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售电服务评论正文

深度 | 徐进:“十五五”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走向

2025-05-20 17:41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徐进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十五五”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能源电力将持续处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大趋势大环境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是“十五五”能源电力面临的最核心的任务和最艰巨的挑战。对此,必须深入把握新形势下能源电力行业的总体趋势,科学研判在新发展格局下能源电力的基本走向,切实统筹好不同能源电力品种间有机协调发展,努力平衡好传统能源和新兴能源的互补共济关系,持续深化高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深度融合,真正构建好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

火电:“欲说还休犹未尽”

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基础和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火电尤其是煤电一直在我国电力领域处于统治地位,最高装机占比曾接近80%。截至2024年底,我国火电总装机达14.44亿千瓦(其中煤电11.95亿千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43.14%,但贡献了67.36%发电量,充分彰显了我国第一大电源的强大实力。近年来,在能源结构转型大背景下,火电既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的重任,又面临着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我国火电技术尤其是煤电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超超临界锅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全面推进,使得煤电机组的灵活调节能力明显增强、热效率大幅提升,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超低排放机组占比已达95%。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为煤电低碳化改造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路径。

总体而言,我国火电已迈过高增长时代,行业发展基本进入平稳时期。“十五五”期间,我国火电(煤电)仍将承担电力保供主体责任,装机规模仍有一定增长空间,其中气电装机增速预计高于煤电增速,保供托底的作用短期内难以撼动,并且朝着大规模、高效率、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火电发电量估计在2028年左右达到峰值,达峰后将在高位平台震荡一段时间,然后呈逐渐下降态势,总体趋势将从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逐步转型、从基荷电源向调节性电源缓慢过渡、从电力生产者向综合能源服务商逐渐升级。到2030年,我国火电装机规模预计接近16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规模在13.5亿千瓦上下,气电装机规模在2.5亿千瓦上下。

水电:“心潮逐浪高”

水电作为常规能源中唯一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电源结构中长期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煤电,且在可再生能源中发电占比最高。目前,我国优质水电资源开发接近饱和,已开发的水电装机规模占技术可开发量的近80%,在建规模超2600万千瓦。

我国水电技术全面跻身世界前列,建造能力全球领跑,世界十大水电站有6座位于中国,前两名均由中国包揽;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全部由“中国创造”,奠定了水电装备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还有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世界最薄特高拱坝等均由我国建设,以及单机容量40万千瓦级、700米以上高水头抽蓄机组全自主化制造等,以上成就和新突破无不彰显出我国水电在投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能力,成为国际上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十五五”期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将稳步增长,柔性大坝、智慧水电、生态友好型建设等无疑是未来水电发展主要方向,风光水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提速。水电装机容量增速虽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来说缓慢一些,处于小步慢走、平稳上升态势,但抽水蓄能发展大有可为,装机增速远高于常规水电增速。到2030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预计将超过5.4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装机估计在4.2亿千瓦上下;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几乎在现有基础上翻了一番,成为水电装机规模提升的“重头戏”。

风电:“长风破浪终有时”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与光伏发电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下,谁掌握了风电技术,谁就拥有更广阔的新能源未来。近年来,随着技术显著进步和政策大力支持,我国风电行业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已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装机规模最大、技术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可谓“风”生“电”起。

我国风电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规模亦有技术:具备26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链条风电产业体系,风电装机容量已占全球的一半、发电主机超70%、叶片超60%、齿轮箱达80%;全球前10风电整机制造商里我国占据6席、并包揽前四,合计占比62.75%,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风电正加速向数智化风电方向转型,可谓“风”头正劲。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对风电带来的影响相对于光伏发电而言要小一些。“十五五”期间,我国风电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陆上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智慧化势头正劲,风电与储能、微电网等相互聚合的新业态更加普遍,老旧风电场的升级改造市场前景广阔;海上风电随着漂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进程加速,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超2000万千瓦,远超“十四五”水平;风电出海加速“扬帆”,尤其是中东、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将成为风电“出海”的重点区域。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在202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总装机达8亿千瓦左右,海上风电总装机达2亿千瓦上下。未来,我国风电必将在这片“风口”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光伏:“一览众山小”

光伏是近年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可谓一路“狂奔”,整个“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光伏装机规模近8亿千瓦,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多项光伏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连创世界纪录,产品性价比全球最优,在设备、零部件、控制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部实现国产化,电池片环节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均为中国企业,产能占据全球总产能超70%,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能量。

然而光伏发电却是“内卷”最严重的新能源行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四大环节产能狂飙,价格“狂泻不止”,全产业链集体承压,但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成本、资金、渠道、品牌等优势,借势进一步蚕食市场份额。随着欧美等一些国家对我国光伏加大贸易壁垒,促进光伏正从“中国造、全球卖”走向“全球造、全球卖”。尤其是在光伏全面入市的背景下,电力现货市场零电价、负电价频发,上网电价和电量成为最大不确定因素,导致投资测算模型需要重构。

总体而言,136号文对光伏行业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成本控制,加速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十五五”期间,我国光伏开发将难以呈现“十四五”后期那么“火爆”的势头,在新盈利模式尚未明确的前提下,企业对光伏投资将更加谨慎,装机增速会有所放缓,但“沙戈荒”大基地建设持续加力,海上光伏迎来发展良机,“光伏+”一体化项目得到更大关注,预计“十五五”期间光伏年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在1.5~2亿千瓦之间,到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20亿千瓦左右,超过火电成为装机规模最大的电力品种。

核电:“这边风景独好”

自2019年核电重启以来,我国核电发展驶上“快车道”,最近三年每年核准机组都在10台以上,2024年达到11台机组,为历年之最。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已达102台,装机容量约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2024年7月底,中央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沿海核电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无疑给核电产业注入了强心针,显示出核电产业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实际上,我国核电之路可说是跌宕起伏,实现了从模仿到跟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全面建成投产,“华龙一号”在建在运机组达33台,成为全球三代核电在建在运机组最多机型;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世界领先,有可能从此告别核泄漏;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在海南已成功运行,标志着核电小型化技术取得突破进展,还有C-14核电池“烛龙一号”问世,把电池续航能力提高到了百年起步,核电技术的连续突破充分表明我国正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实现了华丽转身,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逆袭。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迎来核电快速发展时期和核电建设上的高潮期,三代和四代核电建设比翼齐飞,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有可能成为我国核电产业又一亮丽“名片”,一体化快堆研发、受控核聚变研究等核技术有望取得新突破,核电制氢、核电供热(汽)、海水淡化等应用新场景层出不穷,关键核能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核心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铸就更多“国之重器”,进一步擦亮“国家名片”,预计到2030年,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生物质能:“又见开禧第二春”

生物质能是生物质体蕴含的能量。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适当处理和转化过程,广泛用于发电、供热、交通等不同领域能源需求。我国属于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大国而非利用上的强国,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90余亿吨,能源利用开发潜力高达6亿吨标准煤,但能源化利用率仅为11.8%,同瑞典等欧洲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少。

近年来,国家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日益重视,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生物质能今后发展方向和蓝图:合理布局生物质发电、集中式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项目;因地制宜推进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及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发展,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集中式生物质能供热制冷的应用日益广泛,偏远地区提倡户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供暖。

根据上述《意见》,“十五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利用主要途径是:生物质能发电,包括桔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重点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式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等;生物制油(气),以生物质或废弃食用油为原料通过转化和提纯制造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以及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生物质制氢(氨醇),以废弃秸秆、餐厨垃圾、高浓有机废水等为发酵底物,以高效厌氧产氢菌种作为氢气生产者,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氢(蓝氢)并合成氨醇,实现“变废为宝”。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6000万千瓦左右,生物质清洁供热面积达10亿平方米左右,迎来发展的“第二春”。

地热能:“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为唯一来自地球内部的可利用能量,地热能跟风光资源一样无处不在,具有储量大、利用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和不污染环境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旅浴、水产养殖及温室种植等领域,正成为低碳发展的新“利器”。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超40吉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地热发电发展滞后,预计到今年底装机容量才突破10万千瓦,在电力装机中的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

实际上,我国地热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3000至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总量高达860万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现在能源消耗总量的16万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产业发展带动下,中低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并跑和局部领跑地位;中深层地热地质研究处在科技创新和规模化产业化培育阶段,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并跑阶段;干热岩首次实现试验性发电,但在某些核心技术上存在“卡脖子”可能。

作为小众能源,受成本高企影响,地热发电依然难以迈过商业化的“门槛”。“十五五”期间,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将瞄准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浅层/中深层地热能开采与地热储能、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地热能发电及综合利用四大重点方向,积极推进热-电-冷-气协同模式,探索地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参与模式,以挖掘地热的基础载荷和灵活调峰作用,以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区域,打造高温地热发电的示范工程;加强科技引领与装备创新,实施环渤海地区的干热岩勘查与开发示范研究项目,超前布局前瞻性、革命性的地热理论和技术研究,尤其是地热的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将成为“十五五”探索的重点方向。

海洋能:“犹抱琵琶半遮面”

海洋是巨大的能源宝库,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被誉为“蓝色能源”,狭义上是指温差能、波浪能、盐差能、潮汐能/潮流能等,分别约占全球海洋能开发潜力的58%、39%、2%和2%,广义的海洋能包括海面上空的风能、海水表面的太阳能和海底的生物质能。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内海和边海的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拥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和7600余座岛屿,这些岛屿大多远离陆地,缺少能源供应,因而发展海洋能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海洋能研究开发虽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截至3月17日,世界单台容量最大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超489万千瓦时,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1兆瓦“南鲲号”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成功并入海岛电网,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广东珠海实现稳定产氢,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成功下水。截至2023年底,我国海洋能发电总装机规模1.0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四,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我国海洋能利用大体上还在产业培育阶段,处于进入规模化利用的前夜。按照今年2月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加大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及波浪能同场开发的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与海上制氢(氨醇)等产业一体发展;择机试点示范海洋能同海洋牧场联合开发项目,积极探索海洋能与海水淡化、油气开采、环境观测等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一批代表性的海洋能规模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利用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新型储能:“养精蓄锐蓄长势”

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三年实现“三级跳”。电源侧新型储能作为风光等新能源配套设施,对确保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可或缺;电网侧新型储能用于削峰填谷、调频调峰等场景日益普遍,对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用户侧新型储能用于家庭及工商业等储能领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用能需求。当前,锂电池在新型储能中占据主导地位,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储能将竞相迸发,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136号文取消了新能源强制配储规定,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揭开了储能产业市场化竞争的序幕,迎来储能赛道发展的分水岭,新型储能市场将由“要我配”转向“我要配”,行业即将经历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残酷洗牌,倒逼储能回归“真实需求”。在市场加速洗牌、技术加速迭代、成本持续下降的大方向下,行业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储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蝶变”中向上生长。

“十五五”期间,在“机器人+低空经济”风口和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驱动下,新型储能将会“蓄”势而发:半固态电池有可能在2027年左右全面量产,全固态电池会在“十五五”末期真正走向市场;高安全性、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的电池倍受市场青睐,4小时以上中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以压缩空气、液流电池为代表的长时储能技术有望异军突起;还有伴随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构网型储能将迎来发展良机,加速走向产业落地。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在2.5亿到3亿千瓦之间,其中构网型储能达3000万千瓦以上。

氢能:“轻舟已过万重山”

氢作为二次能源,被视为未来能源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产业导入期。“十四五”期间,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氢能发展的规划标准文件,尤其是《能源法》首次将氢气纳入能源序列,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清洁低碳氢替代、氢燃料电池、绿醇绿氨等应用发展,放开制氢加氢一体站区域范围,为氢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前面提到的《意见》也给氢能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化、钢铁等领域鼓励低碳氢规模化替代高碳氢,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绿色氢(氨醇)等在船舶、航空领域的试点运行”。可见,氢能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成为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领域实现减碳目标的关键,在推动绿色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十五五”期间,氢能有望迎来“破局”与“拐点”,“制储输用”等技术难题将被逐个化解: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明显下降,“三北”地区将成为绿氢生产基地,核心材料技术获得关键突破,电解槽全面实现国产化,为氢能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经济上可能;氢能应用场景更加多元,更多“示范”转向“商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氢电综合能源站”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氢储运“短板”得到逐步补齐,输氢管道建设持续提速,成为解决绿氢消纳难题的关键之举,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加速示范应用,多样化储运解决方案将打开氢能商业化应用之门。到2030年,我国氢气供应量预计达5000万吨/年左右,其中电解水制氢供应量在1000万吨/年上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电价市场化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