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我国生物质能应如何提质加速发展?

2024-03-25 08:37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杨梓关键词: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生物质能本质上是将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我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的发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已将生物质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政策明确后,我国生物质能接下来该如何发展?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围绕着生物质能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展开采访,并将国际上生物质能发展的状况介绍给读者。

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在替代化石能源、助力能源转型等方面潜力巨大。我国生物质能已历经数十年发展,但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较小,一直面临开发利用规模不足、产业体系不完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难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在“双碳”目标、能源转型、乡村振兴等多重利好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并迸发新活力。未来我国生物质能应如何提质、提速发展?

多元化利用可期

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液体燃料等,其中生物质发电是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0.43亿千瓦。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会长郑朝晖认为,未来我国生物质能将充分发挥其可再生特性,构建农业—环境—能源—农业的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生物质来自于农业废弃物,经过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再重新回到农业,反哺农业、农村。”

郑朝晖进一步指出,生物质能实现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是最好的途径,未来生物质利用将更加多元化。“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利用易电则电,易热则热,易气则气,易油则油,非电利用将成为未来生物质的发展重点。”同时,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将逐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从当下的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清洁供热逐步向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等领域过渡,未来在航空、航海领域,大力发展生物航煤、生物甲醇、纤维素乙醇等液体燃料,具有广阔前景。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已从早期的小、散、乱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行业正处在成长爆发期。

郑朝晖预测,到2030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465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40亿千瓦时。年消费消耗固体废弃物超4亿吨,生物天然气产量要达到10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发展取得明显的进展。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甲醇、生物航煤年产量将分别增加至500万吨、400万吨、300万吨和150万吨。

产业规模仍较小

“虽然前景广阔,不过,相较于欧洲发达国家,我国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待挖。”郑朝晖表示,以生物质能发展较好的瑞典为例,当前瑞典生物质能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例超30%,据统计,2022年我国仅有4.61亿吨生物质资源得到了资源化利用,利用率不足12%。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教授程序指出,相较于风电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质发展较迟缓,究其原因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扶持政策不能很好落地、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发展机制等。

郑朝晖分析,当下生物质能利用仍以发电为主,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低、对补贴的依赖性强。随着秸秆等原料收购价格的攀升,生物质发电现有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目前我国生物质领域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加之目前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的盈利能力偏弱,致使产业技术更新迭代缓慢。

“受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和商业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以外,其他生物质能发展路径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核心装备制造体系,一些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仍依赖进口,同时,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行业发展不规范。”郑朝晖指出。

郑朝晖认为,如何凸显生物质能的绿色价值是目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相比于化石能源,生物质能具有低碳环保、循环再生的特点,‘双碳’目标下,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目前生物质能的绿色价值没能得到凸显,这直接影响了产业的经济价值,也导致了产业发展进一步滞后。”

拓宽绿色价值

针对未来生物质能在我国发展如何提质加速,国际生物质能协会副主席、全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洪浩表示,生物质能是实现降碳减污的主要抓手,未来要科学分析能源终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测算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覆盖更多生物质品种,预测生物质能在我国未来能源终端市场的占比。

洪浩建议,要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支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生物质减污降碳的作用,为生物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商业模式上,郑朝晖认为,除产品本身的市场价值外,生物质能的环境价值实现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以市场为主体的生物质能利用体系;突破生物质生态环境价值的现实瓶颈,除废弃物处理外,还要推动生物质能参与碳市场、电力市场等。”

洪浩强调,要通过构建公平碳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使生物质能对环境的贡献得到更充分体现。他还建议,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打造基础学科、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国家级研究基地,从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综合评估生物质能技术研发的路径和方向。

“还要形成行业创新体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技术水平,突破多个产业瓶颈,包括实现装备国产化、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数字化大模型、人工智能来建立起高效运营机制,进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郑朝晖表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物质能查看更多>生物质发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