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固态电池市场正文

494GWh!当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率先爆发

2024-05-20 14:06来源:电池中国作者:马斯克斯关键词:固态电池储能技术储能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三大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中,电导率最高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正在加速。

“目前来看,固态解决方案进展比较快的是硫化物路线。”据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近期透露,宁德时代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机会很大,硫化物路线进展较快,并已建立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不过他也表示,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除此之外,广汽集团今年4月发布了能量密度达400Wh/kg以上的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据业内人士分析,广汽采用了硫化物电解质。去年10月,丰田汽车和日本出光兴产石油公司共同宣布,争取2027至2028年使全固态电池进入实用化阶段,亦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这种固态电解质能实现大容量、大功率等特性。

电池中国注意到,包括松下、本田、三星、宝马等不少企业也都选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据业内机构预测,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从2027年的2GWh增长到2030年到43GWh。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预计2030年以后将持续爆发式增长,到2035年将有望爆发式增长到494GWh。

率先量产可行性大

相比于聚合物和氧化物,硫化物电解质有其自身的优势特性。业内人士指出,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比较高,已接近电解液电导率水平,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快充上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硫化物也有较强的抑制锂枝晶能力,是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中目前认可的理论潜力最高的材料体系。

“理想的电解质需要拥有较好的离子电导率,对高电压正极、锂金属负极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并且制造安全和便捷,当然也要兼顾成本的可负担性。”吴凯认为,目前来看解决方案进展比较快的硫化物路线,率先量产的可行性较大。

不过,硫化物也有制造成本高、空气稳定性差等缺点。据业内机构测算,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价格在全球的平均水平为9美元/kg,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主要原料硫化锂为1500美元—2000美元/kg,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200倍以上,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都在努力将降低成本作为最优先课题。

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李琮熙指出,要想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价格持续降低,就需要让基础原料硫化锂的价格持续降低才可以。像锂、硫磺的价格本身不是很昂贵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工业和规模经济来降低这个价格。

“目前,硫化物固态电池材料的市场价格非常高,批量化制备对技术、工艺、设备、产线都是极大考验。”国内某固态电池厂商负责人指出,固态电解质材料实现更低成本的量产,是全固态电池产业全面起飞前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持续保持中国优势

从各国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来看,“目前国内固态电解质侧重于氧化物体系,日韩侧重于硫化物体系,欧美侧重于聚合物体系。这些技术路线各有利弊。”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还没有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路线,只能说硫化物的进度要快一些。

“日本、欧洲发展全固态电池的定位,就是要颠覆,把中国(技术路线)颠覆掉,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是要保优势、防颠覆,攻克全固态,兼顾优化液态锂离子电池。”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

实际上,对于进度较快的硫化物,除了宁德时代、广汽之外,还有不少中国企业在积极布局。当升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已系统布局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主流固态电池用关键材料技术路线。未来,当升科技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持续推进固态锂电材料生产及销售。

蓝海华腾近期也表示,公司投资了高能时代,该公司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20Ah级全固态电芯A样开发,同时高能时代正在搭建中试线,预计2024年底可以实现5Ah以内小电芯量产。

据李琮熙透露,在固态电池方面,容百科技现在积极与国内外的优秀客户进行合作,国内客户超过30家,国际客户超过12家。像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式线建设今年将会完成,计划从2025年开始推进批量生产体系建设。

电池中国注意到,去年9月,中科固能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生产基地项目在江苏溧阳签约。项目一期将实现全固态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大批量生产,以及开展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原材料、全固态电芯小试。二期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将全固态电池产业园落地,上下游链条企业聚集,打造千亿规模市场。

而就在上个月,有报道称,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在硫化物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制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关键痛点和技术瓶颈。其制备的多层叠片软包电池循环300次容量几乎不衰减。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20 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成型生产线落地筹备工作,力争2026年率先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

全固态电池是被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且具有颠覆性的风险。在液态电池领域处于全球引领地位的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也要多线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持续引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固态电池查看更多>储能技术查看更多>储能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