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油观察2018-05-02
全球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继续增长,管道气和lng贸易活跃,价格虽然在近期因季节原因有所上涨,但在总体供应持续增加,需求增速放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应可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较低水平。
来源:一起光伏APP2018-04-26
当然,市场供过于求则是硅片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
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2018-04-19
超过三分之二的陆上风电位于德国北部和东北部各州,例如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风电供过于求,而南方的巴伐利亚州将在2023年核电退出之后面临3吉瓦的供电缺口。
来源:pv-magazine2018-04-17
预计下半年单晶硅片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将进一步打压价格。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隆基和中环半导体如何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看到它们将如何影响晶片生产领域乃至整个上游市场景观。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04-12
年电力供需情况好转综合上文,从电力供需来看:2018-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望保持4.2%的cagr,装机量保持6.0%的cagr,总体装机增速依然高于用电增速,电力市场供需要好于2012-2015年,但仍供过于求
来源:鑫椤资讯2018-04-12
石墨化代工价格的调涨背后本质体现的是供需关系变化,石墨化代工从一度的供过于求转变为产能缺口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 锂电负极材料产量快速增长。
来源:我的钢铁网2018-04-09
陕西黑猫:2018年我国焦化市场的供需状况还是供过于求,焦化企业的分化调整还将继续演变;节能减排、环保达标是焦化企业生存发展的通行证。宝泰隆:短期看,吨钢利润可观,下游钢企成本可传导。
来源:上海有色网2018-04-09
他表示在接下来的四到五年内锂供应市场将非常紧张,供过于求的报道被严重夸大了。...根据roskill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统计,尽管2018年和明年锂开采会供过于求,但考虑到消费面的扩大,锂精炼产品供应仍然相对紧张。
来源:电缆网2018-04-09
葡萄牙创下可再生能源纪录供过于求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协会(apren)援引电网运营商ren的数据称,虽然有些时候需要化石燃料电厂来补充电力供应,但其他时期的可再生能源产量完全足够。
来源:《能源评论》2018-03-27
从全球供应链看,随着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新建液化工厂陆续投产,预计至2020年,全球液化项目产能将达到近4亿吨,lng供过于求局面依然维持,这将有利于中国获得更多的lng资源。
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2018-03-26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最新报告,2017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需求2.85亿吨(+9.6%),其中日本占29.7%,欧洲占16.0%,中国占13.6%,韩国占13.4%。预计2018年全球lng
来源:鑫椤资讯2018-03-20
1995年之后则开始了一个为期6年的价格回落,最重要的原因是供应的不断增加使得市场开始担心供过于求由于全球镍生产的资本开资加大,镍伴生钴产出持续增长;同时1996年新的镍酸浸工艺出现,市场预期这会带来伴生钴大量出现
来源:中国储能网2018-03-15
gupta说,目前的电池市场还没有达到供过于求的地步。在未来两年内,人们将看到市场推出更多的产品。但随着更多电池的生产,增长的市场需求将推高电池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如镍和钴。
来源:科技新报2018-03-13
随着南澳再生能源部署速度加速,电力供过于求将会影响电价,并造成电网过载,同时降低供电稳定性,而该电厂可利用能源转换消耗多余电力。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8-03-07
当前,福建电力供需增长不匹配,全省发电装机与最大负荷比为1.6,供过于求;福建核电装机871万千瓦,占比15.6%,居全国第二,预计到十四五末,还将再新增8台核电机组。
不过,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日前却警告称,市场上新增的锂供应量将会抵消电动汽车增长带动的锂需求增长,未来锂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来源:pv-magazine2018-02-28
同时有分析师认为产能扩张可能造成2018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印度的反倾销和其他保障性进口关税也会降低单晶硅产品的需求量。分析师们保守预测,2018年全球需求量基本与2017年持平。...由于2016年的供过于剩,分析师们均降低了对2017年的预测。但中国需求量的强劲增长超出了预期。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2017年产能达31.9万吨,而预计至2018年底可达45万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02-24
新能源汽车呈现供过于求的发展局面,但总体而言供求趋于平衡。
来源:电池中国网2018-02-24
各动力电池企业在扩产潮影响下,2018年装机量会迅猛增长,但与此同时需警惕供过于求趋势,理智看待市场形势是关键。
来源:起点研究2018-02-09
目前,低端隔膜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新进入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这也导致了隔膜企业毛利润率进一步下滑,对于生产商而言,隔膜已不再是暴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