋势。从纺织工业的三大板块比较来分析,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排放量相对较高,是碳中和关注的重点。

研究报告从循环经济原则出发,重点关注了纺织行业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措施,包括绿色设计、可持续材料、生产加工及废弃回收等环节。

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考虑材料的绿色可持续性,促进纤维制造企业的绿色纤维设计,开发可替代石油的生物质纺织纤维材料,开发低温染色、吸湿速干等多功能低能耗纤维产品。其次,通过可回收设计,尽量减少不同性质纤维的混纺。另外,在服装制作加工方面,可采用极简设计等,研发变色的面料变换不同的服装色彩等,提高服装款式多样性和可循环性。

要加强纺织行业生产环节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一是加强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二是节约用水,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三是降低材料的使用强度并强化回收利用。另外,中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约600万吨左右的废旧纺织品(不包括存量),并以12%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废纺利用率不足20%,亟须通过规范纺织品回收、分拣、循环再利用机制,促进产品绿色设计及可持续原材料的使用。

此外,研究报告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评估了循环经济在中国纺织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首先,确定基准情景与循环经济情景的边界定义。然后,确定纺织行业2020~2060年规模以上销售产值以及不同情景下绿色设计与可持续材料、生产过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等各类循环经济措施的发展水平,据此核算不同情景下纺织领域逐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后,对比不同情景的温室气体排放差值,确定循环经济纺织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以及不同循环经济手段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纺织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45年左右达峰,然后缓慢下降。峰值排放将比2020年增长34%,达到约3.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60年时约为3.0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在温和情景下,排放峰值预计将在2035~2040年出现,峰值将比基准情景下降约1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中性情景下,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排放量将比基准情景下降约2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激进情景下,峰值将提前至2030年左右,排放量将比基准情景下降约3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从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分解来看,废旧纺织品回收的减排贡献最大,其次是生产过程资源高效利用,原料优化的贡献最小。

农食系统的循环经济举措还应

包含饮食结构调整

中国人口众多,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强。“双碳”目标对农食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研究报告认为,循环经济给农食系统的重新设计带来了新的机会,基于循环经济原则,建立循环型农食系统、减少食物损失、杜绝食物浪费、进行高效废物管理,可以推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

表三

3.png

事实上,由于农食系统的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的环节,单一环节下的排放和其他行业相比并不显著,因此这一领域的排放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来自《Nature Food》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农食系统排放180亿t二氧化碳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4%;最大的贡献来自农业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活动(71%),其余来自供应链活动。

通过系统性转型,农食系统可为解决气候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巴黎协定》提供更多机会。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从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以及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三个维度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然而,研究报告认同,农食系统的循环经济举措不应只包含生产端的变革,饮食结构调整、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等被各国广泛忽视的措施也应包含其中。

2021年4月,一部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让中国首次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等明文纳入法律刚性要求之中。研究报告认为,该法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对减少粮食、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浪费做出原则性规定,为减少农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研究报告从生产、供应链、消费以及废物管理等阶段,梳理了中国农食系统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举措。

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包括高效管理农田、化学品减量化、沼气综合利用、以秸秆为纽带以及加强废旧农资回收等措施;加强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减少食品损失,其主要措施包括改进加工、储存、包装技术、加强现代农业供应链建设、鼓励采购近郊食品以及积极拓展二级市场等;食品消费模式的转变同样有利于降低农业-食品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遏制食物浪费、转向富含植物的饮食;废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实行源头分类收集、加强资源化利用以及保证低碳处理处置等。

研究报告以2020~2060年为时间跨度,分析了循环经济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减排潜力。

在基准情景下,中国农业-食品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从2020年的1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60年的2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循环经济情景下,通过减少损耗浪费和加强废物管理,2030年农业-食品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降至21.1亿~2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2030年可累积减少4.2亿~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2060年将降至2.21亿~2.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2060年间可累积减排35.7亿~70.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在各环节中,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和运输上的损耗带来的减排效果最为明显。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塑料、纺织、农业-食品等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大幅增长。研究报告认为,为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在上述领域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措施以削减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通过量化分析上述三个领域循环经济的重点策略和措施,研究报告建议中国政府未来应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在循环经济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产品服务及系统设计的创新,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在促进能源转型外的其他关键作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循环经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