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智能防灾”相关结果160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2-03-15

      防灾抗灾初见成效气象灾害预警数字安监工程师自2022年1月1日试运行以来,在南方电网2022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初见成效。...“能督”,采用智能语音技术,针对未能及时阅知掌握预警信息的人员,通过语音电话自主催办,确保预警通知到位;通过智能语音,采用可视化和语音播报方式,对本单位当前气象预警监测、作业风险管理、各级人员履职到位等情况进行实时工作汇报

      共赴绿色之约丨盈峰环境2022年植树节活动暨绿化管养成果展示会圆满举行

      来源:盈峰环境2022-03-12

      园林绿化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践行方法之一,兼具生态、景观、经济、文化、防灾等多种功能,成为宜居城市最显著的标志。...公司历时两年,成功研制的绿篱智能修剪车涵盖了绿篱修剪、枝叶收集、绿化浇灌等功能。机械化赋能,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来源:盈峰环境2022-03-12

      园林绿化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践行方法之一,兼具生态、景观、经济、文化、防灾等多种功能,成为宜居城市最显著的标志。...公司历时两年,成功研制的绿篱智能修剪车涵盖了绿篱修剪、枝叶收集、绿化浇灌等功能。机械化赋能,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济南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01-14

      “十三五”期间共建成超低能耗建筑面积22.42万平方米,泉城公园防灾救灾中心、城建学院实训中心、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汉峪海风小区、省委党校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屡获殊荣。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持续推进。...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省、市推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等相关工作部署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2-01-05

      智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防灾减灾的应用无人机智能勘灾技术。...利用数字孪生方法建立输变电设备数字孪生模型,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输变电设备多维数据融合分析和风险评估,直观反映各类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本体设备与外部环境状态,实现设备防灾应急管理虚实交互、协同联动和主动预警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12-08

      他认为,传统电力系统对电源侧精确控制进而实现“源随荷动”的运行模式,也将逐步转变为以电网为平台实现“源网荷储”智能协同供需平衡的运行模式。...“电力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主要通过同化不同来源的气象观测数据,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模式的参数调优,同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预报结果进行智能校准等先进技术来保障。”

      全文 | 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1-11-05

      本规划以全国《“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为引领,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遵循,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与生态修复、自然资源、住房保障、交通市政、安全防灾...完善标准体系(五)强化项目支撑(六)加大政策支持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城乡人居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长江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

      浙江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与措施

      来源:浙江发布2021-04-13

      同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设施信息的共建共享,满足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应急防灾等工作需要。加强统筹,完善协调机制。...零填埋”;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51个、省级园林城市60个……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浙江省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

      来源:仪表网2021-03-17

      智慧水务,可理解为城市水务物联网的智慧版,包含有供水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排水系统。要实现智慧水务,需要多个系统间互联互通,相关数据可共享。...5g赋能智慧水务发展智慧水务的建设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而随着“5g”时代的开启,“5g+智能+水务”的结合充分激发了行业活力。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2021-01-26

      规范实施引黄调蓄工程,完善旱引涝排、丰枯互补、内连外通、调洪防灾的水安全保障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2021-01-25

      规范实施引黄调蓄工程,完善旱引涝排、丰枯互补、内连外通、调洪防灾的水安全保障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来源: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2020-11-08

      对王屋山区鸟害易发多发区域的输电线路的防鸟设施精心开展实地排查和更新维护,通过增加鸟刺数量,安装智能驱鸟器等措施,做好源头防范,规避鸟害带来的电网运行风险。...该公司依照电网运行示意图,组织人员认真开展梳理分析,扎实做好风险点辨识,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处于风口位置的杆塔进行加固处理,对部分10千伏配网电杆由单拉线加固成双拉线,增强抗风防灾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09-21

      该院设备与环境监控评价部副经理黄勇表示,地基沉降监测装置只是北斗技术在防灾应用之一,最终目标是建成天地一体的电网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安监人员、现场负责人可通过智能安全帽的多重功能进行联合指挥,实现作业现场安全可控。与此同时,该安全帽内置了专用的抗干扰模块,并安装先进的多芯多频螺旋天线以增强北斗信号接收,确保准确无误地接收实时数据。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0-09-11

      地基沉降监测装置只是北斗技术在智能防灾方面的应用之一,最终目标是推动建成天地一体的电网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体系,而“边建边用、以用促建”是该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此时安监人员在后台通过智能安全帽视频通话功能,可远程对现场人员实施劝阻;现场负责人也可利用智能安全帽群组语音对讲功能进行联合指挥,最大限度规避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变电站现场作业安全可控。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0-07-20

      基于波浪能转换利用技术和三沙市智能微网建设基础,研发建设1兆瓦波浪能发电装置,并在永兴岛阵列化应用,打造5兆瓦海上可移动发电场。...2019年以来,我们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电网供电保障和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立足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建成“数字电网”平台一期工程,实现了各领域数据的互联互通,标志着数字电网已成雏形;利用南网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平台与资源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0-06-08

      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技术、建设、管理、评价、人才培训等体系基本建成,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绿色化、工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全面推广,建筑业质量安全和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智能的现代化建造体系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0-06-02

      基于波浪能转换利用技术和三沙市智能微网建设基础,研发建设1兆瓦波浪能发电装置,并在永兴岛阵列化应用,打造5兆瓦海上可移动发电场。...2019年以来,我们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电网供电保障和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立足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建成“数字电网”平台一期工程,实现了各领域数据的互联互通,标志着数字电网已成雏形;利用南网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平台与资源

      开拓水下图像新领域 大华股份AI喜获殊荣

      来源: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05-22

      水下图像目标检测算法框架水下图像数据增广策略基于ai的水下目标检测算法,可广泛应用于沿海防御、防灾预警、海洋经济等领域。...水下图像智能分析水下图像是海洋信息的重要载体,水下图像检测技术利用探测器及视频智能分析实现对海洋环境、海底资源的监测,但受限海底环境复杂、对比度低、色偏、模糊等因素,该场景对算法效率要求严苛,使得水下图像智能分析极具挑战性

      硬核加持 大华股份牢筑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防线

      来源: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05-14

      图:大华智慧应急系统架构示意图(1+2+5+5)可以说,这套智慧应急系统相当于应急指挥中心的“大脑”,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大脑”越智能,就越能快速高效精准地调配各种应急力量和资源。...相信有了社会力量的加入,与专业应急防灾救援队伍定能形成强大的应急合力,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2020-05-09

      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按照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2169-2018)和有关国家技术标准设计建造,综合考虑消防、防涝、防震、防疫等功能,不断提升防灾应急能力。...到2025年,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建成“污染收集高效、处理能力匹配、建设标准先进、运行管理智能”的城镇污水治理体系,基本实现“外水不混入、污水零直排、处理高效能、尾水再利用”的城镇污水处理新格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