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现货评论正文

现货价格低 广东售电公司为什么还是亏损?

2023-03-17 08:27来源:享能汇作者:华东工作室关键词:电力现货市场售电公司广东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广东交易中心发布的1月份市场结算情况通告,参与结算的售电公司中155家售电公司中,106家亏损,度电亏损0.4厘/千瓦时。

1月适逢春节假期,现货价格偏低(下图),按理说,售电公司是稳赚的,为何会亏损呢?甚至,市场人士还预言,“2月份结算通告还没发,但亏的售电公司肯定也不少。”

(来源:微信公众号“享能汇” 作者:华东工作室)

1.png

图:广东1月电力现货价格均不高

享能汇工作室询问了广东市场主体,了解到1月售电公司亏损的三重原因:

1月亏损原因一:零售规则导致的批零倒挂

首先,亏损的售电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代理了不少低压商业用户,导致购电成本高于零售价格。

广东省内不少小商业用户在原目录电价体系中并不走峰平谷分时电价,而这些原来不分时的用户,进入电力市场之后,依旧执行“一口价”。

根据广东电力市场零售规则,电能量零售合同需要约定不小于政府规定的峰谷系数,而上述“一口价”用户,选择的浮动电费模式,其电费=实际用电量X固定单价。

2.png

图:广东零售用户签约模式

据售电公司透露,“按规则,零售平段的浮动上限是2分,等于说,哪怕和这类用户签顶格了,零售价格也就是0.574元/千瓦时,但其实,我们的购电成本可能要5毛8、5毛9,有些超过6毛多,加2分根本包不住,不可能不亏。”

更有广东省资深人士坦言:“一般的大工业和商业体,都是按峰谷系数来签的,广东这种不大的商业体还挺多的,反正这些用户,签了容易亏,谁胆子大谁签。”

另外,工作室了解到,在原目录电价中不分时的广东商业用户,通过电网代购电也并不分时。

1月亏损原因二:中长期不足遭遇巨额偏差考核

多数售电公司对1月份用户用电量都没估准,遭遇了巨额偏差考核。

有些多买了1月中长期的售电公司,因为现货价格低,返卖回现货市场形成亏损。

而少买遭遇考核的售电公司却更多。1月受春节和疫情影响,各企业提前放假的情况皆有,外贸型、内需型和商业用电都受影响,不少售电公司预估用电量较少,但没想到,有的用户用电量反弹得很高,因此,购入中长期不足90%。

据市场主体反映:“1月份不足额的偏差考核达0.126元/千瓦时。”

2023年,各售电公司年度中长期签约比例在50%-110%之间。广东由于年度顶格,不少售电公司的策略是到月度去补仓。

售电公司反映:“今年交易品种中取消了月内转让和周交易,使市场主体中长期调仓更加困难。”

因此1月少买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此次巨额考核费用。

1月亏损原因三:辅助服务度电分摊高达9厘多

1月,批发市场的度电辅助服务分摊高达9厘多。

根据2023年市场规则,现货市场运行时,售电企业需要分摊系统运行补偿、启动补偿费用。(见下图)

3.png

图:广东电力市场批发侧市场分摊/享明细

省内售电公司反馈,“售电公司和用户签的合同,基本上都是固定价+市场联动模式,所以1月批发侧度电分摊9厘,多数由售电公司来承担。”

那么,为何1月的分摊高达9厘多呢?

市场主体分析原因,“1月用电量总体不高,由于机组负荷不够,经常停机,那么频繁启停,启动补偿费用就多了。

根据规律,现货价格低,启动补偿就高,现货价格高,启动补偿就低。据悉,广东1月份机组启动补偿总费用为0.1194亿元。

也有市场主体形容,“说不清楚,分摊电费就像黑盒子。”而打开黑盒子,相当于把原本隐藏的内部逻辑解释清楚。

1月份,零售用户本身分摊也高

1月份,售电公司度电采购成本高于零售价格(下图),照理来说,售电公司亏了,零售用户躲避了风险,应该占了大便宜。

4.png

图:广东1月份市场价格对标

然而根据结算通知,1月份零售用户需要另外分摊电网代购电传导的3.22分/千瓦时,叠加之后,则超出554元/千瓦时,接近批发市场均价,并高于电网代购电均价。

5.png

图:零售用户分摊叠加区别

有售电企业因此感慨:“这么看来,现货价格低,用户也没有占着便宜。”

售电亏损,哪个才是深层原因?

上述三重原因,共同造成了广东售电公司在现货价格低的情况下,依然亏损的结果。

从表面看,批发市场分摊费用过高显然是主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批发侧采用峰谷购电,而零售侧却存在一口价用户,这样因“批零不平衡”造成的“没人敢代理,代理了就容易亏”现象,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省内人士解释了“一口价”用户存在的历史原因——

在原目录电价体系中,除了深圳以外,广东省内的商业、地铁、供水等用户都不分峰谷,均为平价,但这些类型的用户承担的输配电价却高出不少。至于深圳用户,其电价有特区补贴成分,历来就很低。”

经过2018-2019年两轮工商业降电价之后,上述用户的输配电价也随之下调,而广东售电行业形成的普遍共识就是,不愿意代理商业用户。

工作室观点

今年1月,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缩小代理购电用户范围。而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复苏窗口打开,支持中小企业纾困,成为政府最关心的首要问题。

如果市场让用户涨价,管理者总是要皱一皱眉。

昨天,时值“9号文”发布8周年之际,电联新媒刊登《谷峰|新电改8年 长风破浪 未来可期》一文,文中提出,“产业政策如果使某一受保护的电源停留在狭义的电力市场之外,那么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就成了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的绊脚石。”

借此观点,工作室认为,中国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增速有目共睹,从长远看,广东商业用户不论是被电网代理,还是被售电公司代理,都势必与分时电价模式接轨,方能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负荷侧的弹性作用,赶上大部队。而旧的用户电价政策,如果成为了用户进入统一电力市场的障碍,则需要被重新审视,通过修订市场规则,寻求更先进、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另外,从广东1月份的电价结果看,由于分摊各不相同,售电公司的度电利润,和零售用户获得的“度电优惠”,不再单纯是本轮电改之初的那种“零和游戏”,也不是2022年的“躺平传导”。随着现货市场的推进,批发和零售两侧分摊将会愈来愈细化,那么分摊是否合理,信息披露是否全面,想必会成为市场主体们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售电公司的预测、交易、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行业洗牌标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现货市场查看更多>售电公司查看更多>广东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