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报道正文

深圳供电局:365名数字员工“打卡”上班

2025-02-11 10:42来源:南方电网报作者:刘杰 杨晶晶关键词:数字化智能化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春节,深圳供电局365名数字员工“打卡”上班。虽然距离“数字员工上班,我回家过年”的梦想有点遥远,但数字员工一年的工作量已经抵得上877名普通员工。未来,数字员工的人数还将持续增加。

它们在工作中如何与业务人员、程序员密切配合发挥更大作用?企业如何管理好渐成规模的“数字军团”?深圳供电局探索数字员工拟人化管理,实行“一算法一员工”,逐渐形成数字员工招聘—上岗—考核全流程管理模式。

遍及供电各业务领域

一键开工 高效精准

不需要工作时,供应链合同编辑机器人基本一直在“沉睡”。它可以瞬间被人类朋友唤醒,方式很简单,深圳供电局供应链服务中心合约管理部专责卢伟洪只要打开电脑,插上自己的uKey(智能密码钥匙),轻轻用鼠标点一下,它就能立马跳出来,自己钻进相应系统,开始一天的合同编辑工作。若是没有它,这工作只能卢伟洪自己对着电脑一步步操作完成。

和机器人搭档的还有深圳供电局服务稽查中心技能专家刘晓薇。稽查中心要监督整个电力营销业务流程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常见的经营风险。一直以来,这项工作都要和各种数据打交道,从蛛丝马迹中纠出问题。如今她又多了个帮手——大瓦特。“我可以把任何我认为有疑问的信息告诉大瓦特,大瓦特就像侦探一样,和它大脑中另外维度的信息匹配,给我一个十分可靠的结论,最后再由我来判断。”刘晓薇说。

在深圳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还有39位精通图像识别的数字员工。它们日夜识别着输电线路下的隐患,高效运转,不知疲惫。

“就拿这个跳闸算法来说,它能够帮助我们一键锁定跳闸故障点。”该局生产指挥中心技能专家宫科介绍,以前一旦有跳闸,主网人员就要带着问题到现场对设备逐个排查,至少2小时才能完成故障隔离和设备转检修。现在算法直接推送故障信息及相关视频回放,“10分钟左右就能远程精准定位故障。主网人员直接奔赴故障位置。”宫科笑着说,“跳闸处置时间平均减少1小时以上。”

深圳供电局数字员工管理系统详细记载了这些数字员工的信息。它们有着固定编号,出身各异,有的是软件机器人(RPA),分布在财务、供应链等不同部门、领域,每天从事各种重复劳动;有的则是新来乍到的智能体,包括文本处理、新闻写作、简历筛选、绘图大师、配网项目分析等,虽然仍比较稚嫩,但未来可期;还有很多已经部署在生产系统中的算法,每“人”都有独门绝技。

数字员工已经遍及深圳供电局各业务领域,甚至大量的数字员工还在等待被创造出来。在该局数智中心的一张需求汇总表里,调研中及正在开发建设的项目有一百余项,实际已经在执行任务的数字员工有365名,年均工作量相当于877名普通员工。随着需求增加,未来这些数字员工将更加多变。

招聘上岗培训考核

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何管理数字员工成为深圳供电局着手处理的问题。“未来所有数字员工都会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管理,从招聘、上岗、培训再到考核,包括退出机制。”深圳供电局数智中心人工智能部副主管饶竹一介绍。

招聘对应的是需求,部门与数字员工双向互选。“部门要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员工,解决怎样的问题。我们就对应开发。当我们生产出来后,数字员工就要面临上岗考核,人类需要证照齐全,它们也一样。不能随便开发一个智能体就直接交给部门使用。”饶竹一认为:“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包括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因为后面还涉及迭代更新、喂料等等。最后还有考核,上岗后的表现如何,怎么培训它可以促进它快速成长等。”

从过往历史看,这种培训对数字员工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供应链领域的合同机器人,2023年部门提出需求,到现在它的使用率已经非常高。即便如此,它仍然有很多卡壳的地方。在让它更加聪明的路上,业务专家与程序员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卢伟洪的一则合同机器人规则文档,将近4000字,十分详细、有条理地讲清楚了合同编辑中各个环节的规则以及其在系统中的具体流程。这样一份近乎机器逻辑的规则交给程序员后,它就可以非常准确地转化为代码。

“不同人思维也不一样。同样一份招标文件,大家撰写风格、写法都不一样。特别需要业务专家在纷乱的招标文件中提炼出规律来,变成规则。我们再通过程序提取文本匹配相应规则。”该局程序员屠峻祥说。

这种匹配其实就是从业务规则变成一行行代码,激活软件机器人大脑。“合同部最简单的一个审核,放在软件机器人这里就是3000行代码,如果流程有8—10个,一两万行代码很正常。”屠峻祥说。

“其实每一个数字员工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业务人员加上程序员,最后‘喂养’出能干的数字员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深圳供电局数智中心工作人员李任宇说。

虽然这个春节,这些数字员工仍然无法完全代替供电人值班,但无论是业务专家还是程序员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在未来,机器人可能会变成供电人的师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数字化查看更多>智能化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