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在电力数字化领域,看得见的东西只是小钱——绚丽的界面和大屏;看不见的东西需要花大钱——底层架构的Know How和Know Why,依赖于大量的时间、现场经验、人力资源和金钱的堆砌。
某个数字化开发团队主管说:
早知道这么花钱,一开始我们就不做了。
真正可以支撑设备企业转型的电力数字化平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潜在的技术风险、技术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2、架构统一化
(1)管理和控制的统一
要适应电力交易、设备管理、能源调度等各种上层应用的需求,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控制自动化的结合。
管理信息化领域是MIS系统,偏向于业务流程信息化需求;而自动化领域是DCS/NCS、SCADA,偏向于流程自动化和控制需求。
在工业场景里,管理信息化和整体自动化的融合,是MES层面的事。
到了电力数字化3.0阶段,管理和控制是天然融合的:比如实时波动的电价信号,需要云边端协同,去动态优化现场储能的充放电策略。电价信号是管理信息化;根据电价信号做出管理决策,是信息化上层的数据分析;而分析的结果需要通过控制命令下发到储能BMS。
边缘侧需要具备能源MES的要素,但仅有作为MES的边缘层是不够的,因为涉及到云-云协同、云-边协同等更深度的智能协作要求。所以在整体架构上不能割裂信息化和自动化需求,应在3.0的架构上实现原生的融合。
比如我曾经见过某个电力数字化平台,监控架构是C/S架构,管理架构是B/S架构,理由是:
开发人员能力不足,没法在B/S的浏览器架构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监控功能。
(2)计量、控制和物联架构的统一
就电力数字化现场来说,目前在采集通信层面上,同时存在三种架构。
电力计量架构,这是表计厂家出身的数字化平台最常见的架构,本质上是表计数据的采集通信,以各种计量规约为主。
电力自动化架构,这是传统自动化、开关厂家平台的架构,以实时控制,自动化规约驱动开发。
物联架构,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从智能家居、行业物联等领域发展起来的物联通信方案,偏向于高并发通信,大部分可靠性要求不高,比如MQTT协议。
3.0需要提供统一通信架构,去兼容上面三种需求,因为它们各有现场的应用场景,从长远来看不可能用三套数字化平台去实现。
当然,某财大气粗的国外龙头电气企业,其电力数字化方案就是用三套架构去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分别是三个事业部,三套不同的通信规范,开发了三套相互不兼容的数字化系统,然后整合到一个PPT里,号称——电气数字化平台。
(3)架构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实时性
高性能这样的单一的架构需求,就可能存在巨大的技术黑洞,如丢数据这件事,在系统开发的初期是必然的。
系统采集的设备规模上一个数量级,系统架构就可能因为性能瓶颈被推翻重来一次——你不可能靠一个支撑10万终端设备(比如电表)级别的系统架构,去支持一个100万级别的采集。
那么面向用户配电网的3.0级数字化平台,对性能的要求有多高,这里不妨简单算笔账:
中国大约有300万家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力用户,即有300多万个10kV~0.4kV的用户配电系统(未来逐步增加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过渡到用户微电网系统)。
每个用户配电系统有4~5个层级,每个层级的测控设备数量比前一级增加10倍,也就是每个10kV的工商业用户,如果做到4级的计量和测控(变电所1个-10路出线-100路分支-1000路分项分户),平均大概需要1000个测控装置(比如电表)。
如果按照一个3.0数字化平台市场占有率3%计算,也就是要接入大约10万家企业,每家企业1000个装置,即需要支持1亿的测控终端并发(按照15~30分钟的通信间隔计算),这还不算海量的控制的实时性需求。
目前中国最大的单套电力数据采集系统,是某省电网公司的用电采集系统,大概是小几千万的表计接入量,前期在系统方面的开发、运维和升级所需的投资少说也是十亿元级别。
仅解决高并发、高性能的数字化平台,对设备企业来说,所需的投入也是海量的。
此外,兼顾可靠性、安全、高弹性、高扩展性、实时性、结构化-非结构化融合等多元的架构需求,多数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低压电力设备场景中,设备数量巨大,但部分设备又要具备低时延远程控制特性,而且通信成本还不能高。
电力数字化系统架构的多目标内部耦合,很多时候是难以彻底解耦的,所以只能靠推翻重来去解决——大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也是这样迭代过来的。
(4)云原生的统一架构
前述国际大公司的“三合一”数字化平台,并非是云原生的统一架构,而且受制于公司的组织架构,无法实现统一(涉及到国际国内多个部门和子公司,多个开发团队)。
最终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数字化的实施和维护工作极端复杂——复杂到要专门有一家公司负责现场各类不同规约的调试和集成,而别的集成商是做不了这个工作的。
云原生的本质,其实是从系统一开始设计,就坚持采用最新云计算架构,在这个基础上考虑遗留系统的迁移与包容,而不是一上来就考虑每个部门自建小烟囱系统的技术架构如何并存。
本质上云原生更多的是组织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技术路线问题。
所以,对大公司来说,数字化战略转型还会遇到组织黑洞。
当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起炉灶,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部门,或者数字化部门在公司内部不具备强势地位,无法发挥对业务部门的数字化指挥能力,统一架构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即使建立了所谓数字化平台,更多也是在IaaS和部分PaaS级别,真正到了业务PaaS和SaaS层级,是无法发挥统领效应的。
比如阿里云可以在阿里体系内形成统一的数字化架构,成为和淘系、天猫、菜鸟并行的一级BU,并实现对外运营服务,这体现出管理层对数字化架构的战略认知,和民营企业的高效组织适应能力。
阿里云的架构变迁,和阿里云在阿里系的组织地位,内部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都是密不可分的,组织架构有时候会决定技术架构,甚至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成败。
可以这样说:数字化战略的本质,其实是企业内部的权力组织结构变迁,和企业之间的生态组织结构变迁的协调产物。
数字化战略转型中的组织黑洞,值得我们单开一篇文章论述,敬请期待。
3、数据统一化
业务越复杂,对数据的对象化,统一化的需求就越强。
阿里云的统一数据管理理论,有三个One,即实现了集团级别的数据对象统一(One ID)、数据架构的统一(One Service)、数据管理的统一(One Data)。因为要面对上万个不同的应用场景,每个部门或事业部无法单独去解决。
大型企业,比如电网公司都不断经历这个过程,比如国网的SG-ERP中的SG CIM统一信息模型(数据对象统一)。
在2.0的初级阶段,由于上层应用相对单薄,应用场景比较单一,所以还不会涉及到较大的数据统一工作,但是随着业务应用的深入,尤其到了管理标准更为混乱的用户配电系统中低压环节,未来数据统一化的压力将更大。
这还只是设备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如果考虑到3.0的生态化应用,数字化平台需要支撑包括配网运营商、设备运维商、售电公司在内的十多种市场主体,多对多的复杂应用场景,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是不可想象的。
4、数字服务专业化与融合化
电力设备数字化转型需要支撑专业的融合化。这里的专业,个人觉得更多是在配用电领域,尤其是用户配电系统的专业化。
电力设备从下游采购方来说,主要是两个大的市场,一是电网市场,就是设备卖给电网公司;二是用户市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业扩市场,设备卖给电力用户。
对电网市场为主的设备商来说,数字化转型需要满足电网客户的需求,不能脱离于电网的建设和运行实际,更多的是设备本体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过程,很难涉及到设备运行阶段的数字化服务。
比如某特高压/超高压设备制造商,它主要的客户是两大电网公司,该公司一开始提出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是:能否提供一套完整的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和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甚至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原因是它们学习了GE的航空发动机大数据平台和预测性维护服务体系,觉得也要照搬过来,形成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但实际上GE航发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护公司之间的产业生态,以及航空发动机深度检修领域,设备方设立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决定了GE可以做这种数字化服务。
而该电力设备商面对电网企业客户时,所设想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两头在外:
一头是数据来源,设备卖给电网企业后,所有的监控、运行、维护、调度都是电网专业部门完成的,电网自己有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所有的运行期数据都不会给设备商。设备商拿不到实时数据,谈何状态监测和分析?
另一头是数据去处,这类特高压/超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电网自成体系,即使需要原厂家服务,也是在电网的运维策略和运维体系流程内,开放程度很低。导致原厂家的预测性维护服务是很难闭环的。
所以专业领域的生态关系和技术水平,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技术选择。
在用户配电系统领域,反而存在设备商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因这个市场是非垄断的,管理水平,数字化水平很低,且未来随着碳资产、电力市场化交易等业务趋势,存在专业服务不断提升的机会。
用户配电系统的专业融合,其本质其实是借鉴电网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实现用户电力系统在能源调度、设备管理、交易与服务方面的协同发展。
需要建立这个领域的专业管理模型,这是我们多年前做的一个业务模型,目前看大致框架还行,仅供参考:
5、场景灵活化
上面的模型,是不能拿来直接做功能开发的,因为用户配电系统的数字化应用是高度场景化的,碎片化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要求甚至高于电网数字化。
这里也涉及到业务战略-技术战略的结合问题。
比如某集团公司为了降低数字化转型风险,提出建设多个二级数字化平台,一套管设备资产,一套管市场化交易,一套管能耗能效。然后再设计一套一级数字化平台,定位在二级平台之上的数据交互和管理展示。
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其实面临两个最大的问题:
(1)场景灵活化的需求需要大量交互
上述这种数字化架构模式,无法满足场景灵活化和专业融合的需求,因为现场大量的应用场景都是需要各个级别的融合的:
比如分布式资产的告警,可能来自某个能耗平台的计量数据;分布式资产的价格响应与收益变现,可能需要在市场化交易模块里实现;同时设备资产之间的经济性调度,比如光-储与负荷曲线之间的配合,需要调-管-控的结合。
(2)一级平台实现复杂角度的困难
如果把二级平台之间的大量交互应用场景,都压到一级平台实现,那么一级平台就不仅仅是一套“驾驶座舱”的管理平台,而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总线和应用开发平台,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最后将压垮一级平台。
电网企业的“营配调贯通”,就是去解决电网企业在配网运行管理方面的多业务场景,多专业领域的融合,而需要重构配网数字化架构。
6、开放性与公正性问题
到2.0级别的数字化平台,设备厂家还面临一个开放性和公正性的问题。
在分布式光伏的监测领域,就遇到类似的问题,每个逆变器厂家基本都只支持本厂家的逆变器数据采集和接入,甚至大量采用私有规约去实现技术壁垒和深度的设备信息获取。
但是对于光伏投资方来说,往往同时购买同一厂家不同型号(意味着可能采用不同的规约分支),以及不同厂家的逆变器。每个厂家的逆变器如果只能上自己平台,相互数据不开放,或者开放的深度不够,让光伏投资方无法拿到底层的监测数据便于深入对比,更别说统一规约、统一数据框架和统一运维了。即使光伏投资方投资开发一个独立的监控平台,也涉及到大量的设备物联接入协调和调试问题。
这是设备商做数字化平台非常致命的一点,即使它们有心去做,在公开市场上,也经常被质疑数字化平台对非自身品牌设备的公正性、公开性。
从另一方面看,要做到用户配电系统的多品牌、多型号、多类型设备的兼容,对数字化平台的高可扩展性,尤其是如何良好的设计采集通信架构,去实现现场快速、低成本、免调试接入,尤其是大量遗留设备的接入(不可能把不兼容的设备全部更换,这对数字化项目的成本压力太大),非常考验研发能力。
7、小结
用户配电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应从一开始就根据规划的和实际的业务场景,参照行业先进经验,进行合理的数字化系统架构设计。
同时,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战略,本质上涉及到公司战略的多个方面,而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客户、组织、技术、文化、销售等现状,做好发展路径的设计,尽量避免技术黑洞。
当然,设备企业数字化战略最大的坑,是整个营销和销售体系的问题,这一部分我们下一篇进行深入讨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全球能源体系向“零碳智慧化”加速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这一转型不仅是能源结构的重塑,更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营范式的深刻变革。数智化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正从源、网、荷、储全链条,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着新能源的运营体系。华
近日,国网冀北经研院受邀参与由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主办的数字化质量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并发布《输变电工程变更签证智慧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成果,展现数字化转型实力。此次交流活动聚焦数字技术与水利电力业务的深度融合,该成果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起以电子化变更签证应用平台为核心的输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下,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数字化部迎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一行交流研讨“双碳”工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力,也为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中规院一行参观公司运营监测大厅,了解江苏
5月20日,国网浙江电力社会责任项目《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数据融合应用》获“202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冠军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项目。在5月的决赛中,在与来自美国的联合国养恤基金国际计算中心、巴西国家电信局和印度电信发展中心等单位选送的15个国家、国际级项目,以及同样来自国内的腾
“从成立当日起,这十天我们团队就像精密咬合的齿轮一样在高效运转。”站在工作计划图前的浙江省绿色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工作专班的技术负责人郑卓凡指着墙面时间轴介绍道,“目前我们已确立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出12项具体任务,每项都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进度节点。”浙江省绿色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回答“在人工智能和其他产业融合方面,有哪些支持经济发展的亮点?”这一问题时表示,科技要能够为人类造福,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要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
2025年5月10日,工业智能领军企业中能拾贝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黄埔盛大举办“廿载智创·拾贝共赢——客户伙伴创新峰会暨20周年庆”活动。本次峰会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各界嘉宾近200人,线上直播观看数量超10万,获得业内高度关注。这场以“AI+工业智能”为核心纽带、以“生态共建”为价值导向的行业盛会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席卷而来。DeepSeek等大模型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国家电网正积极探索构建“AI#x2B;电力”新生态,推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然而,面对不断涌现的外部产品,电网如何搭建人工智能与电网需求之间的桥
4月21日,中国华能数字证书(CA)运营平台获得国家密码管理局《电子认证服务使用密码许可证》,标志着该平台具备了为集团公司各领域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的资质与能力。作为“数智华能”重点任务之一,该平台由华能招标公司承建,自2023年规划以来,先后攻克了屏蔽机房建设、密码国产化应用等重
一键操作实现核电机组自动化启停,200万组/秒的数据流全天候捕捉设备“生命体征”,核电厂融合通信网络让信息传输驶入高速公路……记者从4月27日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上获悉,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中广核“智能核电”正式发布,对我国核电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4月19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创新应用“电网一张图”配网停电研判场景,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在北京通州试点开展“人工智能(AI)+电力”主动抢修服务,精准研判故障原因和影响范围,实现电力抢修服务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故障研判效率提高90%以上,抢修时间较过去平均节省20分钟。“电网一张图
6月17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举办了第13期“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主题为“136号文在地方的落地”。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后,各省陆续在制定136号文在
2025年4-6月,新疆送北京错峰绿电交易共计组织5批次,实现绿电交易超2300万千瓦,不仅为新疆新能源跨省跨区消纳开辟了新路径,也为首都北京的低碳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4月以来,新疆逐渐进入夏季,日照时间延长,疆内光伏电站在东部省份晚高峰时段仍有比较充足的发电出力,使得利用光照时差开展新能
6月16日,山东公司蓬莱电厂101MW/205MWh复合储能电站高标准完成全部充放电试验和涉网试验,标志着我国首个集成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及飞轮四类储能技术的共享储能电站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该项目作为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及集团级科技项目,开创了“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飞轮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17日,浙江义乌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对义乌市十四届政协四次会议2025132号建议答复的函。答复文件提到,义乌深化交易机制,持续拓展绿色电力市场,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电力交易,积极购买绿色电能,据统计2024年我市企业自愿购买绿证总量约79.5万个,绿电总量约7.95亿度,相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17日,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湖南电力市场系列规则意见的通知。其中《湖南省电力市场注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通用条件,经营主体应当是财务独立核算、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经法人单位授权的内部核算主体、个体工商户、执行工商业电价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7日,义乌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对义乌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苏溪5号建议答复的函,提到,下一步将继续推广“光伏+储能”模式,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工业园区建设智能微电网,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和用电的智能化管理,帮助工业园区提高清洁
从引发行业巨震的136号文,到后来的394号文、411号文,除了“强制配储”政策的退出,政策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始终在协力重塑中国电力市场格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新能源储能市场的“底层逻辑”。当行业由“政策驱动”迈向“价值驱动”之时。2025年6月12日,在SNEC2025展会现场,阳光电源举办主
6月11日,山东组织开展首批次新能源省间中长期外送交易。山东省共有45家新能源场站参与本次交易,与浙江电网达成6月14日至23日送电合同电量300万千瓦时,全部在中午时段送出。这是山东电网自2024年通过省间电力市场以电力现货交易的方式开展富余风光新能源电力外送后的又一次创新,对于提升山东新能源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17日,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湖南电力市场系列规则意见的通知。其中《湖南省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电力中长期交易现阶段主要开展电能量交易,灵活开展合同转让交易、合同回购交易、绿色电力交易、储能容量交易等其他交易。根据市
第一章nbsp;能源发展综述本章作者nbsp;邱丽静(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宏观经济形势01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第十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通知,本次共63个项目纳入实施范围,其中,工业企业类35个、增量配电网类1个、农村地区类8个、其他类19个。本次共9个已批复项目变更项目信息。规模总计360.65MW,其中光伏240.65MW,风电120MW。本批次项目光伏发
6月17日,安徽省能源局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0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根据答复文件,截至2025年5月底,安徽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并网7286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提升至53.2%。其中,光伏发电装机5370万千瓦,同比增长49.2%。鉴于国家能源局今年初印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6月17日,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党委委员、副总裁金孝龙一行到访延长石油集团,与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罗万明,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军等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双方介绍了各自发展现状,回顾合作历程,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转型发展以及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7日,义乌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对义乌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苏溪5号建议答复的函,提到,下一步将继续推广“光伏+储能”模式,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工业园区建设智能微电网,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和用电的智能化管理,帮助工业园区提高清洁
在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和智慧能源amp;储能及电池技术与装备(上海)大会(简称“SNEC光伏大会”)上,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发表了“铸就高质量,激发AI潜能,开启全面构网新时代”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华为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产
6月16日从河南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南省正加速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已达近九成。河南是重要的制造业大省,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截至今年5月,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7个中类。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建涛在发布会上介绍,该省
近日,2025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正式揭晓!被誉为“宁波经济界奥斯卡”的这一榜单,迄今已连续发布20年,旨在表彰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杰出企业与机构。东方日升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和创新成果,一举斩获四项重量级奖项,充分彰显了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集团层面,东方日升荣获“2024年度宁波市本土民营企业
6月11日,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市电网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加快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统筹电源、电网发展,坚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以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为主线,保障地区可靠供电,提高电网本质安全。同时结合
6月11日,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市电网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加快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统筹电源、电网发展,坚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以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为主线,保障地区可靠供电,提高电网本质安全。同时结合
把握人工智能新机遇开启油气智能化发展新篇章中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苏彦春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了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发改能源规〔2025〕624号),在《关于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发改能源规〔2020〕1479号)原有“三零”“三省”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改革思维、加
随着储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样,储能的生命力也更“鲜活”。机遇常常伴随挑战,储能领域也正经历着从“价格竞争”向“价值回归”的蜕变阵痛之中,储能产品的安全与效率面临更严峻的考验。01、新挑战、新机遇、新市场2025年4月,欧洲一场大规模停电使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医疗、交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