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锂电扩产持续: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加码,固态、大圆柱“拥挤”

2025-04-29 09:30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锂电池动力电池中创新航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扩张步伐正在持续,头部企业中创新航与国轩高科近期的投资动作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

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的并行现象是,围绕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及其相关新材料的产能布局正变得日益密集,呈现出“拥挤”的态势。

中创新航公布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其成都项目二期已于3月底动工,该项目投资额达120亿元人民币,目标在2026年二季度投产,届时将新增约30GWh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年产能。

根据规划,中创新航到2030年总产能将达500GWh。

此前不久的2月,该公司位于福建厦门、投资150亿元、规划产能30GWh的高性能锂电池项目也已启动。

国轩高科则在4月调整了其为大众汽车配套的标准电芯项目计划。项目年产能目标调整为28GWh(包含12GWh三元和16GWh磷酸铁锂及PACK),预计投产时间延后至2026年12月。

市场地位方面,根据GGII数据,2024年中创新航和国轩高科分别以35.74GWh和22.12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了6.73%和4.17%的市场份额,位列国内第三、四位。

两家公司的2024年最新财报揭示了不同的业务侧重和发展轨迹。中创新航动力电池收入(195.51亿元)同比微降,但其储能业务(82.01亿元)实现了72.4%的同比高速增长,收入占比从17.6%跃升至29.6%。

结合其全球第五的储能电芯出货排名以及与阳光电源、沙特、欧洲客户签订的合计12.2GWh订单,显示出其在储能市场的战略侧重及业务增长。

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业务(256.48亿元)保持了11.3%的同比增长。该公司正明显加速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转型,2025年一季度其三元电池装机占比已锐减至2.3%。

尽管2024年向大众汽车的实际供货额(约4463.5万元)尚处起步阶段,主要由大众在华子公司采购,但此次国轩针对大众需求的定制化扩产,可能反映了对未来订单确定性的考量。

这些头部企业的扩产动作,反映了它们基于市场判断进行的差异化布局,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各自在动力与储能细分市场的竞争力。

但持续的大规模扩产也引发了业界对产能利用率的担忧。对此,亿纬锂能近期的表态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该公司正通过产线改造(定制化转标准化)和积极拓展新客户来应对,以期提升产能利用率。

其曲靖工厂的大圆柱磷酸铁锂电池,今年的重心明确指向户用储能和两轮车市场,预计2025年满产产能约7-8GWh,也显示出企业通过锁定特定场景实现产能提升的策略。

新赛道投资热潮与“拥挤”信号

与现有成熟技术扩产并行的是,新材料与新技术的产能建设正呈现大规模化特征,赛道“拥挤”感加剧。

固态电池领域,材料企业赣锋锂业持续布局。公司宣布联手地方政府及能源国企,在杭州投建高比能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这建立在赣锋锂业于今年正式披露的固态电池全面布局之上,覆盖从关键材料(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到电芯乃至系统的全链条。

技术进展方面,其硅基体系产品能量密度已达320-450Wh/kg梯度,基于金属锂负极的400Wh/kg电芯循环突破800次,全球首款500Wh/kg级10Ah产品据称已小批量量产。

赣锋锂业明确表示,接下来将加速推动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圆柱电池,特别是大圆柱形态,也吸引了大量投资。

本月四川射洪引入了重庆天辉能源投资58亿元的项目,安徽相源新能源则计划投资60亿元生产多种型号圆柱电池,均包含大圆柱规格。

磷酸锰铁锂(LMFP)正极材料成为新一轮材料扩产的焦点,新进入者携较大规模投资入场,规划规模显著。

甘肃白银时代瑞象规划总计10万吨的LMFP项目已于4月部分投产(一期2万吨),号称全球单体最大规模。

该合资公司(甘肃大象能源与白银有色)结合了技术积累(锰基材料专利)与资源优势(碳酸锂、供应链),并宣称其材料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导电性、锰溶出),克容量达152mAh/g,且投产初期即实现满产满销。

此外,山西特瓦时能源的10万吨LMFP项目一期也于近期投产。

这些新进入者的规划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现有龙头企业(如湖南裕能已投产16万吨,德方纳米已建成11万吨),显示出其布局新兴市场的力度。

尽管LMFP目前主要落地于两轮车和便携储能,但五菱高锰电池的推出和清陶能源固态电池对锰系正极的应用,显示出其在动力领域的应用潜力。

负极材料方面,硅碳负极也迎来了投资高峰。北方特气规划总计7万吨的硅碳负极项目进入建设阶段(一期2万吨),是年内公开的第二大项目。而今年1月,新(襄阳)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公布了投资高达120亿元的10万吨硅碳负极项目。

综上来看,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全方位、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态势正得到延续。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兴技术路线如固态电池、大圆柱、LMFP、硅碳负极等领域,投资高度集中,规划产能巨大,赛道呈现出明显的“拥挤”态势,预示着未来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中创新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