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蝶变 | 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勇当高质量发展引领者

2024-06-17 16:54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张伟雄 等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革命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为推动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张伟雄 宋超 郭冬冬)

十年来,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国家队、主力军,南方电网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电网连接能源生产与消费、畅通能源资源循环的枢纽作用,坚持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在全球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电网,着力打造数字电网关键载体,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全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不断保障约100万平方公里供电区域内2.72亿人口的安全可靠用电。

看保供,如今的南方电网电量规模相当于英、法、德三国总和,2023年最大统调负荷达到2.34亿千瓦,较2013年的1.29亿千瓦提升82%;西电东送“大动脉”从15条增加至19条,最大输电能力提升近1.2倍,累计输送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

看结构,建成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清洁电力占比高的电网,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多年年均达50%、最高达53%,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放眼全球,从深耕澜湄、奔赴南美到开拓中亚,国际业务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涵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投融资、运营管理等。

今天的南方电网,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向数字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阔步迈进。

保障安全可靠供电

大湾区供电可靠性达国际领先水平

4月的粤港澳大湾区一派繁忙。走进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厂房,2000多台芯片封测设备高速运转,每天下线3500万个芯片。“哪怕是毫秒级的电压波动,都会给生产线造成巨大影响。大湾区的高可靠用电,满足了设备严苛的用电要求,让我们生产更有底。”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说。

高新科技企业的“底气”背后,是一张大电网的脱胎换骨、涅槃再造。

——建强“主骨架”,保供更可靠

跨越山河,西电东送。全长1452公里的昆柳龙直流工程,以每秒约30万公里的光速,将乌东德水电站的清洁电能“闪送”至广东广西,年送电量可达330亿千瓦时。目前,南方电网已建成“八交十一直”西电东送大通道,送电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它们将西部澎湃的清洁能源送到东部负荷中心,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电力安全充裕供应。

柔性互联,搭建防火墙。广州市郊,粤中换流站内300万千瓦的功率在7248个换流阀功率模块之间来回穿梭。这是世界单元容量最大的背靠背柔性直流换流站,把复杂的广东电网“温柔”分离,构成“手拉手、背靠背”格局,避免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火烧连营”风险。2023年底,包括该换流站在内的“广东目标网架”工程全面建成,广东省东西部电力互济能力由400万千瓦提升至1000万千瓦,广东省电力供应能力升至3亿千瓦,是原来的两倍以上。

——全面智能化,运维更聪明

一键启动,300多公里外的无人机从“机巢”内缓缓升起,巡检贵州铜仁市220千伏铜青Ⅰ回线。“以前运维人员要跋山涉水、拿着望远镜抬头看,难以精准发现问题,效率也不高。”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智能作业中心专责陈海华说,过去一座铁塔需两名运维人员巡检半小时,现在有了无人机,仅需10分钟。

卫星、无人机、地面机器人“天空地”立体守护120万公里穿越深山和都市的输配电线路,配网自动化技术让故障线路“自愈”、瞬间复电,广州攻克高弹性电网关键技术、在台风袭击中故障跳闸次数下降近2成……在数字化赋能下,“聪明”的电网更加安全可靠。

——培育新业态,运营更友好

深圳龙华区,午间局部线路负荷加重。“App提醒,现在是用电高峰,功率可能降低、充电较慢。建议1小时后再来充电,每度电还可优惠0.5元。”车主黄先生正准备充电,看到“星星充电”发来的提示信息。

5分钟前,“星星充电”虚拟电厂接到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发出的有序调节负荷指令,随即引导车主参与错峰充电。“充电桩、储能、建筑空调等电力负荷资源聚合起来,成为虚拟电厂,可以助力电网调峰,还能获得一定收益。”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说。目前,中心接入深圳区域资源规模达265万千瓦。

保供应、强运维、引导社会更合理用电……“十四五”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平均停电时间小于1小时,供电可靠性达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面对水电紧缺、四季连旱、负荷创新高等考验,南方电网守住了不发生拉闸限电底线,切实保障供电区域的安全可靠用电。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是“零碳电”

1.45亿千瓦——这是截至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的新能源装机容量。新能源首次超过煤电,成为南方电网第一大电源。

50%——这是多年南方电网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相当于每两度电中有一度是“零碳电”。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以稳定的煤电为主,到用好季节性丰枯交替的水电,再到如今驾驭千变万化的“风光”电,南方电网的新能源利用率连续5年超过99%。绿色电力供得上、用得好,关键的秘诀是在数字化。

——智能高效调度,统筹电力“一盘棋”

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针对这一挑战,南方电网推动数字电网建设,使各类电力资源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支撑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月上旬,云南汛期尚未到来,广东天气阴晴不定。在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1200余家新能源场站、4.2万余个发电机组的数据实时变动,风机的风速、风向,光伏板的辐照度、实际功率等信息一目了然。

“未来半小时,云南日照强烈,光伏电力将多发150万千瓦;广东海上强对流天气结束,风电出力骤降。”结合人工智能预测情况,在调度员颜融监控下,调度系统如自动驾驶般发出指令:云南向广东增输100万千瓦光伏电力,同时调减主力水电厂50万千瓦出力,助力蓄水保水。

“通过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能力,过去的‘麻烦电’变成了支撑电力供应的‘优质电’。”颜融说。目前,南方电网风电、光伏短期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5%、91%,可减少数百万千瓦的调节电源建设。

——加快储能建设,构筑超级“电粮仓”

广西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2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加紧施工。“目前,我们同时在建4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南方电网储能公司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李华介绍,抽水蓄能电站就像超级“充电宝”,新能源出力大或用电低谷时充电,新能源出力小或用电高峰时放电。

建设周期更短、布局更灵活的新型储能电站也在加快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国内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今年相继投产,能实现毫秒间储放电能。

——促进绿电交易,形成供需“大商超”

“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更好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广州电缆厂营销中心业务总经理陈锦雄介绍道,2023年,企业通过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平台,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购买1.2万余张绿证,抵消了1256万千瓦时非绿电消耗排放。

2022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率先在南方区域落地。南方电网充分发挥电力交易中心平台作用,将绿电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通过双边协商、集中撮合等方式促成绿电绿证交易。2023年,南方区域绿电绿证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37%,港澳跨境绿证交易实现“零”的突破。

——推广电能替代,培育低碳“生活圈”

“电越来越足、越来越稳,充电桩也装到了乡里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杨淑娴去年开起了新能源汽车,“奔小康的动力像这车子一样足。”2023年,南方电网充电桩保有量达10.6万支,实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4785个行政乡镇充电桩全覆盖。

因地制宜重点聚焦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构建面向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普惠的服务体系……“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助力南方五省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33%,高出全国水平。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引领世界特高压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时代

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南方电网将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联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锻造硬实力,建强创新链

从建成世界上第一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到第一条多端柔性直流工程,再到第一条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在推进落实西电东送过程中,南方电网不断突破远距离输电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超越。昆柳龙直流工程创下19项世界第一,主要设备自主化率达到100%,引领世界特高压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时代。

勇攀高峰,自立自强,输电技术突破只是起点。投产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研发我国首款电力主控芯片并实现量产,发布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大瓦特”……从直流输电、大电网控制、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等战略优势领域出发,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南方电网在发、输、变、配、用电,智能调控,柔性构网等全链条发力,推动核心技术系统性、递进式、应用化发展,提升科技“硬实力”。

——打造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

在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同时,南方电网每年投资超1200亿元建设数字电网,与数千家供应商合作创新,拉动上下游近4000亿元的产能需求。

“‘南网电鸿’物联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互联协同提供了统一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平台远程对设备批量升级,平均升级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20分钟。”南方电网数字集团电鸿团队技术专家林加毅说。

2023年,南方电网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南网电鸿”。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物联终端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和高效管理,吸引了上下游100多家终端厂商参与,预计未来覆盖上亿个终端、带动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发挥引领力,打造产业链

立足技术优势,南方电网加大促进创新成果应用的场景和市场供给,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产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广州白云区,机器轰鸣、构架吊装,一座专门用于新型储能产品测试的220千伏变电站即将建成。“建成后,研发团队和厂家可以在这里完成真实场景测试,让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南网科技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刘石介绍。

作为新型储能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由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牵头,联合13家新型储能材料、芯片、电池等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打通“实验室—制造—市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助力广东打造万亿级储能产业集群。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与澜湄国家电力贸易电量超700亿千瓦时

坐上中老铁路,从云南昆明出发,一路向南,经磨憨口岸出境,就到了中南半岛北部的老挝。

为帮助老挝解决雨季电力消纳问题,2022年,南方电网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启动跨境双向电力贸易,这是中老电力联网12年来首次实现跨境双向输送,助力老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雨季,老挝富余水电送至中国消纳,远至粤港澳大湾区;枯水期,中国及时向老挝补充供电,打开了中国与东盟能源优势互补新局面。

10年来,乘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春风,南方电网在推动能源国际合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深耕澜湄,推动电力“硬联通”

作为国务院授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中方执行单位,20年前,南方电网在东盟国家首条输电线路投运。如今,已有10余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与东盟国家电网互联互通,累计实现跨境双向电力贸易超过7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九成,与周边国家形成电力互济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今年1月29日,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EDL-T)运营启动。EDL-T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在老挝政府监管下,EDL-T将作为老挝国家电网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老挝230千伏及以上电网和与周边国家跨境联网项目,为老挝提供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输电服务。

——深化交流,推动合作“软融通”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南方电网倡议发起粤港澳、澜湄国家、中日韩三个区域性电力企业高峰会机制,签署数十份对外交流合作协议,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国际能源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

开展人才交流培养。与高校联合培养澜湄国家来华留学生百余人,开展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超过千余人次,先后为澜湄区域培养出数百名熟悉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的国际电力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增进友好关系、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

——技术走出去,让“中国方案”惠及更多国家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向北1300余公里,是浩瀚的阿塔卡马沙漠,它是地球上最干燥、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光伏+”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2021年,南网国际公司与智利川斯莱科公司、哥伦比亚国家输电公司共同组成三方联营体,成功中标智利首个高压直流输电项目(KILO项目)。到2029年,这条全长约1350公里的输电线路,将把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丰富的清洁能源输送到智利首都大区。它将成为智利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抗震等级最高的输电项目,预计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12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940万吨。

“中国的高压直流输电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项目将让当地民众和企业了解中国技术、方案和标准。我们会用一个个高质量工程,让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联营公司首席技术官、来自南方电网公司的甘运良说。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南方电网公司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做中国的南网、世界的南网、开辟未来的南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扛起南方电网的使命责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奋发有为,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挑大梁、做表率、走在前。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表示,南方电网将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和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目标,继续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