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近零碳绿色发展”相关结果207

      来源:中国环境2023-03-22

      并依托平台,建立企业碳信用管理体系,逐步构建工业企业碳管理一体化体系,加强结果运用,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近零碳车间及工厂等目标。...合肥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探索实施工业碳积分试点,有助于引导企业提升碳排放和碳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经济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推进产业和工业绿色低碳升级,助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

      河南郑州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2023-03-03

      开展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创建,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推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借鉴“无废城市”试点先进经验,衔接“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创建绿色工厂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来源:重庆市经济信息委2023-02-06

      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产业园区布局一批可引领、有影响的循环化、近零碳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绿色低碳优势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夯实绿色发展本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需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2023-02-0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开展近零碳排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5个,“十五五”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标准的比例达到50%,到2030年,全区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3-01-30

      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产业园区布局一批可引领、有影响的循环化、近零碳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绿色低碳优势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夯实绿色发展本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需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重庆: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

      来源: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3-01-30

      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产业园区布局一批可引领、有影响的循环化、近零碳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绿色低碳优势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夯实绿色发展本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需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1-30

      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产业园区布局一批可引领、有影响的循环化、近零碳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绿色低碳优势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夯实绿色发展本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需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3-01-30

      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产业园区布局一批可引领、有影响的循环化、近零碳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绿色低碳优势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夯实绿色发展本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需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来源:北极星大气网2023-01-10

      (五)严格绿色发展标准约束按照"既有项目减碳发展、新增项目绿色发展"的原则,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做好新建项目低碳建设能力评估管控,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坚持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1-09

      统筹开展一批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 激励各个区域、园区、企业和公众主动实践绿色低碳行动, 形成特色鲜明、可推广复制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环境污染防治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作用,综合运用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示范引领等手段,突出绿色发展与源头治理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作用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3-01-09

      统筹开展一批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 激励各个区域、园区、企业和公众主动实践绿色低碳行动, 形成特色鲜明、可推广复制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环境污染防治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作用,综合运用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示范引领等手段,突出绿色发展与源头治理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作用

      《汕头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发布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12-28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时期,汕头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南澳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城镇省级试点,围绕“产业低碳、生态固碳、设施零碳、机制减碳”的建设主线,积极探索海岛零碳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试点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化低碳发展提供了经验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2022-12-21

      突出系统观念,在建筑全产业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属地主责,部门联动。落实各区政府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各相关主管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符合条件的建成超低能耗或近零碳排放建筑。持续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2022-12-21

      突出系统观念,在建筑全产业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属地主责,部门联动。落实各区政府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各相关主管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符合条件的建成超低能耗或近零碳排放建筑。持续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北京:到2025年实施建筑光伏装机容量800MW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2022-12-21

      突出系统观念,在建筑全产业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属地主责,部门联动。落实各区政府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各相关主管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符合条件的建成超低能耗或近零碳排放建筑。持续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12-21

      突出系统观念,在建筑全产业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属地主责,部门联动。落实各区政府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各相关主管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符合条件的建成超低能耗或近零碳排放建筑。持续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2022-12-09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鼓励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马山县、上林县等现有生态文明示范、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地区开展融合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梳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来源:南宁生态环境2022-12-09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和国际通行的农业操作规范,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面实施绿色生产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马山县、上林县等现有生态文明示范、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地区开展融合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梳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来源:南宁生态环境局2022-12-08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鼓励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马山县、上林县等现有生态文明示范、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地区开展融合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梳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来源:南宁生态环境2022-12-08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和国际通行的农业操作规范,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面实施绿色生产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马山县、上林县等现有生态文明示范、绿色低碳循环试点地区开展融合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梳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