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我看过沙漠下暴雨”,这并非只是歌词中的浪漫臆想。
近日,在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撒哈拉沙漠,洪水自沙漠腹地喷涌,穿越连绵沙丘与稀疏植被,将干涸长达半个世纪的伊里基湖重新填满。自9月底以来,该地经历了极端降雨引发的洪水灾害。
地球的另一端,超强飓风“海伦妮”“米尔顿”接连肆虐美国佛罗里达州,造成超过300万户家庭断电,近三成的加油站陷入瘫痪。
不久前,中国海南亦经历了17级超强台风“摩羯”的无情冲击。高数十米、造价上千万风机被掀翻,粗如臂膀的树干如凌乱的糖屑,散落一地。数十万人用电受影响,灾损超600亿元。
破坏之强、影响之大,超乎想象。系列小概率事件,是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的鲜明例证。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正因此面临无尽试炼与挑战。
“百年一遇”,为何频现?
今年的阳澄湖大闸蟹,也来得比往年更晚一些。
“大闸蟹,今年日子不好过唷。”长三角蟹农表示还没碰过这种情况,7月水温太高,刚蜕壳的大闸蟹受不了,一茬接一茬地死亡。
一波未平,中秋台风“贝碧嘉”来袭,湖里不少养殖区域围网被掀翻,大闸蟹纷纷出逃。在往年,秋台风登陆华东实属罕见。
早前,一条微博词条登上热搜:20岁,经历过3次“千年一遇”。不只是对温度敏感的大闸蟹,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天气越来越“反常”了。
比如,2022年我国南方“百年一遇”持续高温,2023年北京“140年以来”最强降雨,2024年广东北江流域“百年一遇”洪水,杭州历经“史上高温最漫长的一年”。“南涝北旱”的传统印记正逐步被抹去。
极端天气是相对罕见的,且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天气现象的统称。它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原因,均指向全球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
“受气候变暖影响,过去20年间,全球高温事件增加了232%,洪涝事件增加了134%,风暴事件增加了97%,山火事件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显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年代”已然到来。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却非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极端的热、极端的冷,共同肆虐。
去年,中国“史上最热年”与“史上同期最强寒潮”同时出现,今年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15℃,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我们无法预知气象纪录何时被刷新,但可以确定的是,天气的极端不确定性在进一步加大。而极端天气引发的强风、洪涝、高温及冰冻等,正是电力系统最为忧虑的致命威胁。
警钟不止一场台风在敲响
“紧急招募!报酬日结!”
台风“摩羯”登陆海南的第6日,重灾区海南文昌向社会紧急招募电工,要求专业电工或从事过电网电力工作经历的实操者,须能爬电杆,且需自带基本抢修工具。
在9月10日召开的海南省防御台风“摩羯”应急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有铖透露,几乎要重建一个文昌配网。
在自然之浩瀚苍穹下,人微如尘,人类精心构筑的现代电力系统亦是。
台风肆虐的数小时内,文昌全市房屋受损2.5万余间,全省110千伏及以上主网杆塔损坏68基,35千伏及以下配网线路受损1.42万公里,直接服务用户的配电变压器停运数量占总数63.94%,通信基站断电率82.3%。全市11家水厂有8家因停电停供。
蝴蝶扇一扇翅膀,影响还在延续。全球80%以上的停电事故由极端天气引起,包括台风、暴风雪、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与能源供需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更紧密。台风对电力设施的暴力破坏,仅是其中一种。
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持续推高能源需求。中国电力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日趋明显,2020年冬,“霸王级”寒潮造成江西、湖南多地限电。今夏,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浙江用电负荷七创历史新高,夏季降温负荷占最高用电负荷比重超四成。
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也常常“看天吃饭”。2022年,川渝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致占当地电力供应80%以上的水电发电能力“腰斩”、工业限电停产。能源市场暗流涌动,供不应求,度电难购。千里外的浙江为保证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以超常价格购入外省来电,最远来自新疆、西藏。
极端天气下规模快速增长的光伏、风电项目同样“历劫”。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极端寒潮,天然气管道冻结,风光发电设备停运。极端低温带来电力需求激增和供应短缺,数百万居民在零下19摄氏度的极寒中无电可用。
越来越多的“压力测试”表明,能源风险和气候变化两大危机相互关联,甚至相互耦合、互为因果。极端天气事件已逐渐从偶尔出现的“附加挑战”转为更为频繁的“必答考题”,甚至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难题”。
变数丛生中寻找“确定性”
当“百年一遇、乃至千年一遇”的灾害,年年相遇。
极端天气带来的“痛”,必须治。
如何治?电力系统能否“未卜先知”,更坦然面对?电网需多么坚固,才能对冲气候风险?
今年8月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电网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气象+电力”深度融合,发挥气象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运行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几十年来,我们这个行业都是‘看天吃饭’,如今正在转向‘知天而作’。”台风“贝碧嘉”登陆前夕,在国网台风预警中心工作台前,国网浙江电科院电力气象专家王振国与浙江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团队联合办公,针对浙江特高压通道、大跨越杆塔的定点精细化气象预报向各市发布预警报告,指导预防措施制定。
大气是一个混沌系统,影响因素多,不确定性大。王振国将台风走向形容为一片树叶落入湍急的河流中,河底石块多少或一阵风吹过都将影响这片叶子的走向。“我们正致力减少不确定性。”
2016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建立覆冰、山火、雷电、舞动、台风和地质灾害六大监测预警中心,将努力提前至灾害来临前。
过去,气象部门预警信息面向社会公众,集中关注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而电网设备多位于高山峻岭间等微地形区域,常规的台风预报难以满足电力生产运维实际需要。国网台风预警中心将气象、地形地貌、电网设备参数、专家经验、电网历史台风灾害等数据融合应用于台风灾害预测过程,将台风气象预测空间分辨率从3千米范围提升至1千米,为电网“量身定制”台风预报。
数据显示,在历次台风灾害过程中,国网台风监测预警中心对发生台风故障跳闸线路预测准确率最高超70%。在前期精准预测下,受影响地区作出有效抗击台风预案和充足物资准备,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7月23日,国网浙江电力生产管控中心、浙江电力气象中心在国网台风监测预警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强。“除了防灾减灾,电力气象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能有效支撑新能源功率预测,辅助电力电量平衡调度。”王振国说。
在高比例外来电、高比例清洁能源、高峰谷差率的浙江,气象与能源电力的关系更为紧密。要在供需极度不确定下实现可靠的电力供给,电力系统必须寻找新的平衡模式,重新“自洽”。
浙江建设新一代调度技术,从多源气象数据接入、融合与数据质量评估入手,辅助历史量测样本数据的治理,通过全新的AI预测模型的部署与迭代调优,实现新能源出力及负荷预测15分钟超短期预测,以预测确定性助力算好供需“平衡账”。
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还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技术先进、机制完善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精准服务电力运行,建立预警标准,为能源生产、供给、消费和安全提供全链条高质量气象服务。
与黑天鹅共振,唯有“反脆弱”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不确定性灾害频现,增强城市韧性是必然选择。在城建规划上,各大城市也将环境气候纳入考量范畴。
宁波余姚,如同众多沿东南海岸线、依河而筑的城市,台风带来的洪涝,历来是最主要的天灾。
“相当于68个西湖水倾泻而下。”回忆起11年前的强台风“菲特”,当地居民仍心有余悸。穿城而过的姚江,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值3.4米,城区泡在水里长达一周,6天18小时才退去。
受汛期上游来水暴涨、台风增水、东海天文潮汐等叠加影响,余姚被称为“锅底”城市。
今年5月,在该市河姆渡镇东澄村电力施工现场,随着10千伏江大线的智能化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风雨无忧”民生工程主线部分全面收官。
“改造后的线路具备远程遥控隔离功能,可远程操控实现秒级停电隔离,进一步保障居民汛期用电无忧。”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丈亭供电所生产负责人说,该工程已经持续推进10余年。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4300多座海岛星罗棋布,全省受台风暴潮影响岸线长达6600公里,居全国之首?。1949年至2023年,超50个台风“光临”此地。
国网浙江电力设备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更加重视气候变化“新常态”,备受台风“青睐”的浙江,尤其需要一张“不怕台风的电网”。
由点及面,近年来,浙江应用“防台风抗灾电网”体系评价平台,通过47个评价指数对沿海城市供电网格进行“诊断”,针对像余姚这样的“锅底”城市开展查漏补缺。在各地靠海和“风口”地带,完成3000余基老旧薄弱和风偏杆塔改造,全密封、全绝缘、防洪型设备覆盖到位,持续建强电网本质安全。
当电网足够强大,是否可以抵御一切?“超强台风不常来,登陆地点‘捉摸不定’,按照抗超强台风的标准全面升级电网并不现实。” 王振国表示,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数年间,浙江灾后“修复模式”也在持续上新,从网格化抢修到电子沙盘助力快速决策,从无人机灾后巡线到结合卫星通信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作战链,从电力灾害恢复指数为抢修指挥提供决策依据到基于北斗技术的平战一体智慧抢修平台,抢修更智慧,应对愈从容。
“防灾减灾也有蝴蝶效应。”王振国说,一个小小的措施,很难说起初会起多大作用,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变化已经显现。2016年,台风“莫拉蒂”引发浙江山洪,供电员工奋战87小时恢复受灾地区供电。2020年,台风“黑格比”来势汹汹,仅过去48小时,受灾区域便重现万家灯火。2024年,台风“贝碧嘉”袭击舟山、嘉兴等地,当晚受影响区域全部恢复供电。
正如“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理论:复杂系统的演化本身就是反脆弱的——经历风险越多,黑天鹅就离得越远。诚然,尽管极端天气愈频,强度愈烈,灾损总体却越来越小。反思中摸索前进,合作中寻集体智慧,终将找到通向可持续、坚韧、安全能源的答案。
供稿
融媒体中心 张悦
编辑
邓通
校对
朱斐白 范艺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日,新一届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供应链安全标准工作组成立。这是福建首个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标准工作组。据介绍,供应链安全标准工作组由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牵头工作,成员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24年,我国电网投资额创下新高,历史性突破6000亿元,同时国家电网建成投运3项特高压工程,累计建成“22交16直”38项特高压工程。同时据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我国电网总投资将再创新高,预计突破8000亿元。上下滑动查看全部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建设,以及一系列政策加
3月27日,安徽合肥出现强对流天气。2时07分,合肥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网调度员孔德骏收到主配联合故障感知平台发来的故障简报短信:35千伏慈灯线故障跳闸,损失负荷1200千瓦。他立即通知配网调度员按照事故预案启动配网负荷转移,并通知运维单位开展故障线路处置和设备检查。5分钟后,该线路所带负
“十五五”推进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研究来源:中能源传媒研究院作者:赵云灏1王大为2龚钢军3陆俊3(1.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2.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3.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
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一系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等引发了电力新能源行业热议。此前,在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也提出要大力提
3月25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一架大载重专用吊装无人机将15千克重的相间间隔棒精准运送至110千伏巴西线指定作业地点,并开展间隔棒带电加装作业。应用无人机带电加装防舞相间间隔棒,单支间隔棒安装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8分钟。无人机带电加装防舞相间间隔棒是一种新型防舞动作业措施。作业
3月27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发改环资〔2025〕181号)。其中明确,完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推进电网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同时指出,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推动冶金、有色、
近日,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首次运用无人机搭载X光检测技术,对重要输电线路实施“空中体检”。传统电力检修往往需要停电作业,而此次使用的新技术实现了“带电检测”。在横跨中老铁路的230千伏输电线路现场,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升空,通过X光透视扫描电力线夹内部结构。运维人员介绍,现在通过无人机X光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累计突破14亿千瓦。根据《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规划路径,2025年全国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源网荷储协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设计,存在部分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困
晨曦初照,福建东山岛澳角村渔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电商一条街的商户们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忙着将新鲜的海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崇山峻岭间,茶农们灵巧地采摘着春茶,身后的座座铁塔、头顶的根根银线在微风中送电“上春山”,助力茶香四溢。从繁华都市到宁静村落,配电网连接着千家万
人工智能推动能源电力发展形势研究(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徐东杰李振杰侯金秀熊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能源电力行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平台体系和大模型基础能力,持续增强算力与应用场景创新,人工智能
4月10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特变电工新能源携构网型组串式储能系统等多款创新光储解决方案亮相。储能行业发展至今,在降本增效的追逐中,储能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在此背景下,特变电工新能源凭借在储能解决方案的领先优势及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在此次展会中
4月11日上午,国网冀北电力全面启动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万余名干部职工到岗到位,迅速进入Ⅲ级应急响应状态,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国网冀北电力已集结主网应急抢修队伍55支、配网抢修队伍497支、应急救援基干分队56支,应急抢修人员5256人全员待命。同时,76台发电车、520台发电机、257
近日,优利德测试仪表团队携UTi384G红外热成像仪走进南方电网广东佛山周转仓,为其配电日常维护检修工作带来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在10kV高压电压互感器温度筛查环节,UTi384G凭借出色的产品性能和现场演示效果,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精准对接需求,技术优势凸显互感器作为供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其运行
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行政令《强化电网可靠性与安全性》(以下简称“行政令”),试图以制度性变革应对美国电力系统深层次危机。然而,这份用于加固“电网安全防火墙”的政策文件,却暴露出了明显的“头痛医头”思维——为应对由数据中心扩张和制造业回流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其所采
近日,南方电网公司在广东首次启动全网中压分布式新能源群调群控功能集中测试,推动省、地两级调度主站统一新能源控制策略和高效协同控制,调度主站首次覆盖分布式新能源群调群控。本次测试按照云边融合智能调度运行平台(CEP)建设要求,由南网总调牵头策划,广东电网具体负责,全网各级调度机构深入参
4月9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联席会召开2025年第一次会议。国家能源局法改司副司长徐欣、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保东、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共识持续增强。会议强调,要坚决落
4月10日,宁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宁发改运行〔2025〕247号)。其中指出,各单位要聚焦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全面、深入分析电力安全治理薄弱环节并追根溯源、找准病灶,不避重就轻、不弄虚作假,在完善体制机
4月1日,新一届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供应链安全标准工作组成立。这是福建首个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标准工作组。据介绍,供应链安全标准工作组由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牵头工作,成员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和中国电科院数值天气预报中心预测,4月10~13日,全国大部地区将有一次大风、降温、暴雪、暴雨并伴随强对流的复合性灾害天气过程。4月9日15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大风、强对流黄色预警,要求相关单位做好预警响应工作。据了解,此次复合性灾害天气过程是受高空冷涡快速南下后引
4月2日,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员工在220千伏宁东集控站内通过新一代集控系统的远方智能操作模块远程下达指令,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的新建220千伏江南变电站正式投产送电。这是浙江电网首次应用新一代集控系统远程操作一次、二次设备为变电站送电,与现场操作相比效率提升近80%。近年来,宁波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以首台(套)示范应用为突破口,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畅通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渠道,推动科技创新
充电桩市场的狂热,从传统能源企业“三桶油”开始线下抢桩就可窥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81.8万台——这一数字在五年前是168万台。与之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几何式增长,从2014年的12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3140万辆。56.8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竞逐千亿市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问答(2025年版)》。其中提到,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则上只能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在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参与现货市场。对于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在电力现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4月7日至2025年4月11日一周火电项目,涉及项目的核准、开工、投运等。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六盘山2×1000MW、广东清远2×1000MW等60个项目电缆采购中标公示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科环集团国能智深宁夏六盘山2×1000MW、广东清远2×1000MW等60个项目电缆采购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第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4月7日至2025年4月11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六盘山2×1000MW、广东清远2×1000MW等60个项目电缆采购中标公示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科环集团国能智深宁夏六盘山2×1000MW、广东清远2×1000MW等60个项目电缆采购公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与罗马尼亚维能惠EPC公司正式签署了罗马尼亚100MW/200MWh储能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是公司2025年度在罗马尼亚市场签约的首个项目。该项目位于罗马尼亚西北部地区,项目建成后将并入罗马尼亚国家电网,在高峰期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根据协议,未来公司将提供包括技术方案设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文件表示,坚持统一认识,明确虚拟电厂的定义和功能定位。坚持开放包容,健全支持虚拟电厂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坚持安全可靠,将虚拟电厂纳入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并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坚持多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
4月6日,由水电四局承建的内蒙古重大新能源项目——乌兰布和沙漠一期光伏发电项目五标段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该标段发电系统正式接入国家电网。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城西南侧的乌兰布和沙漠。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一期五标段承担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和中国电科院数值天气预报中心预测,4月10~13日,全国大部地区将有一次大风、降温、暴雪、暴雨并伴随强对流的复合性灾害天气过程。4月9日15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大风、强对流黄色预警,要求相关单位做好预警响应工作。据了解,此次复合性灾害天气过程是受高空冷涡快速南下后引
3月31日,华北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达到1.71亿千瓦,创新高。自2024年3月以来,华北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接连突破1.5亿、1.6亿、1.7亿千瓦大关。近年来,华北电网新能源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华北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7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容量的50.3%,成为第一大电源。今年一季度,华
4月8日,由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委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香港有限公司牵头筹建的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财资中心委员会(以下简称“中企协会财资委”)成立仪式在香港成功举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尹宗华、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等300余位来自政界、商界、学界及社会团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