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他们,为何能成为电力领域新“院士”?

2023-11-24 15: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核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22日,两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公布。根据2023年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胡石林、清华大学的吕俊复、华北电力大学的杨勇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叶国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石林,1965年11月生。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特种材料工程部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我国特种材料新型生产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先后负责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5项、核能开发项目5项、预研项目5项,获部级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同时,胡石林也是能源央企中唯一一位当选中国工程院士的。

2000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青年学术带头人”。

2008年期间,提出史无前例的真实介质实验。克服运输条件、环境评价、安全分析等方面困难,仅用3年多时间就做到其他国家需要8~10年才能实现的工程化目标,实现规模化生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该材料最新一代生产技术的国家。该技术成果被称为“我国核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里程碑成果”。

2009年先后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感动原子科学城”十大人物。2014年被评为“最美中核人”。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23年4月,荣获2023年首都劳动奖章。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琦提名。2023年11月,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表示,未来打算在同位素领域开辟出一系列技术产品,实现同位素的产业化、系列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

吕俊复,196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瓦房店市)。199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保留研究生学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2年,1996、200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曾任国际能源署流化床转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第9、10届煤燃烧国际会议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教育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山西省等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一等奖10项(其中5项排名第一)。曾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ASME最佳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主编著作5部。

长期从事锅炉第一线开发研究,连续主持或参加了“九五”以来6个五年计划有关循环流化床燃烧方面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针对劣质煤高效发电、含盐污水生产采油需要的过热蒸汽、低成本污染控制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在锅(水动力学)和炉(流态化燃烧学、传热学)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主持了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用采油含盐污水生产过热蒸汽的注汽锅炉、基于流态调控化学反应的超低排放CFB锅炉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示范。在余热锅炉、高参数生物质锅炉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能国际领先,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了气固/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反应学科发展。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勇平,1967年4月生,山西柳林人,中共党员,热能动力工程专家,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教授,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能源动力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勇平是热能动力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提出了设备性能提升与流程拓扑优化相结合的燃煤发电机组能耗协同调控方法,发展了燃煤发电系统节能理论。攻克了复杂环境下大型燃煤发电空冷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跨尺度协同调控技术,显著降低了空冷机组能耗,实现了电站空冷技术从依赖进口到对外输出的跨越。发明了燃煤发电平板式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并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机组全工况低能耗脱硝难题,引领平板式脱硝技术发展。研发了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低品位余热深度利用的高效供热技术,显著提升了机组能效水平,推动了热电联产技术升级。相关成果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节能减排效益,为我国燃煤发电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文章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国安,1964年出生,安徽南陵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锕系元化学与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燃料后处理工艺首席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排名分别为1、1、3、8)。

1986年至今,历任锕系元素化学与工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放射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目前任国家科技专项工艺技术负责人。

1986年至今,叶国安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攻关任务,有力推动了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技术更新换代与自主发展,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锕系多元素分离难题,建成我国唯一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平台与“热”实验系统,为工艺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系统性解决了强辐射场、复杂体系中镎、钚价态调节与控制难题,开发了铀/钚无盐分离-兼顾回收镎的流程,为我国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建立了先进工艺,并用于工厂建造、运行;建立了相关材料提取、纯化工艺,并工程应用。

2002年7月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毕业,获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理事长。先后被评为核工业集团公司“十杰”青年,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6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防预研、国防基础、核能开发、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863高技术项目等渠道课题。在镎、钚化学行为与后处理工艺过程研究中颇有造诣,并取得了重要成就:提出了先进无盐二循环工艺流程、负责多项镎的价态控制和在purex流程中行为研究与走向控制课题、改进了中试厂钚线工艺并在中试厂成功应用、提出了酰胺荚醚分离高放废液流程。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工程院查看更多>中国科学院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