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评论正文

院士专家共议南方电网高质量发展(二)

2024-07-05 17:15来源:南方电网报作者:何诺书 刘斌等关键词: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人工智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

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围绕新型储能的作用、技术路线和产业化发展等话题,南网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

南方电网报:新型储能技术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锂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也在快速发展,您如何看待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陈海生:总体上看,目前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处于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各种储能技术均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不同的储能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有的适合于长时储能,有的适合于中短时长的,也有适用于短时高频的。哪种储能技术能够胜出,要靠市场来投票,最终取决于市场占有率。未来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储能技术将不断涌现,且会迅速发展。

南方电网报:新型储能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如何建立与新型储能相适应的市场机制?

陈海生:新型储能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价格,远期靠市场。短期需要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比如鼓励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拉开峰谷电价等,支持新型储能的发展;中期需要建立稳定的合理的价格机制,新型储能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部分作用需要在电价当中体现出来;远期还是要靠建立完善的电力现货市场,通过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来体现储能的价值。通过这三个阶段,新型储能的价格机制和商业模式可以逐步成熟,进而实现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南方电网报: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在积极推动新型储能的发展,2023年底,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对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您对于南方电网公司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陈海生: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储能的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南方电网公司是储能的主要用户之一,创新中心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储能从产业到用户的全链条发展。

要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南方电网公司需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开展示范项目建设。还要以用户为牵引,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预计未来十年年均用电增量约五千亿千瓦时

当前,新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电力生产结构加快调整,电力系统基础发生深刻变化,正处于由量变转入质变阶段。下一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展望“十五五”,电力消费需求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新能源发展又将如何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南网报专访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

南方电网报: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将为电网企业带来哪些挑战?南方电网应如何应对?

吴云:我国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大电源、大电网”仍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基本形态,西电东送规模仍将持续扩大,中长期将重点依托西北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电基地和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开发建设,推动谋划新一批大型风光基地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并结合东部沿海的海上风电与核电基地,共同支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作为电网发展重要一环的分布式电网将重点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以构网型储能等先进技术和能源电力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安全、绿色、高效为目标,创新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

南方电网应在国家能源战略总体布局的统筹指导下,全面融入全国电力发展布局和要求,持续推动电网结构与形态的优化,为推动南方地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坚强平台支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构建多元充裕供给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电网基础设施平台牵引作用,推动南方区域源网荷储协同发力,依托技术创新大力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

二是推动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将南方区域的发展积极融入全国电力发展格局,持续提升跨省区电力互济能力;加快推动区内新能源多元化发展,大幅提升区内能源保供自给能力和促进区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此外,还须优化完善“西电东送”价格机制,进一步发挥输配电价信号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

三是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发展。大力实施新能源替代,构建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新局面;加快推动主干电网提质升级,主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打造分布式电网,推动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推动配电网与“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推动电力系统调度体系革新升级,增强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能力。

四是整合电力行业产业链,打造安全电力供应体系。

建立贯穿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多元综合保障体系,推动打造产业链安全保障。推动电力行业向低碳、高效、智慧、灵活四大方向升级,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对接,补齐产业链短板,抢占大规模、长周期储能和氢能等领域先机,力争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五是推动加强体制机制构建。推动完善有效引导煤电发挥调节作用的政策机制,探索建立灵活调节容量市场,充分体现煤电在系统中可靠容量支撑的经济价值。针对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外送基地,引导出台综合上网电价政策及输配电价分摊机制。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推动调整电源电网企业投资界面及相应电价政策。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引导形成多元化收益方式,促进各环节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南方电网报:“十五五”及中长期电力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如何?

吴云: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预计未来十年平均每年的用电增量保持在5000亿千瓦时左右,2035年前后我国人均年用电量有望突破10000千瓦时/人。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拉动第二产业保持较高占比,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持续增长。

坚定数字化转型步伐 化挑战为机遇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能源行业走向更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驱动力。围绕当前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动态与长远趋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电力行业实现运营模式的全面升级,南网报专访了华为公司副总裁、电力数字化军团CEO孙福友。

南方电网报:我们都知道,华为和南方电网公司的合作成果非常丰硕,“南网电鸿”就是其中之一,请孙总给我们介绍一下华为在“南网电鸿”系统的研发中的角色和贡献,谈谈“南网电鸿”在电力行业中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以及下一阶段的计划?

孙福友:2020年9月,华为把鸿蒙操作系统捐献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南网电鸿”是基于开源操作系统构建的一个物联操作系统。作为南网生态中的一员,我们会把解决方案及产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好;同时,作为电力行业关键需求与华为数字化能力之间的沟通桥梁,我们会把华为积累的生态和运营能力介绍给南网,更好地助力“南网电鸿”战略落地。

我认为“南网电鸿”的三个定位非常重要。

首先,电鸿是南网的电鸿,一方面,它可以在运维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如即插即用、只换不修、无屏变有屏等,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电鸿把跨专业和跨领域的数据打通之后,彻底解决数据七国八制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打开了空间。

其次,电鸿是电力的电鸿,通过电鸿实现的“泛联接”,让更多的发电、储能、聚合商和用户都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让数字电网变得更坚强、更灵活。

第三,电鸿是生态的电鸿。以深圳配网为例,通过电鸿能实现视频大联网,消除了过去的“小院高墙”,让所有设备和数据变成南网统一的资产,也能让更多的生态参与,让电网公司降低运行成本、生态厂商降低部署成本、用户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通过多方收益繁荣生态。同时,进一步通过鸿蒙生态,能与家电乃至更多的行业,甚至是全社会互联与互动,这让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和可能。

我认为,接下来需要加速整个生态体系的构建和运营;也要增加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让大家眼见为实。

南方电网报:当前,人工智能(AI)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对于电力行业也是如此,在您看来,电力行业该怎样运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助力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孙福友:我先说一组公开的数据,到2025年,新能源总装机预计达到15.3亿千瓦,从配网接入的达到5亿千瓦,电动车达到4500万辆。这说明了中国电力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挑战,只有AI加持的世界级创新,才能解决这样的体系性挑战。第二,我认为通信是AI的基础,体系化的通信才能让AI“触手可及”,没有公路,劳斯莱斯就是个“铁皮房”。第三,AI未来要持续发挥作用,就必须聚焦关键业务场景来解决问题。

再一点,也是我特别想强调的:没有专业积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不可持续的,越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我们越要强调专业的纵深,但核心的专业能力需要识别出来,进一步分层解耦模块化,可按需快速组合。

校企科研深度融合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也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南网报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毕天姝。

南方电网报:从高校的视角,您认为传统科技攻关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科技攻关模式需要做出什么变化?

毕天姝:传统科技攻关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科研模式以兴趣导向、自由探索为主,场景需求不明确,部分研究未能聚焦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二是高校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战、松散组合的团队模式,难以形成面向重大任务科研攻关的战斗力;三是工程研发能力有限,缺乏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途径。

从传统科研攻关的时间周期来讲,从知识到技术再到首台首套装备,历时较长。但是由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任务和需求紧迫,需要改革这种科研创新的模式。

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科技攻关亟需向国家需求、集中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模式转变。我们希望能够跟电网公司紧密结合,面向重大工程、面向需求场景进行科研攻关,组建“产学研用”的合作创新团队,推行“需求场景+关键技术+首台首套”有组织的、校企深度融合的科研模式。在此方面,我们和南方电网公司共同创建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另外,我们也在发挥高校多学科融合的优势,跨学科组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团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解决实际系统构建和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南方电网报:您对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有何建议?华北电力大学与南方电网公司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有哪些合作空间?

毕天姝:校企联合首先大家要有共同的任务。刚才我也讲到了,前期我们和南方电网公司联合组建了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我们更希望在联合研究院里面能够实现一些科研机制体制的创新,能够面向能源行业的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来策划联合攻关的任务。

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科研攻关,可构建不同层次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一是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围绕项目长线合作实际需求,组织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面向重大工程科研攻关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招生名额、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论文选题等;二是企业青年技术骨干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协同培养,从实际工程中发现并研究真问题,从校企合作中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水平与协作能力,并形成人才交流和共享机制;三是依托重大工程科研攻关需求推动高层次人才互聘,邀请南方电网公司高层次人才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开展校企联聘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合作申报工作。

在共同的任务攻关过程当中,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来推进,形成关键的技术,产出重大成果来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进我们人才和学科的发展。

南网报记者 潘秋杏 陈永俊 林青 通讯员 李婧靓 徐文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储能查看更多>源网荷储查看更多>人工智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