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碳科学”相关结果5668
      以AI重塑行业,海尔新能源启动“升维行动”

      来源:海尔新能源2025-02-14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与ai人工智能相互赋能,“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算力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用户层面,全球家庭用户从对绿电增收到绿色智慧家庭的需求,企业用户对从专注单一用电成本转向提升碳竞争力的需求转变。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5-02-14

      第一,以充裕性应对不确定性是现有技术和机制条件下的基本路径,而充裕度设计既是科学问题,也是艺术问题。...其次,电力先行还要承担碳转移,为工业、交通、建筑发展创造更大环境空间,通过自身低碳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2025-02-14

      建立健全绿电溯源、认证、交易体系,打造南川零碳产业园、综保区零碳智慧园和双碳大数据中心,完成南川、生物园区循环化改造。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推进公交车新能源替代,完成“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有力应对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降雨天气,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科学处置,“叫醒”、“叫应”到人到户、直达一线,部门县区联动作战、协同发力,及时转移避险22.68万人次,实现汛期“零伤亡”,得到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的充分肯定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5-02-14

      同时,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明确全省新型储能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各州市资源禀赋和能源布局,科学合理配置新能源储能需求,有序推进政策落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杜绝盲目跟风、无序发展。...从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规划布局出发,发展铝基铅碳长时储能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体现出如下四大优势:一是技术先进。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属世界首创。

      《2024,中国风能这一年》| 张传卫:推动新能源装备创新 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2025-02-13

      我们坚持技术至上,久久为功,实现“明阳天成号”全球首台双转子漂浮式海洋岛成功投运并网,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塑技术创新力和产业链布局,聚焦数字能源、海洋融合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以技术驱动绿电低成本优势,构筑碳成本新竞争优势,以澎湃的绿色新动能驱动经济高价值。我们坚持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质量为根本。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5-02-12

      (2)支持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力争开工乌兰察布—燕山石化输氢管道项目,累计建成24座加氢站。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建设房山新型储能示范产业园和氢能产业低碳园。...深化上海碳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园区。

      来源:国家电投2025-02-12

      水电方面,充分利用梯级水电站的补偿调节能力,科学安排发电方式,并承担系统的调频调峰与调压任务,有力保障电力系统及集控水电的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新能源方面,强化精细化管理,依托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设备状态...发电22.55亿千瓦时、供热190万吉焦山东核电保障用户温暖过冬、亮堂过年1月份以来,山东核电累计发出清洁电量22.55亿千瓦时,供出零碳热量190万吉焦,保障用户温暖过冬、亮堂过年,实现“开门红”。

      北京市:推进涿州电厂二期、香河燃气能源站等环京电源点建设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2025-02-11

      研究制定碳足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碳标识认证试点。鼓励绿色金融标准认证及评级机构在京发展,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面开展交易。...(2)支持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力争开工乌兰察布—燕山石化输氢管道项目,累计建成24座加氢站。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建设房山新型储能示范产业园和氢能产业低碳园。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2025-02-11

      在那之后我的世界反而简单了许多,因为不再受杂音的影响,像什么美国退群不退群的根本不能动摇我半毫,唯一能动摇我从事双碳行业的,我想恐怕只有那天科学家...但他的回答很简单,他在碳圈打拼了十几年,其中80%的钱都是在川普1.0时代(2017-2020)赚到的,其中就包括他趁着恐慌的时候抄底美国碳市场。通常问他问题的人在听到这个回答后不会再继续问这个问题。

      新春开门红 | 阳光充电站上新,「光储充」风潮再起!

      来源:阳光新能源2025-02-10

      “全栈自研确保场站运营的可靠性与运维的便捷性;智能化的选址、建站、运营策略,可以从智能引流、智能运营、科学管理等维度帮助场站多维降本增收。”...据站长杨先生介绍,这座光充融合的充电站初期投资大一些,但是回本快,既划算又零碳。“光伏可以源源不断发电,本身可以送至电网获取收益,还可以直接给充电桩充电使用,多方面收益可以加快回本,提高运营效益。”

      安徽芜湖市:2025年建设虚拟电厂三期 进一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

      来源:芜湖市发改委2025-02-10

      获评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创历史新高。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向1200余家科创企业授信总额超400亿元。获批开展市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奇瑞(繁昌)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综合性零碳示范园区。推动内河高端绿色船舶技术攻关项目建设,打造具有芜湖特色的长三角绿色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虚拟电厂三期,进一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

      来源:天津经开区官方微博2025-02-08

      以信息化建设手段加速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形成了“全维度数字化、全过程可视化、全信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的智能工厂,实现提高自控水平、节能降耗的目的,年节约原料4.15万吨,节能3761...技术层面构建协同效应系数模型和碳污协同减排当量模型,综合评价协同控制措施对碳污的协同控制效应,同时构建单位经济成本的碳污协同减排模型,评价项目实施的建设、运行成本和碳污排放的关系,从而为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来源:能源新媒2025-02-06

      三、科学谋划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新方向新型能源体系将体现出“三新”显著特点。...文/罗必雄作者系中国能建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始终攸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5-02-05

      要把握好“双碳”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争取时间尽快实现新能源的逐步替代,确保稳妥有序、安全降碳,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碳冲锋”等过度反应;发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优势...一是科学规划能源供给总量。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2-05

      加快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房山氢能产业园建设,推动国家氢能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氢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动生物质绿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零碳园区,加快推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落地并开展交易

      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5-01-26

      全力支持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孵化一批零碳工厂、打造一批零碳园区,打造大理100%清洁能源装机的光水低碳园区,建成昆明呈贡光伏发电、氢储能、电动汽车充电全链条应用示范区,全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多点开花

      来源:新疆发改委2025-01-25

      克拉玛依碳和水冷数据中心、丝路新云智算中心项目建成投运,新疆纳入国家“3+2”算力电力协同试点,已落地星火ai、百川智能等大模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及自治区两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要求,一是聚焦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引入国家智库、专家,再科学谋划一批打基础

      来源: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01-24

      全文如下: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加快建立海南自贸港特色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市、县、自治县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局、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到2027年,海南自贸港特色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出台若干个海南特色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力争完成5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完成10个重点行业产品碳标识认证示范。

      源网荷储智能调度,全国首个综合性“零碳港区”建设方案发布

      来源:天津港集团2025-01-23

      《方案》深入分析了东疆港区(码头物流区)碳排放水平现状及特征,科学预测了碳中和情景,详细制定了碳中和目标思路。...“零碳港区”,同时也是目前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零碳港区”。

      来源:河钢集团2025-01-21

      该项目是河钢首次牵头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新型污碳治理理论和技术装备体系的重大需求,致力于钢铁工业污碳协同控制和资源能源循环的科技创新,形成污碳协同政策建议和标准体系,提出区域钢铁行业污碳协同治理发展路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