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本文节选自中国传媒大学科研课题、“‘十四五’时期绿色能源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传播策略研究”成果(HW23137)——《“中国新能源绿色发展”系列·御风者》。本文受访人为应用气候学家,原国家气象局研究所所长朱瑞兆。
风的能量和风速直接相关,风速大1倍,风能可大8倍。毫无疑问,发展风力发电,必然要选择风速高、风能资源富集的地区。风资源探测是风能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工作,风资源的分布和区划为后来我国风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风资源研究领域,朱瑞兆老先生是公认的泰斗。
20世纪80年代,朱瑞兆和他带领的团队就是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看微型地图。他们的办公室很小,算盘珠子的碰撞与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萦绕在这一方小天地。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大家就靠手里的算盘,算出了国家的风能储量。但这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
知命之年,迎风而上
朱瑞兆是我国应用气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所谓应用气候,是指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应用气候资料、研究气象指标趋利避害。各行各业对气象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同样是风,建筑结构方面考虑的是离地10米高处50年一遇的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出的风压值(垂直于风向的平面上,最大风速时所承受到的压强),在风能的利用方面则需要了解3~20米/秒风的能量,而在城市规划中又需要了解小于3米/秒的风速。这些都属于应用气候的研究范围。
“我过去是搞风压的,也当过观测员,专门研究大风,只要出现大风,我都要去看房子有没有被破坏、破坏程度怎么样。因为当时都是人工观测,从地面往上看10米高,只能靠个人经验来判断。”朱瑞兆解释道,“人工观测局限性很大,晚上看不见了,点一根火柴看看,你想想哪个火柴能看十米高的,能看得清楚吗?后来慢慢有了更科学的工具,观测才越来越有效了。”对于风资源数据,朱瑞兆十分执着于数据的真实性,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一次,在河南洛阳,朱瑞兆看到一个气象站的最高风速记录达到了40米/秒。“这个明显是有问题的,如果风速真的是40米/秒,这个地方的房子全部都得拆掉。”朱瑞兆一眼就看出了数据的问题。
为了核实数据,朱瑞兆专门去寻找当时的气象观测员,但他已经不在这个气象站了,被调到山区当观测员。“我那个时候年轻,没公共汽车,就骑自行车连跑带走到山区里面找到他了。但是他不敢承认数据错了,因为气象部门规定伪造数据的员工是要被开除的。”朱瑞兆回忆说。
当事人不承认,朱瑞兆只好自己展开调查,首先弄清楚的是当天房子有没有被破坏,事实是没有。朱瑞兆又问当时的具体情况,观测员告诉朱瑞兆:“那一天风很大,我一看到测到40米/秒的风就跑回办公室里记录了,没有错。”
“我让他把描述的情况写下来,他就写下来了。其实当地根本不可能是40米/秒,如果是的话人不可能跑得动,趴在地上都爬不动的。”朱瑞兆回去后找到县气象局的局长,说这个记录不能用,并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写到了记录上。尽管后来这个记录还是40米/秒,但由于朱瑞兆在旁边的专业注释和证明材料,现在基本上不使用这一数据。
作为应用气候学专家,朱瑞兆渴望了解风的一切,谈到风对工业、建筑、采暖、医学等的影响,他都如数家珍。但真正让朱瑞兆开始研究风作为一种能源的作用是一次气象会议。
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各国的气象专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就是在本次会议上,朱瑞兆了解到许多国家已经在开展如何有效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相关研究。
中国一直都是能源需求大国,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次的风口,中国必须抓住,绝对不能继续观望和等待。回国后,即将“知天命”的朱瑞兆马上组织人员进行相关测试,他也开始专注于对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研究。
年近五十,却突然转换研究方向,这换作其他任何一位科研工作者可能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朱瑞兆对此不以为然:“我原本就是从事风压研究的,全部风资源的数据我都有,所以我一转就转过来了。”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1981年第2期的《太阳能学报》发表了朱瑞兆、薛桁联合署名的《我国风能资源》一文,从论文名称就能看出,朱瑞兆盘点我国风资源家底的想法已经成熟。
探风能、做区划,中国风能有了地图
20世纪80年代,我国风能领域的相关资料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缺少技术设备,更缺少理论基础。从美国参会回来后,朱瑞兆争取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他所主持的“中国风能资源计算和区划”也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科学技术攻关项目。
当时参与项目的四十多名科研人员,只有朱瑞兆和其他三五个课题组成员是全职,其他都是兼职,大家利用晚上或者节假日的时间工作。
对于这次测算,朱瑞兆信心满满地说:“要算出中国最准确的风能储量。”四十多人,前后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做完了全国风能资源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朱瑞兆感慨道:“我们那个时候是拿着1∶100万比例尺的地图趴在地上,然后一个省一个省地测量,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是很兴奋的。”通过这次在地上“趴着加出来”的难忘经历,朱瑞兆和团队得到了中国陆上10米高度有效风能储量1.6亿千瓦的数据,还得到了风能功率密度、风速的年累计小时数等关键参数,完美地完成了我国风能事业发展的前期工作。
1983年,朱瑞兆着手研究我国风能区划。他综合考虑风速的年累计小时数、有效风能功率,同时将天气气候背景和地形等因素纳入考量,最后把全国系统地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四个区域,让风能资源在全国的分布一目了然,为之后风电场的选址与修建提供了极大便利。1985年,朱瑞兆组织开展了第二次风能资源详查。这次详查与先前的普查不同,本次依靠先前的风能区划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19个省(市、区)。他与团队利用共计748个气象台站连续10年的风速资料统计出各省的风能资源报告共21篇,对各地区的风能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十余年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文件中所规划的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几百个风电场,均位于朱瑞兆当时“中国风能资源分布区划”项目中风能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朱瑞兆和团队的工作成果不仅功在当时,更做到了利在后辈。
我国在2004年又启动了一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工作,结论与朱瑞兆先前提出的中国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基本一致。在2004—2006年的普查中,已经可以借助更加先进的测算工具来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但结果与20年前朱瑞兆手工测算的结果几乎一致。这不仅体现了朱瑞兆在风能领域的孤高造诣,而且体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严谨务实,以细心求精准、以耐心育品质、以匠心谋发展的优良风格。
朱瑞兆的项目成果是中国风能资源的“藏宝图”,无数行业后辈将其奉为圭臬,把它当作自己科研生涯中的指南针,带领他们走向个人成就的巅峰,也成为中国风能产业的助推剂。
登横琴、入南澳,“笨”方法做大事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风能产业已由当初的理论探索时期正式步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彼时的朱瑞兆已年近六十,但他坚持奔赴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一去就待上数月,为各风电场在选址上出谋划策。“当时所有的风电场我都跑过,得有两三百个。”朱瑞兆说。
朱瑞兆的爱人十分心疼丈夫的奔波:“我自己在家带孩子,他一年能出去10到11个月,老是在外面,腿都给爬坏了,太辛苦了。”尽管已过去三十余年,谈及当年的境况,朱瑞兆的爱人还是感慨万千。“那些地方大多地形复杂。在复杂地形的条件下,风电场选址要通过实地勘测来确定,工作量非常大,十分辛苦。”朱瑞兆回忆道。
当年朱瑞兆在广东横琴岛实地勘测时,那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奇异的山石和茂密的树丛互相交织,遮掩了上山的道路。但是,科研本就是一场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没有路,那就自己走出一条路。他们请来当地老乡作为向导,一边砍树一边前进。
当时南澳是德国人选址建造的一个风电场,德国专家摆放风机的位置一面是海,一面是悬崖峭壁。当时一共装备了20台风力发电机,根据他们的计算,其中有三台风机发电量应该是最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三台风机的发电量最差。“因为风来了以后碰上悬崖,风就径直向上跑,风机没办法得到最好的利用。”朱瑞兆解释道。
同样是在南澳,水电总院在设计南澳风电场时,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在微观选址方面都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朱瑞兆的建议下,大家去了实地考察。他带领二十多名工作人员,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执风速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风电场现场考察。
为了测出准确的数据,按气象规范,手执风速仪需要安装在两米高的位置,但是自然环境下是无法满足的,于是一行人一同做了几十个两米多高的杆子,将风速仪固定在杆子上,然后在现场按地形布置了十多个观测点,每一点布置一台测风仪。所有测风仪统一发信号,每半小时观测一次,工作约进行2天后,顺利测出了各点的风速大小,作为最后确定机位位置的重要依据。
在熟练掌握传统方法的情况下,朱瑞兆和水电总院的专家、工作人员也会使用电脑模型处理数据。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在为人民求福祉、为社会谋发展、为国家图富强,所以就一定要做好,让自己无愧于身上所肩负的信任与使命。
老骥伏枥,二度退休仍心系风能
为了我国风能行业尽快跟上世界引领者的步伐,朱瑞兆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1997年,已经年满67岁的他正式从中国气象局退休。这个年纪早就已经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本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朱瑞兆却选择了继续与行业同僚并肩作战,继续用自己的经验与学识浸润整个行业。他不害怕老去,只害怕这个新兴的产业太过于孱弱,无力承担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期盼。
退休前的朱瑞兆还在承担科技部的重点课题,退休后突然就没了任务,这让他很不习惯。于是,在从气象局退休不到两年后,朱瑞兆就应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计鹏”)的邀请,成为公司顾问。
计鹏由国家计委于1996年成立,专门从事新能源工程服务与咨询工作。在计鹏担任顾问期间,有一次朱瑞兆和几位管理层人员实地考察风能资源,由于早年间朱瑞兆就已经跑遍了全国,对各地的风能资源储备了如指掌,所以当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方的风能资源有多少时,他提出这个风能资源的数据有问题。工作人员反问道:“你懂什么?我这是根据朱瑞兆先生的方法做的。”殊不知,这位“不懂行的门外汉”正是朱瑞兆先生本人。虽然过程尴尬,但这恰恰体现了朱瑞兆在行业内的泰斗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风能行业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世界风能领跑者,短短40年,已是“日月换新天”的升腾气象。朱瑞兆从当年的一次会议中窥见了机遇,于是立刻从原先擅长的领域转战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领域。于他而言,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馈赠。
当问及朱瑞兆,当初选择风能研究时是否料想到今天能发展到这个地步,他欣慰地感叹:“没有想到。不要说我没有想到,我估计咱们国家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短短二十余字,却包含了三个“没有想到”,这正是我国风能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注脚,是无数风能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鲜活例证。
朱瑞兆至今已从事风能领域及相关研究四十余年,谈及坚守行业的初心,他坦然地回答道:“我搞风电以来到处都受人尊敬,这让我信心十足。”诚然,如果自己的奋斗赛道能与人民的福祉之路、国家的强盛之道相吻合,那么全社会都会对他充满尊敬;对自己而言,这种源自家国情怀的自豪感会喷薄而出,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另外,这是一个新兴事业,劲头也十分足,毕竟是开创性的东西。”因为朱瑞兆知道自己从事的行业仍是襁褓中的婴儿,所以他就会愈发谨慎,愈发想要呵护它,不断给予它所需要的养分,让它得以强壮体魄、健全人格。而且,他所探索的任何一步,都代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在这种恢宏历史使命的感召下,人往往会不计个人得失,只愿能为行业的早日腾飞倾注自己的力量。
“所以,不管我身体怎么样,只要有人说不确定风电场的风机摆放在那里合不合适,说让我去看看,我是很乐意去的。”正是因为这一股劲,让朱瑞兆能够忘却年龄的限制,纵情翱翔在这一方天地。他不断地寻找风的踪迹,一次又一次迎风飞舞,直到自己成为别人效仿的行业标杆,直到一代又一代的行业后辈也加入了这场逐风之旅,他才心满意足地卸下翅膀,深情注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翘楚、一场又一场宏伟实验、一次又一次伟大飞跃。
尽管在心理上,朱瑞兆始终都是那个饱含热忱的追风少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身体机能已经很难消化现场勘察的工作量。犹豫再三,85岁的朱瑞兆向计鹏提交了辞职信。
在朱瑞兆写辞呈的那个夜晚,风沙弥漫的大漠戈壁、暗流涌动的深山老林、彻夜烛火的实验室一起扑入他的脑海,这场旅途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风景。想到数十年的追风之旅还是要迎来结局,朱瑞兆不禁潸然泪下。写辞呈的笔刚写了几个字却又放下,一拿一放间,是对往日的不舍,是对整个行业的眷恋。朱瑞兆的爱人见到此景,也禁不住流下眼泪。一方面,她心疼丈夫的身体,这个年龄段不能承受这份工作如此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她理解丈夫的志趣所在,从事风能研究是朱瑞兆四十多年的追求,但如今已到了说再见的时刻。
辞呈提交后,公司同事们也倍感不舍。“计鹏的人不让他辞职,他非要辞职,那些人都喜欢他,让他再继续干。”朱瑞兆的爱人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朱瑞兆不再亲自从事相关工作,但他已经为中国风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再次退休后的朱瑞兆,虽不再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与指标,但也仍然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平时看见风电的东西,就想多了解一些。比如说去年装机多少、风力发电机生产了多少台、发电量多少……我总要了解一下。”朱瑞兆也许不会再去亲自论证如何摆放风力发电机才能使效率最大化,但是他心里的那股风,一直在他耳边呼啸着,永不停歇。
现在的朱瑞兆虽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这样饱满的精神状态,与朱瑞兆的好心态密不可分。“生活中任何事情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你不要强求自己。”工作中的朱瑞兆“锱铢必较”,对于1米的风速差、1千瓦时的发电量,他都力求不出一丁点儿的差错,但在生活上他只想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为了工作,朱瑞兆一出差就是大半年,有时甚至十个月也回不来家。“一年到头都是我自己在家带孩子,孩子一岁的时候摔骨折了,锁骨骨折!我都不知道他在外边哪个地方。他就是全国到处跑,所有的风电站都去。”回想起那段日子,朱瑞兆的爱人也是满脸的心疼与无奈,但是她始终是朱瑞兆坚强的后盾,尽管丈夫长年出差在外,她仍然为他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当朱瑞兆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不管多晚,家里都会为他留一盏灯,那是爱人的思念,是家人的等候。
从应用气候专家,到风能资源行业的泰斗,朱瑞兆用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和矢志不渝的不屈斗志,一次又一次带领团队实现突破与超越。他的功勋,不仅仅是连续四次五年计划申请攻关项目,不仅仅是勘测全国风能储备和制定各项标准,也不仅仅是在年近古稀之时仍然坚守岗位、为照亮行业发展前路燃烧光热,更是在所有风能人心里树立了一个标杆、留下了一段佳话、埋下了一颗种子。
朱瑞兆的名字,始终与中国风能的发展史紧密相连。他曾作为中坚力量护佑着风能行业的成长,如今他所培养的后辈们从他手中接过了火炬,继续为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清晨到日暮,他翻山越岭,找寻风的踪迹;从寒冬到酷暑,他披星戴月,探索风的奥秘;从青春到白发,他拼搏一生,与风翩翩起舞;从草芥到参天,他筚路蓝缕,铸就伟大事业。他追了一辈子的风,把风能的踪迹细细记录,为行业发展绘就了一幅藏宝图,留下了璀璨的宝藏,有待后辈新秀去探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0月22日,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朱瑞兆应用气候论文集》发布活动在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的风资源精细化评估论坛举办。中国计划出版社社长周昌恩,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哲,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鹏,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贺德馨先
我国风能产业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多种相关学科在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突破。风资源探测是风能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工作,风资源的分布和区划为后来我国风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风资源研究领域,朱瑞兆是公认的泰斗。在我国风能开发最早期的日子里,朱瑞兆和我国风能产业一起,走过了
一、风光互补想法的初衷在青海、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进行光伏电站项目考察时,经常会路过风电场,发现风机跟风机之间,有大片大片的空地。也许是出于职业惯性,我感觉风机之间的空地完全可以建设光伏电站!在风电场内做光伏项目有两个优点:1)风资源和光资源能形成互补,减少中长(>24h)时间段内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辽宁风电发电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但出于冬季保供暖、保电网安全需要,弃风电量也近14.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近8.5亿千瓦时。发得多,弃得也多成为辽宁风电产业现状的生动写照,也成为过去一年中国风电产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是弃风限电顽疾至今未除,另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辽宁风电发电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但出于冬季保供暖、保电网安全需要,弃风电量也近14.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近8.5亿千瓦时。发得多,弃得也多成为辽宁风电产业现状的生动写照,也成为过去一年中国风电产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是弃风限电顽疾至今未除,另
今年以来,我国三北地区从未如此盼风而又愁风。盼的是大风快点吹散盘踞京津冀上空的雾霾,愁的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弃风现象依然突出。弃风,这个前两年略见好转的问题为何在今年愈演愈烈?解决的根本出路又在哪里?弃风是能源转型变革期的阵痛中国风电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数据显示,我国风
一、风光互补想法的初衷2012年时,我承担的光伏项目,基本都是位于青海、内蒙古、新疆。在考察现场的时候,会路过风电场,发现风机跟风机之间,有大片大片的空地。也许是出于职业惯性,我觉得这些空地浪费了太可惜,干嘛不用来做光伏!当时想,在风电场内做光伏项目至少有四个好处:1)风资源和光资源能
如果十三五期间不能有效解决弃风限电问题,行业发展质量会大打折扣。装机可以增长很快,但倘若发电量不增长,这实际上相当于造成了投资的浪费。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李鹏10月14日在201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弃风限电稀释风电效益我国弃风限电情况从2010年左右开始显现,2012年达到高峰,当年弃风电量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季度全国风电并网运行情况显示, 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470万千瓦,到3月底,累计并网容量10107万千瓦,总量同比增长25%,提前完成风电十二五规划目标;与此同时,弃风率深度反弹,一季度平均弃风率达18.6%,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注重量更要注重质按照《风电发展十二
【探究】“弃风限电”死结在哪?根据国家能源局不久前公布的2014年风电产业监测情况,2014年弃风限电情况加快好转,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8%,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弃风率达近年来最低值。全国除新疆地区外,弃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这一数据是否表明“弃风”这一顽疾已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还是仅仅是由于“小风年”所导致的偶发性结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瑞兆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弃风率下降与小风年关系并不大,最主要原因还是配套电网的建设成果开始逐步显现,对风电的输
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后,对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漂浮式基础目前成本还相对较高,演讲嘉宾们探讨了不同基础结构形式技术发展现状和应对策略。上海交大高震:《深远海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挪威技术科学院(NTVA)
作为中国风电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轴”)以自主创新突破行业瓶颈,历时3年攻克的16MW级主轴承技术,标志着我国在大兆瓦风电轴承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面对材料性能、产品精度及市场竞争的多维挑战,洛轴如何构建技术“护城河”?本期《风能》特邀洛轴党委书
2025年7月2日,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在山东烟台举办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以“逐风深蓝创新赋能”为主题,邀请来自行业主管部门、高端智库、科研院校、领军企业以及重大项目的相关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发展之路,擘画海上风电的未来蓝图。会议期间,上海电力大学法学副教授
7月4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电力大学与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七届(2025)风资源技术论坛”在吉林市盛大启幕。本次论坛以“乘势、破界、智创”为主题,聚焦新形势下风资源领域的挑战及技术发展方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中国经济发
7月2日,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主办的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成功召开,会议以“逐风深蓝#xB7;创新赋能”为主题,围绕最新风电政策市场、聚焦大兆瓦长叶片、核心设备国产化、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x2B;X融合、数字化转型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与实践应用展开探讨。吸引
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当人们提起的时候总会联想到某种产业,甚至这些地理名词已然成为某一产业的别称。提起美国硅谷大家立刻想到IT产业,提到底特律就会立刻想到曾经繁华一时的汽车产业,而德国某种程度上就是高端精密制造产业的代名词,这样的地方被称为“产业中心”。这些产业中心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7月1日,华润集团守正电子招标平台发布《华润阳江三山岛四海上风电场项目工程勘察设计中标候选人公示》的公告。公告显示,第一中标候选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标价格:68950000.00元。第二中标候选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月26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20周年庆典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来自全球的优秀风电企业齐聚一堂,共商风电发展未来。会上,金风科技荣获GWEC颁发的“行业领军者”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全球风电行业中持续推动市场增长与技术创新的标杆企业,彰显了获奖企业在风电行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贡献。G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海西州重点招商项目专场签约活动在西宁举行。会上,浙江运达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海西州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成功签订总投资20亿元的智算中心与风电整机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由两大核心板块构成: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建设1000
6月21日,三一重能海上风机批量商业化首个项目——揭阳惠来石碑山“上大压小”风电项目老旧机组拆除工作正式启动。这不仅是廿载老牌风电场“焕新升级”的开端,更是三一重能海上风电产品应用实践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国家首批特许权风电项目,石碑山风电场原装机容量100.2MW,采用167台单机容量0.6兆瓦的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不完全统计(含公开数据及企业提供信息)数据显示,我国11家风电整机制造商在1-6月期间,中标风电机组总规模突破107GW(107096.08MW),其中国内中标87584.38MW,海外中标19511.7MW,呈现出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强劲发展态势。相关阅读:一季度风机中标规模超38.5GW!中国风电“亿千瓦
2025年7月2日,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在山东烟台举办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以“逐风深蓝创新赋能”为主题,邀请来自行业主管部门、高端智库、科研院校、领军企业以及重大项目的相关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发展之路,擘画海上风电的未来蓝图。会议期间,上海电力大学法学副教授
盛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热浪翻腾,地表温度直逼70℃。在这片金色的“火焰山”旁,铁门关风电场内,40台白色巨塔——5MWD195风力发电机组正迎着热风稳定旋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力。它们的“冷静”秘诀何在?正是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高效智能“降温黑科技”,让这些沙漠中的“绿电卫士”在极
7月2日,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主办的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盛大召开,会议以“逐风深蓝·创新赋能”为主题,围绕最新风电政策市场、聚焦大兆瓦长叶片、核心设备国产化、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X融合、数字化转型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与实践应用展开探讨。吸引了来自行
6月20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辽宁大连召开,超1000名来自全球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传统工业企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共谋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下面让我们倾听这场海上风电盛会上的“金风之声”。蔚蓝海洋
在云岭大地的群山之巅,借助风电机组的力量,呼啸的山风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不仅改写了云南的能源版图,更成为推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中国大唐集团深耕云南二十余载,以风电开发为笔,以山川为卷,绘就出一幅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的新时代画卷。风电绘就彩云之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运达股份”),是国内最早从事风电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海上风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承担
被誉为中国风电“风向标”与“晴雨表”的CWP2025将于10月20日—2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来自全球风电领域的1000余家企业将齐聚盛会展会同期还将举办200多场论坛活动将全面聚焦行业热点领航风电产业发展金秋十月诚邀全球风电人共襄盛会CWP2025观众注册全面启动CWP2025不收取参观门票
近日,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运维检修分会发布了“2024年无故障风电场管理成果名单”(以下简称《名单》),采用远景能源智能风机的超百座风场登榜。其中,远景在山东、广西、江苏等7个省区的无故障风场数量排名第一,再次印证了远景风机设备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坚持通过更优设计、更
近期,山东、广东、内蒙古相继发布省级“136号文”配套细则,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新能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但相较陆上风电起步略晚、且已经在上一轮的国补退出中快速降本的海上风电产业,在造价、成本分摊、供应链韧性、消纳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存在发展难题,亟待优化。电价不确定下,地方
近日,金风科技盐城大丰试验风电场(以下简称大丰试验风电场)全场并网,该风电场配置了GWH266-16.2MW、GWH191-7.15MW等5种型号金风机组,预计每年稳定输出约1.7亿千瓦时电量,可满足超1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项目承担大容量试验样机、新型塔架基础和长柔叶片验证等实验任务,并与国网江苏省电科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