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透视2025锂电需求结构五大变动

2025-02-20 08:35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锂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月国内动力电池产量、装机数据双双飘红,装机量同比增长20.1%至38.8GWh,多项锂电材料价格也迎来反弹,锂电需求端拐点似乎已然明确。年初之际,市场普遍展望全年,锂电需求是否已进入上行周期?

要解答这一问题,不妨从两个维度切入。

量化层面,市场机构对锂电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和增速均给出乐观预测。GGII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电池出货规模预计分别超过2000GWh、近700GWh和1400GWh。

新兴应用领域,如工程机械、船舶、航空器以及“智能化驱动的应用场景”,到2030年也将带来超过百GWh的需求,到2050年更将超过10TWh。增速方面,商用车和储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速度预计将超越乘用车。

技术层面,根据欧阳明高院士最新给出的电池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27年将推进400Wh/kg全固态电池发展,2030年前锂电池能量密度则有望迭代至500Wh/kg。

如此表明,未来的锂电池发展将由需求和技术双轮驱动。

回顾2024年,市场对于需求的探究目光,更多聚焦于增程、插混等新能源乘用车细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而放眼2025年,提前卡位多元市场增量的战役已悄然打响。商用车、储能、低空飞行器(包括eVTOL和无人机)、乃至包括人形机器人等“智能化驱动的应用场景”,无一不是来势汹汹。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市场规模的增长,更是单位价值量的显著提升。

例如,正力新能在招股书中披露,航空应用电池在小批量样品供货阶段的单瓦时平均售价已超过10元。海目星近期也透露,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初期,公司相关设备业务毛利率高于传统技术约10个百分点。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锂电需求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维度,呈现全面喷发之势。虽然难以精确追溯这一转变的起始,但当下每一个市场动态、每一笔订单斩获,都在共同推动这一趋势的深化。锂电产业企业格局也不可能不被撬动,电池企业亟需审视自身定位,方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

变动一,储能市场转向速度与质量并重。

储能是接下来增速最快的锂电应用领域。2025年初,储能领域连续迎来两份重磅国家级文件:《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和《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政策层面积极引导,预示着储能市场即将迎来发展提速与质量跃升并重的阶段。

“通知”明确新能源发电量无差别入市,并取消强制配储,为市场自由竞争奠定基调。“行动方案”则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强化颠覆性技术创新,涵盖钠电池、固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政策信号清晰地指向技术创新,以此作为优质电池产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这意味着,储能领域将迎来“良币驱逐劣币”的结构性调整。在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行业发展尚处早期但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政策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趋势层面,储能应用场景正加速向数据中心配套电池等领域拓展。同时,系统集成商也在积极开发多元化的电芯供应选择。

储能电池大型化趋势将进一步深化。更大容量电池不仅抬高行业门槛,引导优质产能发展,也使得200-300Ah电芯成为当前行业标配,为商用车电动化以及“商储共用”策略奠定了产品基础。

变动二,商用车市场将进一步由新能源、智能化、出海共同驱动。

新能源商用车在过去一年是销量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类,并已显著影响动力电池装机结构。

1月最新装机数据显示,商用车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结构中占比已提升至16.3%,与PHEV乘用车渗透率几乎持平。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均呈现出商用车配套车型数量超过乘用车的趋势。

其中,亿纬锂能凭借“商储共用”策略,在储能和商用车两大市场渗透率迅速攀升,已跃居行业第二梯队。

2025年1月动力电池装机还有一个显著变化,即与2024年1月榜单相比,TOP15企业新增了楚能、耀宁和红象(三一重工),其中楚能、红象均重点布局商用车电池配套。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TOP15榜单中,远航锦鲤也凭借以324Ah“车储共用”电芯为核心的产品成功跻身榜单。

展望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在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向细分场景渗透,并加速拓展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比亚迪电动重卡、纯电动大巴已在海外市场展现强劲攻势。

与此同时,智能化发展将推动商用车市场高端化突破。宇通、三一等企业相继推出L4级自动驾驶电动重卡,一汽解放JH6高端重卡搭载智能驾驶系统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新能源、智能化、出海三轮驱动,将进一步提升商用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规模和单位价值量。

变动三,低空领域飞行器进入订单加速交付阶段。

在新兴应用领域中,低空经济飞行器是热度最高、技术创新性最强的赛道。eVTOL和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已成为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电池技术的“提前锁定”的应用场景。

2025年,低空经济将进入批量示范阶段,适航取证与订单交付同步推进,在拉动动力电池出货的同时,也将提升市场对电池质量和性能的关注度。

宁德时代战略投资的峰飞航空是观察低空经济与锂电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样本。2025年初,峰飞航空获得12架大型eVTOL航空器订单,并公开了其未来发展规划,为低空经济的实际推进提供了参考。

根据规划,2025-2026年,峰飞航空将完成载物eVTOL的商业化交付,以及载人eVTOL盛世龙的适航取证和商业化运营,并致力于培育“从城际到城内”的低空交通接驳应用场景。峰飞航空还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的部分标志性场景和航线进行货运常态化运营,为2026-2028年的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应急消防领域,峰飞航空也将按计划交付航空器,并在森林消防场景进行训练和执行任务。

不仅是峰飞航空,沃飞长空、沃兰特等国内低空头部企业的部分eVTOL也计划在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

亿航智能已获得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有望在2025年获得运营合格证(OC),这意味着亿航智能EH216-S将于2025年在观光/运输领域实现商业运营,并可加速向其他客户交付和订单。

基于以上进展,高盛近期将亿航智能2025-2027年度盈利预测分别上调了1%、6%和9%。

2025年起,随着eVTOL陆续取得适航认证,头部企业将率先开启低空示范线路试运营,低空经济发展将进入市场铺垫阶段。当头部企业探索成功、基础设施和空域管理逐步完善后,2028-2030年,低空产业还将带动更大市场空间。

变动四,AI驱动传统领域“扩容”,引导锂电价值回归。

宁德时代在赴港IPO招股书中首次提及“智能化驱动的应用场景”,而AI的价值释放并非一蹴而就,首先推动将传统应用领域的升级变革。如本周特斯拉发布Grok3大模型,便是先融入FSD自动驾驶方案,接下来基于大模型迭代,才拓展机器人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

在消费电子领域,AI有望开启手机、PC、智能穿戴设备等品类的新一轮换机周期。

与此同时,AI带动的消费复苏将加速硅碳负极、层状氧化物正极等新型材料体系的验证和落地。正如宁德时代所言,材料体系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电动汽车领域,无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市场,AI和大模型推动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全球汽车产业将由AI革命推向其必要前提——电动化。

变动五,AI、机器人深度融合,通用场景泛化趋势待发。

人形机器人前景广阔,但当前应用场景选择尚未明朗。

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工业领域仍存争议。从性价比角度看,工业机械臂和AGV小车在成本和效率上可能更具优势。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AI的载体,其优势在于“大脑”而非“四肢”。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走向服务类或家庭消费类C端市场。应用场景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向封闭场景的转化,或将驱动安全性成为人形机器人配套电池的关键考量因素。

总结与展望

乘用车动力电池之外的应用市场,已经为锂电产业竞争格局带来新的机遇。

亿纬锂能在储能、商用车领域迅速崛起,跃升至行业第二梯队,叠加近期消费电池海外产能加速释放,形成消费、动力、储能三线并进的强劲势头。欣旺达则有望凭借行业周期上行,在消费电池领域获得价值增量,并依托稳固的业务基石,更稳健地向动储领域转型扩张。

然而,传统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对电池企业边际效益的影响终将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5C、6C快充电池已不足为奇,关键在于采用了何种技术?是铁锂快充、固态快充,还是大圆柱快充?同样重要的是,电池将应用于哪些场景?商用车、eVTOL等新兴应用领域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价值。

更何况传统锂电产业面前,固态电池这一全新产业正蓄势待发,试图将产业驱动力由需求转向技术。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与AI产业发展路径异曲同工——先由大模型技术和算力发展驱动,然后才到算法与AI应用落地。

由此来看,电池企业能否借力多元、全面的市场需求来打开增量,最终仍将回归到技术发展。技术护城河的构建,才是企业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储能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