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第一是多孔碳的制备成为重中之重。碳骨架的好坏直接决定未来产品的量产能力。多孔碳具有比表面积高、微观形貌可控、孔洞结构丰富、导电性良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高比表面积使多孔碳能结合更多的锂离子,为锂电池提供更多高容量;多维复杂的孔洞结构,为锂离子提供了有效的扩散通道和较短的扩散距离,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目前,孔隙率、电导率、颗粒尺寸,被认为是目前提高硅碳负极材料性能的三个关键因素。因此,多孔碳不同孔径(微孔碳、中孔碳、大孔碳)对硅碳负极材料性能影响研究,以及低成本、可控制的不同制备方法,成为硅碳负极材料的重中之重。
第二是回转窑还是流化床两种沉积设备选型各有优劣,尚无法很好满足量产与降成本的需要。CVD气相沉积硅碳技术涉及独特的设备和工艺,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Group 14公司目前都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沉积硅碳材料的设备目前主要分为回转窑和沸腾床两类,但各自具有优缺点:1)回转窑工艺相对简单且重复性高,因此海外制造商普遍采用该设备。但该工艺的沉积效率不是很高,硅烷有一定浪费,而且批次生产量较低,颗粒的覆盖性也稍显不足,因此在量产上也会因成本较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2)沸腾床(流化床)虽然沉积更均匀、硅烷利用率更高,却需要设备满足高密闭性、高气压,才能满足小颗粒气态包覆,面临难以实现量产放大的困难,至今尚未有企业能够做出实现百公斤级别连续化生产的沸腾床设备。在以上两种设备之间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
第三是沉积工艺方面的提升。小规模试验性沉积工艺的壁垒相对较低,但在迈向大规模生产阶段,工艺的一致性要求异常高,都需要经过大量的仿真与实验来优化。目前,光伏级别的硅烷已经达到了满足硅碳材料要求的纯度水平,未来低成本硅烷的生产将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四是解决硅烷气生产应用的安全、环保等问题。硅烷气在CVD制备中提供硅的来源。但硅烷与水、空气接触容易产生自燃、爆炸等危险,且具有高毒性,所以其在产业化尤其是规模化生产的时候,需要面临一些特种设备选型、安全性管理等问题。下一阶段硅烷气生产制造将有一个大的增长。
第五是成本控制问题。硅烷是一种价格比较高的材料,并且多孔碳的价格一般也比较高,两种材料复合后降本空间就非常小,所以成本控制也是比较大的问题题。
(二)硅负极材料产业化面临的其他问题
目前,规模化生产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以核壳结构和嵌入式结构为主。随着国内外锂电池公司对硅碳负极材料的布局,对CVD 制备工艺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多。目前国内 CVD 制备工艺落后于国外,实际生产应用CVD工艺主要以微米级硅氧化物纳米颗粒团为硅芯基材,在硅芯表面CVD气相沉积包覆一层碳作为硅芯膨胀缓冲层,在缓冲层外面二次包覆等离子材料形成硅芯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再勾兑碳均匀混合,形成硅碳负极材料。
一是材料成本高,规模化生产下的工艺要求要不断提高。通过对材料的纳米化、多孔化以及引入高性能碳质材料(如石墨烯、CNTs 和 CNFs)等手段改性的结构设计,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但纳米化和多孔化的结构设计带来的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导致振实密度低,进而CVD法制备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比容量相对较低,限制了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高性能碳质材料成本高且难以大规模生产。因此单一的CVD法无法满足要求,需要CVD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以及新型工艺设备的研发来平衡商业化要求,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商业化生产应用,也进一步推高了硅负极材料的成本。
二是电极的完整性也需要与硅碳复合材料相适应的新型电解质添加剂和聚合物粘合剂。目前与硅碳复合材料相适应的新型电解质添加剂和聚合物粘合剂未充分开发。
三是硅碳复合材料中锂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尤其是不同微观结构中的锂化/脱锂反应,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掌握微观结构中的锂化/脱锂反应,这有利于结构设计的优化以及添加剂和粘合剂的选择。
四是电池在长周期循环的过程中,碳包覆的Si/C核壳结构中的碳层仍然会无法承受硅颗粒长期的体积形变而破碎,直接影响电极的容量及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硅碳复合材料,硅与碳层之间如何更好地复合不容易分离,还需要继续研究探讨。
四、当前硅负极材料研发应用进展
(一)硅氧负极已逐渐被放弃
硅氧因首效较低(80-90%,硅碳首效比石墨稍高可达95%),需要进行预锂化处理、气相碳包覆等,所以它整体的成本比较高。目前已逐渐被放弃。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底,进入硅负极领域的厂家主要生产一代硅氧和预锂化硅氧。一代硅氧的成本较低,同时生产壁垒不高,截止到2023年8月,众多厂商硅氧出货,售价已经低于10w/t,但因为其添加性能不明显,车厂添加量极低,更像是“试水”。预锂化硅氧受限其不稳定的性能,一直难以在动力电池批量使用。目前大部分厂商在市面上的电池样品还是纳米硅和石墨等复配的产品;掺杂10%硅碳的负极(负极掺硅5%)较成熟,掺杂更高含量硅碳(40-50%)仍难解决体积膨胀问题。电池厂商可能还会再复配一些石墨,或者可能还掺一些硬质碳,因为不同的碳材料对降低体积膨胀有不同的作用。
(二)Group 14等国外厂家已走在前列,形成较大挑战
2022年底,美国Group 14公司采用低生产成本的多孔碳作为骨架,通过气相沉积将纳米硅储存在多孔碳空隙中,利用多孔碳内部多余空隙缓冲硅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推出新一代气相沉积硅碳新材料。目前,该产品的比容量已经达到2000mAh/g,首效90%。经国内几家电池厂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全电的内阻、循环、首效、克容量、膨胀率都取得了大范围的提升。G14作为一家产品尚未完成量产的企业,但估值在全球Deep Tech独角兽榜单排名第38。其一款碳硅比例55:45的SCC55产品,目前已被特斯拉装车,续航里程提升50%达896km,10分钟可完成0-80%的充电,若采用Storedot的快充高电压技术则只需5分钟。G14的车厂客户包括保时捷、特斯拉、大众、比亚迪、福特和戴姆勒等,几乎覆盖了95%的汽车制造商,已开始进行量产交付。另外电池制造厂客户包括ATL、孚能科技、Northvolt、LG、三星SDI等知名厂商,并跟苹果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目前G14有美国和韩国两个生产基地,与SK集团合资的韩国基地最大,2023年Q1就有32000t的最大年产能。
(三)国内厂家纷纷转型CVD气相沉积硅碳技术,加速布局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发展
CVD气相沉积硅碳材料技术,涉及独特的原材料、设备和工艺,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目前国内头部几家企业,像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院物理所创办的天目先导等国内知名的硅氧材料制造企业以及在研磨法硅碳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主要参与者,纷纷进行业务转型,开始布局气相沉积硅碳技术。一些硅基负极技术创业公司亦纷纷跟进,投资数十万至数百万元采购气相沉积硅碳设备,积极展开气相沉积硅碳技术的研发。
目前,国内多个厂家都宣称在建设硅负极产线方面取得了进展,包括杉杉、国轩高科、璞泰来、贝特瑞、正拓能源、凯金能源、石大胜华、硅宝科技、翔丰华、中科星城、斯诺等。按其先进性排序,分别是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天目先导。目前国内硅碳企业供样水平都差不多,其硅碳负极材料产品的差距主要在企业产品工程化的能力强弱。大厂的工程化能力比较强,包括产能规模,产品的均一性、批次重复性,都能得到较好保障。新入局负极材料领域的其他企业,包括一些科技初创企业,因缺乏负极材料生产制造的技术积淀,生产制造过程的工程化能力水平尚不够高,在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领域恐面临更多的问题。其中做的比较好的就是贝特瑞。再有就是江西紫宸,贝特瑞做硅碳,江西紫宸做硅氧。
由于锂电池材料之间存在高度的技术交叉性,原有材料厂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发和量产经验,新旧材料的客户基础也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使得头部企业在人才和资金方面的积累远远超越了初创公司。因此,初创公司在这种背景下的机会相对较为有限。但硅负极材料的机理、工艺等与石墨材料厂商的差异较大,团队所需的核心能力也与石墨材料厂商有着显著的差异,目前在锂电池材料领域中,硅负极材料领域提供了较为优质的早中期投资机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并兼容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有望实现远超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并实现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然而,目前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输稳定性及析锂(锂离子在电解质内部得电子被还原)引发的短路问题,仍是制约全固态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1日,三孚新科披露投资建设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关键材料及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公告。为推动固态/半固态锂电池高安全材料、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商用化,增强业务影响力及综合竞争力,广州三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以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江西邦越新材料科技
“十五五”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能源电力将持续处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大趋势大环境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9日,华阳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1GWh钠离子电芯、钠离子Pack电池、储能集成生产线,目前按计划满负荷生产。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就天齐锂业新能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年产26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环评进行公示,标志着项目迎来新进展。项目由天齐锂业全资子公司——天齐锂业新能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进行建设,选址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保税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目前,该主要项目为年产3万
5月19日,云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在重点领域中提到,围绕硅光伏产业提质升级,在钙钛矿薄膜电池、叠层电池等技术攻关和中试,光伏制造、光伏发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光储融合发电系统等方面布局。在绿色能源产业方面,提到要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5月19日至20日,2025年菲律宾未来能源展(TheFutureEnergyShow)在马尼拉SMX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菲律宾规模最大的光伏与储能行业展会,为当地及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清源科技携地面及屋顶光伏安装解决方案、光伏车棚及户用储能解决方案闪耀亮相展位1-E15,满足客户多样化需
在新能源行业,从来没有一种电池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储追求低度电成本和长循环寿命;工商储注重模块化灵活配置,同时兼顾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动力电池聚焦快充、高能量密度和超长循环——不同的场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不甚相同。如果试图用单一技术路线满足所有需求,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结果只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9日,鹏辉力赫(天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文山高新区就云南文山市400MW/800MWh独立储能项目成功签约。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北极星注:造价折合单价1.25元/Wh),建设周期为12个月,选址于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登高片区),将建设400MW/800MWh独立储能调频电站,采用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人民政府与新疆烽焱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3万吨/年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独山子区人民政府指出,废旧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深度契合独山子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需求,有力推动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深圳市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终止对东莞市朗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泰通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根据公告内容,终止审核的决定是基于朗泰通科技主动提交的撤回上市申请文件,以及保荐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相应提交的撤回申请报告。据招股书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1日,三孚新科披露投资建设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关键材料及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公告。为推动固态/半固态锂电池高安全材料、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商用化,增强业务影响力及综合竞争力,广州三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以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江西邦越新材料科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与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成渝地区在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果,展示了2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盖能源、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其中,万盛《因地制宜走好转型路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奋力推进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0日,龙蟠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针对三元和固态电池,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三金锂电专注于固态电池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目前针对固态电池的高镍前驱体和富锂锰基前驱体正在和客户展开验证,三金锂电还推出了针对固态电池量身开发的D系列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通过元素掺杂
自从磷酸铁锂于2023年进入亏损周期后,行业何时触底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也是一个行业一直期望却一再落空的话题。根据ICC鑫椤锂电统计,2025年以来,除了2月份受春节放假影响,月度出货量在百吨级以上的样本企业,月度合计产能利用率是节节攀升的。湖南裕能、富临升华几乎满产,安达科技、万润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9日,五矿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专注于高效电池材料的研究、生产与销售,拥有锂电多元材料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完整产品体系。根据国家战略导向、行业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
近日,百思凯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总投资32亿元的“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厂项目”,项目落地江苏淮安工业园区,标志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本项目总占地面积380亩,建成后将实现年处理30万吨退役动力电池、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10万吨再生电池级磷酸铁的战略目标,同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就天齐锂业新能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年产26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环评进行公示,标志着项目迎来新进展。项目由天齐锂业全资子公司——天齐锂业新能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进行建设,选址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保税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目前,该主要项目为年产3万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9日,天力锂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持有天力锂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7,692,307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6.48%的股东安徽高新投新材料产业基金合伙企业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未来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
作者:叶涛1王怡君2唐子龙1潘国梁2单位:1.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引用:叶涛,王怡君,唐子龙,等.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容量衰减及草酸恢复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3):1177-1186.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838本文亮点:1.通过dQ/dV等电化学特性曲线和化学滴定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6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经开区,举行2025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经贸交流会新能源产业链“校友回湘”专场活动,宁乡经开区在会上作产业推介。从立园之初,宁乡经开区就选择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作为产业主攻方向,目前已形成“东有宁德,西有宁乡”的双宁格局,产业规模占湖南省53
1-4月锂电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达123个经历了2024年的低迷,2025年锂电池产业链扩产又迎来一波小高潮。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5年1-4月,锂电池产业链共规划123个扩产项目,总投资额超3400亿元。具体到环节来看,锂电池、锂电池回收环节扩产项目分别有35个、23个,占整体规划扩产项目的
5月15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提出支持工业电力用户、大型商业综合体、酒店、公共建筑等电力用户群体积极参与虚拟电厂建设。推动虚拟电厂运营商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用户开展电能替代应优先考虑可再
施釉、搬运、装窑、自动注浆……5月16日,在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惠达卫浴)的卫生陶瓷4号生产线,喷圈下釉机器人、自洁机器人、自动擦底机等一系列智能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行。在企业的配电室内,国网唐山供电公司黄各庄镇供电所客户经理兰绍志正在协助企业动力部部长侯鑫查看开关、线路的运行情
5月19日,陕西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择优推荐节能降碳效果明显、技术成熟可靠、具备经济效益和推广潜力,能够实现全流程系统节能降碳或跨行业、领域融合创新的技术装备。详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5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天津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明确,鼓励电网企业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开展综合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以及碳交易等多元化能源服务,满足电力用户的差异化能源需求,助力电力用户
5月13日,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23日。全文如下: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沈抚示范区产业创新局:为加快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加强重点
5月12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此次申报范围包含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工业减碳技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技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技术、高效节能装备五类,所申报技术装备已有成熟应用案例,
万物逐绿,春风报喜。在南方五省区,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应用,近零碳建筑焕然一新,绿色发展图景欣欣向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打造近零碳示范区,初步形成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的通知,征集范围包括高效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原文如下:关于征集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的通知各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科研单位院所、行业协
一、我国经济与用电增长的历史变化趋势我国用电总量与经济总量长期高度相关,用电的变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周期基本一致。电力弹性系数(同一时期用电增速与经济增速的比值)是表征经济与用电量增长关系、反映我国产业和用电结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十五”末至“十二五”,随着我国由重化工
5月6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的通知》,征集范围包括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技术、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工业减碳技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技术、高效节能装备等。全文如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
北极星氢能网讯: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4月共发布33项氢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层面有6个,地方层面28个。截至目前,2025年度共计发布氢能相关政策96条,4月份为峰值。注:以上统计截止时间为4月30日从国家层面来看,4月21日,财政部下达2025年第一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超135亿元。4月28日,国家发展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