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应用用户侧企业正文

储能的后现代之路:重塑价值,走向技术博弈

2025-04-09 08:52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作者:张张 清稚关键词:储能系统精控能源储能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两部委136号文发布之后,在储能市场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这对储能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希望。”精控能源副总经理王晨奇与北极星储能网分享了他的理解,“真正的储能,应该是电力交易的一个介质,它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又能令整个电力系统更健康,另外也有利于中国电力市场化的推进。”

的确,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储能作为电力交易介质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步放大,但储能系统若想为终端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收益,还需要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下功夫,尤其要在安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准平衡,这才是储能企业无惧行业洗牌的关键所在。

削减短板,提升储能“长期”价值

近年来,央国企大规模储能集采中,整体质保要求已经普遍从2年提升至5年甚至更长,更长的循环寿命、更长的运行周期是储能项目稳定收益的保障,寻求令储能延年益寿的良方,理所当然成为当下储能供应商最热衷的研发方向之一。

当下储能电站单体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已超过吉瓦时级别,与此同时单套储能系统的容量也在不断攀升、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动辄几亿元、几十亿元的投资,如何实现高效的运行管理实现更高收益,应该是最值得储能行业关注的。

然而,因为储能系统内部构造异常复杂、零部件众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将系统损耗放大,降低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降低系统可用容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储能行业当下其实普遍存在容量超配现象,设备供应商为了达到实际放电量不得不增加储能设备容量,其实这也会增加储能初始投资成本。为此,储能系统的“一致性”已经成为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堵点。

王晨奇指出,当下有很多企业忽视了运维的重要性,甚至因为运维耗费资金和人力成本而将其忽略,“但在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后期运维所包含的早期预警和主动干预能力,可助力提升储能电站整体效益,这应该成为储能企业要主动掌控的一种市场竞争力。”

为此,精控能源突破了芯片、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多项难点,推出全栈自研的iCCS,其实这样标志着,企业也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成功转型为具备定向研发能力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不同于传统的电芯集成线路板,iCCS更具“智能化”特征。精控能源将前沿传感器技术和系统预置控制策略与收益算法相结合,将数字化能力与BMS功能融合,实现了对电芯电压内阻等内部运行数据的精确采集测量,而且该设计也支持通讯交互,并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来实现对电芯性能的一致性均衡管理,为用户带来切实可见的价值增长,助力储能领域数据“变现”。与此同时,iCCS收集的大量数据,甚至还可以作为运维方、业主确保储能电站安全、减少损失、高效配置运维人员的精准数据支撑,助力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前瞻预判。

坚守底线,安全管控前置

当下,不断突破下限的储能成本,在很多业内人看来已经“没了底线”。但在这样的时机、推出如此低价储能产品,企业的信誉可能已濒临崩盘。一旦采用了这样的设备,谁来为安全兜底?

“我认为储能还是有降本的空间,”王晨奇指出,为了维持这个行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公司有利可赚,可以有利润供给公司的正常运营,然后更要支撑企业加足马力、注重研发新技术。

“我们应该让储能市场回归到一个更健康的环境,这是大家比较乐于见到的场景。”

不过,在王晨奇看来,其实大部分储能一线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储能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也是当前储能行业的短板之一。以早期建成的很多新能源配储项目为例,实际利用率不高,但背后依然存在多种风险。“第一是资源浪费,第二它根本没有显现出储能的作用,第三储能锂电池长时间不用也是有问题的。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在市场上运用才知道如何通过管理发挥更好效能、以及从研发端改善提升。”

近期海外报道显示,全球“最火”的美国MossLanding储能电站,所经历的几轮大火已经烧掉了账面4亿美元。这也直观的告诉业内同仁,储能的质量管理直接与储能资产价值挂钩。也许正因为这些事故、给了行业新的启示,近一年来陆续有储能集成商开始引火烧身,以“自燃”试验自证储能产品安全,与此同时各类防火安全认证测试也变得炙手可热。

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储能燃烧实验更多的是验证热失控是否会蔓延扩散,但业内其实更需深入内部严管严控,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电池的着火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过充、也就是热失控,而造成这样结果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是电芯本身的质量,第二是BMS的保护阈值的问题。”这需要集成商对于储能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认识电芯的六大部件基本架构,更要知道每款电芯最适合运行的环境温度条件。

基于早期的BMS经验,精控能源其实比很多系统集成商更懂储能,也更懂得如何从根源出发、更早地排除一些潜在风险。据王晨奇透露,未来,精控能源通过整合iCCS+BMS+EMS+TMS+PCS的协同架构,做好储能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同时,实现对储能系统热失控早期预测、事中快速响应、事后扩散阻断等全周期的三级防控,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御,使储能电站的安全防范从电芯环节提升至“电芯-PACK-储能系统”的全场景技术闭环管理,实现对储能系统安全的三级防控。

一旦储能电站某个电芯出现问题,精控能源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DCR动态内阻算法,实现热失控风险提前3-6个月预测,留下充足时间进行维护;第二级,iCCS集成安全阀状态监测模块,可在监测到异常电芯前3-5分钟打开安全阀、切断电流,启动PACK级消防;最后,在多维度传感器融合检测手段支撑下,能够在热失控前30-60秒内启动舱级消防并推送报警信息,及时、有效的避免损失扩大及人员伤亡。

通过一致性管理从源头避免储能安全问题之余,iCCS对储能系统的管控也为储能电站的后期运维提供便利,这也是精控能源在注重核心产品的研发之外的又一重大落脚点。

储能智造,从螺丝钉平衡安全成本

就和企业名字一样,精控能源一直致力于对能源的精准控制。这不仅表现在通过iCCS对储能运行的管理,更体现在生产制造阶段对于储能产品“一致性”的精准把控。

老一辈总会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自我激励,把小事做到极致、持续不断深耕探索,发挥自身的能量。而精控能源又在储能领域为这种“螺丝钉”精神赋予了新的含义,

“储能系统或pack内的紧固件,扭矩一旦松紧发生变化,对电流电压温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王晨奇介绍,尤其在运输过程中,这种螺丝的扭矩差异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也许正是很多储能系统运输过程起火的背后原因之一,而这个问题的改善将体现在制造能力上。

为此,精控能源前瞻性实现电芯100%自动分选,和更精细化的制程管理,来寻求对于储能成本的深度挖掘,同时也改善了储能产品运输过程的安全风险。

3月27日,精控能源集研发创新中心、全球运营中枢、数字化智慧工厂于一体的总部基地启用,该基地新增了独立的iCCS、PCS、PACK的智能产线,并将精控能源总产能提升到31GWh。

在精控能源看来,生产效率越高、那么储能产品的相对成本就会越低;而在规模化生产中,储能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将直接代表产品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全面运用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全流程追溯流水线上的产品品质,通过在电芯极柱上激光焊接实时参数生成二维码、实现对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管理,用精细到每一颗螺丝扭矩的高度标准化,来最大程度降低储能系统的“木桶效应”,助力提升储能系统效率、降低储能成本,并从源头有效避免因为结构差异引起的电压、电流不同产生的温差等而引发的储能安全问题。

王晨奇坦言:精控能源从踏入储能行业以来,一直保持敬畏之心,将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仅关乎利益,更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他也呼吁,所有储能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要以产品质量、产品安全为重,“一旦发生问题,损失利润是小,重者可能会被行业抛弃。”一个拥有前景的行业,还是需要大家企业共同维护和坚守。

当前,储能电站从“沉没成本”走向为业主应对电价波动、提高收益的核心设备,为此更需要企业站出来,以实际行动来打破低端价格战困局、重构储能产业价值链。精控能源自创立之初就秉持全栈自研,以BMS入局到自主研发iCCS,再到如今聚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无不在构造价值上稳扎稳打,可能对于精控能源来讲,储能一直都很简单,安全!有效!大道至简,回归初心。这恰恰也是储能行业最需要的。


原标题:储能的后现代之路:重塑价值,走向技术博弈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张张 清稚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系统查看更多>精控能源查看更多>储能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