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政策正文

辽源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2024-05-14 15:23来源:辽源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碳达峰碳排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5月13日,辽源市人民政府发布《辽源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明显优化,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7.7%,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驻市各中省直单位:

现将《辽源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辽源市人民政府

2024年4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辽源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我市碳达峰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先立后破,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县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提前布局碳中和。

(二)工作原则。

——系统谋划、科学实施。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总体部署,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充分考虑区县之间差异,针对不同区县、不同领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措施。

——节约优先、源头管控。坚持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政府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稳存量、拓增量,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实现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明显优化,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7.7%,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

三、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领域的重大工程、重点举措,推动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一系列碳达峰行动,打造辽源“双碳”战略实践区。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推动落实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立足本市能源资源禀赋,按照“控煤扩新、减油增气”原则,全面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优化化石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活动碳排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友好、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互联网体系。

1. 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和降碳改造。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煤炭散烧量,有序关停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和小火电,提升煤炭消费集中度。合理控制煤电规模,有序推进老旧燃煤机组等容量替代。科学有序推进城乡“煤改气”“煤改电”,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明确补贴范围和对象。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坚持“增气减煤”,最大限度削减煤炭用量。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提高辽源矿业煤炭洗选比例,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快升级现有煤电机组,加速推进热电机组储热改造和纯凝机组灵活性改造,新建燃煤发电机组煤耗控制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高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逐条列出)

2. 合理引导油气消费需求。控制石油消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推广燃煤机组无油和微油点火、炼油含氢尾气膜法回收等技术。以交通领域为重点推动燃油清洁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油用气,提升终端燃油燃气产品能效。提高天然气供气覆盖率,加快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站、天然气储气设施等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燃气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扩大天然气消费规模,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建设应急储备气源站,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市能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扩大现有可再生能源规模。加强光伏发电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同步并网。实施“光伏+农业”“光伏+旅游”“光伏+直流+智能充电桩”等一批复合型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辽源矿业集团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全市风能资源,推动全域新能源乡村振兴等风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质能源规模化、高品质开发利用。到2025年,力争风、光项目装机规模达到350万千瓦(含绿电产业园、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其中风电310万千瓦,光伏发电40万千瓦;辽源市绿电产业园区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国网辽源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探索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我省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合理规划氢能产业布局,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积极发展储能技术,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高风、光发电的稳定性,减少弃风弃光率;引导新能源开发主体在电网侧联合开展集中式储能电站建设;探索发展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建设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提升绿电应用占比,加快谋划布局绿电项目,逐步启动重点区域绿色电力示范应用。(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管局、国网辽源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构建“互联网+”绿色能源智慧系统。推动电网、燃气网、热力网和其他能源网络的柔性互联和联合调控。积极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网,优化配置方案,开展试点工程,积极推进风光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集约化开发、灵活接入。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鼓励发电企业积极开展智慧电厂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积极推动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强化能源供、需两侧衔接互动,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互联网体系。(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国网辽源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能源低碳发展工程

一、化石能源降碳工程

鑫达钢铁煤改气项目(拟建):预计可减少4万吨原煤消耗。

鑫达钢铁烧结工序技改项目(拟建)。

二、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拟建):总装机规模为263.9万千瓦,其中风电场装机260万千瓦,光伏电站装机3.9万千瓦,配套储能设施。该项目采用氨醇联产,绿氢全部转化为绿氨和绿甲醇。

三、大唐电厂风光火电互补示范项目(谋划):利用企业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4MW;安装4MW风机34台,总装机容量135MW;建设35MW蒸吨电锅炉1台及储热系统。

四、现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

(一)光伏项目:

吉林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5.93456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谋划):采用固定倾角的安装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一次建成,装机容量为5.93456MW,项目年均发电量687.98万千瓦时。

专栏1 能源低碳发展工程

大唐辽源发电厂贮灰场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拟建):光伏电站容量10.18兆瓦,该项目2025年发电量为36668.86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1466.75万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1222.30小时。

(二)风电项目:

东丰县新能源乡村振兴2.29万千瓦风电项目(在建)。

辽源市市辖区和东辽县新能源乡村振兴28.9兆瓦风电项目(在建)。

辽源市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配置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一期15万千瓦)(在建):本期风电项目拟选用单台5MW容量的风电机组60台,安装容量300MW,配套变电站和线路等附属设施。

辽源市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配置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二期15万千瓦)(谋划)。

五、储能示范项目

辽源矿业集团配售电有限公司22.5MW/45MWh储能项目(在建)。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为统领,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实施重大节能降碳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促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 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强化能耗双控约束,建立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强化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监察,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能源监管组织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能源监管力度,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加强建设节能监察能力,完善节能监察制度,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强化节能监察约束力。切实推动鑫达钢铁、北方水泥、巨峰生化等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工作。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重大节能降碳工程。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关键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调整用能结构和方式,全面开展节能诊断,推动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工程,落实玻璃板式换热器和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工程。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选择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聚集度高的产业园区开展节能改造,加强企业、园区和城市间能源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园区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全面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打造节能低碳园区。聚焦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大力推广新型节能降碳技术,鼓励开展试点应用工程。(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全面提升电机、风机、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推进大唐辽源发电厂、东丰县天星热力有限公司等高耗能电机改造项目,落实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空压机、给水泵变频调速改造项目。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日常监管,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促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与本地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相适配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积极应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低碳技术。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对数据中心加强能源计量审查和节能监察,规范用能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在科技和商业创新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充电服务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责任单位: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节能服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设备节能改造工程

国能辽源生物发电公司、辽源市欧蒂爱袜业公司给水泵变频调速改项目(拟建):

预计节能降耗约60tce。

辽源市巨峰生化科技公司、辽源北方水泥公司、大唐辽源发电厂、东丰县天星热力公司等设备改造项目(拟建):预计节能降耗约200tce。

永磁电机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谋划):总投资7亿元,荷载波动无功减少,产生较好的节能。

二、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工程

辽源公安大数据中心项目(谋划):总投资1.1亿元,设计10项基础应用模型。

(三)产业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突出发展,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改造,探索具有辽源特色的产业低碳转型之路。

1. 改造升级高碳低效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低碳改造。引导鑫达钢铁、北方水泥等重点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炉渣余热回收等改造。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动钢铁+冶金建材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结构钢、绿色建材等新产品比重,实现产品提质降耗。就近加工、近终配送高等级建筑用钢,营造市场环境,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引进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钢材深加工企业,引入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谋划汽车用钢板、优特钢棒材等项目,推动原材料生产向装备制造转变,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钢铁企业全面达到超低排放水平,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培育壮大低碳高效产业。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精铝+轨道列车、梅花鹿+医药健康等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发展一批低碳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体系发展为核心,同步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他零部件配套体系,布局汽车和动力电池循环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碳纤维储氢装备研发制造,打造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依托启星铝业、利源精制,加快车用铝合金轻量化产品研发,发挥与长客、庞巴迪等知名企业配套优势,加快实现高精铝由材料供应向产品供应转变,打造北方高精铝加工基地、一汽车用铝制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和碳纤维轻量化零部件基地。探索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承接机制,招商引入头雁企业,谋划实施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三圣医药制造基地等项目。推动养生、文化、旅游等多业态与梅花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以要素、产品、价值的共享集聚促进产业链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依托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以装备智能化、纤维功能化、面料高端化、印染生态化、纺织袜业品牌化为目标,开发系列产品,开发高端玉米纤维纺织品,提升袜业+现代纺织产业绿色设计能力。延长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关联企业从离散形态向网状协同转变。推出可生食鲜蛋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行“蛋禽+农产品”“深加工+餐饮”外部央厨等模式,推动蛋品全产业链发展。以产业空间布局“一谷一园一带”为重点,采取与省供销社合作、开设特色农产品发展论坛等方式实现“品销合一”,鼓励新业态发展、培育“中国蛋谷”“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园”等区域品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挥鑫达钢铁、金翼蛋品、东北袜业等企业规模、市场和技术优势,填补生产性服务业空白。围绕袜业、梅花鹿、蛋品等,打造辽源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以研发设计、技术孵化等为重点,谋划一批制造业生产环节前后端项目。培育建设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服务作用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重点推进袜业小镇、汽车商贸物流小镇、辽源电子商务园区、仙城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欧亚、市沉陷区服务业集聚区和玉圭园城市综合体。借势错位发展,充分挖掘旅游潜力,整合各类资源,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全省旅游产品、礼品制造地和集散地,打造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提升产业园区低碳竞争力。基于钢铁产业的带动能力,围绕钢铁企业规划低碳工业园,引入和发展钢铁产业链相关的生产、生活关联企业,推动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存量绿色产业进一步升级,补全绿色产业链,打造绿色产业“生态圈”,提升绿色产业竞争优势。建设“绿电”园区,依托新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新能源直供园区用电,打造“新能源+储能+局域电网”的源网荷储模式,实现绿色用电,降低用电成本,推进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协同发展。实现园区内企业用能绿色、管理智能、电价优惠的目标,吸引用电大户落户园区,促进我市新能源消纳。积极打造碳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碳排放核算验证管理系统及碳足迹等碳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区域重点碳排放企业的盘查核算,落实双碳管理工作。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和绿色园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国网辽源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一、高碳低效产业改造升级工程

代表性项目:

年产100万套装配式建筑异构装饰产品项目(谋划):占地5万平方米,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1.5万平方米,购置设备20台套、建设生产线,年产100万套装配式建筑异构装饰产品。

水泥厂生物质热解耦合供燃气项目(谋划):充分利用燃气中高温显热,燃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进入水泥煅烧窑炉中供水泥生产加热用。建议协同水泥厂有机固废处理同步推进,投资约8亿元。

装配式建筑产业(谋划):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加强农房领域市场开拓,实现装配式建筑100万平米/年。

钢结构BIPV光伏屋面(谋划):生产钢结构BIPV光伏屋面,每年生产100万平米钢结构BIPV光伏屋面。

专栏3 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二、低碳高效产业培育壮大工程(谋划项目30个,新建项目6个,在建项目9个)

代表性项目:

辽源市东丰县梅花鹿产业振兴工程(在建):总投资5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东丰梅花鹿融合发展示范区、皇家鹿苑文旅产业园、皇家鹿苑乡村博物馆、吉林梅花鹿种源保护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等。

辽源市智能装备制造工业园项目(谋划):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为1071平方米,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服务区。

启星铝业轨道客车大型铝合金型材及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在建):总投资10亿元,引进235兆牛特种挤压生产线、75兆牛挤压生产线、汽车产品生产线、侧墙生产线各1条。

辽源精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导电电池箔及导电电池箔涂层生产线建设项目(在建):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

亚东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项目(谋划):总投资4亿元,以医药研发为核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医药研发、检验和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吉林大学、中医药大学的“科研驿站”。

碳纤维储氢项目(谋划):依托辽源本地装备制造业基础,发挥自身碳纤维产业优势,推动碳纤维储氢装备研发制造,为一汽及白城等地提供氢燃料电池储氢装备。到2025年,形成碳纤维储氢装备300套的产能。到2030年,形成碳纤维储氢装备4200套的产能。

碳纤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谋划):结合辽源在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础和集群配套优势,深度与一汽、丰田、大众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客户合作,加大碳纤维汽车零部件研发,并批量生产,扩大市场份额。

鹿瓜多肽研发制造项目(谋划):誉衡药业鹿瓜多肽产品生产技术和能力都比较稳定,建议合作或收购誉衡药业鹿瓜多肽产品线,强化辽源在鹿产品医药领域的权威地位。初步计划辽源鹿瓜多肽年产8亿元

高端医疗器械或耗材开发项目(谋划):依托玉米纤维等可降解新材料,开发高端医疗器械或耗材。初步计划辽源医疗器械及耗材年产值1亿元。

三、产业品牌提升工程(谋划项目24个,新建项目9个,在建项目5个)

专栏3 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代表性项目:

欧蒂爱袜业智能实验室项目(新建):总投资1亿元,建设智能研发中心主体楼,购置全自动智能织缝翻一体机、全自动后整理设备、全自动智能包装检验设备等设备,安装全自动智能生产线。

辽源市东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蛋谷)项目(在建):总投资10.8亿元,建设双创孵化基地、智能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小模块标准化蛋鸡养殖项目等。

年产5万吨生食鸡蛋项目(谋划):辽源可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标准提升鸡苗、饲料、研发、生产再到品牌建设、渠道运营、运输的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5万吨可生食鲜蛋生产能力。

蛋禽+农产品“深加工+餐饮”模式(谋划):禽类肉品深加工产业,形成年加工500万只家禽能力,可分为熟食加工、零食加工、预制菜加工。

鲜食玉米产能扩大项目(谋划):辽源依托天景食品流通渠道,扩大鲜食玉米,实现每年产能1亿穗,实现产值3.5亿元。

生产乳酸产品项目(谋划):与长春应化所等科研机构合作,依托玉米深加工,研发生产农用地膜、快餐饭盒、食品包装材料、手术骨钉、手术缝合线、可降解心血管支架、药物缓释材料、合成纤维、高档纺织面料、3D打印材料。谋划年产5万吨乳酸,并发展下游产品。

燃料乙醇产能扩大项目(谋划):我国燃料乙醇需求量有望达到1300万吨,目前产量仅为300万吨,可燃料乙醇毛利55%,辽源可根据现有燃料乙醇生产基础,扩大产能50万吨。

高端纺织品开发项目(谋划):充分发挥玉米纤维的可降解及亲肤、环境友好特征,开发高端纺织品,优先有条件企业,生产5亿双玉米纤维袜,10万件服装,10万件家纺。

四、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谋划项目4个)

代表性项目:

辽源汽车商贸物流特色小镇项目(谋划):总投资60亿元,项目分三期开发,分别是一期国贸城,打造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二期产业城,打造汽车全产业链功能区;

三期国际城,配套建设文旅、康养、教育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深入践行建筑节能理念,推动建筑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和用能结构持续优化,推动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1.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科学合理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平衡,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提高城市活力。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绿色建材规模应用与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依托本地鑫达钢铁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突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杜绝大拆大建,严格实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强适用于辽源本土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发展,积极争取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试点项目。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国家和省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建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社会投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严格按照一星级以上标准要求执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北方清洁能源供热示范市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镇供热中的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到2025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清洁取暖比例大幅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推广应用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发展节能农业大棚。引导新建农房执行节能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既有农房节能改造,积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房、智能化供暖等适宜技术。依托本地制造业产业,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农房试点示范项目。结合辽源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建设,支持农村地区按照就地取材原则,重点推进“生物质固体燃料+专用炉具”采暖模式,在农村集中居住区域推广生物质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加快配套天然气管网和电网建设。(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绿色建筑发展工程

一、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农村住宅升级改造项目(谋划):利用太阳能,打造被动式太阳能农村住宅,预计每户每年可节省冬季采暖用煤40%。

农村用能设备改造升级项目(谋划):建议推广植保无人机,预计可节约50%的农药用量和90%的用水量,秸秆打捆机可达到收集秸秆5亩地/小时以上,节能农业大棚可通过物联网和现代农业结合,实现对大棚环境的远程监控。

二、清洁取暖改造项目

清洁低碳智慧供热体系(谋划):通过多热源联网技术,实现热电厂、调峰锅炉房、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系统与热网相通。将热力公司的调度指令快速、准确的传导到终端。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终端智能控制。建设投资费用约为6亿元。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绿色物流,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城市级低碳运输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

1. 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建设长春经辽源梅河口至通化高铁,谋划实施辽源至西丰铁路既有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谋划推进城市“大三环”路网建设,加强与区域外既有高速公路路网衔接。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加快推动巨峰生化、北方水泥、鑫达钢厂铁路运输专用线建设,提升铁路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绿色物流体系,推动辽源市现代物流仓储园区建设,推广物流配送领域用车绿色化。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较2020年下降5%。2030年执行届时编制的《吉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五五”规划》相关指标。将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绿道衔接,依托我市河流和山体资源优势,打造“三带、一环、多连接”的慢行系统结构。到202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节能、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力争建成以绿色铁路为骨干的复合型物流大通道和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2. 推动城市级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常规公交的供给水平和运输服务水平。依托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汽车租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探索推广换电型电动重卡,推动甲醇燃料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探索建设氢能示范区域,鼓励氢能重卡跨区域运行。谋划低碳交通产业,依托一汽产业优势,探索发展氢燃料电池,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新增电动出租车600辆,电动公交车40辆,私人电动车新增200辆,其他环卫、物流等电动车新增150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绿色低碳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低碳理念贯穿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合理选用节能降碳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推动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工业化、低碳化建造。谋划在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科学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注(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推进加氢站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立,探索打造“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达到45%,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70%;到2030年,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90%,出租汽车新能源汽车2030年占比达到10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强化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增强群众绿色出行意识,积极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行动。呼吁市民“优选公交,绿色出行”,从多角度、多样化、全方位宣传,倡导绿色、安全、文明出行,助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紧扣服务民生主线,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定制”服务线路及“延时公交”,合理拓展公交覆盖范围,提升运力投放精准度,扩大运力辐射力度,提高公交服务满意度,向市民群众传递“绿色、便捷、舒适、实惠”的公共交通出行理念,用绿色公交“安全系数”提升群众出行“幸褔指数”。预计2025年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6%。(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专栏5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工程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谋划):长春经辽源梅河口至通化高铁项目,国道集阿公路(303)辽源绕越线项目。

城市级低碳运输项目(谋划):推广使用换电重卡200台以上,总投资1.4亿元,通过替代柴油将每年减排约0.5万吨。

低碳交通产业项目(谋划):发展氢燃料电池以及配套产业,广泛应用于长途、大型、商用车领域,预计投资25亿元。推广使用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应用于氢能运输,加氢站等场景,预计建设投资10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谋划):谋划建设充电桩及配套设施,满足公交车充电,并可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探索加氢站、光储充检等新型一体化基础设施。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加强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优先、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转变,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动各类产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 园区资源循环利用。统计汇总各类产业园区内各企业的余热、余压资源信息,结合用户热负荷特征,统筹优化综合能源服务系统供热情况,全面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余热资源,对各类产业园区的废水、废渣和废气进行处理及再生,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促使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谋划推进各类产业园区设立分点式太阳能锅炉,将热能并入现有热网系统,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促进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发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废金属等各类“城市矿产”。到2025年,辽源市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基本建成。(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城市固体废弃物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垃圾末端回收和再生利用,推动天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谋划开展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通过固液分离、三项油水分离技术,使餐厨垃圾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探索低值废塑料热裂解等技术,将废塑料变成各类产品或转化为可供再利用的二次原料,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序推进水泥窑、冶炼窑炉协同处置城市垃圾,重点推行实施北方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秸秆板材、纸张、生物质颗粒、液体燃料生物质能源,加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建设生物质热解制取绿色燃气、绿氢(或合成气)项目,降低钢铁企业碳排放。探索开展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支持利用秸秆生产聚乳酸、环保板材等新材料、新产品项目建设。开展粪肥还田沃土行动,推广畜禽粪污全量化发酵还田、“畜禽粪污+玉米秸秆+微生物”等还田模式,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探索废旧农膜采取再生造粒、燃料提取、燃料发电、制作木塑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04%,全市农膜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循环经济工程

一、园区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百康药业有机废液、污泥焚烧及废活性炭再生利用项目(在建):建设规模为废活性炭再生利用处理量2000吨/年。有机废液、污泥焚烧处理量12000吨/年。

园区热源利用工程项目(谋划):探索在工业园区设立分点式太阳能锅炉,将热能并入现有热网系统,替代部分化石能源。

辽源市龙山区再生资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谋划):项目总用地面积103054㎡,新建17栋建筑,总建筑面积62600㎡,配套建设场区道路及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该园区可作为垃圾增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载体。

二、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辽源市百晟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城市固废资源再生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在建):项目占地面积114483平方米,分2期建设。一期新建钢结构厂房、原料堆场,钢结构外购料仓;二期新建钢结构厂房,安装塑料循环再生生产线、自动废弃物制砖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其他附属设施。

城市垃圾废塑料热解工程项目(谋划):高分子化合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橡胶等)转化为易储存、易运输、能量密度高且使用方便的低分子化合物(油、可燃气、炭黑、钢丝等)。

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谋划):通过固液分离、三项油水分离技术,使餐厨垃圾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国醇新能源化工产业园项目(拟建):主要生产可代替石化柴汽油的纯生物可再生复合燃料、石化基燃料油、纯生物柴油、甲醇汽油等。

鹿粪、废弃物沼气有机肥项目(谋划):在养殖基地建设处理粪便和动物性固体废弃物能力,并在种源繁育基地和养殖大户推广。

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亚临界水解燃料化协同处理项目(谋划):建源环保生态

专栏6 循环经济工程

科技有限公司分期建设生活垃圾、粪便处理生产线,建玉米秸秆水分解厂。

无醛秸秆环保生态板项目(谋划):吉林稼源秸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购置生态板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纤维素乙醇建设项目(谋划):在农业地区建设纤维素乙醇项目,并形成产业链,按5吨秸秆生产1吨纤维素乙醇计,1亿吨秸秆就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

(七)协同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

紧紧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深化改革创新为统领,落实生态环境导向(EOD)的开发项目,稳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促使碳资产开发,逐渐加强农业农村固碳减排力度,加速碳达峰、碳中和。

1. 推进生态环境导向(EOD)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创新性EOD项目的探索与实施。修复治理矿山,新建光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大不同类型EOD项目的开发力度,引导和规范EOD项目实施与管理。推进荒山荒地综合整治,实施东辽河流域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探索荒山荒地综合整治与清洁能源结合的EOD项目。治理区域内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提高区域发展品质,创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地利用融合的EOD项目。到2025年,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带动区域关联产业发展,形成相关经营收益。(辽源绿色生态建设集团负责)

2. 提升林业碳汇与开发。加大林业建设投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辽河流域涵养林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造林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管护,强化森林经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改造低质低效林,有效释放林木生长空间,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林木质量,有效遏制毁林现象,稳步提升林木蓄积量。对接全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寻找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合作方,确定合作模式,开发林业碳汇。到2025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7.09万公顷,林地面积达到18.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3.5%,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570万立方米。(市林草局负责)

3. 加强农业农村固碳减排。大力提升黑土地碳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有机肥、农家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划坡地,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保护黑土地,遏制土壤沙化、退化。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先,保持土壤肥力,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建立和完善畜禽粪污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推进百万亩良田建设。到2025年,全市良田累计达到271.8万亩,我市耕地保有量4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工程

一、EOD项目

辽源市东辽河流域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在建):东辽河流域各乡镇裸露山体生态修复171处,采用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生态修复面积34.75公顷。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地利用融合的EOD项目(谋划):通过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恢复区域优质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舒适的休闲体验等,提升生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提高区域发展品质,为环境敏感型产业集聚区开发与经营创造条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林业增汇项目

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开展大面积造林,总面积68680公顷。主要实施项目2个:吉林省辽源市东辽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建):完成国土绿化任务67000亩;辽源市辽河流域涵养林建设项目(在建):辽河流域造林42366公顷。

三、农村固碳减排项目

农业农村部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建):东丰县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023年已获得中央资金2800万元。

化肥减量项目(在建):利用12582短信平台和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实现技术全覆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攻坚行动。

坚持科技引领、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深化关键领域技术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育,推动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低碳革命。

1. 完善科技体制机制。落实“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引导推广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技术,落实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增强对低碳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支持企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绿色低碳科技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深化关键领域技术研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绿色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化关键领域技术研究,在重点领域尽快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积极成果转化。紧扣产业需求,加快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加大对相关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攻关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碳达峰提供科技引领和助力。(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育。围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造特色孵化链条,建设“1+N”创新研究平台,鼓励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创新中心,探索“科创飞地”,引导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共享,建设纺织袜业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等示范项目,推进辽源高新区升建国家高新区。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培育开发,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进重点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深度对接,积极发挥域外人才工作站作用,推进省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引进实用型人才、各领域高技能人才,鼓励支持辽源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企业联合吉林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通高校院所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绿色通道,支持科技成果在辽源落地转化。发挥辽源七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资源集聚优势,引入培育一批双碳机构,探索建立成果转让市场,促进碳中和关键技术集成耦合与综合优化,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低碳技术到低碳产业的互联互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 低碳科技创新工程

一、科技能力建设

建设“1+N”创新研究平台(谋划):以辽源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创新研发平台为示范,建立辽源产业创新研发平台+专家咨询智库,下设以博大伟业为依托的医药健康、以东北袜业园为依托的纺织材料、以鸿图锂电隔膜、格致汽车为依托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以启星铝业为依托的高精铝加工、以厚德食品为依托的农产品精深开发等产业创新研发平台。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谋划):到2025年,建立3个以上服务综合体和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培育20户高新技术企业、50户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50户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开发100个新产品,突破100项共性关键技术。

“双创”升级行动(谋划):持续开展“双创”活动,推动辽源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袜业和齐力众创两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帮助符合条件的平台争取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按省级要求,适时帮助16个市级乡里农创园认定省级乡里农创园。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党员干部、商业企业、普通群众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

1. 党员干部低碳发展执政先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绿色低碳发展与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系统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双碳”实现路径,分阶段、多层次对党员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增加考核比例、提高约束指标,推进绿色低碳共同发展,增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2. 重点企业绿色低碳经营推行。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将绿色低碳理念延伸到企业内部,融入到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内部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碳普惠机制下的商业体系,邀请商业资源参与,接棒政府传递绿色品牌的推广。重点用能单位要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统筹对接专业碳管理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持续控碳降碳,逐步迈向碳中和。加快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社会群众绿色低碳环保践行。策划以绿色低碳为特色,结合机器人、VR、3D动画等技术手段打造低碳科普及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双碳”体验馆,全面提升全民对“双碳”的认识,并在全社会引领低碳发展新潮流。建设符合我市特色的碳普惠机制,对全民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形成激励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的长效机制。引导市民深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市民优先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广泛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全国低碳日、全省节能宣传周等低碳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节能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9 绿色低碳社会示范创建工程

碳普惠互动平台:鼓励公众自愿践行低碳,对资源占用少或为低碳社会创建做出贡献的公众和企业予以激励,利用市场配置作用达到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通过消费端带动生产端低碳,通过需求侧促进供给侧技术创新。

双碳体验中心:定位为康体健身、销售产品、低碳科普、互动体验的“科技馆”,尝试引用“碳宇宙”概念,利用现代VR、3D动画等技术手段打造低碳科普及互动体验为一体的体验项目,打造健身器材的低碳战场,创建“康体健身,绿色产能”的健身降碳项目,该业务定位于开发并应用新型健身硬件类设施,进行产品市场模式的打造和开发拓展。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法规标准和统计核算体系。

根据国家、省的相关规定,研究制定低碳地方标准,探索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并设立碳达峰预警与考核机制。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或细则,以指导相关责任部门落实该标准。建立能源和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制度。严格执行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落实财税价格体系。

稳步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落实好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的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加快研究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油气管网建设运营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储能等调峰电源运行开展价格补偿机制。研究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补贴政策,促进我市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价格机制调动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加强秸秆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光伏、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积极主动引入低碳专业机构并推进机构服务市场,依托机构专业资源协助企业实现产业数字化。积极引导重点排放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建设,做好碳排放报告,加强相关的碳交易知识培训工作。按照省统一部署,适时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衔接。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探索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整体工作部署安排和系统推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定期调度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碳达峰行动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碳达峰行动总体进展。加强部门联动,深化沟通协作,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监督、结果处罚为一体的行动合力,协同落实节能降碳目标。

(二)强化责任落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摆在我市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各县区政府、各部门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落实举措,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形成合力。

(三)严格监督考核。

将重点行业与碳达峰行动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实施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五步工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定期调度、督导工作机制,督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