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政策正文

《宁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2024-04-22 08:40来源: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键词:碳达峰节能降碳宁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宁德市三部门印发《宁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持续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清洁电力供给体系加快构建。到2025年,研发、树立典型、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及装备,建设一批节能降碳项目,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完成省下达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大市优势不断凸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详情如下:

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宁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宁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宁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宁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德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4月15日

宁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88号),以及《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闽工信规〔2023〕5号)和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宁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省委、省政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把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增效,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促进我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工业领域高质量碳达峰,为全市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着力控制工业领域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重点突破,全面落实。聚焦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重点行业,推动重点行业分阶段有序达峰,带动工业整体达峰。持续推进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发挥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开展绿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推广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碳的新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注重减碳与发展协同,坚持推进工业高质量增长,在稳固主导产业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持续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清洁电力供给体系加快构建。到2025年,研发、树立典型、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及装备,建设一批节能降碳项目,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完成省下达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大市优势不断凸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具有宁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电机电器、食品加工、船舶修造、冶金特钢、合成革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发展。依托主导产业的溢出效应,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锂电新能源产业坚持新型化、循环化发展,持续拓展产业应用,扩大锂电池在绿色交通、储能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加强配套项目引进,完善动力电池多层次多用途回收利用体系。不锈钢新材料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提升300系列产业比重,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应用,持续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和全产业体系布局,推进不锈钢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应用,实现产业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出规模化、融合化、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以上汽宁德基地为主导、以关键系统创新应用为牵引、全链条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着力实施“电动宁德”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务、执法、旅游、客运、货运、公共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铜材料产业突出循环化、精细化发展,推动铜材料参与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积极拓展铜基新材料产业应用场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锆镁材料、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钒钛材料等新材料,紧密衔接主导产业衍生新链条新集群,加速推进锆镁材料在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等产业的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特色中药新型药物、原研药、高端首仿药等研究和研发,大力发展保健品等精深加工。海洋高新产业积极跟踪布局海岛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培育和发展海上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高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挥铜材料产业牵引作用,围绕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发展核心基础元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向风电设备、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高端装备制造延伸,稳步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应用装备制造能力。(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严把“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能置换、节能审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环评审批等要求,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建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停工整改。严格项目备案和核准,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评估拟建项目,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进行压减;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福建省和我市产业规划布局,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备案审批核准项目;对能耗较高的新兴产业类项目,支持引导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加强重点行业产能状况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综合运用环保、技术、安全、质量、能耗等标准体系,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火力发电等重点用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存量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低效产能。推进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能扩张,筑牢新能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分阶段有序扩大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加快核能和海上风能布局,鼓励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企业布局储能项目,助推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促进产业低碳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四大主导产业低碳协同发展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以化固碳”,有序开发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冷能等绿色低碳项目,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市发改委、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持续推进节能降碳

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严格控制工业领域及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有序开展工业用煤天然气替代,助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扩大核电、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供给,持续推进工业绿色电力消费。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火电逐步转为调节性与保障性电源。(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深入挖掘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加快电网建设和电源改造,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 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先进企业和园区建设,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宁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宁德蕉城北部新城工业区域智慧友好柔性配电网建设项目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发展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研究探索分散式风电建设可行性并开展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鼓励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实施园区“绿电倍增”行动。加快新型储能示范应用,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高效配置水平。(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实施节能降碳升级改造行动。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火电等重点行业,推进工业节能改造工程和降碳技术改造工程,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低效设备更新改造、工艺升级、能效水平提升、能量系统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突出标准标杆引领,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树立行业节能降碳标杆,推动企业开展能效技术对标和赶超。(市发改委、工信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提升重点设备的能效水平。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级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须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能效标识检查,综合利用税收、价格、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业积极建设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引导条件成熟的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提升“两化融合”对绿色制造的促进作用,培育一批“超级能效”、低零碳工厂。(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支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以绿色供应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智慧化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的引领作用。鼓励“一链一策”“一业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报告。推动上下游企业融入绿色供应链建设,通过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关联企业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培育对象,推动园区实施绿色低碳化、循环化改造,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支持沿海地区(霞浦、福鼎、福安、蕉城)率先建成一批园区改造示范项目,推动福安经济开发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加大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提升节能降碳能力。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日化产品、可降解塑料、动力电池、绿色建材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应用绿色设计共性技术、研发新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推动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助推企业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市工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清洁生产国际领先水平,鼓励其他行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提高再生资源原料替代比例,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重点品种对原生资源替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等原料制氢结构。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提升再生资源供给能力。(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探索建设现代化“城市矿山”基地。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等资源高效再生循环利用。重点发展铜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共伴生物二次利用,延伸发展铜渣综合利用、贵金属回收利用、铜再生加工等产业。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打造动力电池报废拆解和梯次利用示范项目。加快探索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鼓励并引导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资源利用评价。促进多品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推进冶炼渣、粉煤灰、废弃渣石、废金属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指导重点行业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降低工业固废产生强度,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及产品应用推广,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在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堆存量大的地区探索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福安湾坞半岛创建国家大宗固废资源利用基地。统筹布局退役光伏、动力电池、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省上要求。到2030年,产业协同、上下游协同的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聚焦重点行业,布局一批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发项目,完善绿色低碳技术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大容量储能、高效洁净燃烧、工业余热利用、半导体等领域,加快攻克一批清洁能源、降碳增汇、设施节能改造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扩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范围,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推动构建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德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展会平台,高标准举办世界储能大会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大会,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储能技术、新能源电池技术等先进绿色低碳化技术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用好国家、省级工业节能低碳技术产品目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供需对接,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落地应用。(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开展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化技术改造。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高能高碳行业,实施工艺深度脱碳、原燃料替代、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与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重点工程。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青拓集团、大唐火电等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强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资本等力量,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培育、创建一批具有领先实力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东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平台资源优势,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的闽东科创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引领全球锂电新能源技术、标准与成果应用。(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数字赋能工业绿色发展

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发展深度融合。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运用工业大数据实施生产过程及设备状态的智能监控管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动传统产业供应链数字化重构,加快绿色低碳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进能源和碳排放数字化管理。鼓励研发数字技术赋能能耗与碳排放监测管理工具,夯实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础。大力推广智能化能源信息监控、企业能源数据中心、企业节能决策自动响应系统等能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持续加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力度。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并使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稳定联网率和数据质量,提升能耗与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建设。贯彻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工业低碳基础数据价值,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协同等提供数据支撑。支持高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和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建设。聚焦关键碳排放环节、能源管控等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及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解决碳管理领域数据可靠性和数据溯源的关键问题。(市发改委、工信局、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专项行动

(一)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厘清降碳路径、制定实施方案。研究合成革制造、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总量。

1. 钢铁行业。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退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工艺装备和产能,优化存量,以能效水平为主要评判指标,严控评估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引导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鼓励钢铁行业由长流程炼钢向短流程炼钢转型,普碳钢向特种钢、不锈钢转型。不锈钢行业重点关注青拓集团、联德企业等企业用能转型与减碳,冶金特钢行业重点推进福华轧钢、同康金属、荣兴特钢、鼎盛钢铁等企业节能改造。推广优化高炉、制块机、立式还原炉、石灰窑炼钢炉料结构和工艺配料以及烧结工艺,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可燃气体和各类蒸汽回收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探索推进非高炉炼铁示范,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到2025年,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取得突破应用,产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有色金属行业。巩固铜材料主导产业地位,推进铜冶炼及精深加工集聚发展,形成集铜冶炼、铜精深加工、再生循环产业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电子工业、IT行业、轻量化车厢等领域,发展高附加值铜材料深加工及应用,促进行业产业链延伸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铜冶炼工艺节能改造,通过技改提升与科技攻关,提升阳极炉热能利用、烟气制酸热能二次利用率,提高蒸汽使用、发电等热电效率;加强精益管理,提升精细化操作水平,降低电耗与天然气使用,持续优化物耗能耗指标;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光伏、海上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有色金属固废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升再生金产品产量,扩大铜材料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应用规模。到2025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再生有色金属产能产量显著提升,再生铜等重点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电力行业。优化电力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提效升级,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推进煤电大机组综合升级。充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重点推进大唐宁德、福能龙安热电机组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推广实施汽轮机通流部分现代化改造技术,重点开发节能型发电机组,重点发展超高效驱动电机、节能电机、微特电机、稀土永磁电机、伺服电机等高端电机产品。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与电化学储能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能源发电精细化运行与控制,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结合新能源项目发展需要,加快新能源项目接网及送出工程建设确保新能源项目按时并网,积极协调解决新能源送出工程涉及的走廊通道问题,提高配电网可靠性和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到78%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成为发电装机主体,电力系统灵活调节和应急保供、电网智能化运行、需求侧主动调节等能力大幅提升。(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其他行业。合成革制造行业突出清洁化、精深化发展,推动合成革全产业链整合集聚和绿色转型,建设合成革绿色生态园区。重点发展超细纤维合成革、水性合成革、无溶剂合成革以及高端功能性产品,并向印花、喷涂、压花、植绒等后段处理精深加工以及配套产业延伸。推进新工艺技术应用,开发汽车革等新产品及园区示范工程,主动融入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发展。食品加工行业突出高值化、特色化发展,培育水产品、茶叶、果蔬菌类、粮油加工、休闲保健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融入新国货健康食品供应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以节能高效、智能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等领域。加快“产品研发+智能制造”,重点向新能源汽车、两轮电动车驱动电机方向发展。开发智能型发电机组、永磁变频发电机组等机电一体化发电机组及发电控制器等及其上下游产品,提高电机电器对“数控一代”“智能装备”的配套能力。船舶修造整合行业突出绿色化、重组化发展,以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为方向,重点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高端特种船、游艇制造等高技术船舶,支持船舶企业参与电动船舶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研发,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近海及内江内河电动船舶的设计、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实现重点港区岸电设备全覆盖,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统一船舶拆解工艺标准,促进拆解废船资源循环利用。(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海洋渔业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行动

1. 开展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主要工艺工序、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能源管理体系等的系统性节能诊断,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建立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库。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火电等重点行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编制节能降碳改造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改造期限、技术路线、工作节点、预期目标等。鼓励龙头企业率先采用高效照明系统、节能型电机、高效燃烧设备等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通过替换和升级传统设备,提高设备能效水平。淘汰一批落后用能设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加强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等改造力度。(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严格落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新建、迁建或扩建的高耗能项目按国内先进水平开展节能审查,杜绝已淘汰的低效落后产能反弹、使用已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全面开展能效对标,鼓励工业企业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和能效标杆水平,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引导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工业重点企业用能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能源指标、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和监测、能源专项审计等,在分析用能情况、用能效率的基础上,制定节能与能效提升规划。完善工业企业能效监测体系,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加强对企业能耗数据的监测和追踪。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持续推进工业重点企业二级、三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督促企业加强平台日常数据运维。分行业领域推动中小企业能效合作服务机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各类节能服务。(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

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按照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要求,促进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绿色化,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产品。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引导培育一批生态(绿色)设计企业,开发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以“电投时代”落地宁德为重要契机,推动储能及绿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储能产业集群。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广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积极发展太阳能并网服务。跟踪钙钛矿产业化进程,谋划布局钙钛矿材料、钙钛矿电池组件等光伏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制备和生产,争取率先应用钙钛矿光伏产品。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推动新型储能电池、控制部件等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水平。(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建设“一核两环六放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深化“电动宁德”建设,积极扩大锂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在交通、港口码头、加油站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全国电动化示范城市。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推进高速公路互通口、国道、省道等主要路口集中式充电站建设。推进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深度融合,建立智能管控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和港航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探索5G+MEC技术推动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力争达到40%左右。(市发改委、工信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局、宁德市邮政管理局、宁德海事局、福州港宁德分中心、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全面推进城乡绿色建筑发展,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加快建筑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推广“光伏+”模式。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推动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梯次推进绿盈乡村建设。统筹推动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各县(市、区)绿色低碳建设水平,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宁德地域文化特色的“千里福道”。(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各项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本省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经济政策。加大工业发展等相关专项资金对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转化应用。(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市场机制。积极配合国家、省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严格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做好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过渡及转变工作。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银行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德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完善工业节能监察工作机制,规范执法程序,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创新监察方式,提高监察效能,强化结果运用,实现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持续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依法开展落实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执行阶梯电价等情况的专项监察和督查,对违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市发改委、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合作,明确责任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推进落实各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重点行动。加强对各地区工作指导,及时统筹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要把抓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转化为践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制定贯彻落实具体工作方案,完成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严格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责任,压实工业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主动作为、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市属国企要加快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举措,实施重大技术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切实强化绿色低碳意识,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节能中心、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业组织、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宣传教育。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分阶段、多层次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市发改委、教育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此件主动公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节能降碳查看更多>宁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