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6月21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在京召开。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首次公开发布“石工卓灵”系列,特色工具、仪器、油田化学剂等7项石油工程技术领域高科技成果,为油气勘探开发向万米深层挺进,筑牢石油工程技术支撑。
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向“两深一非”(深地、深海、非常规)和新能源领域拓展,对钻井工艺、钻井液、工具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瞄准石油工程技术前沿,加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力度,持续开展深层特深层、页岩油气等关键钻完井装备研发,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重大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
“石工卓灵”系列7项成果展示:
卓灵SM-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
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是针对深层超深层钻探中水基钻井液抗温、抗污染能力难以满足安全施工要求而研发的关键产品,具有耐高温、高压、高盐等特点,在极端地层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高温流变性、长期沉降稳定性、润滑性,在国内已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2023年,该产品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卓灵SCOT-可降解PGA暂堵产品
PGA(聚乙醇酸)是一种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新材料,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工程院自主研发的宽温区PGA暂堵剂、绳结暂堵球、实心暂堵球等系列产品,满足了非常规油气藏暂堵承压及降解需求。
卓灵SIT-注氮水泥浆固井一体化技术
注氮水泥浆固井一体化技术主要在固井工艺中起到防漏、防窜、保温、堵漏,提高固井质量和安全性的作用。该技术可显著降低页岩气井环空带压比例、缩短承压堵漏周期、节约材料成本,平均每口井可缩减钻井周期14天。
卓灵SNM-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
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是一种新型随钻地质导向仪器,是将地层伽马测量点拉近在钻头处,在钻进时及时全面清晰地测量所钻地层,能指导钻头更大限度地保持在目的层中穿行,有效提高薄层油气层钻遇率,是国际公认的先进随钻技术产品。
卓灵SGMA-一体化测井软件平台(LogPlus)是一款集资料处理解释、地质工程应用等于一体的测井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系统,大大提高了测井评价成果水平和解释时效,推动中国石化测井处理解释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逐步实现替代国外处理软件,2023年荣获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创新成果优秀奖。
卓灵SDDO-石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
石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是一款助力石油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软件系统,可提供地质力学建模、井筒风险预警等10类25项业务功能,内置125个专业模型与AI算法,实时接入63项地质和工程信息,提供65个标准化分析图版,全方位支撑钻完井施工监测、分析优化和科学决策。该系统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已入选2023中国油气人工智能优秀案例。
大陆架SCET-高性能固井工具
高性能固井工具是一项助力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固井工具技术,形成的循环解阻及尾管快速下入技术,能有效降低建井风险和成本。系列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形成行业标准两项、中国石化专有技术两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正从陆地走向深蓝。近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这道矗立于黄海之滨的"蓝色长城"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新能源开发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更彰显了技术创新赋能能源革命的深层逻辑。项目位于青
当地时间7月4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里约热内卢会见了巴西国家石油管理局代理局长卡塞利,双方就深化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等进行会谈。戴厚良表示,中国石油愿与巴方继续保持密切交流沟通,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推进合作,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在深海油气开发等领域合作,推动中巴
7月4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联合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5年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的研究报告。根据预测,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0.3万亿kW·h,比上年增长5%。全年新投产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53.2%,规模再创历
7月3日,国内首座天然气全链条多工况深冷处理厂——西南油气田盐亭天然气处理厂全面投产。这是目前国内技术路线最长、工艺最复杂、功能最齐全、产品种类最多的天然气处理厂,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天然气综合利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在致密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勘探开发一体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中国经济发
今年以来,贵州能源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天然气增储上产、管网建设及运营、应急储备、城燃建设运营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天然气攻坚行动。力争到2027年实现非常规天然气年产9.1亿立方米,确保实现非常规天然气年产7.13亿立方米(占全省产量的45%);新建天然气长输管道1206千米,积
记者3日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悉,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最大分布式光伏、电力储能及充电桩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在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全面投用。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产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结构绿色化具有重要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6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5年6月下旬与6月中旬相比,26种产品价格上涨,20种下降,4种持平。油气方面:液化天然气(LNG)4258.3元/吨,比上期上升0.6%;液化石油气(LPG)45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7月2日消息,辽宁省委决定:霍庆生同志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郭长义同志不再担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战略,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难关,矢志攻坚、久久为功,加速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筑能源化工创新高地,这股澎湃之力正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推科技强国建设注入磅礴动能,快来看看最近中国石油又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新成就。中国石油首个!实现
中油资本近日发布公告,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此次增资合计出资金额为32.75亿元。这并非中国石油首次涉足核聚变领域。早在去年,
2025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端新材料应用:半导体用高纯低碳金(银)靶材和蒸发料、太阳能光伏银浆料、低温共烧陶瓷和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核心元器件用金浆料、生物医用金(银)材料、电接触金(银)及合金材
4月15日20时20分,随着吉林500千伏庆德变电站投运操作全部结束,500千伏双阳(庆德)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至此,吉林电网中部形成500千伏双环网,全省电力“东西互济”输送能力由200万千瓦提升至330万千瓦,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当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优化吉林能源布局。双阳(庆德)输变电程新建庆德变电
油气是战略资源,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围绕矿权管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若干法规和文件,促进了油气行业不断加大投资,强化技术创新,勘探开发成绩显著,有力支撑了我国石油产量重回2亿吨和天然气快速上产。但随之也出现了油气矿业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上,能源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命题。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何以科技创新重塑能源版图,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必将成为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重要议题。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去年全国两会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渤海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部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两个项目,分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6月24日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中国石油东方物探“两宽一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热烈祝贺!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自主研发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简称“两宽一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5月20日,中国电建集团重大海洋科研装备发布会暨中南院520海上勘测试验平台交付仪式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礼赞中南院建院75周年。山东省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建如,中国电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源,中国船级社海工处处长郑南,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立兵出席并致辞。山东省
记者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兴奋地说。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
12月10日,第三届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主管部门负责人、两院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能源企业代表集聚一堂,共商海洋强国建设和能源高质量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
10月3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拖缆地震勘探技术是世界上探测海底地质结构最直接、最经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