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科技成果转化需多端同时发力
《能源评论》:应如何看待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低的现象?该怎样体系化地解决科技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金涌:一个科研成果从研发到真正产业化生产,需要漫长的过程,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高校追求前沿科研课题,有时离产业用户的实际需求比较远,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才可能有市场;企业则面临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市场认知的鸿沟。比如,不少企业家对于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的技术不敢第一个“吃螃蟹”。
要想跨越“死亡谷”,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机制至关重要。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由于缺乏联系,彼此之间就像隔着一道“墙”。这意味着,面向企业家的科普也非常重要,企业家不懂技术,就无法选择技术从而投资,而科学家是最好的科普员人选。通过科普,可以让企业家了解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投资方向,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能源评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已成为共识,应如何激发其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金涌:之所以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有资金实力,二是企业是受益者。实际上,任何规模和体制的企业都有创新的动力,对私企或者小公司而言,生命线就在于创新;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有能力和资源,而创新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出路。关键是怎么把大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为其提供好的条件,使其没有后顾之忧。
五年前,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牵头组织院士们就此开展讨论,为不同规模和体制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投资和产业创新发展出谋划策。专家们建议从制度化体系化手段入手,从社会层面建立风险基金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也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比如,进行科研投资可以减免税收,或者在考核机制上设立容错机制,从而为企业家、老板减轻压力,促使其进行创新。总之,要让企业家明白创新的条件和技术都已成熟,国家有政策、创新有保障,如此“转化之谷”就可以填平了。
《能源评论》: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激励人才。作为科普专家,您认为,科学家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从0到1”及“从1到10”的话题?
金涌:“从0到1”“从1到10”是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的问题,还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从0到1”的基础研究创新要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成本,然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做领跑者就必须做“从0到1”的探路者。
“从0到1”“从1到10”甚至“从1到100”的过程,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现在有两个解决方向。一个是参考药学领域的构效关系,从市场需求和产品性能出发,科学测算其构造、功能,这是一个新的技术方向。另一个是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比如能源行业要解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问题,化学领域、化工领域、生物领域、物理领域甚至是数学领域的专家都可以找到契机,因为现在的学科分支已经形成了一个科研网络,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也是“从0到1”“从1到100”的一个最好机会。
颠覆性创新要另辟蹊径
《能源评论》:您曾用古诗解释过科技创新需要的四种素质。对于产业创新,您认为实现颠覆性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哪些条件?
金涌:对个人成才而言,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跨界的视野,还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辩证的方法。
从产业创新层面,颠覆性创新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思维指导,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法回溯事物本质是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手段。当然这是很难的,我们普通人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研究新的思路。比如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将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用作还原气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领域,这也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思维。
颠覆性创新不是小修小改。我们反对“唯论文”,所谓“唯论文”就是从已发表论文的缝隙里再找到一个课题去研究,比如别人说碳酸盐好,那我就试试磷酸盐,这就叫作小修小改,这种创新成不了大事。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带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才能产生增量。但颠覆性创新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第一,颠覆的前提是创新过程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搞一些水变油、永动机这些完全违反客观规律的事,这样的创新永远不会成功。第二,科学创新的落脚点是工程创新。工程技术总存在正负两方面,一定要考虑创新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汽车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汽车也会带来交通事故,所以作为创新者,一定要知道一项创新在工程应用中的有限性。科学家要有良心,不能一味追求新颖性,去做不符合伦理的事情。第三,好的创新永远是美的。要做出颠覆性创新,必须要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要有科学的素养、人文的修养、艺术的审美,才有能力去辨别真假、善恶、美丑。而且工程技术创新还要过经济关,在经济上可承受。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最理想的时期,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全社会从上到下都鼓励创新,用各种方法为创新创造条件。只要我们拥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刻苦钻研的精神,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开辟出一条创新道路,产生出色的创新成果,造福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能源评论》: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人“钱学森”先生就“如何持续地推进科技创新”话题展开讨论,如今您对这个问题有哪些更进一步的体悟?
金涌:初次与钱老结缘,我刚从苏联留学回来,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助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为钱老做翻译。我一直关注他,他虽然已经是航天领域的先驱者,但他不认同自己在这方面做了创新,他强调真正的创新应当敢于研究那些尚未被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他一直致力于做系统工程的研究,这是他独创的东西。他在30年前就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并给虚拟现实取名为“灵境”,也在持续探索我国各领域的工程建设和组织远景规划。他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让我备受鼓舞。
实现“双碳”目标要渐进式推进
《能源评论》:作为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您认为能源科技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应如何发挥作用?该如何安排基础性、前沿性、长期性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奏?
金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来说不单纯是能源转型问题或气候变化问题,更是根本性的时代变化。首先,碳中和正在推动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粗放的工业变成高端的信息产业,促进时代的变化。其次,我们转变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可以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如今,我国有超过70%的石油从国外进口,接近50%的天然气需要依靠进口,我们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严重制约。再次,化石、煤油、天然气可以从燃料变成材料,去制造塑料、橡胶、纤维等高新材料,也会进一步缓解我国柴油过剩的现状。最后,循环经济下二氧化碳也可以循环利用,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成氢气,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就把二氧化碳重新变成合成物材料,未来的循环经济能“变废为宝”,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所以碳中和是引导中国时代变化的一个契机,解决了中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的问题。
当然,实现碳中和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必须从现在开始规划、替代、创新,且需要渐进式推进,并与经济发展同步。在推进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我国从工业化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告别化石燃料时代转向化石材料时代,迈入可再生能源主导时代、核聚变能源时代、资源循环利用时代,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能源资源匮乏的困扰。
《能源评论》:您曾说过,可再生能源加(新型)储能技术这项颠覆性创新技术是人类使用能量的一次重大转变,可再生能源加新型储能技术会是未来能源利用的主要趋势吗?
金涌:一般认为,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实际上,尽管我国煤炭储量约占世界的12%,但人均储量只是世界人均储量的60%。所以重视可再生能源是必然选择。由于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与间歇性,电网、用户又都需要稳定的电能供应,所以可再生能源须与储能配合,组成智能电网,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就可以逐渐代替化石能源了。
可控核聚变是另一个未来能源的主要解决方案,从原料来看,一升海水中提取的重氢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柴油释放的能量,且不产生核废物,堪称人类能源的终极使用方式。
《能源评论》:科技和产业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而国际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您认为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应如何开展?
金涌: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创新。当前以及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之根本在于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能力。我国科技的发展从跟跑到并跑乃至于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到来,而这个跨越的过程既华丽又艰难,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要跨越这些障碍,只能依靠创新。对能源科技创新而言,国际交流至关重要。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美国通过技术移民等各种手段从全世界引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领先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某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闭门造车、限制科研人员在国际上交流,科技发展就会落后。所以即使有些国家要封锁我们,我们也要想办法走出去,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作为国内新能源全产业链资源整合的第一平台,新能源全领域企业交流合作的最大舞台,第十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2024)将于12月3-5日在北京盛大开启。今年,会议将以“信心,稳健发展”为主题,直击当下新能源行业痛点,紧贴行业前沿趋势,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凝聚“政、产、学、研、金”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能源供给量增质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x2022;首席能源观”nbsp;作者:王伟特约撰稿人陈光贾雪枫)如今,能源行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8月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接受中新社采访的专家认为,这将从多方面促进中国能源行业转型发展。此次能源法的出台,填补了能源领域统领性立法的空白。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兴华指出,能源发展具有系统性,有一些问题仅仅依靠单行法是不能解决的,中国长期缺乏一部具
日前,国家电投集团旗下远达环保(600292.SH)刚刚公布重大资产重组,将母公司旗下承担湘西水电开发业务的五凌电力和承担广西水电和部分海外水电开发业务的长洲水电共同注入上市平台,为国家电投打造水电上市旗舰。(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重大利好之下,远达环保股价一路一字板,一度狂涨至15.33
10月30日,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云南大学在曲靖市举办第三届“云能”新能源行业灭火救援战术演习暨案例复盘活动。此次活动在延续前两届全视野共商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和应急处置基础上,将研讨式会议升级拓展为“政企学研消”汇聚全产业链智慧、共研风险防范对策、交流分享研战成果的综合性活动,以“
10月11日,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在京召开数字化专业组启动会议。会议宣布了委员组成名单,进行了数字化标准建设同行经验分享,介绍了核电数字化标准建设工作情况。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标委会主任委员何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要充分认识核电数字化标准建
节前,政策频出,股市暴涨。新能源行业也是雨露均沾,表现不俗。不过,在这一系列货币及财政政策当中,新能源行业能否持续受益,能否接住这泼天富贵,值得探讨。作为资本市场多个周期的亲历者,浅谈一些认识。(来源:微信公众号“Mr蒋静的资本圈”作者:Mr蒋静)1、制造端不易先谈谈宏观理解。比较确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补充更新自治区能源行业专家库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补充更新自治区能源行业专家库的通知各盟市能源局,有关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局,有关能源企业、高等院校、设计科研等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我区煤炭、电力、油气长输管道领域专家人才层次和专业
“在各项电力业务场景测试中,5G毫米波通信平均时延低至4毫秒以内,传输速率达6G比特率以上,网络传输成功率高于99.9999%,此次测试顺利通过。”9月12日,国网福建信通公司电力信息通信与安全可控技术研究实验室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个能源行业5G毫米波技术应用实验测试,标志着该公司在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
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9月份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通报投资项目审批情况、近期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投资项目审批情况。1—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3个,总投资6731亿元,其中审批53个,核准30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
11月20日,中广核新能源发布公告称,于2024年11月20日,公司与中广核(北京)新能源科技订立风电场及光伏电站运维服务框架协议,自2024年11月20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止期间,公司同意委聘中广核(北京)新能源科技为集团的所有风电场及光伏电站提供技术维护服务。董事会认为,中广核(北京)新能源科技具备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据天眼查显示,近日,北京嘉晟云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宇斌,注册资本125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电池零配件销售等。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乐通股份、深圳朝鸣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持股。
2024年10月25日,福建省新能源科技产业促进会会长李宁、秘书长孙闽兆一行莅临迈贝特访问交流,迈贝特董事长陈熹接待了各位嘉宾,双方针对新能源业内态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福建省新能源科技产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也称新能源产业联盟,该联盟通过组织业内论坛、比赛及产业研修等一系列活动,促进
近日,飞毛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高储能”)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秉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将结合各自在品牌、资源、技术及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探索储能项目合作开发的新模式,推动储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平高储能作为国内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的开拓
近日,深圳市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储能”)成功中标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风光”)214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此次中标,彰显了欣旺达储能的综合技术实力,同步也开启了欣旺达储能与山东省能源集团合作的新篇章。该项目作为山东省的储能示范类项目,项目采用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2024年8月9日,新疆健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韩天奇,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等。天眼查资料显示,新疆健龙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级别,于9月6日在海南文昌沿海首次登陆,随后在广东湛江地区进行二次登陆。“摩羯”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15百帕,强度之强为历史罕见,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给多地造成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突出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背后,也充分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新质生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天津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聚合物电池全自动快充产线项目RCO废气处理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招标内容为RCO废处理设备一套,详情如下:
在金秋九月的厦门,厦门紫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紫京科技”)正以稳健的步伐,引领着新能源科技行业的潮流,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贡献紫京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紫京科技成立于2020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福建省厦门市,是一家
储能正独立成长为新的万亿赛道,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企业入局。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2024开年以来,已有近30个储能相关项目密集签约或开工,所涉投资金额近千亿元,产能规模超150GWh。01新开工储能项目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新开工储能项目15个,其中14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金额,投资总额近
3月30日,硅业分会发布最新多晶硅价格,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4.60-25.40万元/吨,平均24.98万元/吨,周环比涨幅0.64%;单晶致密料成交价在24.40-25.20万元/吨,平均24.75万元/吨,周环比涨幅0.69%;单晶菜花料成交价在24.10-24.90万元/吨,平均24.48万元/吨,周环比涨幅0.82%。硅料价格不断上
碳中和不是一个单纯的能源问题或气候变化问题,而是一场深刻、广泛的系统变革,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中国这项远大目标的实现,目前还面临以下四方面挑战。(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ID:CEO_ER作者:金涌)一是我国现在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二是我国设定
在迈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怎么走?这关系到国家经济与社会民生,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作者介绍:作者系知名化学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为7月17日在第二届“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上的专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双碳”目标为我国带来了三个挑战:一是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比较大;二是30年之内碳排放要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比较短;三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经济也要同步发展。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