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发挥好电力系统在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2023-04-25 09:44来源:《能源评论》作者:萧翔宇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供应源网荷储一体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家能源局今年年初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中指出,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电装机总容量、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电网规模等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一,电力装备制造、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科研与标准化、系统调控运行等方面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服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社会清洁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电力系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在功能定位、供给结构、系统形态、运行机理、调控体系等领域顺应发展形势、响应变革要求,主动实现“四个转变”。四个转变分别是,电力系统的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电力的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系统的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力系统的调控运行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当好主力军,下好先手棋

要实现多重转变,更需要能源电力行业当好主力军,下好先手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在参加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言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容量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的比重为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一二次能源转换的枢纽,电力系统在能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中将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未来电力生产结构、电网发展形态、用电负荷特性、系统运行机理和平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目标、内容、思路、方向也会经历一系列转变。发展目标需要从以保供应为主向保供应、促转型并重转变,发展内容则需要从以电网为主向电力系统整体转变,发展思路应从适应确定性场景向适应复杂多样场景转变,发展方向要从以传统技术为主向超前布局前沿技术转变。

安全保供,积聚动能

近年来,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国际能源市场变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至我国,确保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当前能源电力行业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长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重视。

随着各行业电气化进程加快,非传统电力负荷快速发展,波动性和敏感性增强。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增加,电网安全保供压力持续加大。2022年全年,电网企业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最大限度补缺口、保安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发挥大电网平台优势,持续优化需求响应机制,累计组织跨区跨省支援2300余次、电量近450亿千瓦时,最大限度控制了有序用电规模。特别是针对2022年夏天川渝地区超常规电力紧缺情况,创造性实施德宝直流调度、江城直流首次反送川渝等措施,守住了电网安全的生命线和民生用电的底线。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9.15万亿千瓦时,一季度增速将超过3%,全年增速在6%左右。1月至2月,全社会用电量1.3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增速与2022年四季度增速基本接近,总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需要高质量的能源体系支撑,推动形成更加多元的能源供给体系。未来十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碳达峰的重要阶段,电力保供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有保障了能源电力供应的安全,才能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好基础,为能源转型积聚动能。

源网荷储,多方联动

根据中电联的测算数据,预计2023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9亿千瓦、占比超过30%,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电源占比大幅增加,沙戈荒等新能源基地加快开发,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缺乏统筹,电力系统运行支撑性电源占比相应降低、调峰资源不足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调节压力明显增大。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和开发已成常态,整个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发电规模占比不断扩大,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十分明显,高比例接入电网系统时,电力需求平衡压力不断扩大,这就需要电网系统的智能化、灵活性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图景中,电力系统将从“源随荷动”转向“源网荷储多向互动”,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设施、多元化用能设备的加入,以及电力市场机制建设的推进,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调度日趋错综复杂,“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为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打通数据壁垒,以海量数据驱动电力供应的智能调控和结构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发挥生产侧、消费侧调节潜力,能够显著提升负荷侧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既需立足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力,持续提高电力保供能力,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还需要加强科技驱动、市场带动、政策联动,形成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合力。

清洁低碳,科技引领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四大基本特征,其中清洁低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目标。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在新型低碳零碳技术的引领下,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及发电量下降的同时,电力系统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至净零水平。各行业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水平取得突破,电能替代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创新引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于能源产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电力行业在清洁低碳方向的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等产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晶体硅电池组件效率屡创世界纪录,薄膜电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十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约75%。风能技术实现了从陆地到海上、集中式到分布式、关键部件到整机设计制造、风电场开发到运维的全面突破,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平均度电成本与煤电基准价基本相当。核电技术已实现三代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一体化发展,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贸易国,作为世界清洁电力装机容量最大、绿色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在大多数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中国新能源企业参与全球分工,与全球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展开密切合作。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2年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储能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发电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境外新能源发电项目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为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为世界减碳进程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电力供应查看更多>源网荷储一体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