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用户侧评论正文

储能市场冰火两重天

2023-07-24 08:27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卢奇秀关键词:储能市场工商业储能储能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储能行业竞争加剧,大量系统集成商生存困难,锂电燃爆特质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盈利难题迟迟不能解决,密集扩产潮下的产能过剩悄然来临。

(文章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卢奇秀)

得益于储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商业模式持续改善、储能标准加快创制,上半年储能产业延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反映,储能行业竞争加剧,大量系统集成商生存困难,锂电燃爆特质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盈利难题迟迟不能解决,密集扩产潮下的产能过剩悄然来临。

报价持续走低

储能市场表现如何?在日前召开的高工储能产业峰会上,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所长陆少科分享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87GWh,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230GWh,比年初预期目标上调20GWh左右。其中,电力储能全年预期上调15%,工商业储能全年预期上调超50%,户用储能全年预期下调明显。

陆少科进一步解释称:“上半年工商业储能产业链企业融资金额已超过30亿元,有200多家企业布局,今年是当之无愧的工商业储能元年;用户侧储能方面,去年大量供应商涌入户储市场,叠加欧洲能源价格回落、安装工人缺乏等因素,实际装机量不及预期,企业库存压力较大,户储降温趋势明显。”

国内市场仍主要由新能源配储政策驱动。“整体来看,一季度国内储能累计中标项目超130个,合计约13.5GW/33.2GWh,远超去年同期招标项目量。2022年一个项目参加系统招标的企业数量多为十家、二十家,今年四十、五十家企业竞争是常态。”陆少科认为,一方面,万亿赛道吸引众多玩家布局,市场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从电芯、系统、BMS、PCS到项目招标,各个环节都在降价,企业整体毛利率也在下降,生存压力较大。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储能系统投标报价自今年1月开始趋于下降,目前4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已低于1元/Wh。

上游装备企业大族锂电智能装备的副总经理党辉坦言:“储能终端交付压力非常大,装备由原来90天的交付周期缩短至60天,甚至有企业提出45天、30天的交付要求。”

安全与盈利受关注

产业快速发展,但安全、盈利等顽疾并没有解决。

在阳光电源解决方案中心高级经理王鑫看来,储能行业安全问题引发的连锁效应巨大。安全不仅是起火安全,还包括并网安全、运维安全、收益安全、人身资产安全等。“某个项目历时180天,反复振荡脱网,最后也没有成功并网,并网安全是较容易被忽视的。某个储能项目并网不足一年,电池剩余容量仅有83.91%,对于场站和业主收益而言,这是隐性安全风险。”

蜂巢能源商储电池客户事业群副总裁邢舟指出:“当前,储能产业企业数量高达8.9万家,仅2022年就新增3.9万家。我们在投标过程中发现,市场越来越注重系统效率,BMS、PCS效率要求均在不断提升。同时,现在市场新入局者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低价竞争,短期业绩带来很多无序竞争。”

盈利同样是储能产业发展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坦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型储能的多重价值,大量新建的储能电站利用率不高,主要依靠政策拉动。电化学储能只用于电量平衡太可惜,还可以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电源、黑启动等多重服务,发挥更大价值。”

“储能需要主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升储能利用率,增加收益,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亿纬储能国内区域销售中心总经理刘洪光指出,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将带给储能丰富的交易品种和价值发挥空间。

据高工产研统计,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低于3成,产业过剩风险凸显。业内认为,未来3年内,储能行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低端无效产能将被迅速淘汰。

光储一体化成趋势

储能赛道拥挤,还有跨界者在不断涌入。《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风光储一体化招投标项目明显增多。储能已成为新能源企业业绩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头部光伏厂商几乎全部进入储能领域,光储同寿电芯,光储融合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不断涌现,光储一体化正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光伏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提前实现了平价上网,现在行业的目标是在2025年至2030年间,实现24小时可调的光储电站平价上网。简单来讲,未来可以用光能和储能联合构建像火电一样24小时可调用、电网友好型的电站。如果这个目标达成,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就会实现。”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储一体化是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营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光储企业与电网企业的协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实现光伏储能与电网的互补优化,提高新能源消纳效率和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破解光伏储能电网用能不协同的难题。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光储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将光伏和储能拼凑起来,而是打通两个平台,在技术上深度融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配置,实现项目整体系统效率最优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储能产品核心技术来看,光伏厂商切入储能赛道更多是扮演集成商的角色,短时间难以建立全产业链优势。当前,储能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在光储一体化发展趋势之下,势必再次重塑储能行业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市场查看更多>工商业储能查看更多>储能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