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土壤固碳”相关结果43

      来源:发改委环资司2022-06-14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等,有力推动了土壤固碳和耕地质量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聚焦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重点工作

      来源:​国家林草局2022-04-29

      据中国科学院对三北工程建设的综合评价结果,三北工程40多年累计增加森林生物量固碳量、林下土壤固碳量和生态效应固碳量合计23亿吨左右,年均固碳量约为0.58亿吨,相当于年均固定二氧化碳2.13亿吨。

      来源:北极星垃圾发电网2022-04-26

      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适用技术,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规程,推进秸秆就近就地轻简化科学还田,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巩固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来源:中和碳2021-09-07

      ● 城市园林废弃物再生与有机覆盖物固碳动向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落叶化土、枯枝还田、绿化城市、减排固碳”资源化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转化城市有机覆盖物产品,有机质加工再回土壤固碳,覆盖城市裸露土地的资源化利用方案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来源:中研顾问2021-07-30

      3.人为固碳端发力人为固碳端的重点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实施减碳。

      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来源:科学大院2021-07-19

      我们要考虑如何依靠人为努力,比如生态建设、工程封存、土壤固碳等措施来进行碳固定。也就是说,碳中和等于排放量同自然过程吸收、生态碳汇、工程封存等等抵消。...碳中和的概念,就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固碳等)所吸收。

      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来源:大城小E2021-06-29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co2。...、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固碳等)所吸收的过程,即净零排放。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06-03

      总体而言,活性铁铝矿物固碳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且对底层土壤碳库的贡献率更大;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土壤ph 等均会影响活性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6-01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当前,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3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

      来源:纵相新闻2021-05-31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院士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5-31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丁仲礼介绍,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16

      深化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评估等技术攻关,不仅是土壤碳增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国家制定土壤固碳调控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一方面,应加强土壤碳汇机制研究。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2020-06-04

      绿氢是“路线图”核心领域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氢能、碳捕获和储存、土壤固碳、生物燃料等技术的提升,将在推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巨大的减排潜力。”

      生物质炭与<mark>土壤</mark>可持续管理:从<mark>土壤</mark>问题到生物质产业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03-02

      炭化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从有机质来源角度处理了生物质源废弃物,属于环境工程领域;另一方面,生产制备的生物质炭用于农业土壤施用,可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壤固碳,服务于减缓气候变化。

      用数据说话|图说2016年环境<mark>土壤</mark>学研究热点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02-27

      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显示2016年的研究热点是“重金属污染与生物累积效应”、“土壤有机污染与生物降解”、“土壤管理与元素循环”、“土壤固碳与全球气候变化”。...在宋长青等著《土壤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中,回顾了土壤学 4 个分支学科,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学,近 30 年的发展特征、研究方向的演进等,发现土壤学服务农业生产是永恒主题,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成为重要方向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11-09

      但对于自然条件较复杂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土壤固碳会带来明显的挑战。...当前,我国在固碳行动方面已经实施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规划,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这些实际行动将大大提高我国土壤固碳水平。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2016-07-27

      3对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建议3.1建立长期定位试验系统污泥土地利用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我国应建立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污泥施用量、时期等管理措施因子,以及土壤类型、气候变化等因子对土壤固碳土壤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的影响

      来源:环保人2016-06-29

      土壤健康报告呼吁政府注意四方面:土壤退化保护;被污染土地清理;增加土壤固碳能力;以及为英国建立土壤健康检测的滚动发布平台。制止土壤退化!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2016-06-28

      1 土壤固碳研究应关注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促进土壤固碳。...现代土壤学已经能从团聚体尺度深入研究土壤固碳与生物活性的土壤机制,这将全面地揭示土壤固碳对于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及服务的影响特质,进而为可持续土壤固碳和农田有机质提升,为固碳减排与农田生产力提升及土壤环境服务改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的政策依据

      来源:农民日报2016-03-10

      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碳库,50%的陆地碳存在于地表30厘米耕层,农田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3%以上温室气体,碳汇效应明显。...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利用,既能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实现减源增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