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政策正文

重庆市开州区: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 推动渝东北与主网第二联络通道建设

2023-07-26 14:30来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键词:电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7月24日,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构建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推动渝东北与主网第二联络通道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渝东北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智慧能源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内畅外联的天然气网络,常规天然气年产量维持在30亿立方米以上,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助力川渝天然气千亿方产能基地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更新和乡镇燃气管网普及,城镇居民气化率超过99%。构建稳定多元的煤炭、成品油供应网络,煤炭年供应能力超过150万吨,成品油年供应能力超过20万吨。健全能源储备调峰体系,加快南雅储气库论证,力争启动茨竹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原文如下: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开州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已经十五届区委常委会第59次会议、十八届区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

2023年7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开州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增强历史担当、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目标,按照市委关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决策部署,全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走深走实,聚力形成更多具有开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内陆改革开放大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大局。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三峡城市核心区建设行动。

立足建设区域性城镇组群大城市,推进以环湖城区、浦里新区、高铁新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到2027年,拓展城市规模至60平方公里60万人以上,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并继续朝着“双百”城市目标加速迈进。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6.5%,常住人口达到1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联动万开云共建三峡城市核心区,万达开共建800万—1000万人口的城镇组群。

1.加快提升城区核心功能承载能力。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公园城市为统领,加快环湖城市建设,高端规划建设竹溪高铁新区,全面推进城区“中优、南跨、东拓、西延、北控”,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和形成未来产业集聚地。加快推进建设产城融合的浦里新区,围绕建成“双百”城市和万达开800万—1000万人口城镇组群目标,优化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做强“一区三组团”空间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浦里城市带,新建城市面积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

2.加快建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接续推进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谋划实施三中片区综合改造提升。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成“两桥两隧四环四通道”,配套建设“两园两馆”,补齐城市功能。建设一批教育、医疗、供水、能源等城乡一体化服务保障设施,城市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高。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区域重点镇,提高对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示范乡镇。

3.加快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的强劲动力源。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谋划推进功能平台、重大事项、骨干项目建设。实施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协同推动万开云建设成为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综合交通枢纽、对外开放门户和三峡库区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对区域的牵引带动作用,促进与梁平、巫溪、城口等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一心两带多组团”城市格局。强化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开州城镇与万州、达州相向发展。统筹推进环湖城市带和浦里城市带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城镇组群大城市,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4.加快构建精准高效的政策机制。创新区级统筹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功能设施统筹布局,实现区域功能互补、产业协同、融合互动。建立区级部门、乡镇(街道)联动推进机制。坚持一盘棋思维,组建由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三峡城市核心区建设工作专班,清单化、专班化、考核化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一体规划、有序建设、主次分明的原则,推动环湖城区、浦里新区、竹溪高铁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市能级实现有机衔接、同向发力。

(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行动。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到2027年,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节点“四梁八柱”全面立起,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更加完善,互联互通、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5.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节点。完工渝西、成达万高铁,力争开工达(开)万铁路扩能改造,推动达开巫兴高铁,万开安、达开巫襄、长垫梁开、万开云城际、渝东北旅游环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三高四普两环线”铁路网络。建成巫云开、万州经开州至达州、开万梁高速,力争开工建设通宣开高速,推进开州环线、开州至万源、开云高速前期工作,构建“八射一联一环线”高速路网。完工小江航道提升及库岸安全防护工程、开州港区白家溪作业区运行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建成开州通用机场,全面形成“两铁六高一空一港”立体交通网络骨架,“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新格局正式打开。

6.打造级配科学的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完成观音山隧道、凤凰梁大桥、开州大桥、G211东互通连接道、S202城区至竹溪快速通道建设,环湖城市路全面贯通。开工建设G542江浦隧道、G243长垫梁开物流通道,推进城区至郭家、城区至开州港、开州至开江、开州至宣汉、开州至云阳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速构建“三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现代化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及控制系统,积极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智慧化,打造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一批智慧停车场,全力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7.构建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推动渝东北与主网第二联络通道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渝东北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智慧能源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内畅外联的天然气网络,常规天然气年产量维持在30亿立方米以上,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助力川渝天然气千亿方产能基地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更新和乡镇燃气管网普及,城镇居民气化率超过99%。构建稳定多元的煤炭、成品油供应网络,煤炭年供应能力超过150万吨,成品油年供应能力超过20万吨。健全能源储备调峰体系,加快南雅储气库论证,力争启动茨竹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8.建立高效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投用马扎营水库、上游水库、梨坪水库,基本建成跳蹬水库,力争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州水塔)、口泉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三江三里”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小江流域开州段防洪达标治理工程,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达88%以上,实现水库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0年下降20%。推进灌溉供水管网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山地特色的多功能灌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加速推动“三区”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8%、5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0%以上。

9.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市“33618”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培育“33410”开州现代制造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提级,围绕特色优势、聚焦领军龙头、突出品牌创建,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集约集中集群引育一批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配套企业。推动企业培育提质,强化创新引领、突出示范带动、加速梯度培育,力争培育上市企业3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80家、规上工业企业400家。推动园区扩容提能,聚焦生产生活功能一体化,高位高点高效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实现单一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转型。

10.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000个,实现城镇和重点场景5G网络全覆盖。推动数字产业化,聚焦数字农业试点、工业数字产业等核心产业,提升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配套供应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进“上云用数赋智”“两化融合”贯标,培育2个智能工厂和8个数字化车间。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助推全市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建设云计算中心,面向行业应用需求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聚焦城市安全、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等领域打造特色亮点智能化应用场景50个。

11.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贯彻落实全市绿色金融工作部署,着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改革试点示范,推动绿色贷款余额翻一番、绿色债券发行实现零的突破。引进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125家以上。加快国际品牌、高端产业等要素资源集聚融合,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富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面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加快“交商邮”融合发展,建成综合物流园区1个,培育3—5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打造万达开西部陆海新通道渝东北川东北运营中心。

12.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一主两辅三优多特”优势特色产业,推动集群式发展。提振赵家组团、白鹤组团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市级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持续打造“开县春橙”“开州香肠”“开州木香”等区域特色品牌。

13.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强化产学研融合和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布局增加人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企业“亩产论英雄”改革,实行绿、黄、橙、红分级分类管理,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四)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通发展,聚力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创新高地。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建成专业研发、科技服务机构1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14.建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引领,高水平打造“以认促建”市级高新区示范样板。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向高新区聚集。推动浦里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科学布局产业园区、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市政设施。加强产业技术攻关,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开州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550家。

15.加快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度融入沿江产业转移、西部科学城及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用好江津区、万盛经开区等协作平台,推进“域外孵化、开州转化”。创建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创建万达开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做实万开云增材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万达开云科创走廊”。引导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和攻关,共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共同争取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16.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培育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建设中科院开州流域生态过程与治理研究站等科研基础设施,做强中科院玄武纤维研究院、重庆特色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

17.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开创开州·智慧智强”公共服务品牌,举办科技沙龙、创新挑战赛、成果对接会等活动。加强民生科技应用示范,加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人民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发展等应用场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应用需求,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综合治理等技术成果。建好开州技术合同登记站,运营好“开智网”等成果转化平台。全区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亿元以上,建成市级技术转移机构1—2家。

1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聚力成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增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促进知识产权高价值实现,强化知识产权社会治理,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商标有效注册量突破2万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

19.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流程孵化体系。用好开州科技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科技顾问团、科技特派员、科技工作者和星期天工程师四支科技人才队伍。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以上、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以上、市级众创空间5个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个以上。

(五)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行动。

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新地标,深入实施“巴渝新消费”行动,推动消费规模能级不断壮大、国际消费资源加快集聚、标志性品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消费新潮流加快形成。到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建成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雪宝山市级旅游度假区1个,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

20.消费载体提质扩容行动。推动核心商圈提档升级,优化配套功能和商业业态,建成区域高品质核心地标商圈。培育提升区域商圈,提高购物体验,形成风貌鲜明、主题功能完善的特色型商圈。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自然禀赋,加快培育打造特色美食街、历史文化街、创意网红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引导万达开云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龙头商贸流通企业互访交流,探索建立专业市场发展联盟,推动专业市场协同共建、提档升级。

21.消费资源集聚增效行动。积极引进国际贸易品牌、中高端消费品牌、大型商贸、优质服务等企业在万达开云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等功能总部。大力招引具有国际品牌运转能力的国内外投资商、运营商,投资、建设、运营优质商文旅体综合项目。引导开味开州等特色品牌变革求新,实现万达开云消费品牌创新“出圈”。推动本地老字号品牌联动发展,持续释放特色品牌文化、品牌魅力。挖掘推广“开州金厨”,评选一批餐饮名店、名厨、名菜、名小吃,推动美食菜系提升。推动餐饮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加强营销推广,打造一批三峡美食新名片。

22.特色消费提升能级行动。围绕建设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帅乡红色研学、汉丰湖蓝色度假、雪宝山绿色康养、乡村金色体验为主题的“四色旅游胜地”。打造“一帅一湖一山一村”精品景点景区和线路,升级“四季歌”旅游活动,加快创建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满月马扎营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和赵家周都村创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提质升级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全面提升开州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以建设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适时布局建设自驾游营地和野外露营地,推出一批特色化、品质化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23.实施消费拓展升级行动。举办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三峡药膳大赛等特色消费主题活动。着力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体育赛事,重点办好“万达开云”荧光夜跑活动、“万达开云”龙舟邀请赛等活动,提升汉丰湖国际马拉松、全国桨板锦标赛等赛事能级。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开州故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加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和各类文物保护利用。推动巴文化、三峡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整体策划、包装和开发,提升开州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塑造“开心开州”美好形象。全力推动形成“大三峡·大巴山”旅游度假品牌,共同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协同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

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合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到2027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以上,流域水质整体保持或优于Ⅲ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控优良天数目标,成功创建“无废城市”。

24.全面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执法,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快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区。抓实中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

25.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优化调整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用地等结构,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依托浦里新区,推进工业“三废”高效循环利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加快建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投用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26.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达州—广安—万州—开州—梁平—垫江森林城市群的公园绿地、城郊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地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建设,强化城市绿地保护。加强消落带综合治理,推进汉丰湖生态保护工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统筹推进小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

27.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管控,加强工业、交通、农业面源等污染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入河排污口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升级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和源头防控。强化噪声污染管控,巩固和深化“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推进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共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区域环境应急处置物资清单,提升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水平。

28.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落实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联动管理机制,推行绿色建筑建设,加大对二氧化碳减排重大项目和技术创新扶持力度,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七)勇当区域改革探路先锋行动。

改革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一招。到2027年,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不断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创新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9.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推进数字化应用。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围绕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基层智治等领域,承接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谋划打造具有开州辨识度的应用场景,促进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

30.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隐性壁垒台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聚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知识产权高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加强万达开区域互通协作,加强政府部门间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共享,深入开展三方评估交叉互评互认。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

31. 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深化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改革。盘活长期闲置存量资产,推动市场化经营转型,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展融资渠道,持续增强国企发展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国有企业在资产清理、资源整合、资本运营、资金筹融等领域的监管水平。“对标一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资本参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主动谋求与央企、市属国企、优质民企深度合作。

32.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育种”“扶苗”“强树”计划,注重民营企业品牌培育,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变革、绿色低碳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实民营企业风险预警评估机制,提升民营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常态化开展区级领导、部门领导干部联系走访服务企业,持续组织民企评价部门行动,常态化运行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项目500个,参与民企500家,累计投入10亿元,惠及3万余户。

3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协同融合,深化“川渝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升级打造“开心办”2.0政务服务品牌。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推动万达开三地在企业开办、迁移、变更和经营范围核准等方面标准统一。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抓好“双创”基地项目培育,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34.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优化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工作机制。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协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成立万达开合作平台公司并设立万开云子公司,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八)打造区域开放高地行动。

打造区域开放高地是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到2027年,交通枢纽基本定型,开放平台更加完善,开放主体蓬勃发展,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式增长,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的区域布局中发挥“一轴、两带、三组团”开路先锋作用。

35.共推对内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推动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实施开州港区白家溪作业区运行能力提升工程、小江航道提升及库岸安全防护工程项目,大力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和铁海联运,优化畅通沿江东出通道。深化东西部协作,探索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承接梯度产业转移。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合万州、达州加强与北部湾、滇中城市群协作,提升南向物流集散能力,拓展南向开放空间,更高水平连接东盟市场。探索联动万州、达州参与中欧班列(成渝)建设和运营,协同周边区域织密物流通道网络,提升西向、北向开放水平,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36.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推动环湖城区、浦里新区两大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环湖城区强核提级,打造山水公园城市“会客厅”。推动浦里新区建设提质,主动争取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用好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平台,适时创建保税仓,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竹溪现代生活物流仓储产业园,共建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主动对接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规划建设会展中心,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搭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37.高品质培育壮大开放主体。聚焦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配套企业,持续把产业做特、企业做强、产品做优。积极融入万达开云和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建立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协作、互利共赢。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培育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外向型企业。充分发挥会展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参加“进博会”“西洽会”等知名展会,推动更多开州产品走出开州,提升“开州制造”“开州智造”品牌国际知名度。

38.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权益。做强加工贸易,做大一般贸易,加快建设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增长点。全面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7年服务业扩大开放实现突破。全面落实RCEP行动计划,加强与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经贸往来,深化境内外交流合作。

39.高标准优化开放环境。全面落实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度对接市商务委、口岸物流办、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等部门,争取政策和营商环境的支持。充分发挥万州海关开州联络处的作用,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用好各级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各项政策,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政策利好。

(九)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到202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5:1。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区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实现“生态富民、强县富民、绿色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库区现代化样板。

40.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5万元,其中高于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67%。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等制度,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围绕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规范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争取发展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农业产业强镇10个,培育一批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布局建设2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

41.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百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百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百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的“四百行动”。实施“稳粮扩油”工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73万亩、59万吨以上,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78.8万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域推进市级乡村振兴重点镇满月镇建设,有序推进竹溪、临江、南门等乡镇建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科企联合攻关,提高耕种收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打造“数智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42.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加强规划、政策、项目对接衔接,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同频同兴,共建铁水联运枢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开发区,协同打造万达开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等合作平台。联动万开云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加快推动交通、城市、产业、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分批推动同城化便捷服务事项,促进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突出三峡城市核心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功能,深化乡镇之间、企业之间、人民群众之间交流互动,共建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合力建设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扎实推进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促进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多领域全方位对接互通。

(十)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现代化新开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到2027年,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取得重要进展,体育健身等“15分钟生活圈”加快打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全区GDP增速。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每年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4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扶持计划。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程,推进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造开州区公共服务实训基地,建设辐射渝东北川东北的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培养双能人才1万人,建成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以上。实施“渝你同行”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程,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44.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落实国家共同富裕基础性制度安排,实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优化完善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落实税收分配调节政策,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加大民生支出财政保障力度。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光彩行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45.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就业创业支持行动、公立敬老院改革,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重点群体权益保障。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方式,加快建立完善的住房制度。

46.实施健康中国开州行动。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争取川渝两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在万达开地区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启动区中医院三甲、区妇幼保健院三级、区精神卫生中心二级创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和政策体系,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100%达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超4.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47.5%,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0㎡。

47.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双优计划”项目,加强与高校合作举办“3+2”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试点专业,办好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引进高职院校,创建国家开放大学开州学院。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覆盖全区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巩固在5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60%以上。

48.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深化“枫桥经验”开州实践,持续推进“治重化积”“清仓见底”专项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化解矛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建成市级、县级平安乡镇(街道)3个、32个,建成市级、县级平安村(社区)50个、428个,群众安全感达98%。

三、组织保障

49.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开州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工作专班,专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区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滚动更新、迭代升级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每年遴选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示范性的成果,作为开州区标志性成果,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工作专班明确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要全面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强化横向协同、纵向指导,积极配合完成规定任务,抓好各项行动既定措施落实。

50. 强化问效考评。建立本行动方案工作台账,健全工作链条,精准掌握进展情况,相关工作建议、困难问题及时报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将本行动方案特别是年度的重大项目等“四张清单”实施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分重要衡量标准。强化督查评估,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给予督查激励,对进度滞后的事项开展专题督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建设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