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万联证券2015-10-10
诺贝尔奖点亮青蒿素概念公司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概念上市公司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最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进行的综合论证一致建议发展内陆核电,目前已形成调研报告,并已上报国务院。
来源:科普中国2015-09-17
供能发电:中国的垃圾发电厂在各国科学家们建言献策之时,中国科学家也毫不逊色。...丢进黑洞:美国异想天开出奇招面对海洋垃圾,美国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浩瀚无边的宇宙。随着nasa对太空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科学家们对黑洞的了解逐渐加深:黑洞并不是吸收一切的暗物质
来源:中国广核集团2015-09-15
该实验是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的、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型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是中美两国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实验的国际合作组有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俄罗斯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34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8-20
推动相关研究成为国际研究的基础数据在科学家们看来,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仅是要纠正对中国碳排放的不准确评估,更希望中国科学家基于实测数据研发的各类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成为国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特别是中国碳排放研究的依据之一
来源:腾讯太空2015-04-01
因此科学家试图拓展各种无污染的能源形式,比如太阳能。前不久日本的科学家称未来将在太空中建造发电站,将太阳能通过微波传输送达地面,但中国科学家表示,也希望在轨道上建造太阳能电站。
来源:环球网2015-03-31
中国科学家设计的这一发电站有6平方千米的太阳能板,在36000千米的海拔高度绕地运行。人们在地球上抬头就能看见发电站,就好像另一颗星星。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有几个明显的优势。...要在太空建成这样的发电站还要许多年,但是抛开发电站的建设甚至是维护问题不想,中国的科学家们至少已经在思考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可能性。
来源:观察者网2015-03-26
中国科学家造出了世界首台液态金属机器,这一成就被外媒形容为制造出终结者。...据中科院理化所网站,3月3日,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elf-fueled biomimetic liquid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3-25
派上更大的用场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那只灯泡被点亮时,中国科学家也注意到了无线输电技术的发展前景。成果一出,立刻就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了。刘国强回忆,当时中国科学界举办了无线电能传输学术沙龙。
来源:能源杂志微信2014-12-25
在ctl技术上,中国的科学家也拥有了一席之地。日前,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在水介质中进行费托合成,比现有的费托合成过程更清洁、更高效。由于碳氢产物不溶于水,反应...但为了改变上述不经济状况,各国科学家始终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在ctg技术上,德国延续了其技术优势,继续走在全球的前列。其中,htw(高温温克勒)气化工艺技术就是以低价劣质煤为原料的气化工艺。
来源:中新网2014-11-19
丁显波称,由于在制造业上的优势,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十分可观。可惜的是,石墨烯的发明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并非中国科学家的发明专利。
来源:环球网2014-10-17
这个项目向所有国际合作者开放,但俄罗斯尤其希望能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在14日于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开放式创新年度国际论坛上,俄罗斯库尔切多夫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科瓦利丘克透露了这个消息。...科瓦利丘克说,该项目已经向同行开放,排在优先位置的是我们的中国同行。据悉,俄方已经与中方讨论此事,向中国伙伴们提出极其广阔的合作领域,俄中两国物理学家有望携手开发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核反应堆。
来源:光明网2014-10-11
参观者在这里通过各种展版、模型和互动展项既能了解到人类对原子能探索和利用的漫长历程,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广泛应用的核技术,也能感受到中国科学家在我国核科学研究、核工业建设中的拼搏精神和卓越贡献。
来源:新华网2014-09-28
对于中国人而言,雾霾是梦魇。中国卫生计生委称,2013年年初的雾霾危机,辐射范围达140万平方公里,影响6亿多人。如何探测雾霾以寻找应对之策,不仅为老百姓关切,也是中国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技术难题。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4-09-04
现在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对温带河道型的狭窄水库温室气体汇和源的机理的研究方面的贡献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是可以比肩的。另外,我们还在水和能源的关系方面,研究发电水库的功率密度问题。...我们聚集了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和世界上的科学家一起就发电水库的温室气体的汇和源的机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08-20
中国科学家已在此启动了深达3500米的中国晚新生代湖相古气候全取芯研究第一深钻。大规模的科研项目是创新的源头,这让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过去10年间像坐上火箭一样,迅速崛起。
来源:中国储能网2014-04-22
中国科学家还制造出石墨烯气凝胶,它是一种超轻物质,取名碳海绵,重量只有空气的七分之一。一立方英寸(约16.39立方厘米)的碳海绵放在一片草叶上,草叶不会变形。...去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设立了10万美元奖金,以奖励利用石墨烯创造出更薄、更轻和更牢固的安全套科学家。
来源:新华网2014-04-17
中国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加快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以拯救全球六分之一人口赖以生存的农田。根据一项最新成果,利用粘土矿物研制出的修复材料可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进入农作物,或有望在未来两年大面积推广。...而比起研究和应用前景,更让这些科学家们担忧的是尚未终止的污染。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4-03-24
不过,中国核安全管理机构说,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证的,在福岛发生事故后,中国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以避免出现类似的事件。相关新闻:中国科学家被敦促提前15年开发出新的钍基核反应堆
来源:《南华早报》- Stephen Chen2014-03-21
研究人员称,上海某科学家团队最初被要求用25年研发出世界上首座使用放射性元素钍的核电厂,但如今被告知仅剩下10年时间。...目前中国所有正运行或在建的商业核电厂都使用铀燃料,但中国的铀矿已匮乏且依赖进口。理论上看,钍基熔盐堆技术释放的热量数倍于当前的反应堆。