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省发改委2025-02-28
全名单如下:2025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名单续建项目(一)农业水利项目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会宁引洮二期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白银市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及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天水曲溪城乡供水工程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5-02-26
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雨水、微咸水及矿井水的收集处理及利用;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市政设施管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
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2025-02-24
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协作,协同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和岸线资源保护、水运输畅通等专项行动。
来源:新华社2025-02-24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强化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重要栖息地生态修复。
来源:重庆市发改委2025-02-24
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2025-02-21
来源:中建环能2025-02-18
中建环能设计院:华北区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项目此次中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同时也为后期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持,助推该区域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5-02-14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国生态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来源:陕西省政府2025-02-13
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体系,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动态排查整治,强化秦岭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加强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2025-02-12
来源:能源电力公社2025-02-12
生态红线2.0:这些区域彻底“禁区”四类禁入区: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②坡度>35°的陡坡地;③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④已划定的生态修复红线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2-11
值得注意的是,在盐湖资源利用方面,2024年10月起施行的《青海省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明确,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提质发展,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开放合作、互利发展...加快突破制约镁资源高效利用“卡脖子”关键技术,发展壮大金属镁及镁合金材料、镁基耐火材料、镁基土壤修复材料、镁基功能材料等系列产品规模,促进镁资源高值规模利用,打造世界级镁产业基地。
来源:大连市发改委2025-02-11
29.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等领域项目建设。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5-02-07
28 南开区排水排涝能力提升工程29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二期)30 渤龙湖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31 天津市大黄堡蓄滞洪区分区建设工程32 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大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33 天津市北运河筐儿港枢纽至屈家店枢纽综合治理工程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5-02-07
陆地生态系统: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及重点违法领域的监管。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5-02-05
深化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建设“无废城市”。抓好中央生态环保1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生态环保1督察。以更实举措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2025-02-05
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85万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306.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六)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
来源:中国华电2025-01-23
积极参与黄河生态保护、“三北”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高质量开展“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煤矿塌陷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强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发改委2025-01-23
二、《目录》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纳入《目录》的绿色技术主要包括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七大类共112项,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01-22
《目录》收录了112项绿色技术,涵盖《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明确的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产业,技术应用范围涉及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