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双碳”领域人才培养亟待提速

2023-06-25 08:38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张胜杰关键词:智慧能源碳中和新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想招人的招不到,想入行的入不了。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填补“双碳”领域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

哪些专业最热门?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些专业是国家新增的潜力专业?今年高考一结束,广大考生和家长立马研究起报考专业。其中“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相关专业备受热捧。

多位业内专家预测,“双碳”领域未来10—15年内都将处于蓬勃上升阶段,该领域也被称为“未来40年不会失业的行业”。而从2021年3月人社部明确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开始,到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双碳”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然而现实却是,想招人的招不到,想入行的入不了。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填补“双碳”领域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

“双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考完后,我就向亲朋好友请教,报什么专业比较好。经过多方咨询,我了解到现在‘双碳’方面的专业很火,而且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打算报考这方面的专业。”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考生周聪近日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双碳”前景有多好?猎聘网此前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同时,求职招聘社区发布的《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招聘总职位量同比减少21.67%,但碳中和行业职位量扩张态势明显,增长了296.9%。

虽说“双碳”火热,但目前行业还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据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优望咨询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庭钢分析,2025年前,风电方面主要缺口在运维市场和海外市场,人才缺口约35万;光伏方面的主要缺口在生产、营销、电站投资运营等环节,国内大致存在60万以上人才缺口,海外人才缺口20万以上;储能领域的主要缺口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人才缺口在40万以上;氢能领域的主要缺口在研发板块,人才缺口10万以上。

不少新能源企业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反映,由于近两年业务量激增,公司不得不四处挖人。“有时即便开出高薪,可还是很难找到专业对口且经验丰富的人才。”

多地高校开设碳中和专业

作为向社会输出“双碳”人才的主力军,高校近两年也悄然行动起来。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纷纷成立了碳中和研究机构或开设了碳中和学院。

另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与“双碳”相关的新增专业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等。

202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介绍,目前该学院成立了碳经济专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团队,主要从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环节全面发力。“成立至今,我们先后赴国内外多所相关院校调研学科建设经验,积极拓展各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化’‘实践化’和‘数字化’特征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中国能源报》记者还注意到,湖北省属财经类高校湖北经济学院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低碳经济学院,是我国首个成立低碳经济学院的高校。“原来只是成立一个碳交易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支撑湖北碳交易试点。但后来发现,‘双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索性就开创性地探索‘学院+中心’运行模式,培养适应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的低碳经济应用型的人才。”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双碳’目标提出之前,好多学生都从我们专业转出去了,但自从“双碳”目标提出后,不仅没有学生从学院转出,去年还有学生转进来。”

与时俱进开设“双碳”相关课程

尽管各地高校陆续开设碳中和相关专业,但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目前个别高校在部分“双碳”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存在课程更新不及时、交叉学科发展滞后、产教融合不到位等现象。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指出,要与时俱进地开设“双碳”教育相关课程,精心编写相关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逐步构建“双碳”高等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自2018年设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硕博点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牵头邀请、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作者共同参与编写了国内首套《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

黄锦鹏建议,可以尝试打造“主修+辅修”复合培养模式,学生在原学院主修课程的基础上,再辅修一些“双碳”相关专业,从而开阔学生视野。“考生还要关注国家需求与政策导向。”魏楚说,“双碳”政策规划代表着未来发展的重点,在绿色发展的重难点上出力,不仅有助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能最大化发挥自身专业能力。

针对更多次层次、覆盖面更广的教育体系,陈迎表示,由于社会需求不同,仅靠正规的大学教育还不行,必须将短期培训和长期系统培养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群体,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侧重,比如企业技术人员关注的是企业碳管理、碳核算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能源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