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减碳固碳”相关结果317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6-23

      建议高浓度与低浓度捕集兼顾,集群式封存(含地质利用)与分布式固碳利用相统筹。...二是减碳与去碳协同。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6-23

      建议高浓度与低浓度捕集兼顾,集群式封存(含地质利用)与分布式固碳利用相统筹。...二是减碳与去碳协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6-23

      此外,公司还通过土壤固碳机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碳中和路径实现固碳。今年以来,三易易美丽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碳中和账户一共实现碳中和量1099.1吨二氧化碳当量。...“被纳入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后,公司通过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企业各生产线和设备运行情况,精准找出减排点,提出节能改造建议,真正实现了降耗减碳。”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6-22

      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加上地质空间存碳(ccus)和生态系统固碳,构成四大技术手段。四个手段什么时候用、哪个先用、哪个后用,将以碳市场为杠杆,形成市场机制融碳。...“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实施几年来的工作成效,都证实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很大程度实现减碳,对推动碳强度降低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6-22

      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加上地质空间存碳(ccus)和生态系统固碳,构成四大技术手段。四个手段什么时候用、哪个先用、哪个后用,将以碳市场为杠杆,形成市场机制融碳。...“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实施几年来的工作成效,都证实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很大程度实现减碳,对推动碳强度降低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2021-06-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多个油田积极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固碳。...生产、消费、能源、技术层面协同发力,通过结构调整降碳、过程控制减碳、管理优化控碳、技术创新脱碳。

      来源:搜狐教育2021-06-10

      要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面临处于中高速发展过程、高碳能源结构、高碳产业结构等艰难挑战,贺克斌教授表示可以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这些“五碳并举”的措施来攻克难关

      来源:四川省国资委2021-06-10

      在加快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方面,重点围绕倡导零碳活动、打造“双碳”体验中心、推动生态固碳等方面,引导树立新观念、形成新风气。...在优化布局结构方面,四川省属企业要将“双碳”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有进有退做好节能减碳,2021年底前要完成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

      来源:四川省国资委2021-06-10

      在加快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方面,重点围绕倡导零碳活动、打造“双碳”体验中心、推动生态固碳等方面,引导树立新观念、形成新风气。...在优化布局结构方面,四川省属企业要将“双碳”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有进有退做好节能减碳,2021年底前要完成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

      来源:五矿经济研究院2021-06-09

      另一方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从大气中吸收的温室气体,目前主要的方式包括农林业碳汇(如植树造林等)和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等技术减碳固碳

      来源:中国化工报2021-06-03

      ,无法彻底固碳,存储后仍会以一定方式释放。...液体燃料储能一举多得在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看来,业内对碳中和存在几个误区:以co为原料制取化学品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很有限,不具备减碳价值;ccus成本高,co捕集难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6-01

      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确定路线图不要急于“收口”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的已有成果,丁仲礼还提出了5个方面的初步看法。

      来源:纵相新闻2021-05-31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在丁仲礼院士看来,碳中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带来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院士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5-31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来源:海报新闻2021-05-28

      丛林介绍,围绕“30·60”目标,福建银保监局积极绘制福建绿色金融监管路线图,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固碳”“减碳”“零碳”的发展思路,加强“碳足迹”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减排“减碳”?这也是绿色金融服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丛林表示,积极推动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支持废物、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来源:中国华能2021-05-25

      中国华能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排头兵,在碳中和愿景下,将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通过“源头去碳、过程减碳、尾端捕碳、终端固碳”四条技术路径,推动公司为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1-05-12

      一方面是节能减碳的技术,比如原油直接制烯烃,炼厂就可以跳过燃料这一步直接生产有固碳作用的化工品;另一方面是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技术,最理想的是在化工方面的再利用,比如二氧化碳和氢进一步反应生产化工产品。

      来源: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2021-05-08

      二、丰富绿色资产种类和数量的重要意义(一)绿色资产给予排放权,就是维护发展权由于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研发减碳固碳技术等均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高耗能火电仍将在中短期内肩负社会生产生活能源供应的重任,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16

      国际经验表明,土壤碳汇是削减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评估等技术攻关,不仅是土壤碳增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国家制定土壤固碳调控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一方面,应加强土壤碳汇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4-14

      “总体来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核心是把握四个要点:控总量,即提升效率,减少能耗与浪费;调结构,即加强非化石能源开发与利用;碳市场,即以市场化方式降低减排成本;碳技术,即固碳、吸碳等。”...4月6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在征求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初步提出,到2025有色金属行业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